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短視頻與人工智能技術的雙重夾持與淘洗的當下,我們度過了第30個“世界讀書日”。三年前的這個時間,也是首屆全民閱讀大會,我應邀以“野草燒不盡,春風吹又生——閱讀白居易”為題,分享了自己“醉白”三十載的心得,也分享了白居易這位廣大教化生在數(shù)字化時代,對于全民閱讀的意義和價值,得出的結論就是——白居易堪稱全民閱讀的最佳代言。
三年后,眼下的2025年,從冬天到夏天,我有幸有緣,慢慢地品讀了一部前輩老師的書稿。先睹為快,收獲滿滿,不亦快哉,不亦樂哉??鞓繁仨毞窒?,我愿將自己從品讀中獲得的快樂、收獲,與大家分享。這部書稿,就是來自夔州的龍占明先生的《我站在黃山之巔》。閱讀這部書稿,仿佛隨著作者的回憶、描寫,開啟了一場穿越時空與地域的奇妙詩旅。書稿中的每一篇章,好像是一扇扇通往不同世界的門窗,讓我們沉浸于自然美景、歷史文化與人間真情的交織之中,不斷感悟到生活的多彩,感受到生命的厚重。
書中有黃山、有赤甲,有白帝,可謂色彩豐富。我們知道,夢境的記憶,一般沒有色彩,而生活的記憶,卻往往別樣絢爛,尤其是在詩家的筆下?;貞浀纳试浇瑫浇k爛越豐富,而追憶的深度則越遠,才越厚重越難忘。不妨拉開時空的距離,遠觀古明先生所在的四川夔州。當東漢初年公孫述的勢力到達此地,這里還是魚腹縣。在瞿塘峽西口北岸,白鶴古井,白霧升騰,宛如白龍,公孫述以為“白龍獻瑞”,白帝化身的祥瑞,化為白帝城的新名。此后,盡管“白帝夔州各異城”(《夔州歌十絕句》其二,《杜甫全集校注》第7冊,P3749),然而白帝城和夔州卻共同迎來穿梭不斷的大詩人,李白、白居易、蘇軾、陸游……
這是中國最偉大詩人與中國最壯麗一段河谷的相遇。無論對于詩圣杜甫而言,還是放大到詩歌中國,夔州都具有與其地形地貌同樣匹配的重要歷史地位。這個地位,即“中華詩城”。在中華詩詞學會授予“中華詩城”稱號的全國唯一城市——夔州萬里江天格外壯,這里,詩意山川別樣寬。讀過《詩與它的山河:中古山水美感的生長》這部書的人,隨之進入杜甫夔州詩中的山河、秋峽與哀壑,當感受到詩人筆下轉(zhuǎn)“情”為“美”的“山水”時,自然會更有會心吧。
回憶起來,在我求學期間,夔州山川、氣候、風土、人情、古跡,被詩人杜甫攝人筆端,奠定了一個年輕學子對奉節(jié)最早最形象的認知。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碩士人學考卷上,因為對《秋興八首》的分析和回答,得到師長的謬許,得到出奇的高分,所以人學之后,當站在外國文學與古代文學這兩個不同研究方向的岔路,需要做出扶擇之際,在稍作猶豫之后,我選擇了后者,由此確定了走向詩歌研究之路的決心。在此,要感謝夔州,感謝杜甫,也感謝占明先生。
如今已經(jīng)身為人師的我,每年開學后不久,當北方秋風陣陣之際,都會帶領新入學的學子,對焦祖國西南,遙想遙遠的時空,透過老杜的詩句,遙聞三峽里的短鳴長嘯,在高迥的天空回蕩。透過《登高》,建構這樣的畫面——天空之上,飛鳥回翔,天空之下,清澈的峽水,細白的沙石。四顧群山,無邊無際的落葉,蕭蕭作響。山下就是長江,驚濤澎湃,滾滾奔向前方。滿頭白發(fā)的詩人,歷盡艱難,滿懷苦恨,獨上高樓,憑欄眺望。凄勁的風聲,澎湃的濤聲,飄落的葉聲,哀惋的猿聲,從空中吹來,在江中轟響;從林中傳出,在峽中回蕩……至今已經(jīng)三十春秋。
15年前,占明先生著有《杜甫夔州詩選讀》,甄選杜甫的200首夔州詩,加以細細賞析,在字句闡釋、章法分析之外,格外注重聯(lián)系夔州的風俗人情、地域特色,精到細致地加以解析。書中流露出對杜甫的深情,對杜詩的摯愛,以及熱誠的傳道精神,得到杜詩研究專家韓成武先生的贊許。選讀,還有賞析,看似簡單,實則最考驗一個學者在閱讀上的功力。由此我想到,川人郭沫若曾評析另一位川人李白的一首詩,他說:
