隨著信息化的發展,網絡空間逐漸成為現實空間的延伸,上網越來越成為人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與此同時,有關網絡安全的問題也層出不窮,網絡文化安全是其中的一個重要方面。因此,網絡文化安全的治理成為一項重要的時代課題。然而,隨著技術迭代與全球化進程加速,網絡文化安全面臨多重挑戰。在此背景下,如何基于總體國家安全觀的系統性思維破解治理困境,成為亟須解決的核心議題。
一、總體國家安全觀視域下網絡文化安全治理的價值意義
總體國家安全觀賦予了國家安全以全新內涵,其意在表明國家安全不再是單一方面抑或單一領域的安全,而是全方位、寬領域和多層次的國家安全,網絡文化安全是國家安全的一個重要方面。在互聯網時代,網絡文化安全與國家安全休戚相關[1]。因此,對于網絡文化安全的治理就成為一項重要議題。
網絡空間雖然具有虛擬性,但卻是一個“沒有硝煙的戰場”,當網絡文化安全受到侵蝕的時候,勢必會對國家的主權、安全和發展利益構成現實的威脅和潛在的挑戰。網絡文化安全究其本質屬于非傳統安全的范疇,它既具有傳統安全的諸多特征,又兼具其自身特殊性。因此,需要有針對性地對其進行科學治理網絡文化安全的治理過程是極其復雜且多變的,因其滲透于政治、經濟、國防、生態等各個領域。因此,在總體國家安全觀視域下,如何確保有效應對網絡文化安全威脅和挑戰,是一個亟待解決的重大課題。要確保網絡文化安全,就需在總體國家安全觀的框架內統籌推進、整體布局[2]。
二、總體國家安全觀視域下網絡文化安全治理的困境挑戰
(一)網絡文化安全治理的體制機制不健全
當前,自媒體大行其道,網絡已成為人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隨之而來的,網絡文化安全治理的問題也日益凸顯。現階段,網絡文化安全治理的體制機制存在諸多問題。
首先,當前出臺的網絡文化安全治理的相關法律法規具有相對滯后性,亟須不同立法主體進一步加快完善與之相配套的法律法規。其次,一些網民的法律意識較為淡薄。互聯網絕非法外之地,公民享有言論自由的權利,盡管網絡言論是自由的,網民亦須約束自己的言論。再次,政府監管與行業規范的松弛。對于新興自媒體等平臺,政府監管存在著如管控模式較為單一等諸多不足之處,未能制定統一且有效的行業規范,致使媒體行業發展良莠不齊。最后,在當前的網絡文化安全治理全過程中,對于預測研判和應對處置方面較為重視,而對事后評價總結方面重視不足。
(二)網絡文化安全的治理主體單一
網絡文化安全治理的過程具有復雜性和多樣性,因此鼓勵并協調多主體參與到其中來十分必要。然而,當前的網絡文化安全治理主體較為單一,主要是以政府作為參與主體,其在治理網絡文化安全上存在一些局限性,因此網絡文化安全的治理效率與效能大打折扣。
首先,政府對于負面的網絡文化的控制方式較為僵化。網絡輿情是網絡文化的重要表現。負面輿情會對社會產生不利影響,政府對于負面輿情的強行壓制雖有時達到了管控效果,卻未能對大眾所關心的真實狀況予以有效回應,這是因為負面輿情也是對于現存事實的反映,一定程度上體現了公眾之關切。倉促處理或者敷衍了事,在一定程度上引發了公眾不滿情緒,從而對政府的公信力及權威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損害。其次,政府對于網絡文化安全治理的應急能力有限。政府在對于網絡文化安全的能力、風險意識以及前瞻性認知等方面仍有所欠缺,這也增加了網絡文化安全的治理難度。最后,政府缺乏對社會組織及其力量的關注與重視,從而造成了治理的效果有限。
政府在治理網絡文化安全方面力量有限,需要鼓勵支持并引導多類主體積極主動參與到治理過程中來,充分發揮多元主體治理優勢,從而提高治理的效率和效能。
(三)網絡文化安全治理所需的人才匱乏
隨著網絡文化安全的管控難度變大,對于網絡文化安全治理所需的人員要求也變得更高[3]。然而,現有網絡文化安全治理的問題在于專業型人才儲備不足,同時缺乏具有交叉學科背景的復合型人才的引入。
