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全面培養新時代大學生的重要舉措,是實現學生思想認識提升的根本渠道,也是培育健全人格及責任意識的基本載體,隨著社會的持續進步與發展,高校教育的側重點已不只是局限于知識技能的傳授,更要在精神層面與價值維度上,幫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進而引導學生自覺肩負起社會賦予的歷史使命。社會責任感就是評判一個人是否會主動承擔公共責任及實現社會價值的尺度,也是反映個人綜合素養與社會適應能力的重要象征,就大學生而言,社會責任感的養成關乎他們未來的人生規劃和職業抉擇,更關系著國家及民族的整體發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所強調的思政理論學習、實踐參與和自我認知等,不僅可以提高大學生對國家、社會、人民和個人關系的深刻領悟,也有助于促使他們在社會中積極發揮應有作用。
一、高校思政教育培養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研究的意義
(一)深挖思政教育內涵,強化價值共識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是深人挖掘其內在的教育本質及價值內涵,思政教育并非僅僅是傳授理論知識,或生硬地灌輸政策條文,而是憑借馬克思主義理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以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等內容實施熏陶,支持大學生樹立明晰的價值坐標,只要這類價值共識形成了,便會在學生心中種下對國家、社會、集體福祉的關切與擔當理念。這種擔當意識不只是體現出口頭上的贊同,更可在日常行為跟社會實踐中積極地體現出來,這要求高校思政教育在課程設置和教學模式上關注深度與廣度相結合,可使學生觸及實實在在的社會問題,思索并積極探尋答案,憑借理論跟實踐的緊密聯合,大學生不僅能明白思政教育所傳遞的宏大價值理念,更可自覺把這種價值認同與個人的行為實踐相搭配,由此持續增進內在的社會責任感。
(二)凝聚理想信念支撐,涵育家國情懷
理想信念成為個人社會責任感的重要精神依靠,就大學生而言,只有憑借堅定的理想信念指引,才能自愿承擔起服務社會、奉獻國家的義務,高校思政教育以馬克思主義理論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基礎,經過對歷史與現實的分析辨別,引導學生恰當地認識中國社會發展道路與未來走向,以此喚起他們對國家民族的感情與身份認同。思政教育的實踐性還體現在能把抽象的理論與青年學生的現實境況結合在一起,讓他們透徹知曉個人發展與社會變革的內在聯系,依靠理論課、主題實踐、社會調研等多樣途徑,高校可引導大學生把理想信念的宣示落實到具體行動之上,把個人理想追求跟社會實際需求切實地結合起來,讓他們在成長的階段積累更強烈的使命感與責任擔當,使學生既能提升思想認知水平,又能在潛移默化中更頑強地認同中華民族共同的理想期盼。
(三)助力社會和諧與國家建設,實現雙向激勵
高校思政教育著力培育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其不僅帶動個人成長,也跟社會的整體和諧與發展休戚相關。具備社會責任感的大學生往往會更貼合社會需求,積極參與到社會公益與志愿活動中,為帶動社會進步貢獻智慧和力量,社會也會為有強烈責任意識的青年群體提供更多鍛煉與展現自我的空間,實現個人和社會的雙向帶動與共同成長,以高校為途徑內外相互結合的實踐平臺,學生可更直觀地把握社會問題的復雜性和多樣性,進而引發投入社會服務、產業創新以及鄉村振興等領域的熱情。當高校把思政教育充分落到實處時,就能夠給大學生奉上寶貴的道德滋養和思想點撥,使他們在往后的工作、生活與更廣闊的公共事務中培育自覺承擔、積極奉獻的精神品性[1]。這種積極的責任文化氛圍會進一步對高校起到反哺作用,促成校內校外共同合作、不斷進步的良性生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跟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的提升緊密相關、相互推動,二者的良好相互作用將為社會提供更豐富的人才儲備與強大的精神動力。
二、高校思政教育培養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的基本原則
(一)堅持以人為本導向
