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是體現我國語言藝術的重要形式,蘊藏著深厚的藝術價值和優秀的文化思想。古詩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但現階段的小學語文古詩教學中仍然存在一些不足,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古詩教學的高效開展。對此,小學語文教師要在核心素養視域下不斷優化教學模式,豐富教學手段,精進教學方法,以凸顯古詩教學對發展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作用。下面以統編版《義務教育教科書·語文》四年級上冊《涼州詞》這首詩為例,探討具體的教學策略。
一、小學語文古詩教學的特點
古詩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古詩教學的目標不僅體現在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方面,更重視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弘揚,以及思維能力和審美情趣等多個層面的發展。
首先,古詩教學強調語言文字的學習。學生在教師的帶領下閱讀、默寫古詩,不僅能夠了解和掌握古代漢語典型字詞的含義,還能夠體會句式結構和寫作手法的妙用,進而發展語言運用能力。其次,小學語文教材中的每首古詩都經過細致篩選,有著深厚的意境和內涵。學生通過查閱相關資料,能夠對古詩的創作背景有一定的了解,增強文化自信。最后,情感教育是小學語文古詩教學的重點。古詩中往往蘊藏著作者濃厚的思想感情,學生通過鑒賞和品析古詩內容,能夠感受到作者所要表達的內心情感和主旨思想,培養人文情懷,形成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道德品質。
二、核心素養視域下小學語文古詩教學的 現實價值
1.提高語言運用能力
古詩是中國古代文學藝術的精髓,有著語句精練、意境深遠、韻律和諧、意象豐富等特點,具有重要的教育價值。在核心素養視域下的小學語文古詩教學中,學生能夠通過朗讀古詩內容欣賞語句的美感,賞析古詩遣詞造句的精妙用法,進而提高語言運用能力。在古詩朗讀中,學生能夠切實感受古詩的韻律之美,激發對美的探究興趣和熱情。同時,在賞析古詩的過程中,學生能夠鍛煉對語言文字的敏感度,進而提高語言運用能力。
2.培養文學審美情趣
古詩中蘊藏著濃厚的文學價值和藝術美感。在賞析古詩的過程中,學生能夠感受到多樣化的文學藝術美感,體會作者所營造的意境,這對于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有著重要的推動作用。首先,古詩相較于其他文體而言,用詞較為簡潔,且在節奏韻律方面有著獨特的魅力,能夠讓學生感受其韻律美感。其次,古詩在意境和氛圍的營造方面采取了適當的留白,給予了學生自由想象和思考的空間,使學生能夠充分發揮想象力和創造力創設情境。最后,古詩的情感之美也讓人動容,這也是教師教學的重點。小學階段是學生情感發展的重要時期,在此階段學習古詩內容,能夠讓學生深人體會其中蘊含的思想感情,進而提高學生的感知能力。
3.堅定學生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是指學生要認同中華文化,對中華文化的生命力有堅定的信心和歸屬感。在小學語文古詩教學中,教師要認識到古詩教學的重要價值,引導學生在賞析古詩內容時深人了解中華文化,樹立傳承與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自信心。同時,小學語文教材中編排的古詩都是經典之作,學生在學習中不僅能夠對傳統文化有一定的了解,還能夠對傳統文化的內涵有更深刻的認知,這也是學生學習傳統文化的重要切入點。
三、核心素養視域下小學語文古詩教學的實施策略
1.對比分析古詩語言,提高語言運用能力
古代漢語與現代漢語之間存在明顯差異,主要體現在詞類活用、句式結構、用詞手法等方面,古詩語言更加強調意境、韻律、節奏的統一性,這為學生學習古詩內容增加了一定難度。在核心素養視域下,要想提高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落實核心素養培育目標,教師需要運用對比分析的方法,讓學生細致品味古詩的語言特點,以此提高學生對古詩語言的理解和認知能力。具體而言,教師在基于教學目標和具體學情挑選對比分析對象時,可以帶領學生分析古代漢語與現代漢語之間的差異,同時引導學生嘗試整理、歸納、體會古詩語言的特點,并選取特點突出的古詩內容進行對比,幫助學生提高語言運用能力。
