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習近平總書記于2023年9月提出新質生產力后,關于新質生產力的研究和分析已經成為各領域研究的熱點和關鍵。現階段正處于產業深度轉型升級的關鍵時期,各領域的技術都處于創新突破的關鍵時期,新質生產力概念的提出不僅順應了科技進步和產業變革的新浪潮,更契合了中國式現代化以及數字化時代的發展需求。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體學習中,習近平總書記對“新質生產力”又進行了強調,“新質生產力是創新起主導作用,擺脫傳統經濟增長方式、生產力發展路徑,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質量特征,符合新發展理念的先進生產力質態”I]。“新質生產力\"這一術語在兩會期間成為“焦點”詞匯,教育領域更是掀起了關于“教育賦能新質生產力”的激烈討論。職業教育作為教育體系中最為重要的組成部分,肩負著培養高素質技能人才的重要責任,同時也是支撐我國實現現代化建設、制造強國等戰略目標的關鍵,在推動新質生產力的發展中亦扮演著重要角色[2。然而,在人才培養、教育資源和標準制定等方面,職業教育的國際化發展面臨著一些困境,亟待我們探索新的發展路徑。基于此,本文分析了新質生產力的基本內涵,在此基礎上探討職業教育國際化發展的現狀與挑戰,進而提出新質生產力視角下職業教育國際化發展的更優路徑。
一、新質生產力:職業教育國際化發展的新機遇
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創新性地將教育、科技、人才三大領域融為一體,通過統籌規劃和科學布局,強調通過深化經濟體制和科技體制改革,努力消除制約新質生產力發展的各類障礙,以此來實現教育、科技和人才三要素的融合發展。在此過程中,職業教育需要緊密圍繞產業升級和經濟發展的步伐,積極響應國家號召做好教學模式的轉變和創新。職業教育國際化作為當下高職院校發展中最為重要的業務領域之一,新質生產力出現為該方面工作的開展帶來了新的機遇。魯班工坊作為其中的成功代表,新模式為職業教育國際化提供了有效借鑒。魯班工坊成功經驗體現在以下幾點:一是全要素融合。魯班工坊的教育內容緊密結合產業需求,始終將前沿技術融入職業教育;二是全過程貫穿。魯班工坊始終堅持以產業發展為導向,緊密圍繞新質生產力的需求變化來進行課程的設計、教學的實施和評價反思,確保職業教育與新質生產力始終同步;三是全方位滲透。魯班工坊已經在全球多個國家試點并得到了成功驗證,魯班工坊既能夠進行先進職業技能的傳授,更有助于促進文化交流和經貿融合。新質生產力所帶來的一系列變化,為職業教育發展營造了良好的機遇,但是隨之也帶來更多的挑戰。職業院校在職業教育國際化業務的開展中,需要系統分析新質生產力所帶來的積極影響,并結合職業教育國際化的特點,不斷創新教學模式,提升教學質量,為國家發展作出貢獻。
二、新質生產力視角下職業教育國際化發展的現狀、面臨的挑戰
(一)新質生產力視角下職業教育國際化發展的現狀:推動高質量“走出去”
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進程的加快,職業教育國際化是其在新時代發展的必然趨勢,體現了我國教育事業對跨國際人才培養和教育交流的重視。首先,我國政府在提出新質生產力概念的同時大力支持職業教育的高質量發展,支持其“走出去”。比如在2021年《關于推動現代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意見》中明確提出職業教育要“走出去”,積極打造具有中國特色品牌的高質量職業教育體系和教育品牌;2022年《關于深化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改革的意見》中也進一步指出職業教育要走高質量發展的道路。與此同時,在“一帶一路”倡議推進過程中,職業院校也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通過職業院校的系統教育培訓能夠為本土化企業走向國際,培育更多的高技能人才,支持本土企業在國外的發展。經過長期發展,我國職業教育機構已經與70多個國家和國際組織建立了穩定的教育聯系,形成了魯班工坊、絲路學院、鄭和學院、畢昇工坊等眾多國際化職業教育辦學品牌,為職業教育走向國際奠定了良好基礎。
