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風俗,是指在特定社會區域內,人們長期相沿積久而成的風尚和共同遵守的行為模式,包括人們的言談舉止、禮儀習慣、服飾風格等,屬于文化的范疇。以黨建為引領,傳承優秀風俗,推進移風易俗工作,對樹立社會文明新風尚及推進鄉村全面振興具有重要意義。
一、形成風俗的主要途徑
(一)群眾的生活方式
某一地區的群眾中,有代表性的生活觀念和習慣等是風俗形成的重要來源,風俗也相應地融合和體現在其日常生活方式中。生活方式與風俗形成二者相互關聯,同時影響到周邊地區對該地區的社會評價。例如,春節互相串門,有些地方吃過年夜飯就開始,有些地方從正月初二開始,還有些地方規定正月初一當天不允許拜年。過完春節,外出務工的人通常選擇正月初六、初八和初十離家。中元節,有些地方不允許走人家,也有少數地方卻要安排家人聚餐。
(二)歷史與文化的傳承
部分風俗源自世代的口口相傳,在群眾中成為生活常規。第一種是傳統節日,例如,農歷正月十五吃元宵、端午節吃粽子、中秋節吃月餅等。第二種是具有代表性的節氣,例如,清明前后祭先人并收采六安瓜片茶葉、立夏當天過立夏節、霜降前后收獲紅薯、冬至當天吃水餃或面條。第三種是當地傳統文化,例如農歷二月初二給小孩子理發、三月初三吃蒿粑、六月初六聚餐過半年、臘月初八吃臘八粥、臘月廿三或廿四過小年送灶等。
(三)地區之間的交流融合
群眾通過實踐與相互交流,在較大范圍內形成相同的生活方式,也逐步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風俗。例如,金寨縣各鄉鎮接待客人時,普遍采用小爐子燒火鍋的方式上主菜,且斑竹園鎮的吊鍋也頗具特色;六安市區與合肥市區有五里墩、二十鋪、七里站等相同或相似地名;金寨縣與裕安區有青山、江店等相同或相似的鄉鎮名稱;金寨縣斑竹園鎮與天堂寨鎮的方言相似等。
(四)民族文化
我國有56個民族,不同民族的群眾,結合當地的地域特點、文化背景等因素,在長期的社會生活中形成了衣食住行、婚喪嫁娶等方面的特色風俗,不僅成為當地生活的亮點,也成為拉動經濟發展、帶動社會進步的金字招牌。例如,苗族山寨的銀飾著裝、回族地區的燴面飲食、福建客家的圓形土樓、畬族群眾的持傘出行習慣等。
二、常見的不良風俗及其產生的影響
過去,一些地方曾經出現過以下幾種常見的不良風俗,且現在這些情況仍有不同程度的存在,對社會產生了一定程度的負面影響。
(一)高額彩禮
彩禮,通常是在締結婚姻關系時,男方家庭給付女方家庭的錢物。給付彩禮在法律上不提倡也不禁止。但少數地方出現了彩禮金額虛高不下的現象。有的女方不僅要求男方支付十幾萬元乃至數十萬元的現金,甚至還要購買房產、車輛、貴重飾品等。曾有極少數女方家的長輩,在相親時先要求男方為其償還債務;在新娘出嫁當天出門前、下車前臨時要求增加彩禮金額;甚至通過天價彩禮斂財,用于償還自家債務和籌措另一子女的婚事經費。這些行為,不僅直接損害剛剛建立起來的夫妻關系,給婚姻帶來不穩定因素,而且損害這一地區的社會聲譽,導致該地區適齡青年婚嫁困難,影響婚姻、人口政策的落實及社會的和諧穩定。
(二)濫擺酒席
組飯局、吃酒席是一些人十分熱衷的事情。有的人找個理由就要設宴聚餐,如生育子女、過生日、買車、喬遷新居、子女升學、工作調動、評優晉升等。其中,有些飯局要隨禮,有的輪流做東,依次組局辦席,有人吃一次飯還要安排多個場次。熱衷吃喝、頻繁組局的群體和地區社會評價普遍較低。此類行為不僅容易滋生各種腐敗問題、安全風險和治安隱患等,而且對個人思想素質、家庭和諧穩定、社會的安全文明都有明顯的阻礙作用,給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帶來負面影響和潛在隱患。
(三)厚葬薄養
在一些家庭中,晚輩對老人沒有用心履行養義務,老人健在的時候不孝敬,甚至惡語相向,各種舉動令人寒心。老人去世后卻大操大辦葬禮,修建大型豪華墓地,營造孝敬老人的視覺假象。例如,請樂隊吹拉彈唱,大量燃放煙花爆竹、焚燒冥紙,請人做各種封建迷信活動,并在下葬日、三天、首七、五七、七七、百日、周年的時候大擺宴席。這樣的做法,不僅造成環境污染、噪聲擾民、占用土地,更給子女及周邊群眾做了很不好的示范,對良好家風的形成和鄉村風氣的營造都有明顯的負面影響[1]