這首詩,我認為是李白最好的詩之一,是他六十二年生活的總結。這里既解除了迷信,也不是醉中的豪語。人是清醒的,詩也是清醒的。天色“向暮”了,他在向吳筠訣別;生命也“向暮”了,他也在向塵世訣別。
這樣的解讀,這樣的賞析,這樣的語言,誰讀了,不會感動?不會共鳴?而這,一定是不知道幾番斟酌后,才最后寫下的。同樣,大家現(xiàn)在看到的這部《我站在黃山之巔》的書稿,作者大大小小的修訂,僅我所知,就不下十幾番。
除了展現(xiàn)出對家鄉(xiāng)夔州自然的敏銳感知,書中也展現(xiàn)出作者對于家鄉(xiāng)之外,天地之間更寬闊的詩意山川的熱愛。無論是最終選定作為書名的《我站在黃山之巔》一文里,黃山的奇松、怪石、云海,還是漓江的秀水、青山、翠竹,抑或三亞的碧海、藍天、沙灘,每一處風景,都在占明先生樸素卻充滿深情的筆下,顯得栩栩如生,充滿靈動之美。在描繪黃山時,占明先生細致地刻畫了黑虎松的蒼勁、始信峰的奇絕、光明頂?shù)膲延^,讓我們仿若身臨其境,感受到黃山之巔,拂面的山風,磅礴的云海,體會到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這些對自然景觀的生動描繪,不僅是美的呈現(xiàn),更是生活的禮贊,提醒著塵世中忙碌的我們,莫要錯過身邊的美好,那些純粹而真切的美好。
縱觀全書,對歷史文化的深度探尋,是這部書稿的重要亮點。占明先生對杜甫夔州詩的深入研究,別具一格。透過大量的史料,加之透辟的分析,夔州詩在杜甫詩歌創(chuàng)作中的巔峰地位,令我們這樣身居夔州之外的讀者,增加了身在其中的感性認知。從夔州詩的數(shù)量、內(nèi)容、形式,到其藝術價值,每一個方面都進行了細致入微的剖析。占明先生對夔州杜甫草堂的關注,以及呼吁重建夔州杜甫草堂的熱忱,彰顯出他對歷史文化傳承的使命感。這種對傳統(tǒng)文化的堅守與傳承,在當今時代顯得尤為珍貴,讓我們更加深刻地認識到歷史文化是我們民族的根脈,需要大家共同去守護,去弘揚。
這部書稿的另一亮點,是書中充滿深情的回憶性散文,如《我的母親》《感動:一場沒有新郎的婚禮》等,情感真摯,動人心弦。在《我的母親》中,占明先生用質(zhì)樸的語言講述了母親平凡而偉大的一生,從母親的能干、善良,到她經(jīng)歷的苦難與艱辛,字里行間都飽含著深深的敬愛與懷念。這些情感故事,沒有華麗的辭藻堆砌,卻以其真實與純粹,深深觸動著讀者的心靈,讓我們在故事中,找到情感的共鳴,想起自己身邊的親人,還有人生中溫暖的種種瞬間。
從書稿豐富的內(nèi)容中,我們能深切地感受到占明先生獨特的生活態(tài)度。他熱愛旅游,在旅途中不斷探索未知,豐富自己的閱歷;他鐘情寫作,用文字記錄生活的點滴,思考人生的意義;他積極參與文化研究與傳承,為地方文化的發(fā)展貢獻自己的力量。他的生活,充滿了對知識的渴望、對美好的追求和對社會的擔當,這種生活態(tài)度,為我們提供了積極向上的榜樣,激勵我們在有限的生命里,去追尋更廣闊的天地,去創(chuàng)造更有價值的人生。
人生就是旅行,一場自我完成之旅,在自我完成之旅中,克服困難,渡越困境,尋找屬于自己的自由之途。在這個意義上,《我站在黃山之巔》這部書稿,不僅僅是一部關于人生詩旅的回憶性散文集,而更像是一部充滿詩意的生活啟示錄。啟示之一,每個人都需要詩和遠方,而你的遠方,有時是我的日常。因此,生活處處充滿詩意。無論是壯麗的山川,還是平凡的日常,都可以帶給我們心靈的洗禮。啟示之二,無論是悠久的歷史文化,還是真摯的人間情感,都值得我們用心去感受,用愛去珍惜,用文字去記錄。毫不夸張地說,每位讀者都會從這部書中汲取力量,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發(fā)現(xiàn)美好的風光風景,獲得寬廣的視野和啟迪。
(作者系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