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焦慮情緒漸漸成為影響其心理健康的核心因素,若要緩解大學生焦慮情緒,必須重視融入人文關懷。黨的十七大報告、十八大報告以及十九大報告均突出了“注入人文關懷”的理念;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到,“我們要拓展世界眼光,深刻洞察人類發展進步潮流,積極回應各國人民普遍關切,為解決人類面臨的共同問題作出貢獻”[1。隨著新時代的發展與社會的變遷,大學生發展焦慮現象變得愈發凸顯。人文關懷作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里不可忽視的重要內容,在當前所處的時代背景下顯得極為關鍵。
一、焦慮理論與人文關懷概述
(一)焦慮理論的核心概念
存在主義哲學家索倫·克爾凱郭爾(SorenKierkegaard)在其著作《恐懼的概念》中提到,焦慮是人類在面臨自由選擇時肯定會經歷的心理體驗,其產生跟人的自我意識的形成和發展關聯密切。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學說為焦慮理論筑牢了基礎,他認為焦慮是一種心理防御機制,是內心矛盾的外在流露。羅洛·梅的焦慮理論受弗洛伊德和克爾凱郭爾的影響,他認為人類本性和人的存在正處于不斷發展階段,人的存在感起著對本性與存在的整合功用,對個體行為進行調節及控制,使個體有辦法克服各類障礙,并在這一階段當中慢慢實現自我完善。焦慮是個體面對潛藏危險或威脅情境時所引發的一種有緊張、不安、憂慮、煩惱等復雜情緒的狀態,該情緒狀態一般在危險未明確但即將臨近時產生,此時個體對潛在危險持續保持警覺,同時伴有無助、惶恐、緊張和焦慮等心理反應。羅洛·梅對焦慮的本質給出了如下描述:焦慮是個體在其存在感與基本價值受到威脅時所產生的反應,其體現為對于逼近中的非存在威脅的體驗,同時反映出內在的矛盾沖突。
(二)人文關懷的含義
人文關懷是基于人本主義的核心價值理念,強調對人的生存狀態、尊嚴及自由深切關注,關注和提升人的生存境遇和精神世界,對個人的尊嚴給予最大程度的尊重[2。作為一種教育所倡導的理念,人文關懷著重于在教育的過程關注學生的情感、價值及尊嚴,推動其全面進步與自我發展。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實踐里,融入人文關懷可有效緩解學生的焦慮情緒,還可推動其心理健康與人格健全,人文關懷跟思想政治教育本質的關聯相當緊密,其核心是對人性與人的價值給予肯定,對人類的理性思維給予尊重,把關懷投向人的精神生活,在高等教育的領域里,實施有關大學生的人文關懷理念,意在關懷與敬重學生個體。人文關懷理念突出對個體的尊重、情感上的關懷、道德教育工作、審美培養以及人文精神的培育,以促進學生在知識、情感、意志與行為等方面的協調發展,借助這一教育實踐活動,試圖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道德情操、審美志趣和人文品格,進而培養具有社會責任感及創新精神的現代青年。
(三)人文關懷在緩解學生焦慮情緒中的關鍵作用
高校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過程中,人文關懷的推行對于緩解學生的焦慮情緒發揮著重要的作用。人文關懷把人文精神作為思想內核,著重充分地去尊重、理解、肯定、豐富、發展、完善人,以推動人的全面發展作為其內在價值準則。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標亦是推動人的全面發展,這歸因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質屬性與任務安排,人文關懷的價值取向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標高度吻合,人文關懷所追求的終極目標亦是人的自由且全面發展。人文關懷突出了對學生個體的尊重跟關愛,這種尊重與關愛能夠滲透到學生內心,為其提供必需的社會支持,以此切實減少焦慮情緒。大學階段是個體在情緒、心理、社會交往上快速拓展的時期,而大學生同時面臨學業、經濟、人際關系緩解等多重壓力,因此大學生群體出現焦慮、抑郁等負面情緒問題的概率較大。實施含有人文關懷的教育實踐,可為學生提供理解與支持的環境,引導學生形成積極的自我認知。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關懷的現狀分析
(一)人文關懷理念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融入程度
人文關懷理念的融入程度是衡量高校思政教育質量及效果的重要指標,現有的文獻研究顯示,多數在校大學生認為思想政治教育課程的內容缺乏針對性、實用性,難以觸及其內心潛藏的焦慮與困惑,這體現出人文關懷理念雖已被普遍提倡,但實際實踐層面仍存在不足。在開展實際教學的過程中,人文關懷理念的融入水平受多種因素影響,其中教師的專業素養、人文關懷意識是關鍵部分,教師不僅要將扎實的專業知識掌握,還需要具備對學生心理情形的敏感度及同理心,課程內容的設計要進一步貼近學生的實際生活,著力培育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及抗壓的本領,必須依靠具體實施方法,才能切實把人文關懷理念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進而增進教育的整體成效。