一方面,專業技術人才的培養及引進力度有待加強。當前網絡文化監測需要依靠大量專業技術人才,運用多種技術手段,為網絡文化安全的高效治理提供技術保障[4。另一方面,復合型人才的培養和引進力度仍有待提高。僅僅依靠專業型人才,恐難以實現網絡文化安全的高效治理。培養和引進一批具有高素質、高能力且具備交叉學科背景的復合型人才有助于提高網絡文化安全治理的效率和效能[]。
(四)敵對勢力在網絡意識形態領域的滲透
網絡意識形態安全問題是網絡文化安全治理的核心。一方面,一些西方社會思潮如“新自由主義”等對發展中國家的主流意識形態造成一定沖擊。另一方面,一些西方國家秉持其“文明優越論”觀點,借助文化傳播、學術交流等名義,利用自身的地位和非對稱優勢,以互聯網為媒介向其他發展中國家輸出自己的意識形態。與此同時,境外勢力網絡滲透的手段亦層出不窮,在滲透方式上具有技術性、隱蔽性等特點。互聯網越來越成為意識形態斗爭的主要陣地,因此對于網絡意識形態的滲透進行防范十分必要。
三、總體國家安全觀視域下網絡文化安全的治理策略
(一)著力打造風清氣正的網絡文化空間環境
第一,加強頂層設計。在總體國家安全觀指導下,制定國家網絡空間治理安全戰略戰術,整體推進網絡空間安全治理工作。第二,依法依規辦事。加快制定和完善網絡文化安全相關的法律法規,明確網絡行為的規范和邊界,細化對網絡違法犯罪行為的認定和處罰標準,相關立法部門應及時加強網絡法律制度建設,逐步推動數字治理有法可依;同時,整合現有的網絡法律法規并嚴格執行,助力建設安全高效的網絡空間治理體系。真正做到立法與執法緊密銜接。
(二)建立健全常態化的網絡文化安全治理體制機制
一方面,需要將應對危機所采取的措施與常態化管理相結合,以便能夠更好地在日常管理工作中強化風險治理,并更廣泛地調動所能利用的資源以對風險進行監控,從而進一步推動建立融合了危機應對措施的常態化網絡文化安全的治理機制。另一方面,通過建立健全問責機制從而趨利避害,進一步推動常態化治理。第一,需要建立健全網絡文化安全治理的風險評估體系,并使多元治理主體參與到治理過程中來,不斷強化防范和化解重大風險的能力。第二,需要制定相關政策法規為問責機制提供制度保障和法律依據。這樣就使得各類治理主體特別是各政府部門內部的相關工作權利與義務更加清晰、職責更為明確,以此推動總體國家安全觀視域下網絡文化安全的常態化治理。
(三)積極構筑多元主體共同參與的網絡文化安全協同治理體系
第一,政府要建立符合大數據時代所需的網絡文化安全工作體制機制,合理劃定各方主體責任和權限,切實改變當前控網治網的職能部門權力邊界模糊、職責交叉重疊的局面。分類梳理工作情況,及時發現問題并迅速整改,靶向治理,維護良好的網絡管理秩序。第二,社會組織也是網絡文化安全治理不可或缺的參與者。社會組織主要指行業協會、網絡中介組織等社會機構,具有團結組織成員、加強行業協會自律等作用。第三,網民作為最廣泛的風險防控主體,也是網絡文化安全治理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各類主體在各自領域發展完善并相互協調,構成綜合治網體系,這對于加強新時代網絡文化安全治理建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8]
(四)加強網絡文化安全治理的技術與人才體系建設
網絡文化安全的治理離不開人才的智力支持,專業型和復合型的網絡文化安全治理的人才隊伍是取得高效治理成果的中堅力量。當前中國網絡安全人才缺口較大,人才培養機制尚未完備,普遍缺乏經驗,還沒有建立系統的網絡信息安全學科體系。要適應新形勢的需要,不斷完善人才培養的頂層設計、制度保障,為人才提供良好的成長與發展空間,打造網絡文化安全治理高端智庫。同時,深化人才培養模式的創新,建立政府、企事業單位、社會團體、高等院校等多方聯合的人才協同培養機制,不斷改善人才結構和質量,為網絡文化安全治理賦能。
(五)加強網絡文化安全治理的法治和技術保障體系建設
完善的法律法規體系是加強網絡文化安全治理的重要保障。要主動適應新形勢下的需要,要在全面依法治國理念的引領下依法治網,發揮法制的規范作用。
