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源與轉型:從個體服務到社會治理的范式升級
中國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過程中,早期個體服務模式聚焦特定心理問題人群的個案咨詢,雖在心理健康普及中發揮基礎作用,卻難以回應城鄉結構變遷、代際關系重構等復雜社會心態問題。
2017年“心理茶館”的定名標志著服務理念的系統性升級:在服務框架上,突破傳統醫療模式,將心理服務納人社會治理全局,通過心理建設與基層治理的深度耦合,形成“心態監測一情緒疏導一矛盾化解”的閉環機制,既關注個體心理調適,又通過群體心態分析為治理決策提供支撐;在文化載體選擇上,萃取傳統茶館“社會鏡像”的文化特質,將心理咨詢從專業機構的封閉空間遷移至充滿煙火氣的公共場域,以泡茶儀式、品茗氛圍等日常場景消解心理防御,使“以茶敘心”成為契合本土情感表達習慣的疏導方式,增強服務的文化親和力;在服務范疇上,將服務對象從“有明確心理問題人群”擴展至全體社會成員,目標從“疾病治療”升級為“心態培育”,通過常態化茶話會、心理科普等活動,為不同群體提供壓力緩釋與積極心態塑造服務,與社會治理現代化需求相契合。
心理茶館這一創新社會心理服務模式的出現是心理服務從“醫療干預模式”向“社會治理模式”的范式Ⅳ換,以茶館為載體撬動基層治理的心理建設功能,通過文化本土化創新破解傳統服務的“水土不服諍容嗍寓茱,構建起“全員覆蓋、全周期服務、全社會協同”的治理新路徑,既是對本土文化智慧的現代性激活,更是國家治理體系創新在基層的生動實踐。目前,在全國已有東莞市南城街道雅園社區“心理茶館”、臨泉縣單橋鎮“心理茶館”、廣州市南沙區龍穴社區“心理茶館”、港灣街道“心港灣·心理茶館奮琲乩盎等一批基層實踐案例。其中,南沙心理茶館入選“全國社會治埋創新案例(2023)”
二、理念與機制:本土化服務模式
(一)核心理念:人文關懷與精神滋養的雙重路徑
服務模櫚式突破傳統心理咨詢的局限,將情感互動與價值共建置于關鍵地位,體現“從心出發,以情暖心”的哲學基礎。在具體實踐中,調解糾紛時既追求事件化解,更著眼于參與者情感需求的滿足及人格完整性的保護。
茶文化的多維功能:
1.身體調節機制:基于具身認知理論,茶葉特有的苦澀回甘特性與溫熱觸感,能通過感官通道促進生理放松與心理平復。
2.關系建構價值:斟飲過程中的儀式化行為創造安全距離,其非語言互動特性有助于建立信任關系,顯著削弱來訪者的抵觸情緒。
3.文化認同:將茶文化中的“尊重、禮讓、和諧理念融入服務流程,使心理疏導成為傳統文化復興的實踐場域,增強民眾對服務的文化認同。
(二)工作機制:“三級聯動”與“三治融合”
黨政牽頭、部門協同、社會參與的三級聯動:
黨政統籌:黨委、政府主導資源配置,建立跨部門協調機制,將心理茶館納人社會治理考核體系。
基層落地:以文明實踐所(站)、基層衛生所(站)、黨群服務中心等陣地為依托,整合宣傳、衛健、民政、司法、教育等部門,形成“一站式服務平臺。
社會參與:培育專業心理咨詢師、志愿者、社工、居民(村民)等多元主體,構建“政府引導一專業支撐一群眾自助”的協同網絡,
“心治在前,法治在后,德治在左右”的矛盾化解路徑:
心治優先:通過心理疏導化解情緒對立,修復社會關系,例如疫情期間居民與管理員的沖突,先通過共情安撫情緒,再引導理性溝通。
法治托底:對心治無效的矛盾,及時導入司法程序,確保公平正義。
德治貫穿:借助鄉規民約、家風家訓等文化資源,引導當事人樹立正確價值觀,例如在婆媳糾紛調解中融入“孝老愛親”的傳統美德教育。
三、功能體系:多維服務的立體化布局
(一)心理疏導:從臨床治療到社會服務的范式轉換
與傳統心理咨詢相比,心理茶館的心理疏導呈現出非臨床“輕咨詢”模式,聚焦日常生活中的情緒困擾、人際關系問題,如職場壓力、親子溝通障礙等,而非嚴重心理疾病。不僅關注個體心理調適,更強調社會效應,例如在疏導失業者焦慮情緒的同時,鏈接就業培訓資源,實現“心理一社會”雙重支持。志愿者兼具“心理咨詢師”與“政府服務提供者”雙重身份,咨詢不收取費用,依托政府公信力增強服務信任度。突破傳統咨詢的“問題導向”,主動介入公共事件的心理干預,如疫情期間通過熱線電話為民眾提供情緒支持,遏制恐慌蔓延。