(二)高校學生對人文關懷需求的認知與期望
基于當前高校教育的環境,學生對人文關懷的需求愈發明顯,這不僅體現在他們對心理與情感支持的渴求上,還反映在對個性化教育與全面提升的追求里。在現今社會,大學生普遍稱,在面對學業上的壓力、就業的焦慮以及人際關系方面的挑戰時,其對人文關懷需求的認知與盼望已達新高度。學生期望教育者能夠體悟他們的內心世界,打造一個理解與支持的學習環境,結合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學生在基本的生理和安全需求得到滿足后,更渴求得到尊重和達成自我實現,而人文關懷正是迎合這些高級需求的關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應把人文關懷作為核心內容,形成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體系,聚集學生的個體差異特點,提供符合個性的方案以有效應對焦慮情形。
(三)高校學生焦慮問題與人文關懷措施的有效性分析
大學生的人文關懷研究多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結合在一起,同時伴隨著人文關懷、心理疏導兩個方面內容的貫徹與落實,這也對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提出新要求,促使教學內容更加多元化,同時強化學生在教育教學中的主體地位[4。當下高校教育環境之中,學生焦慮現象日益顯現,成為影響他們心理狀態和學業成就的主要因素之一。焦慮理論為我們認識焦慮現象提供了理論支撐,指出焦慮是個體碰到威脅時的一種心理情形,若這種狀態未能得到有效緩解,將對學生的認知能力、行為表現產生不良后果,在高校思政教育中融人人文關懷較為關鍵,人文關懷的教育途徑要緊密結合焦慮理論,例如,通過完善心理疏導跟輔導機制、更新教育理念,幫扶學生實現健康發展與成長。
三、基于焦慮理論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關懷優化路徑
(一)建立基于焦慮理論的個性化人文關懷干預體系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領域的理論建構與實踐中,應“重視人、愛護人”,以“和諧”為重要特征,以受教育者的全面發展為實踐中心和價值旨歸[5。在高等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實踐當中,基于焦慮理論的個性化關懷策略,要教育工作者深人挖掘學生心理狀態,分辨其焦慮的根源,并給出針對性的幫助。根據焦慮理論,高校思想教育工作須設立“識別焦慮、干預問題、促進發展”的關懷框架,一是搭建精準化的識別機制,比如采用SCL-90量表等心理測評及學生個人動態檔案的構建方法,辨明學生焦慮的源頭,更精準地實施個性化的心理輔導及情感幫扶。二是開展針對學生認知行為的干預,如借助理性情緒療法與正念訓練,重構非理性的思維結構,舒緩焦慮情緒困擾。三是研討學生潛能激發的路徑,重視學生的個別差異表現,通過掌握每個學生的興趣、長處和需要,設計出更貼合學生個體發展的教學安排與活動,構建個性化培養計劃匹配學生成長需求,促進學生學習動力與學習效率,提升自信和應對問題的能力。
(二)高校人文關懷教育生態重構與資源整合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過程中,重構人文關懷教育生態并整合優化資源是緩解學生焦慮、提高教育質量的關鍵。依據焦慮理論,高校學生所面對的學業負擔、就業壓力以及社會融入等難題,往往會促成焦慮情緒的形成,高校要構建一個全方位的人文關懷體系,經過整合校內外相關資源,為學生提供各方面的支持。首先是對環境予以優化,設立可宣泄焦慮的空間場所,籌建心理健康教育中心,配備專業的心理輔導咨詢師,為學生定期安排心理健康講座以及一對一咨詢服務,例如溫州大學心理健康中心建造了情緒宣泄室及正念冥想艙,每年服務量突破1.2萬人次。也應建設心理健康線上服務平臺,例如中南大學搭建起了云端一體化系統,把心理咨詢、職業規劃等12類資源整合起來,實現不間斷 7×24 小時服務覆蓋[]。二是看重課程教學改革工作,主張思政融合課堂教學模式,把倫理案例穿插進實驗課、專業課,啟發學生學習進而塑造正確價值觀。同時,也要創新教學方式,采用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等互動式教學手段,梳理人物抗焦慮的相關經歷,讓學生一邊學習知識一邊學會體諒與關懷他人,提升對自我的認知和情緒管理的本領。