例如,《涼州詞》這首詩在立意方面表達了“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思想感情。首先,教師可以利用信息技術手段向學生呈現《涼州詞》的古詩原文和譯文,以對照的方式展示在學生面前,以便學生分析和理解古代漢語與現代漢語之間的差異。通過對比分析,學生從“欲飲”和“正要舉杯痛飲”中體會到古代漢語與現代漢語在表達簡潔程度方面的差異,進而對精練的古詩語言有了深刻的理解;通過對“琵琶”一詞的解析,學生了解到名詞作動詞這一詞類活用的方法。其次,教師著眼于整首詩的韻律節奏為學生布置探究任務,要求學生將每一句詩中的最后一個字變換為同義不同音的其他字。在此任務的要求下,有的學生將“杯”字換為“盞”字,有的學生將“催”字變為“促”字,有的學生將“笑”字變為“嘲”字,還有的學生將“回”字變為“歸”字。完成任務后,學生重新朗讀替換字后的詩句,發現朗朗上口的節奏感消失,進而意識到古詩語言押韻的特點。最后,教師著眼于古詩的修辭手法進行對比分析,為學生設置“‘古來征戰幾人回’一句,作者真的是想問有多少人能夠回來嗎?”這一問題。學生通過分析詩句的內涵和修辭手法的運用,明確作者運用了夸張的修辭手法,表達了邊塞將士視死如歸的勇氣和豪放灑脫的性格,進而對古詩情感的表達方式有了更深層次的理解。教師從古代漢語與現代漢語的特點出發,通過對比差異、改寫字詞、欣賞修辭手法的方式,讓學生在了解兩者之間差異的同時,對古詩語言的表達手法有了更深層次的理解,有效提高語言運用能力。
2.優化古詩教學方法,培養思維能力
在小學語文古詩教學中,要想提高教學效果,達成培養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目標,教師需要摒棄傳統、刻板的教學理念,以嶄新的姿態和新穎的方法開展教學。首先,教師要尊重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地位,幫助學生完成從被動學習到主動學習的轉變;其次,教師要充分意識到自身引導者和傳授者的地位,在課堂上將更多的主動權交還給學生;最后,教師可以運用探究法、合作法等教學方法,使學生在互動與探索中對古詩有更多個性化的思考。教師通過優化古詩教學方法,能夠豐富學生的古詩學習體驗,進而營造更加輕松、愉悅的課堂氛圍。
例如,在教學《涼州詞》這首詩時,在正式講解知識之前,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嘗試開展自主探究活動,運用多種教學方法使學生全面理解古詩的內涵和意境。《涼州詞》的教學目標之一是讓學生感受盛唐邊塞詩的特點。首先,教師導入古詩內容,讓學生通過想象“看到”詩中描寫的場面。其次,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將課前搜集的有關作者的基本信息進行分享和匯總,并通過分組討論的形式了解作者生平。在此過程中,學生的合作精神和協作能力得到培養。再次,教師可以為學生播放契合古詩內容的音樂,讓學生跟隨著音樂朗讀古詩,感受戍邊緊張的戰爭氛圍,以及將士們灑脫的性格和視死如歸的精神。最后,教師可以鼓勵學生運用多種手段搜集與本首古詩相似的詩詞內容,并通過小組合作的方式分析其在寫作手法、節奏韻律、情感表達等方面的共同點。學生能夠在合作交流中,逐步達成學習目標,提高自主學習能力和古詩學習效果。
3.情境驅動感悟意象,培養審美情趣
意象是指主觀情感與外在物象相融合的藝術形象,如山川、草木、風雨等,不僅承載著詩人的情感,還豐富了古詩的內涵。教師利用情境驅動學生感悟古詩的意象,不僅能夠讓學生感受到古詩的意蘊,還能夠增強學生的古詩學習體驗,使學生在品析古詩的過程中積累鑒賞經驗,進而加深對古詩意境的感悟。
例如,在教學《涼州詞》這首詩時,首先,教師可以對學生進行提問:“邊塞詩是唐詩中思想性較深刻、想象力較豐富、藝術性較強的一部分。以邊塞軍旅生活為主要內容,或描寫奇異的塞外風光,或反映戍邊的艱辛生活,或表達戍邊將士的思鄉之情,誰能背誦一首令自己印象深刻的邊塞詩?”提出此問題后,教師可以自然地過渡到本首古詩的教學,并引出作者王翰。其次,教師可以為學生簡單介紹王翰的生平和代表作。在學生對作者有了基本的了解后,教師可以帶領學生朗讀古詩,結合“葡萄美酒”“夜光杯”“琵琶”“沙場”等意象創設情境,讓學生在腦海中想象“酒筵上的夜光杯中盛滿了甘醇的葡萄美酒,即將上馬奔赴沙場殺敵報國的將士們正要暢飲時,卻聽到馬上彈起琵琶的聲音,仿佛催人出征。如果醉臥在沙場上,也請你不要笑話,古來外出打仗的能有幾人返回家鄉?”的生動場景,進而讓學生對邊塞緊張和風起云涌的氛圍有更深層次的理解。最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感受古詩中的情感之美。