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背景與需求評估
(一)社會背景與政策導向
隨著城市化進程持續加速,中國城市家庭面臨日益嚴峻的挑戰。《中國兒童青少年閱讀現狀與需求調研報告》顯示,超過 60% 的城市家庭存在親子閱讀時間不足的現象,其中3~6歲兒童家庭的比例高達72% 。與此同時,年輕媽媽群體普遍面臨育兒焦慮與社交孤立問題, 45% 的媽媽表示缺乏有效的育兒支持網絡。這些問題不僅影響兒童早期發展,也制約了社區和諧與可持續發展。
《中華人民共和國家庭教育促進法》明確要求構建覆蓋城鄉的家庭教育指導服務體系,地方政府亦將“15分鐘家庭教育服務圈”納入“十四五”社區治理創新試點。基于政策要求,“倪家有我”志愿服務體系建設項目從“媽媽賦能”到“社區治理”,通過構建“教育 + 治理”的服務探索,一方面解決城市家庭育兒難題,另一方面培育媽媽志愿者群體作為參與社區治理的新型主體,為破解城市化進程中的教育與社會治理難題提供實踐經驗。
(二)社區需求評估
是位于主城區的城市社區,現有常住居民7100余戶,其中3~6歲兒童家庭占比約為 15% 。通過走訪調研發現,該社區存在以下突出問題:
1.社區親子閱讀資源不足。社區雖有設置親子閱讀空間,但未開展相應的閱讀活動;缺乏專業人士引導,家庭自主閱讀的質量參差不齊。
2.普遍存在媽媽育兒焦慮。年輕媽媽們對兒童早期教育大多通過自學,缺乏科學的育兒方法和經驗交流的平臺。
3.社區年輕群體的凝聚力較弱。年輕群體較少參與社區公共事務,與社區之間互動較少,需進一步加強與中青年群體的互動交流。
基于上述需求分析,社區從2022年開始以兒童為紐帶,拓展婦女兒童相關服務項目。
二、服務過程與專業方法
(一)第一階段:挖掘社區能人,培養服務能力(2022年)
1.發現社區能人
2022年春天的一個下午,陽陽媽媽來到社工站,表示自己希望可以帶著孩子一起參加一些繪本閱讀的活動,自己也可以帶領,但是希望可以提供一個平臺,讓孩子們可以一起閱讀。社工一聽這不是自己正在尋找的社區能人嗎?趕緊詳談,并很快共同開展了活動。
2.評估參與服務的優勢與挑戰
社工在與陽陽媽媽訪談后,發現陽陽媽媽的參與意愿較高,但是組織管理能力較弱。通過訪談分析,了解到陽陽媽媽在參與繪本閱讀活動方面主要有三個優勢:一是有強烈的服務意愿。對參與社區服務充滿熱情,希望在教育自己孩子的同時也能給社區其他兒童創造有利的成長環境。二是有豐富的育兒經驗。陽陽媽媽參與了繪本閱讀的系列專業培訓,并考取相應的資格證書,親子閱讀的理論與實踐經驗都較豐富,能夠與孩子建立良好的互動關系。三是有潛在的領導能力。曾有組織小型活動的經驗,并能夠明確分工順利完成活動。
同時她在參與社區活動方面也存在挑戰,主要是對社區居民的不熟悉,在與其他志愿者和社區居民的溝通協調方面存在一定困難,缺乏團隊組織培育與管理的經驗。另外,對社區活動的整體流程、安全管理等方面缺乏相應經驗。
3.漸進式賦能計劃
針對陽陽媽媽的情況,社工從活動實踐、服務復盤、項目孵化開展了漸進式賦能支持。
一是基礎實踐。邀請陽陽媽媽負責社區青少年小組繪本閱讀環節,社工全程督導。通過參加5節小組活動,她逐漸熟悉了活動流程,掌握了基本的繪本閱讀技巧,并學會了應對簡單的突發事件。
