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校融合背景下,培智學校的生活語文教學不僅是提高學生語言能力的路徑,更承載著培養學生適應社會能力的重要使命。家庭與學校積極合作,能更好地滿足有特殊教育需求的學生,促進其綜合能力的發展。在此背景下的生活語文教學應當注重實用性與趣味性相結合,將日常生活場景融人教學,使學生能夠在真實的環境中運用所學知識。同時,家長也要給予孩子支持與鼓勵,幫助他們在家庭中實踐課堂上學到的語言技能,從而實現從知識向能力的有效轉化。
一、培智生活語文教學的特點
培智生活語文教學是一種針對有特殊教育需求的學生開展的教學活動,它旨在通過日常生活中的語言運用來提高學生的語言能力和溝通技巧。這種教學方式強調實用性、互動性和個性化,以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求。以下是培智生活語文教學的兩個顯著特點。
1.實用性與情境化學習
培智生活語文教學注重實用性,即在日常生活的具體情境中進行語言技能的訓練。這一特點源于情境認知理論的支持。情境認知理論認為,知識的學習應該發生在其實際應用的情境中,這樣有助于學習者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識,并能夠將所學知識應用于新的情境之中。在培智生活語文教學中,教師可以設計一系列貼近學生生活的教學活動,如購物、點餐、家庭交流等場景,讓學生在模擬或真實的環境中運用語言,從而促進他們對語言功能的理解和掌握。通過這種方式,學生能夠在實際生活中更加自信地運用語言進行交流。
2.個性化與差異化教學
由于有特殊教育需求的學生在認知能力、學習基礎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異,因此,培智生活語文教學必須具備高度的個性化特征。傳統的教學模式往往忽視了這一點,傾向于采用統一的標準來評價所有學生的能力。培智生活語文教學則重視每名學生的獨特性,鼓勵教師識別并利用學生的優勢和強項進行教學設計,同時提供多樣化的學習材料和活動,以適應不同學習基礎的學生。差異化教學理論進一步強調了教師應該根據學生的興趣愛好、能力水平和學習風格調整教學方法,確保每名學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礎上得到充分發展。這種方法不僅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參與度和學習興趣,還能有效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二、家校融合背景下培智生活語文教學的重要性
在家校融合背景下,培智生活語文教學的重要性尤為突出。這一教育模式強調家庭與學校之間緊密合作,共同為學生的成長和發展創造有利條件。下面針對家校融合背景下培智生活語文教學的重要性進行分析。
1.鞏固語言習得的社會文化基礎
維果茨基的社會文化理論強調了社會和文化環境在個體認知發展中的作用,尤其是通過與他人互動來促進學習的過程。在培智生活語文教學中,家庭與學校的合作可以為學生提供語言學習環境,使他們在不同的社交場合都有機會練習和運用語言。家長可以在家中繼續學校開展的語文活動,如故事講述、角色扮演等,幫助孩子鞏固在學校學到的知識。這樣的家校聯動不僅能夠鞏固語言習得的社會文化基礎,還有助于營造積極的家庭學習氛圍,促進學生在家庭中自然而然地進行語言實踐。
2.支持個性化學習路徑的發展
家校融合教育能夠支持個性化學習路徑的發展,這與響應式教學理念相契合。響應式教學是指教師根據學生不同的文化習俗、民族特征、生活經驗和特殊觀點作為課堂教學的工具來調整教學策略,使之更加符合個體的學習風格,從而提高教學質量。對于有特殊教育需求的學生而言,他們的學習需求更為多樣化、更復雜。通過家校合作,教師可以了解學生的興趣、優點及其在家庭環境中的表現,從而制訂更加個性化的教學計劃。同時,家長也能了解孩子的學習進度和學校的具體要求,以便在家中提供相應的支持。這種雙向的信息共享和資源交換有助于形成一個全方位的支持體系,確保每名學生都能夠按照適合自己的節奏和方式進行學習。
3.提升家庭參與感和社會融入度