三、移風易俗工作難點及成因
(一)長期貧困的影響
過去,很多地方經歷了長期的絕對貧困,吃飯、穿衣曾經都很困難。現在雖然全國已經消除了絕對貧困,但部分群眾正因為有過貧困的經歷,所以形成了關注吃喝、看重吃喝的觀念。安排吃喝的水平,包括是否設宴、飯店檔次、上什么菜、用什么煙酒、陪客人數、自己坐哪個座位等,都被作為評價對方對自己態度的重要標準,認為只有大擺宴席、鋪張浪費、經常聚餐才能叫關系親密、待人熱情。
(二)面子思想作祟
面子,本意是表面的虛榮。在有些地方,一些群眾尤其看重面子,形成了不良的社會風氣。一些人在處事的過程中,設立了辦事需要和面子要求兩條主線,不僅常規的事情要辦好,還要通過營造良好的視覺效果滿足其面子的要求,否則事情辦得再好也不會滿意甚至還會招來別人的抱怨;甚至專為滿足面子的需要,還要額外做一些事情,滿足自身在心理上的需求。看重面子,其實質是其自身能力有限又怕別人看不起,只好用面子掩蓋里子,滿足自己的虛榮心,填補自己實質上的欠缺。
(三)相互攀比
攀比,是指不顧自己的條件,以高標準與他人相比。一些人為了顯示自己不比別人差,在安排一些事項的時候攀比成風,標準虛高,影響社會風氣。例如,天價彩禮、大操大辦紅白喜事等都是攀比的結果,甚至喜糖禮包的結構及細節、結婚伴郎伴娘的人數等,都成為一些人攀比的對象。這樣做的結果,使得不良風俗愈演愈烈,加重了群眾的負擔。
(四)平衡思想
在有些地方,臨近鄉鎮、臨近村組的居民,在辦事方式和規模等方面,都在相互參照和比較,包括彩禮金額、酒席菜品、煙酒種類、禮盒搭配等,彼此之間通常會保持數額、規模上的大致相同。家庭中不同子女辦事時,也會在安排上大致相同。這樣做的初衷是保持平衡,各戶之間、同一家庭的長幼之間不至于產生矛盾。但也正因這種思想,群眾擔心自家的做法得罪親朋好友,在當地難以立足,或者與他人不好相處,這樣就造成一些不恰當的做法難以被消除。
(五)人情思想
我國素來注重禮尚往來,在吃請、隨禮、走訪等事項中尤其是這樣。正常的有來有往,互相走動,增進了感情,促進了聯系;但在有些地方,請客送禮、高價彩禮、高價份子等風氣愈演愈烈,如果不能有效遏制,最終將造成人際關系緊張、影響社會風氣和地域形象的后果。
(六)對學歷、地域及行業的錯誤定位
一些人認為自己曾經上過高層次的大學,擁有較高的學歷,現在在大城市工作,或者從事較好的行業,于是就產生了自身尊貴、高人一等的思想。返鄉之前就先聯系自己認為“比自己層次低”的人,要求安排接待或者組織聚會,并且在聚會時刻意吹捧自己、貶低別人。這種做法,其實是對自己的定位出現了偏差,用別人的熱情滿足自己狹隘的認知,令人十分反感。
(七)女方為大的思想及要挾行為
一些人在自己女兒戀愛即將結婚的時候,利用男方對自己女兒的感情,開出天價彩禮,提出各種無理要求,借子女的感情達到為自己斂財的目的。結婚以后,仰仗自己是女方家,干擾男方家正常的生活,如果不滿足或者認為男方家沒有做到位,就四處散布辱罵言論,最終影響了子女婚姻的穩定。
(八)地方宗族
在有些地方,一些人口較多的宗族,為顯示自己的宗族力量,規定特定的風俗,以體現與其他人差別。這些規定的風俗中,有一些是不利于社會穩定的,給基層治理和鄉村振興帶來了不良影響[2-3]。
四、黨建引領移風易俗工作的實踐及成效
(一)制定落實政策,黨員榜樣引領
2022年9月23日,金寨縣紀委、監委、文明辦聯合下發《金寨縣黨員干部和公職人員操辦婚喪喜慶事宜管理暫行規定》。其中規定全縣全體黨員干部及依法履行公共職務的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工作人員可以為本人或者子女(養子女)操辦婚事,為配偶、夫妻雙方父母(養父母)、直系親屬操辦喪事,范圍限直系親屬、三代以內旁系親屬、近姻親及本村居民。添人進口、滿月、百日、生日、升學、參軍、喬遷新居等事宜原則上一律不得操辦。在操辦婚喪喜慶事宜及處理有關事項時,要嚴格遵守政治紀律和政治規矩,厲行節約,倡導文明,嚴格落實“八個嚴禁”,堅持“一事一報”原則,對違反規定相關人員依規依紀追究責任。
在黨建引領移風易俗工作中,各級黨組織要切實從人民利益出發,走進群眾中了解情況,制定出多項政策措施,直面存在的問題,提出有效的解決方案。廣大黨員要以身作則,轉變自身觀念,嚴格要求家人,落實各項政策,以實際行動為廣大群眾當表率、做榜樣,展現廣大黨員的先進性和號召力。通過黨組織和黨員的帶動,廣大人民群眾積極參與移風易俗,黨組織和黨員切實為群眾辦實事、做好事,以實際行動踐行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4]。