第一,整理和規范網絡法律法規。需要對現有網絡法律法規進行全面的梳理、修訂和補充,并制定頒布配套條令條例。此外,要完善自媒體網絡內容審核和運營管理等制度,及時作出相應的立法解釋、司法解釋來處理不斷變化的狀況,有效維護互聯網秩序和安全,第二,提升法律效用與功能。運用好法律杠桿,堅持適度原則,既允許網絡言論自由,同時又必須把言論自由控制在法律秩序范圍之內,把握好二者之間的張力。既凈化了網絡空間,維護了法律的權威和正義,同時又保障了民眾的話語權。第三,加強法治宣傳教育。要加大宣傳力度,充分利用短視頻平臺、App軟件、自媒體推送等現代傳媒技術,讓公眾把法治觀念內化于心、外化于行,變被動為主動,自覺維護網絡公共秩序。
構建網絡文化安全技術體系是提高網絡文化安全治理能力的關鍵條件。在數字化時代,大數據分析技術是網絡文化安全治理的重要法寶。一方面,加強網絡文化空間治理技術創新。構建自主創新、安全可控的網絡文化安全技術體系。加大相關成本投入,加強核心技術攻關,促進網絡文化安全意識和技術創新緊密相融,保障網絡文化傳播安全。另一方面,加強網絡文化安全保障技術創新。面對網絡攻擊和網絡黑客等威脅,加強對抗與防護技術研究,建設以身份、內容為基礎的可信性審查應用技術體系,取得核心技術突破,保障網絡文化傳播安全有序。我們要從總體國家安全觀的角度整體布局,提升網絡文化安全的建設能力和治理能力,建立系統的網絡文化安全體系。
乎國家主權與發展利益,更深刻影響著社會的穩定與民族文化的傳承。本文基于總體國家安全觀的視角,系統分析了網絡文化安全治理的價值意義、現實困境及應對策略,旨在為構建新時代網絡文化安全治理體系提供理論支撐與實踐路徑。
總之,網絡文化安全治理是一項系統性、長期性工程,需要立足國情、放眼世界,在總體國家安全觀的框架下實現動態平衡與協同發展。唯有如此,才能在數字化浪潮中守護文化主權、維護國家安全,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堅實的網絡文化保障。
參考文獻
[1]楊志超,歐陽雨瑤.總體國家安全觀視域下推進網絡空間文化安全治理探Ⅲ].西藏發展論壇,2024(06):38-45.
[2]肖瑤,鐘憲章.總體國家安全觀視閾下的網絡文化安全治理論析[].行政與法,2024(04):43-55.
[3]熊澄宇.建構總體國家安全觀指導下的網絡治理體系研究[J].中國信息安全,2023(04):58-63.
[4]楊述厚.總體國家安全觀視閾下的網絡安全防控機制研究[].佳木斯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18(05):56-59.
[5]龔錦濤.網絡意識形態安全的特殊樣態及其困境治理——基于總體國家安全觀的視角[].寧夏黨校學報,2023(01):105-112.
[6]邢盤洲,邢文嬌.總體國家安全觀視域下推進網絡意識形態治理的三重維度.思想理論戰線,2022(06):26-32.
四、結語
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面對復雜多變的國際國內形勢,中國創造性地提出了總體國家安全觀,開辟了國家安全治理的新境界和新局面。互聯網在給人類生產生活方式和思想文化帶來巨大影響的同時,也給國家安全帶來了新的風險和挑戰,對國家安全治理提出了更高要求。網絡文化安全是國家安全的重要方面,涉及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等各個領域。作為國家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網絡文化安全不僅關
[7]廖祥忠.總體國家安全觀視閾下網絡文化安全的內涵特征、治理現狀與建設思考].現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2021(06):1-7.
[8]闕天舒,莫非.總體國家安全觀下的網絡生態治理—整體演化、聯動譜系與推進路徑[].當代世界與社會主義,2021(01):65-72.
(作者單位:遼寧師范大學法政學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