(二)沖突調處:基層治理的情感化路徑探索
聚焦鄰里摩擦、家庭代際沖突及社區公共議題等非訴訟糾紛,“心理茶館”構建了特色化解體系:
1.前置干預機制
依托常態化入戶交流與主題茶敘活動,敏銳識別矛盾信號。如通過分析居民互動時的微表情與語調變化,在宅基地爭議初期實施疏導措施。
2.沉浸式協商模式
突破傳統調解場景限制,借助飲茶儀式的輕松氛圍重構對話場域。某案例顯示,當婆媳共同參與茶藝展示并回憶家族往事時,立場對立的雙方更易產生認知共情。
3.治理效能提升策略
針對社區工作者開展“聆聽一理解一疏導”專項訓練,推動治理方式從剛性管控向柔性引導轉型,顯著增強干部的情緒管理能力,提升關系協調水平。
(三)與情收集:社會心態的“前沿哨所”
作為基層社會的“神經末梢”,心理茶館承擔著輿情監測與引導的雙重功能:
動態監測:通過來訪者的傾訴內容、茶話會的自由討論,捕捉社會情緒動向,如農村地區對政策調整的誤解、新興產業發展引發的利益沖突等。
科學回應:對突發事件(如疫情、自然災害)引發的恐慌、謠言,第一時間通過微信群、“大喇叭”等渠道普及科學知識,引導理性認知。例如,疫情期間及時澄清“封村斷糧”傳言,避免集體焦慮。
價值引導:通過正向案例分享(如脫貧攻堅中的勵志故事)、文化活動(如家風宣傳“小劇場”),傳播社會正能量,對沖網絡負面信息的影響。
(四)社會救助:從物質幫扶到“心理—社會”協同支持
心理茶館突破傳統救助的“物質兜底”思維,構建“經濟援助 + 心理干預 + 社會融人”的立體救助模式。
特殊群體聚焦:重點關注留守兒童、空巢老人、殘疾人等弱勢群體,例如為留守兒童建立“心理檔案”,定期開展情感陪伴活動;為空巢老人發起“長者傾聽計劃”,緩解孤獨感。
應急救援介人:在自然災害、公共衛生事件中,提供災后心理疏導與社會支持網絡重建。如疫情期間,組織志愿者為孤寡老人送菜買藥,同時通過電
話慰問緩解其焦慮情緒。
公益生態構建:發起“心絲帶助學基金”“慈善慰問\"等活動,整合企業、社會組織等資源,形成“政府引導一社會參與一群眾互助”的公益閉環。
四、價值與展望:中國特色社會心理服務范式的創新
(一)社會治理范式創新:從“問題應對”到“源頭治理”
心理茶館打破傳統社會治理的“被動應對”模式,通過心理疏導、文化建設等方式,從社會矛盾產生的源頭進行治理。比如,以培育“協商文化”,來提升村民的溝通能力,助力基層治理從“事后救火”轉向“事前預防”,把“治未病”的智慧在社會治理中踐行。
(二)文化自覺視域下的治理創新路徑
地方性知識資源與現代心理干預技術的有機融合,不僅提升了服務的本土契合度,同時為傳統價值的當代轉化開辟了新維度。這種“文化療愈”實踐彰顯了我國基層治理的獨特文化邏輯,為國際社會心理服務體系貢獻了具有地域特色的解決方案。
(三)可持續發展路徑探索
1.技術賦能策略
構建智能化服務平臺,集成遠程心理支持、社會情緒分析、志愿服務匹配等模塊,打造虛實融合
的心理健康生態圈。
2.人才培育機制
實施志愿者能力進階計劃,融合臨床心理學、社區發展理論及組織管理學等跨學科內容,確保服務流程既符合專業標準又具備地方特色。
3.經驗推廣模式
通過建立區域協作網絡,將成熟做法逐步輻射至少數民族聚居區和邊疆地帶,推動社會心理資源的空間均衡配置。
五、結語
作為社會治理現代化的重要載體,心理茶館創新性地實現了文化傳統與專業知識的對話融合。這一機制通過茶道載體,將倫理教化、制度約束與心理調適有機結合,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三位一體”治理新格局。其服務范疇已超越單純的心理疏導,延伸至社會心態培育、社區沖突調解等多重領域,成為觀察我國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的重要窗口。
展望未來,隨著實踐經驗的持續積累和理論體系的日臻完善,該模式或將成為全球治理轉型中的典型范例,為實現更高水平的民生福祉提供心理資本積累和制度保障支撐。
(作者:韋志中,廣州市一葦渡心教育科技有限公司;余曉潔,惠州市心理健康文化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