家校融合下的培智生活語文教學具有提升學生家庭參與感和社會融人度的功能。在家校融合背景下,家長參與孩子的學習過程,不僅能觀察到孩子在校的表現,還能通過參與學校的活動來了解更多的社會規范和價值觀念。這對有特殊教育需求學生的家庭來說尤為重要,這類家庭往往需要更多的外部支持來幫助孩子適應社會。通過家校合作,家長能夠更好地理解如何在家里支持孩子的學習,并且有機會與其他家長建立聯系,分享經驗,共同面對挑戰。這不僅能增強家庭成員之間的凝聚力,還能使學生更好地融人社會,提高他們的社會交往能力和自我效能感
三、家校融合背景下培智生活語文教學的策略
1.讀寫結合,提高表達能力
家校合作下的讀寫結合策略強調閱讀與寫作相輔相成的關系,旨在通過鼓勵學生多讀、精讀,提高其語言感受能力和理解能力。教師要與家長多溝通,讓其在家庭中布置適量的寫作任務,促使學生將所學知識應用于實踐。這不僅能加深學生對文本的理解,還能有效促進其表達能力的提高。
例如,在教學人教版《培智學校義務教育實驗教科書·生活語文》(以下統稱“教材”)三年級下冊《四季》這篇課文時,教師可以在課堂上引導學生深入感知不同季節的特點,通過豐富多彩的閱讀材料激發學生的興趣,讓學生盡情展開想象,同時強調寫作的重要性,運用所學詞匯和句式結構描繪自己眼中的四季。為此,教師可以與家長緊密合作,共同為學生創設一個可持續學習的語言環境。在學習完“春季”相關內容后,教師可以建議家長帶孩子去公園觀察春季景物的變化,鼓勵孩子用日記或圖畫的形式記錄下來。這種家庭作業不僅能加深學生對春天自然景觀的感受,還能為他們提供實踐寫作的機會。同時,教師還可以通過建立班級微信群的方式,分享更多關于四季的知識或視頻資料,供家長與孩子一起學習討論。在家中,家長可以通過朗讀這些材料,幫助孩子復習課堂上學到的知識,并鼓勵孩子提出問題,展開思考。這種方式不僅能促進家校之間的信息交流,還能讓家長成為孩子的學習伙伴,共同見證孩子的成長與進步。通過這樣的方式,教師能夠在課堂內外構建一個連續的學習鏈條,有效點燃學生的學習熱情,使其在實踐中不斷提高語言表達能力和思維能力。
2.生活體驗,培養實踐能力
將語文學習與日常生活緊密聯系起來,創設貼近實際生活的情境,能夠使學生在真實的情境中運用所學知識,從而加深知識記憶。家長也可以參與到情境創設中來,如模擬購物、家庭會議等場景,讓孩子練習對話、書寫便條等技能,這樣既豐富了學習形式,又提高了孩子的社會實踐能力。
例如,在教學人教版教材三年級下冊《存錢罐》這篇課文時,教師可以設計一系列與儲蓄相關的活動,將抽象的概念轉化為學生易于理解的具體行為,如模擬家庭購物或開設小型銀行,讓學生在游戲中體會金錢管理的樂趣和重要性。課堂上,教師可以先引導學生了解存錢的意義,以及如何使用存錢罐來規劃自己的零用錢,接著組織角色扮演游戲,讓學生分別扮演買家和賣家,使其通過簡單的交易活動體會貨幣的價值。此外,教師還可以組織開展小組討論活動,讓學生探討如何合理分配收人,如用于日常開銷、儲蓄等,以培養學生的理財意識和社會責任感。為了提升課堂學習效果,教師可以布置親子任務,讓家長與孩子一起設立“家庭小銀行”,家長作為“銀行職員”指導孩子記錄每一次存取款的情況,并鼓勵孩子分享存錢的目的或消費計劃,以鍛煉其數學運算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同時還能讓他們在真實的家庭生活中學會如何管理個人錢財,提高社會適應能力,這樣也實現了教育與生活的有效銜接。
3.親子共讀,引發情感共鳴
完成課堂教學后,教師可以鼓勵家長與孩子開展親子閱讀活動,這樣既能增進家庭成員之間的情感交流,又能讓家長為孩子樹立良好的閱讀榜樣。家長與孩子共同閱讀書籍,并就書中的內容進行討論,可以激發孩子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培養其良好的閱讀習慣。
例如,在教學人教版教材三年級下冊《春曉》這首詩時,在完成課堂教學之后,教師可以通過多種方式鼓勵家長與孩子開展親子閱讀活動,以此來加強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之間的緊密聯系。教師可以建議家長選擇一個安靜、舒適的環境,與孩子一起沉浸在富有詩意的語言之中,共同感受春天清晨的美好與寧靜。通過這種形式,學生不僅能夠更好地理解這首詩的內容,還能在家長的引導下探討詩中的意象和情感,體會作者熱愛春天、珍惜美好春光的心情,從而加深對自然美的感知,提高欣賞能力。與此同時,教師可以設計一些與課文相關的互動活動,如創作一幅描繪春天景色的畫作,使之成為親子共讀后的拓展任務。這不僅有助于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還能讓他們在家長的陪伴下體會學習的樂趣,進而逐步形成積極的學習態度,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此外,教師還可以通過班級微信群或者家長會,邀請家長分享親子共讀的經驗,激勵其他家庭也參與這樣的活動,形成一種良性的循環,使得家校合作更加密切,共同為有特殊教育需求學生的成長創設充滿愛的環境。