在欣賞末尾兩句“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時,前人給出了“作曠達語,倍覺悲痛”“故作豪飲之詞,然悲感已極”的評價。話雖不同,但都離不開一個“悲”字,后來更有用低沉、悲涼、感傷等詞語來概括這首詩思想感情的。也有人給出了“作悲傷語讀便淺,作諧謔語讀便妙。在學人領悟”這一不同的解釋,作者并沒有過多宣揚戰爭的可怕,也沒有表現對生死未知的哀嘆,而是將這兩句詩作為勸酒之詞,頗有幾分詼諧的意味。教師通過前人對這首詩的不同評價,幫助學生鑒賞、體會古詩深層次含義,結合已有知識經驗明確這首詩生動地描寫了將士以身報國的英勇氣概,字里行間表達了戍邊將士忠勇愛國、視死如歸的精神品質。在學習這首詩時,學生從意象出發創設情境,并結合前人的評價鑒賞古詩,能不斷培養審美情趣。
4.拓展資料輔助教學,提升人文素養
在學習古詩時,學生僅憑借古詩的譯文并不能夠對古詩的主旨和內涵形成完整的理解。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對古詩的作者、創作背景、創作意圖等方面進行探究,使學生在拓寬知識視野的同時,對古詩表達的內涵有更深層次的理解。如此,不僅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被充分調動,其對古詩內容的理解能力也會隨之提高,最終達成提升學生人文素養的目的。
例如,在教學《涼州詞》這首詩時,首先,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分享在課前搜集到的作者資料。有的學生分享了如下內容:“王翰,字子羽,唐代邊塞詩人。王翰的詩題材多樣,風格雄放遒勁,既描繪了沙場將士的英勇與豪邁,又展現了玲瓏女子的柔美與聰慧,同時還表達了對歡歌飲宴等世俗生活的熱愛,常常流露出對人生短暫的深刻感悟和及時行樂的曠達情懷。”針對這一資料,教師可以向學生提出啟發性問題:“為什么作者的古詩內容大多圍繞沙場、飲宴?這與當時的社會背景是否有關系?”在資料和問題的啟發下,學生不僅對作者有了更深的了解,還激發了主動探究和學習古詩內容的興趣。其次,在賞析古詩內容時,教師可以播放相應的視頻,讓學生感受這首詩所表達的豁達情懷,并借此提出問題:“能夠寫出“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的作者會是一個怎樣的人呢?”,學生帶著好奇對作者的生平和創作背景進行探究,進而了解作者的創作意圖,對古詩內容有了系統的理解。教師通過巧妙地提出問題,讓學生從作者的生平人手,拓寬知識視野,不僅對《涼州詞》這首詩的創作背景有了更深刻的理解,還從中了解了作者的創作意圖及表達的情感,從而與作者產生情感共鳴,有效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
綜上所述,在核心素養視域下,小學語文古詩教學作為發展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有效途徑,不僅能夠提高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思維能力,還能夠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促使學生主動傳承與弘揚傳統文化。在明確了古詩教學的特點和現實價值后,教師可以通過品析語言、優化方法、情境驅動、拓展資料等教學策略,不斷豐富古詩教學的內容和形式,逐步發展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同時,提高古詩教學效果,為學生今后的全面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參考文獻:
[1]馮秀麗.基于核心素養的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策略研究[J].名師在線,2024(36):38-40.
[2]楊瀅惜.核心素養視域下的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J].嘉應文學,2024(21):157-159.
[3]陳愛輝.核心素養視域下的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策略探究[J].語文新讀寫,2024(14):91-93.
[4」桑霞.核心素養下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策略分析[J].智力,2023(3):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