高校開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動時,應堅持以學生為中心的基本引導,突出學生主體身份,只有充分留意大學生的認知特點、心理規律以及現實需求,才能把理論教育與實踐活動真正付諸實踐,所謂以學生為本,強調的不只是關懷和敬重,更要使學生在教育活動里有主動參與、體驗感悟的機會。思政教育要是只依賴教師單向宣講,往往很難收獲理想功效,通過增進師生間的互動,創建開放式討論、團隊共進、情景模擬等多樣的教學途徑,學生可更好地把思政教育轉化成自覺的意識,從而更全面地把握社會責任感的內涵與價值。在這種環境中成長起來的大學生,可逐步形成自我認同跟社會關懷的有機融合,為走向社會后大膽承擔使命打下堅實的心理及思想基礎。
(二)注重理論與實踐融合
理論與實踐的雙向整合,是高校思政教育的核心要素,學生思想觀念雖需靠理論學習來進行提升與引導,但若缺少實際的社會體驗和真實場景的刺激,便不易讓社會責任感真正在學生心里長久留存,高校須搭建多元化的實踐平臺,如開展社會調研、社區服務、公益活動等相關活動,使學生在實際參與時檢驗并穩固所學理論,進而強化對社會公益、公共事務的感性層面的認識,以實踐活動為途徑,學生能在不同層次直接體悟社會矛盾與需求,于是催生更強烈的主動關懷與責任自覺,高校要激勵學生將實踐成果和所學理論作有機結合,并基于此基礎做反思與歸納,以此持續提升思政教育的實際成效與針對性,此過程不僅可引導學生運用辯證思維認識社會,更能幫他們學會在社會事務里該怎么承擔責任、貢獻力量2]。
(三)聚焦社會現實需求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仍需緊貼時代發展的節奏,結合社會現實需求去更新教學內容與方法,大學生群體處在信息社會跟全球化的浪潮中,他們一般能更敏銳地對新的思潮、新的技術、新社會問題予以關注和思考,在這個階段里,思政教育要擅長引導學生透過現象看本質,協助他們辯證地認識各種社會思潮與價值理念。思政教學以貼近現實的事例、問題與話題為基礎,較容易激起學生的深度思考,進而引導他們就社會上的熱點與難點問題形成責任擔當意識,貼合時代脈動并非單一的知識點講授,而是要把國家戰略、社會議題和學生個人發展目標結合在一起,營造一種主動關心社會、積極投身社會活動的教育氛圍,引導當代大學生在與時代同步共振中提升自身思想境界,進一步穩固筑牢歷史責任的思想與行動自覺。
三、高校思政教育培養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的實踐策略
(一)固本培元涵養正氣,立德樹人勇擔使命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真實引導大學生扛起社會責任,首先要在思想根源上“筑牢根基”,也就是扎牢馬克思主義理論根基,夯實可靠的價值信仰架構,采用系統深化的辦法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內容展開學習,推動大學生在理論線索里清晰認識當代中國發展的歷史必然及現實動向,進而培養浩然正氣,確立起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高校輔導員以及思政教師要深刻認識自身擔起的責任與使命,并把它滲透到學生管理與教育的各個角落。在平時工作開展階段,高校輔導員跟思政教師針對班級學生舉行主題班會,既要鼓勵他們認真學習相關思政理論,也要結合國內外重大時事熱點開展有針對性的討論,引導學生明白自身成長同國家前途、社會發展不可分割[3。要是個別學生陷入思想的困惑或迷茫境地,高校輔導員與思政教師同樣會結合理論學習對其開展心理疏導,讓他們認識到保有積極正面的價值走向,對個人未來發展的重要意義。采用這些具體手段,學生逐步領悟到,承擔社會責任并非喊口號,而是一個在日常行為抉擇和自我塑造里持續深化的進程。當他們在班級和社團里面主動配合、敢于承擔,或是在面對社會事件時能說出正義的話語,就體現了思政教育“固本培元”“立德樹人”的實績,高校輔導員跟思政教師在整個過程中所充當的引路人角色,能讓學生在求學時段扎實相關學識,也涵養品德與擔當意識,為其將來更好地服務社會打下堅實根基。
(二)融入社會感知國情,服務大眾承擔責任
對大學生這個群體而言,社會責任感的養成與提升離不開對社會現實的真實感知與理解,這要求高校思政教育不只是要在校園內營造良好的理論氛圍,還得主動把學生帶入多樣豐富的社會場景,讓他們在實實在在的情境中感知國情、知曉民生,通過積極開展多樣社會調研、志愿服務以及城鄉互助活動,讓學生實實在在體會國情社情的多樣復雜,當學生在查看社區治理、鄉村振興或城市發展現狀過程中察覺到社會需求與痛點,就會對國家總體的發展策略以及個體的使命有更真切的體會,社會責任的意識會在他們心里扎根發芽,而不是僅僅停留在抽象的課堂知識范圍[。