(二)新質生產力視角下職業教育國際化發展面臨的挑戰
新質生產力為職業教育國際化發展提供了有利條件,但是在此過程中也帶來了更多新的挑戰。具體有以下幾點:
第一,人才培養模式是否能快速適應當下變革。新質生產力對職業教育提出了新要求,其指出職業教育應重視培育具備創新精神、能夠適應技術革新需求的新質人才。尤其隨著新知識、新技術的不斷涌現,傳統職業教育所培養的人才同質化情況較為嚴重,缺乏針對性并且創新意識不足,難以滿足高端產業企業發展中的人才需求。
第二,跨國界教育資源的配置難題。教育資源分配不均衡是制約職業教育國際化的最關鍵因素之一,與發展中國家相比,發達國家在經濟基礎和技術方面更具備優勢,職業教育資源更加充沛,這對于支撐職業教育的國際化發展有著積極的促進作用。但是在發展中國家,多數國家都存在師資力量不足、基礎條件差、教育理念落后等問題,制約著職業教育國際化業務的開展。
第三,職業教育標準國際化難題。不同國家和地區所采取的職業標準存在較大差異,以我國推行的“1+X\"證書制度與歐洲的職業教育資格證書體系(EQF)為例,前者是建立在學歷證書與職業技能等級證書結合的基礎上,其目的在于促進職業教育和產業的對接;而EQF則是一個基于能力等級的連續性框架,其主要作用在于為不同國家的資格證書提供一個參照標準。兩種體系的差異本質上屬于不同國家職業能力評價標準、教育理念及政策上的分歧,上述分歧的出現不僅會影響教育資源和人才在不同國家中的流動,也會影響全球職業教育的進程。
第四,教育政策與法規的國際協調挑戰。各國教育體系在歷史背景、文化傳統、經濟發展水平和社會結構上的差異,使得各國的教育政策和法規也不同,這在一定程度上給職業教育在國際融合和協調過程中帶來障礙。此外,我國職業教育機構在海外辦學時必須在遵守當地的教育法規同時堅持中國特色的教育理念和體系,這就需要職業院校在課程設置、教學方法和質量監控等方面作出平衡和調整,既要合法合規,也需要延續自身的特色。
三、新質生產力視角下職業教育國際化發展的路徑
(一)培養技能型和創新型人才,對接國際產業需求
隨著各種新生產工藝以及生產模式的推廣和不斷革新,各領域人才都必須不斷學習新的知識和技能,這樣才能夠應對不斷演變的國際產業需求[3。所以職業教育必須創新現有人才培養模式,以創新人才培養為目標,積極推進“教產結合”。首先,職業教育機構需要深度分析。職業教育與科技創新間的邏輯關系,改革教育理念和教學模式,明確教學中要以培養具備跨學科學習能力、新興技術操作能力和國際視野的新質人才為目標。其次,職業教育機構要充分發揮中外合作項目和跨境辦學平臺的資源優勢,做好培養基地的構建,并積極引進各種先進教學設備、優質的教學資源和實用的課程模塊。此外,職業教育機構在海外辦學中必須深入調研合作國家企業的需求,以當地企業和市場需求為導向進行教學標準、人才培養計劃和課程大綱的設定,并積極與當地企業進行聯合共建實訓實習基地,確保人才培養與當地產業需求緊密對接,不斷提高職教機構在當地的辦學質量和辦學口碑。
(二)跨國界優化教育資源,提升辦學質量
隨著科技的發展,新技術在職業教育中發揮著更加重要的作用,為國際教育資源的優化配置提供了便利。首先,職業教育院校可以利用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技術構建線上教育資源共享平臺,基于該平臺能夠實現不同國家和地區教學資源的共享,各個地區學生可以利用平臺進行在線學習和互動交流,使發展中國家的學生也可以獲得發達國家的最先進教學資源。
其次。職業教育機構應利用遠程控制技術和虛擬現實技術構建共享實驗室網絡,為不同地區學生提供一個沉浸式的試驗環境,這樣既能夠為學生提供最充沛的教育資源,又能夠降低成本投人,提升辦學質量,縮小教育質量差距。除此之外,職業培訓機構還可以招聘具有海外學習經歷和跨文化交流經驗的杰出教師,為學生提供更加專業的教學指導,幫助學生獲取前沿專業知識和掌握更為高級的職業技能。
