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西部陸海新通道上升為國家戰略,“世紀工程”平陸運河建設,實現了中國西南地區內河航道與海洋運輸直達對接,極大釋放了航運優勢和潛力。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兩次到廣西考察調研,對廣西融入共建“一帶一路”,高水平共建西部陸海新通道作出重要指示。在這種大形勢下,作為新通道的重要出海口的廣西,航海相關產業的發展迎來了新機遇。航海科普教育對于培養適合這一發展需求的人才、增強公眾海洋意識和促進海洋經濟發展有重要的作用。因此,本文將圍繞廣西航海科普教育的意義、現狀、問題與對策進行深入研究,為相關政策的制定和實踐提供參考。
二、西部陸海新通道背景下廣西航海科普教育的重要意義
(一)助力區域經濟發展,提升貿易物流效率
航海科普教育能夠為廣西海洋產業培養和輸送具備專業知識和技能的人才[2]。從航運業到海洋漁業、海洋工程等海洋相關產業,可以推動產業發展技術及管理能力提升,推動產業由傳統向現代、由低端向高端升級。西部陸海新通道貿易規模越大,越需高效物流來保障。普及航海知識可以提升貿易企業對于海上物流運輸的認知,更好地調度貨物進出口計劃,減少貨物運輸過程中的損耗,提高整個區域的貿易物流效率。
(二)培養航海專業人才,提升公眾海洋意識
廣西航海科普教育可以激發青少年對航海的興趣,吸引他們投身航海相關專業的學習和職業發展中,從船舶駕駛、輪機工程到航海通信等專業領域,為廣西航海事業源源不斷地培養后備力量。堅持青少年航海科普教育,拓寬航海文化傳播路徑,提升航海文化影響力[3],是保障西部陸海新通道海上運輸安全、高效運行的關鍵。廣西有著豐富的海洋文化歷史,讓公眾了解古代海上絲綢之路在廣西的發展、本地漁民文化等,增強公眾對海洋文化的認同感和自豪感,形成熱愛海洋、保護海洋、關注海洋發展的社會氛圍,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三、廣西航海科普教育的現狀
(一)教育資源分布情況
目前,廣西擁有數所專注于航海教育的院校及培訓機構,包括北部灣大學、廣西交通職業技術學院、廣西交通運輸學校以及柳州交通學校等。這些教育機構開設了諸如航海技術、船舶駕駛、輪機工程技術、港口與航運管理、郵輪乘務等與航海緊密相關的專業,且擁有相對完備的教學設施與經驗豐富的教師隊伍。然而,從整個廣西地區來看,此類專業院校數量相對較少,且分布不均衡,主要集中在沿海城市。在科普設施方面,廣西雖然擁有一些海洋博物館和科技館等科普場所,但專門致力于航海科普的場館并不多。
(二)科普教育活動開展情況
航海科普內容在中小學教育中,尚未形成體系。各學校會在其中開展一些與海洋有關的主題活動,但大多是一些零星的、淺層次的活動如海洋知識講座等,缺乏長期、穩定、持續性的與航海科普相關的內容。廣西的中小學偶爾也會舉辦一些相關的社會研學活動如海上絲綢之路展覽、海事局和學校的實習船體驗活動等,但活動范圍較小、受眾面較窄,沒有在社會上產生較大的影響力。航海科普教育活動的方式較為單一,品牌特色不鮮明,趣味性有待提高。
四、西部陸海新通道背景下廣西航海科普教育面臨的問題
(一)資金投入不足
1.科普設施建設滯后
由于缺乏足夠的資金,航運科普館建設更新速度緩慢。新出現的航海技術和助航設備無法及時展現在航海科普場館中,阻礙了受眾對于現代航海發展進行直觀認知,也使學校航海科普教育實驗設備、模擬駕駛艙等航海科技硬件設施的配備工作不完善,影響到航海科普教育效果。
2.師資培訓受限
資金缺乏導致航海科普教育教師培訓較少,科普教學人員不能及時參加最新的航海專業知識和科普教育方法培訓,教學內容與方法陳舊,無法滿足西部陸海新通道建設發展新需求,如對國際海事規則的新變化、航海環保新技術等方面培訓缺少經費保障,影響教師將新知識傳授給學生與社會大眾。
(二)科普教育內容與實際需求脫節
1.缺乏對新通道特色的體現
當前的航海科普教育內容大多是一般性的航海知識,沒有充分結合西部陸海新通道的特點。例如,對于新通道涉及的多式聯運物流模式下航海環節的知識、海上絲綢之路、新通道沿線國家和地區的航海文化和貿易規則等方面涉及較少,無法滿足通道建設和發展對人才和公眾知識儲備的需求。