高校輔導員跟思政教師會按期謀劃并帶領學生參與社區志愿工作,高校的輔導員與思政教師預先去收集社區需求信息,諸如陪空巢老人、社區垃圾分類相關宣傳等,之后邀請學生離開校園,融入志愿服務的實際場景里。參與實際過程的時候,學生不只要跟老人或居民進行當面的交談,得知他們生活上的需求,還要考慮怎樣借助自己在學校學的知識與技能來進行幫扶和優化改進,在對特殊家庭進行訪談、記錄的時候,他們會感覺到社會保障體系的重要意義,也能進一步體悟到社會服務與政策扶持的相互關聯,每次活動結束以后,高校的輔導員思政教師會引導學生開展心得分享及反思交流,讓他們發覺自己身為大學生所承擔的責任與蘊含的價值,同樣要讓他們思索怎樣在更廣闊的范圍以內以更積極的樣子去協助更多人,通過這些階段,學生社會責任感在實踐中鍛煉與升華,他們更能把理論傳遞的價值融入實際行動里,并在同社會大眾的接觸交往中,切實增進對國情社情的認識,進而為今后成長為有擔當、有情懷的社會骨干力量打下良好基礎。
(三)拓寬教育平臺渠道,深化責任培養機制
高校思政教育若要有效培養大學生社會責任感,需要有多元化教育平臺和健全機制的保障,傳統的教育模式著重課堂教學與師生的互動,但處于新時代的大背景下,這種模式需借助更多樣、開放的教育渠道加以補充,采取線上與線下聯合的形式,如建立思政教育網絡社區、給出多樣的線上課程資源等,可突破時間跟空間的束縛,讓學生在任何時候任何地方都能得到思想政治知識,并開展線上互動[5]。
在實際工作中,高校輔導員跟思政教師積極統籌校企合作與社會實踐項目,為學生鋪設更開闊的實踐途徑,高校輔導員與思政教師會借助跟地方政府或企事業單位的對接工作,為學生爭取到聯合項目以及社會調研契機,學生走出校園后,需跟各方利益相關者就現實問題進行溝通,并嘗試提出具備可行性的應對方案。該過程要求他們不僅具備一定的專業能力,更得有服務社會、扛起責任的意識與膽量,在總結與評估階段,高校輔導員和思政教師會勸勉學生結合自身經驗撰寫調研報告或反思性論文,進一步把親眼所見、親耳所聞與學科理論相互對照印證,這種機制化安排保證學生責任感培養并非一陣風似的活動,而是貫穿整個大學學習時期的成長主路線。采用制度化的支持與平臺化的操作流程,高校輔導員、思政教師及師生一起發力,讓思政教育切實成為培養社會責任感的“催化劑”,驅動學生在思想內核與實踐表現上都更堅定地懷有愛國情懷與家國擔當,進而以更顯成熟的狀態加入強國建設和民族復興的偉大事業里。
四、結語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實施的大學生社會責任感培養,是一項將理念傳承、價值引領跟實踐探索融匯為一體的系統工程,直面當代社會的各種挑戰與變動,大學生能否形成穩固的社會責任感,在很大程度上關乎我國未來社會的整體走向與發展后勁,高校應憑借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厚底蘊,把理論學習、社會實踐和制度化管理相融合,構筑出一條貫穿學生教育全階段、滲透學生生活全方位的路徑,切實將思政教育要求落實到大學生思想和行動層面,跟著時代進步以及教育形態的革新,高校思政教育的理念與手段也需不斷變革,跟更多社會資源深度合作,協同造就出一批又一批抱有理想、勇挑責任的時代新人,助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這一宏偉目標。
參考文獻
[1]楊欣悅.新媒體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網絡輿論引導路徑[].公關世界,2025(02):16-18.
[2]郭倩文.基于中華傳統文化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認同度提升策略[].佳木斯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25,43(01): 85-87,98.
[3]張偉.智媒時代紅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邏輯必然、現實審視與優化路向研究[].黑龍江教師發展學院學報,2025,44(01):40-44.
[4]張識君.立德樹人視域下高校思政教育價值及推進舉措[I].佳木斯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25,43(01):82-84.
[5]王能引.高校思政課教學案例的選用標準和遵循原則[J].林區教學,2025(01):16-19.
(作者單位:云南國土資源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