4.搭建平臺,共享教學資源
建立家校信息溝通平臺能夠實現教育資源共享。學校可以通過網絡平臺向家長推送教學資源,如教材、教案、視頻等,家長也可以上傳孩子在家的學習成果。這種雙向的信息流通有助于教師了解學生在家的學習情況,也能讓家長及時掌握學校的教育動態,從而更好地配合學校和教師的教學工作。
例如,在教學人教版教材三年級下冊《好朋友一起玩》這篇課文時,教師可以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將教學資源推送給家長,包括課文內容、教學目標和相關活動的設計思路。具體而言,教師可以在教學平臺上發布有關“友誼”主題的故事、歌曲、視頻,供家長與孩子在家一起觀看、學習。同時,教師可以提供一些親子互動的游戲指南,鼓勵家長與孩子共同完成一些需要兩人合作的游戲任務,如制作友誼手鏈、一起拼圖等。這些活動不僅能加深家長對孩子在校學習內容的了解,還能增進親子之間的情感交流。家長也可以通過教學平臺上傳孩子在家完成任務時的照片或視頻,分享他們在活動中展現出來的創造力和合作精神。通過查看這些資料,教師可以了解到學生在家的表現,并根據反饋調整后續教學策略。這種雙向的信息溝通機制,不僅能讓教師更加全面地評價學生的綜合能力,還能讓家長更好地融入孩子的學習生活。
5.分層指導,落實因材施教
有特殊教育需求的學生在認知能力、學習經驗上存在一定的差異,針對這種個體差異,教師可以采取分層教學法,根據學生的學習基礎和接受能力制訂不同的教學計劃,同時鼓勵家長根據孩子的實際情況提供個性化的輔導,這樣既能保證每名學生都能得到適合自己的指導,又能調動其學習積極性。
例如,在教學人教版教材三年級下冊《我生活的地方》這篇課文時,首先,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學習基礎和接受能力,將學生分為不同的學習小組。面對認知能力較強的學生,教師可以安排他們探索社區布局、地方特色文化等;面對認知能力稍弱的學生,教師可以讓他們從認識家附近的地標開始,逐步引導他們理解所在社區的基本特征。教師可以靈活利用多媒體資源,如地圖、照片、視頻,幫助學生形象地了解自己生活的地方。課后,教師可以鼓勵家長根據孩子的實際情況,在家中繼續提供相應的輔導和支持。家長可以帶領孩子實地觀察周圍的環境,親身感受社區及周圍的地標,如公園、商店、學校等,或者與孩子一起制作社區地圖,通過繪畫或貼紙的方式標記出重要地點,幫助孩子加深對自己居住環境的認識。通過這樣的分層教學與家校合作,每名學生都能夠在一個既富有挑戰性又充滿支持與鼓勵的環境中成長,不斷提高認知水平,增強對自己生活環境的認識和歸屬感。這種個性化的教學方式有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他們在學習中收獲更多。
總之,在家校融合這一教育理念下,培智生活語文教學旨在通過家庭與學校的共同參與,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語文知識,提高其生活應用能力。通過讀寫結合、生活體驗、親子共讀等多種策略,輔以信息化平臺建設及個性化教學指導,創造一個全方位支持學生發展的教學環境。未來,教師應該進一步深化家校合作機制,優化資源共享平臺,使每名學生都能在愛與理解中成長,真正實現教育公平,提高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馬子珍,尹成飛.以生為本理念下生活語文教學初探:以人教版生活語文二年級上冊《好吃的水果》教學為例[J].現代特殊教育,2023(23):58-59.
[2]邵麗婷.生活化教學在培智學校低年級語文教學中的應用[J].智力,2023(32):9-12.
[3]陳.小學培智語文教學下生活化教學理念的應用研究[J].好家長,2023(34):45-47.
[4]肖皓月.培智學校生活語文微課的設計與應用探索[J].教師,2022(35):75-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