2.忽視實踐技能培養
航海科普教育活動中,片面強調理論知識教育,對航海知識操作性教育不足。缺乏相關的航海知識操作體驗活動,例如航海船航行模擬、航海緊急避難等,使青少年以及廣大公眾對航海的知識缺乏深入的了解,無法掌握航海技能。
(三)協同合作機制不完善
1.校校、校企合作有待加強
廣西各個院校在航海科普教育資源共享和交流合作方面還不夠,各自航海專業與非航海專業的院校間交流較少,航海院校之間不能形成優勢互補,學校與航海相關企業間缺少緊密合作,航海相關的實踐資源未充分引入到學校科普教育中去,校企雙方培養的人才也缺乏對接。
2.部門之間協調有待提高
航海科普教育工作涉及教育、交通、科學技術協會、國家海事局、港航中心等多個部門,各部門之間的資源整合、活動組織協調有待加強。例如,教育部門從事航海科普教育時缺少其他部門的實踐性資源、專業性的指導,而交通、科學技術協會、國家海事局、港航中心等部門組織開展的科普活動缺少教育部門的廣泛性宣傳。
總之,教育、交通、科協技術協會等部門在航海科普教育工作方面還未形成合力,航海科學教育成效不盡如人意。
五、西部陸海新通道背景下加強廣西航海科普教育的探索與實踐
(一)航海科普教育模式的探索
1.加強政校、校校、校企合作
“政、行、校、企”共同參與航海科普教育,以提高教育的實效性和覆蓋面。如北部灣大學、廣西交通職業技術學院和廣西交通運輸學校攜手國家海事局及退役軍人事務所“關心退役軍人,助力轉型成長一浪花計劃”,關注退役軍人的需求,為其進行轉型教育和職業咨詢,幫助他們順利轉變社會角色,使其社會轉型更為順暢。建立廣西航海科普聯盟,加強各學校之間資源共享與合作,各院校之間可以共同開展航海科普教育課程開發、師資交流等。“政、行、校、企”的協作不但帶動航海文化的推廣,更可以推動國家海洋強國戰略的發展。
2.建立部門協同工作機制
教育部門在學校系統開展航海科普教育,將航海科普納入學校教育教學計劃;交通部門提供航海實踐(船舶參觀、航運企業實習等)等資源;海洋、海事部門提供海洋科學知識、海洋環境保護和航海文化宣傳,共同推動航海科普教育活動的開展,如開展多部門聯合舉辦的廣西壯族自治區第一屆海員技能大比武和珠江水系中國航海日系列活動。
3.社區宣傳與教育
走進社區開展航海科普宣傳活動,通過聘請航海專家、資深船員開展航海科普講座、發放宣傳書籍和航海技術展示等活動,充分發揮自身水上技術技能型人才培養育人優勢,同時利用社區宣傳專欄、文化中心等,展示航海科普書籍,結合社區建立航海科普角,讓更多社區居民認識航海。邀請社會各界參與航海知識普及,能夠整合社會各界的教育資源、突顯外圍公共機構的教化功能,形成政府主導、學校主體、社會參與的航海知識普及新形式[4
(二)航海科普教育內容與方法的創新
1.突出西部陸海新通道(平陸運河)特色
編寫科普手冊和制作航海科普宣傳視頻,在航海科普教育中增加西部陸海新通道知識,如航行知識、航海知識介紹、航海技術知識、航海法律法規知識,還可以編寫西部陸海新通道科普課程,如對平陸運河的地理價值介紹、對新通道各個港口的吞吐量介紹等,使得公眾尤其是青少年進一步了解新通道。
2.強化實踐技能培養
建立更多的航海科普實踐基地,如在沿海地區設置船舶操縱仿真實訓中心、海上救生訓練基地等。在科普教育中增加實踐課程的比重,讓青少年和公眾親身體驗航海技能操作[5,如組織船舶模型制作、駕駛船舶體驗等活動,激發學生和公眾對航海實踐技能的興趣和探索精神。
3.科普資源庫的建設
隨著互聯網和新媒體的快速發展,航海科普工作也應充分利用這些新興手段進行傳播和推廣。例如,建立船舶駕駛專業資源庫和微信公眾號、航海科普廣西抖音號等線上宣傳平臺,制作并發布大量與航海科普相關的視頻、圖片、文字資料等。虛擬現實(VR)、增強現實(AR)、人工智能(AI)等新技術的發展,使航海科普的內容更加生動、更加形象、更加易于接受。
(三)航海科普教育實踐活動的創新方式
1.優化航海科普教育基地,加強航海科普人才隊伍建設