(二)加大宣傳力度,營造濃厚氛圍
黨組織通過召開村民會議、書寫宣傳標語、舉辦公益活動、媒體宣傳、志愿者服務等多種途徑,宣傳引導群眾認識到哪些風俗是不當的、應該如何糾正,同時,以先進典型為范例,引導群眾學習,進一步鞏固宣傳成效。2024年12月,中央文明辦制定頒布《移風易俗十抵制十提倡》,金寨縣各級黨組織通過各種渠道廣泛宣傳,將中央的最新要求傳達到群眾當中,引導廣大群眾入腦入心見行動,進一步提升移風易俗工作的實際成效。
在開展宣傳的過程中,黨組織和廣大黨員走進群眾當中,與廣大群眾深入溝通交流,幫助群眾轉變陳舊落后的思想觀念,引導樹立正確的意識形態,讓文明健康的新風尚蔚然成風。同時,發現并解決群眾生產、生活中的實際困難,進一步增強群眾的幸福感,提升基層治理水平和成效。
(三)訂立“村規民約”,切實引導群眾
“村規民約”是由村民群眾依據相關法律法規通過召開村民會議制定的,村級黨組織全程參加,對過程和內容進行全面指導。在彩禮方面,“村規民約”明確規定了禁止索要各種名目的天價彩禮。在舉辦酒席方面,“村規民約”明確規定了哪些事項可以辦、正確的指導思想是什么、可以邀請哪些人參加、份子錢最高限額是多少、請客桌數是多少、一桌飯的餐費標準是多少。在尊老愛幼方面,“村規民約”明確規定子女要主動履行養父母的義務[5]。
通過由村民群眾自己制定行為規則,黨組織有效地引導村民群眾樹立正確的指導思想,形成健康向上的社會風俗。同時,倡導村民開展互相監督和互相幫助,以正能量帶動群眾優化社會風俗,提升基層治理效果,促進群眾家庭幸福美滿、社會環境文明和諧。
(四)成立專項組織,扎實做好管理
縣級移風易俗工作在縣一級由宣傳部及相關部門領導,在鄉鎮一級成立領導小組,組成宣傳、治理等工作專班,與村、組簽訂工作協議,對接工作。在村一級成立紅白理事會,將各村民組長納入紅白理事會成員,實行網格化管理,提前摸排村組群眾紅白事宜操辦線索,由村干部聯合紅白理事會成員上門宣傳,對整個操辦過程進行事前提醒、事中服務、事后跟蹤,切實引導群眾做好相關事項。不僅做到為群眾服務,而且扎實有效地落實了相關政策,進一步提升群眾對黨組織的信任和滿意度。
(五)加強行業管理,消除源頭隱患
在移風易俗工作中,主要涉及中介、餐飲、婚慶、影樓、裝修、殯葬、租賃、養老、商品零售等相關行業。黨組織在推進移風易俗的過程中,加強相關行業管理,尤其是對容易形成帶動效應的少數相關行業進行重點管控,引導廣大商戶樹立正確的經營思想,從源頭上解決問題,消除隱患,切實維護群眾利益。
金寨縣黨建引領移風易俗工作開展以來,通過各級黨組織的努力,收獲了切實有效的成果,人民群眾的幸福感、獲得感顯著增強,基層治理效果得到全面提升。黨組織在強化自身建設的同時,也以實際行動踐行著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展望未來,在黨組織的堅強領導下,金寨縣將不斷推動社會風俗的進一步優化,為文明城市創建注入新動力,更為其他地區的易移風易俗工作提供有益借鑒。
參考文獻
[1]汪波.基層治理體系中移風易俗改革的梗阻與對策[].行政管理改革,2022(08):76-80.
[2]李志浩.農村人情新民俗的制度實踐、制度績效與制度邊界——以江西石城移風易俗為例[.安徽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4(01):100-109.
[3]詹國輝.鄉村移風易俗“治理偏差”的生成邏輯與優化路徑—來自黔地的案例Ⅲ.農林經濟管理學報,2024,23(02): 226-233.
[4]劉星彤,孔建興.鄉村振興背景下甘肅省平涼市安口鎮移風易俗問題研究[J].新西部,2024(03):162-164,167.
[5]林冰潔,閆靜.嵌入視角下新鄉賢參與鄉村移風易俗的創新路徑研究[].現代農業研究,2023(10):47-51.
(作者單位:安徽金寨干部學院〈中共金寨縣委黨校,安徽紅色文化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