二是服務復盤。每次活動后,社工與陽陽媽媽進行復盤溝通,對活動中的優點和不足進行總結分析,提出改進措施。在2022年后期,陽陽媽媽的整體策劃能力、活動執行能力和突發事件應對能力都有了較大提升,同時主動思考和完善的能力也得到較大提升。
三是項目孵化。社工鼓勵陽陽媽媽申請社區公益創投項目,并在項目方案書撰寫、資源鏈接等方面給予指導。在社工的支持下,陽陽媽媽順利申請到2023年玉林街道社會工作服務站公益微創投項目。項目執行中,陽陽媽媽負責活動的策劃和執行,社工負責人員的招募和一些活動物資的協助準備工作。通過公益創投項目的執行,陽陽媽媽共開展了7次親子閱讀活動,在活動設計、帶領和突發情況處理方面都積累了足夠的經驗。并且找到了一位伙伴,在項目中一起開展繪本屋的工作,兩人配合默契,形成了團隊中的兩個穩定核心,“媽媽繪本故事屋”的活動也因此建立起了穩定的社群,吸引了一批忠實的參與家庭。
(二)第二階段:組建志愿者團隊,賦能團隊成長(2023年—2024年)
1.多渠道動員志愿者力量,壯大志愿者隊伍
隨著“媽媽繪本故事屋”活動的開展,社區中的家長們對這一活動的認同感和參與度顯著提高,活動的影響力也隨之增強。此時需要更多的志愿者力量參與其中,共同創造一個親子共育的社區環境。在活動推進過程中,社工發掘并動員對繪本閱讀有熱情的媽媽志愿者,她們有共同的育兒理念,并愿意加入志愿者團隊。社工在社區群內發布招募信息,經過篩選,倪家橋社區“媽媽繪本故事屋”的志愿者人數增至14人。
2.組織開展志愿者系統培訓,賦能志愿者團隊
社工在與陽陽媽媽協商討論后,共同策劃了系統的志愿者培訓,一方面有助于提升志愿者團隊的專業技能,另一方面可以增強團隊凝聚力。志愿者培訓主要分為三部分:一是由經驗豐富的陽陽媽媽分享繪本講解和活動組織的實踐技巧;二是邀請專業家庭教育指導師為志愿者們講解兒童發展理論及親子溝通的方法策略;三是開展志愿者團隊建設活動,增進團隊成員間的認識,加強團隊內部的協作分工。
3.提供項目資金支持,搭建志愿服務平臺
在培訓賦能結束后,志愿者團隊啟動了倪家橋“媽媽繪本故事屋”系列活動。團隊成員開始負責每次活動的統籌執行,從活動的策劃、參與者的招募、活動的組織與執行到活動總結與宣傳。他們通過認領任務的方式分工合作開展服務,并在每次活動后對分工協作的具體內容進行復盤。同時,在活動內容方面以繪本講解為核心,結合時事熱點和傳統節日,開展傳統文化教育;在活動形式上,從“繪本 + 手工”的模式,拓展至“繪本 + 游戲”“繪本+ 繪畫”等多種形式。
(三)第三階段:凝聚團隊影響,深化社區參與(2024年)
1.凝聚團隊影響,壯大服務力量
經過三年的賦能陪伴,“媽媽繪本故事屋”吸引了100多個家庭的參加并且建立了媽媽繪本故事群。社區家長們開始邀請越來越多的家長加入社群,倪家橋“媽媽繪本故事屋”活動的影響力開始建立。隨著活動的推進,持續吸引優秀的志愿者加人,服務團隊也得以壯大了。
2.整合聯動資源,拓展服務覆蓋
隨著團隊活動的持續,志愿者團隊主動聯系轄區幼兒園并為幼兒園的一個班級開展了2025年元旦節繪本活動,活動獲得學校的認可,并且和學校建立了合作機制,與此同時在學校的影響下也擴大了志愿者隊伍。
3.拓展多元服務,深化社區參與