(三)增強教師人文關懷意識和培養能力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動中,教師并非只傳授知識,更要把目光投向學生的全面進步,引導他們成為擁有社會責任感與同理心的合格公民,行政人員、班主任、輔導員跟科任教師等教育工作者的人文關懷意識與能力,是培養學生擁有健康心理狀態與積極人生觀的關鍵內容。教師了解并掌握焦慮理論,并把該理論運用到教學實踐里,有利于識別和舒緩學生的焦慮癥狀。為此,一是需要完備教師培訓體系,實施定期的心理健康教育及培訓活動,就學習運用羅杰斯的無條件積極關注理論而言,為學生搭建一個安全、支持性的學習環境。開啟對諾丁斯“情景模擬一反思日志—同伴督導”關懷倫理模型的學習,該模型強調教師所應具備的關懷素養,諸如聆聽、共情心和責任意識,采用模擬教學及反思實踐,教師可更全面地體悟學生的情感需求,增強教師的共情水平,從而緩解學生的焦慮水平。二是完善針對教師關懷能力的評價標準,把個別輔導次數、教師對學生的關懷回應次數標準納入高校教師的考核內容,驅動構建支持型的學生班級管理模式。三是提升對學生個體差異以及特殊需求的敏感水平,采用案例分析與角色扮演等互動教學方法,教師可提高對不同學生焦慮表現的辨認能力,并掌握采取個性化關懷舉措。
(四)探索融入社會實踐活動的人文關懷路徑
作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關鍵途徑,社會實踐活動為學生架起了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平臺,幫助學生在真實社會環境中深刻體驗并理解人文關懷的價值,依照現有資料的統計數據,參與社區服務的學生的焦慮水平大多低于未參與的學生,這說明社會實踐活動在緩解學生焦慮情緒方面有顯著成效。一方面可搭建實踐服務學習模式,通過帶領學生參與志愿公益、社區建設、扶貧幫困等活動,使學生可以直接感受到助人為樂的獲得感,由此增強自我價值感,緩解焦慮情緒。社會實踐活動還可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擴充,使學生在實踐活動中學習運用人文關懷理念處理實際遇到的問題,增進學生對人文關懷理念的認同感,并促進其提升實踐水平。在把社會實踐活動融入人文關懷路徑的過程期間,高等教育機構當看重活動的有效組織與實施,激勵學生參與活動設計階段,使活動內容和學生的人文關懷需求相契合,例如,可籌備以社區為基礎的服務項目,使學生于助人之際感受到被需求與尊重的體驗。另一方面,推動產、學、研協同育人建設,如重慶理工大學推行“五化”(機制長效化、內容課程化、主題時代化、形式基地化、過程全員化)實踐模式,與科技園區共建128個實踐基地,使參與學生職業焦慮緩解率達 81%[8] 。通過開展上述實踐活動,學生在學習到在現實生活中怎樣應用人文關懷的同時,還能夠提升其領導力與社會責任感。
四、結論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人文關懷有著緩解焦慮情緒以及塑造價值觀的雙重作用,伴隨社會轉型進程加快,大學生面臨就業競爭變激烈、人際壓力變繁重等現實挑戰,基于焦慮理論的視角,這些現象本質為青年群體應對不確定性時的心理應激反應。采用融入人文關懷的思想政治教育手段,能通過情感慰藉與支持減輕學生的焦慮情緒,還可引導其樹立積極的人生觀和社會責任感,該教育模式的革新可以契合時代發展的要求,也能造就兼具人文素養與實踐能力的復合型人才,為構建有著持續發展能力的社會人才體系提供理論及實踐支撐。
參考文獻
[1]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N].人民日報,2022-10-26(001).
[2]王東莉.德育人文關懷論[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36.
[3]吉琳,李汝郎,劉莎.大學生個體自尊、關系自尊與生活滿意度及焦慮、抑郁的關系[.中國健康教育,2024,40(11): 997-1002.
[4]丁新寶.人文關懷理念下網絡對大學生的心理挑戰及思政教育的應對點[].鄂州大學學報,2024,31(01): 38-39, 58.
[5]黃進.人文關懷視閾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淺析[].江蘇高教,2016(01): 126-127.
[6]本刊記者.溫州大學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教育發展研究,2012,32(01):85-86.
[7]高士娟,劉中宇,閻堅,等.基于云端一體的高校個性化教學空間探究——以中南大學為例[].現代教育技術,2023,33(05):119-126.
[8]黃旭,柳莉.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五化”模式創新與實踐——以重慶理工大學為例[].重慶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09):52-54,76.
(作者:聶燕梅,廣州應用科技學院助教;吳俞融,廣西師范大學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