(三)構建國際化職業教育體系
“走出去”作為當下我國職業教育國際化的重要內容和發展趨勢,該戰略的核心在于將我國職業教育的先進經驗推向國際,彰顯我國為職業教育大國的文化自信和強大實力[4]。為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國際支教標準體系,教育機構需要以“借鑒國際、服務本土”的原則,吸收和融合國際先進標準,并積極參與國際教育組織的各類工作和活動,如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或國際職業教育與培訓協會定期舉辦的各類活動,以此來推動國內外職業教育資格認證的互認,使我國職教機構也能夠參與到國際職業教育標準的制定和實施之中。與此同時,我國職教機構在海外辦學中必須嚴格按照法律歷程與海外合作伙伴簽訂雙邊或多邊合作協議,確保各方在合作中既要遵守當地法律法規,也要符合中國的相關政策。此外,在海外辦學中,我國職教機構也需加強與當地職教機構的合作交流,通過課程互認、學生交流、教師培訓與科研合作、行業標準與資格認證、資源共享與技術支持等方式,共同推動職業教育的國際化發展。
(四)加強與國際企業和組織的合作力度
在“一帶一路”倡議的推動下,我國教育改革進一步深化,促進了職業教育更加積極地融入國際舞臺,增進與“一帶一路”共建國家的交流與合作,有效推進了中國特色職業教育的建設進程,實現了我國職業教育的高質量發展。被認定為“雙高”的職業教育院校在職業教育領域具有較強的競爭力和影響力。一方面,這些院校要利用好其在專項資金、教育資源和發展經驗上的優勢,牽頭搭建職教集團和聯盟,建立校企協同發展機制,共同制定專業培養方案和開發編寫教材,注重介紹“走出去”企業產業的新技術和新工藝,依托“走出去”企業開展技能教學,將國際國內標準融合建設特色課程并將能工巧匠引入實踐教學體系[5。另一方面,加強與“一帶一路”共建國家合作,從當地國家急需專業領域入手展開與我國“雙高”職業教育院校的合作辦學,比如建筑學、水利工程、醫學、交通工程等專業。
四、結語
現階段我國正處于教育現代化建設的關鍵時期,職業教育作為我國教育體系中的重要部分,其應緊密貼合新質生產力的發展需求,做好職業教育的國際化發展,以更好地響應國家戰略。為了實現這一目標,在今后職業教育國際化的過程中,職教機構需要繼續以新質生產力為動力,持續擔當國際職業教育的“領跑者”。在此過程中,職業教育機構既要持續推進技術、技能的全球標準化進程,強化跨文化交流與合作,不斷擴大我國職業教育的國際影響力;也要以產教融合為基本理念,與跨國企業合作共同開發符合國際市場需求的培訓課程。與此同時,職教機構還要重視培養職業院校人才的創新能力,通過構建終身學習體系,幫助學生不斷學習新知識和新技能,以適應不斷變化的市場需求。總體而言,新質生產力下的職業教育國際化發展能夠有效打破地域界限,提高教育資源配置的科學性和公平性,為社會培養出更多具備國際視野和創新能力的高質量人才,為全球經濟發展提供人才資源支持。
參考文獻
[1]寧銳,王志剛.新質生產力視域下深化職業教育改革的策略與路徑[].中國高等教育,2024(10):60-64.
[2]徐意.以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賦能新質生產力形成[J].天津職業大學學報,2024,33(04):30-38.
[3]王貴湖,郭昌義.新質生產力驅動下的職業教育技術技能人才培養模式[].現代職業教育,2024(25):61-64.
[4]楊華,樓嘉軍.我國職業教育國際化發展的三重路徑[].實驗技術與管理,2021,38(04):259-263.
[5]宋開春,黃帥,田濤濤.卓越高職院校國際學生教育現狀與發展實證研究[J].職業技術,2022,21(12):34-4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