在團隊核心成員不斷增多的同時,孩子們的成長也在繼續,最初以繪本故事為主的活動已不能滿足他們的需求。因此,團隊中的媽媽們開始根據孩子們的新需求,拓展了新的服務項目。陽陽媽媽作為第一批核心成員之一,她的精力從幼兒階段的“繪本故事屋”逐漸轉向針對小學階段的其他服務,開始積極策劃并組織了周末親子徒步活動和院落親子活動等,這些活動有效地擴展了社區公共空間,并豐富了社區親子的活動內容。特別是院落親子活動得到了社區微創投項目的資助,從而催生了一支新的媽媽志愿者團隊,她們開始在院落中探索鄰里間的親子共育新模式。
三、服務成效與專業反思
(一)服務成效
1.成功培育一支能獨立運行的志愿者團隊
媽媽志愿者團隊的成員以陽陽媽媽作為發起人,從1人逐漸發展至14人。在參與了系統的專業培訓和多次的實踐操作后,志愿者們從一開始需要社工帶領到能夠獨立策劃和組織親子活動,團隊的專業服務能力和服務質量都得到了顯著的提升,能夠為社區家庭提供高質量的兒童服務。
2.成功打造了“媽媽繪本故事屋”活動品牌媽媽志愿者團隊連續三年開展了“媽媽繪本故事屋”活動,活動吸引了約100個家庭的關注和參與,活動品牌深受社區及家庭的歡迎。活動過程中,還建立了倪家橋社區“媽媽繪本故事屋”微信群,家長們能夠更便捷地獲取活動信息,分享繪本書籍,交流育兒心得,搭建了一個持續互動、支持有力的社區家庭教育平臺。
3.深入社區院落,發展社區治理力量
該志愿者團隊不僅讓“媽媽繪本故事屋”活動的開展深入居民心中,更是隨著孩子的長大和需求的變化,發展出了新的服務場景,第一批的志愿者團隊開始在其所在院落場景中開展更多的親子服務活動,回應不同的家庭需求。可以看到志愿者的力量在社區中持續發揮作用,并不斷發展出新的團隊,這些力量正是社區治理的重要力量。
(二)專業反思
1.培育一支穩定的志愿者團隊需要時間和系統的賦能
社工在項目資金有限的情況下,根據志愿者的需求,設計了相應的項目服務支撐,以三年的項目周期時間,從能人挖掘、系統賦能到團隊運行,最終培育了能夠持續獨立運行的媽媽志愿者團隊。長時間的系統賦能,保障志愿者可以持續地提供服務,并不斷提升了團隊服務能力和團隊影響力。
2.媽媽志愿者群體的影響力可以持續延伸
媽媽志愿者群體的關注點與孩子的成長需求息息相關,需要根據孩子的成長需求,開展相應的服務設計。通過鼓勵經驗豐富的志愿者骨干根據孩子的成長需求,可以探索并開展新的服務活動。以陽陽媽媽為例,她作為媽媽志愿者團隊的發起人,參與了志愿者的培育工作,又根據自己孩子的成長需求,拓展了周末親子徒步活動。因此,媽媽志愿者的培養能夠在社區中產生持久的影響力,也將成為未來社區治理的重要力量。
3.建立持續的支持關系能促進志愿服務的延續
在媽媽志愿者團隊成長過程中,社工連續三年駐點倪家橋社區開展項目,與媽媽志愿者團隊成員保持暢通的溝通,建立了穩定的支持關系。社工能夠將志愿者們的實際需求與社區資源進行有機結合,推動志愿服務的持續開展,使得志愿者團隊能夠通過服務的開展持續發揮影響力,參與社區治理。因此,社工與志愿者之間建立持續的支持關系,是促進志愿服務持續發揮作用的關鍵因素。
(作者單位:成都市仁懷社會工作服務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