建立以現代化船舶科技、航海文化為主題的科普教育基地,提供一體化、多功能的航海知識學習活動場所。基地可以設置有海洋文化展廳、船舶駕駛、船舶操縱模擬、實船參觀、熟悉航海儀器、認識水手業務、海員基本技能培訓等項目,其中還可以運用全景VR技術對船舶內部情況進行展示,運用動畫和視頻語音等形式對典型的船舶種類、船舶設備、航海儀器等進行介紹,讓參觀者可以沉浸在航海文化和航海氛圍中進行體驗。還應配備由遠洋船長、輪機長、引航員、行業專家、航海類學生等組成的專兼職航海科普教育與培訓團隊,通過開展業務培訓、人才引進等方式,打造一支高素質的航海科普志愿者隊伍,為航海科普基地的運行和發展提供人力資源保障。
2.創新“兩線五日、雙促進”的航海科普教育途徑
以“政、行、校、企”為四聯科普活動載體,結合“線上 + 線下”模式,圍繞“世界海洋日、世界海員日、中國航海日、世界海事日、全國科普日”等五個重要日期,開展豐富多彩的航海科普活動。這些活動包括全國優秀引航員進課堂、航海文化論壇、航海知識講座、航海模擬器體驗、船舶參觀、航海書畫比賽、校園文化藝術節、中小學生研學活動等,旨在增進公眾特別是青少年對航海知識的了解,增強航海職業教育的吸引力,實現航海特色品牌專業建設和航海教育文化傳播的“雙促進”。
3.堅持“引進來”科普教育、“走出去”科普活動
以職業教育體驗活動、家長參觀日、職業教育公眾開放日等為契機,創新開展“我來當船長”“講好紅色航海故事”等主題的科普報告、科普講壇活動,通過向社會開放體驗,開展“引進來”科普教育。通過中國一東盟職業教育展、廣西職業教育活動周、暑期三下鄉等主題展示展覽宣傳活動,深人社區、中小學、鄉村和東盟留學生群體,講解航海事業發展及西部陸海新通道一平陸運河建設情況,傳播航海及海洋知識,弘揚“新時代鄭和精神”,開展“走出去”科普活動。無論是通過學校教育、科普活動還是社區宣傳,航海科普知識都得以廣泛傳播,使越來越多的人開始了解航海文化、航海科技,熱愛海洋,并積極參與海洋保護活動。
4.構建“紅色行”黨建 + “兩課兩加一評價”特色活動新模式
“紅色行”活動旨在傳承紅色基因,通過黨建引領普及航海文化和科學知識。依托黨支部品牌建設,樹立“大思政”理念,構筑“第一理論小課堂 + 第二社會大課堂”,將航海科普知識以暑期三下鄉、大篷車的形式帶入鄉鎮和社區,讓鄉鎮和社區的居民,特別是青少年,能夠近距離感受航海文化的魅力,了解航海知識,激發他們對海洋事業的興趣和熱愛,同時增強黨建工作的實效性和覆蓋面。最后,加強科普教育人才隊伍的建設,制定評價標準,對科普教育活動進行評價、優化和調整。
六、結論
西部陸海新通道的開辟為廣西航海領域帶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在此背景下,航海科普教育的重要性愈發突出。廣西航海科普教育的進步,對于增強公眾的海洋意識、推動海洋經濟的發展以及培育航海領域的專業人才,都具有重要意義。本文通過對航海科普教育實踐路徑的探討與實踐建議,期望為廣西以及全國的航海科普教育工作提供有價值的參考范例與啟示。
參考文獻
[1]段尊雷.新時代航海精神的傳承與弘揚Ⅲ].中國海事,2020(07):22-25.
[2]劉澤雨.海洋強國背景下的海洋意識教育與培養[J].航海教育研究,2018(01):91-95.
[3]劉丹丹.青少年航海主題科普教育實踐研究——以上海中國航海博物館為例Ⅲ.校外教育,2022(02):16-19.
[4]吳美霞.館校結合下航海主題科普教育的創新與實施[].科學教育與博物館,2019(04):305-309.
[5]陶西平.加強海洋意識教育勢在必行Ⅲ].北京教育,2018(04):50-51.
[6]何慶華,李國進,潘靜.加強航海科普教育的對策探析[J].中國海事,2019(02):33-37.
本文得到以下項目支持:廣西職業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西部陸海新通道背景下廣西航海科普教育的探索與實踐”(GXZZJG2023B126)。
(作者單位:黃海冰,廣西交通運輸學校;通訊作者廖永周,廣西民族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