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大學出版社風雨兼程,至今已經走過四十個春秋。作為省內第一家高校出版社,1985年2月誕生于百年學府。她猶如一顆沐浴著春風的種子,一開始就扎根于具有豐厚溫潤的學術土壤之中,由此我們也得以見證了她艱辛耕耘、枝繁葉茂的發展歷程。
時值“不惑”,當前任社長張云鵬老師囑我寫點文字的時候,我也曾猶豫再三。個中原因則是我該如何面對這樣一個話題。雖則如此,面對云鵬老師的盛情,于情于理我都難以推卻。不過,從實說來,要說我與出版社的關系,盡管可以說出個一二來,但在很大程度上我更愿意以讀者身份與之對位。事實上也是這樣,很多時候,也是在很大程度上,我是出版社的一位讀者,而且是忠實的讀者。當然,后來我有幸成為作者并一度參與其管理工作,但就實際的情形來看,我更愿意將自己的身份看成一位“社員”,而且是編外的社員。
1985年9月,我從蕪湖搭乘一列那個時代的常規綠皮車,在大約14個小時的期待中來到明倫街85號。那年那月,中國現當代文學專業的研究生一報到就趕上中文系主辦的關于歷史小說《李自成》的學術研討會。記得當時出版社還在明倫校區西南角的西一齋二樓的三間簡陋房子辦公,但在會議上我們每一位參與會務的研究生也都欣然領到了新鮮出爐的《全唐詩重篇索引》等圖書。從那時起,河南大學出版社便被深藏在讀者的記憶中。
光陰荏苒,畢業后很長一段時間都沒有和出版社發生直接的聯系。但是,作為讀者的我,母校出版社推出的諸如文章學、編輯學、元典文化叢書、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史叢書卻成為我揮之不去的記憶。
在我如數家珍的記憶中,出版社最為耀眼的色彩乃是其厚重文脈的相承。在學術守望與服務意識上從來都是雙管齊下,這種“并駕”顯示出了一個百年老校之“社”特有的定力和毅力。時至今日,她以這樣的初心堅守著自己的定位,精心打造出了一塊屬于自我園地的出版綠洲,并成為百年老校諸多風景中一道亮麗的點位。
一路走來,值得一提的是,作為讀者的我還有著與出版社難忘的機緣。進入21世紀,出版社不負幾代人路藍縷之工,在續舊好的堅守中久久為功,贏得了學界與業界的陣陣喝彩。很是有幸的是,在馬小泉和張云鵬共同主持工作的那段時間,我居然也忝列為也算“本家”的作者。那時我還在洛陽工作。作為社長的馬小泉老師一向沉默寡言,一副文質彬彬的氣質。盡管每次利用周末在鄭州的“召集”都是來去匆匆,但卻有很多說不完的話題。至今讓我記憶猶新,但是在這些看似不經意的“談天說地”的聊天,小泉老師萬變不離其宗,一切都在為他供職的平臺謀篇布局。當時作為總編的張云鵬老師與他的合作可以說是珠聯璧合,在舉手投足之間,盡顯出版人“呼風喚雨”的角色擔當。當小泉老師將我的一本隨筆集拉至麾下時,用榮幸之至并不為過。這個榮幸之至還有著云鵬老師緊隨其后的推波助瀾,“當代學術文化隨筆”中《失去砝碼的天平:思想史書寫的尷尬》就是我們多次溝通并最后定奪的結果。一本小書的書名的字斟句酌既然如此這般,可見出版社同仁在其他精品力作上的不遺余力。從讀者到讀者,一個幡然的感悟就是:窺斑見豹,值得托付。
人的一生總是充滿機緣巧合,這些“機緣”無非是人和事的牽扯。作為一位讀書人,其“巧合”就無非是“書”與“人”的緣分。2014年9月22日,我回到母校工作。于是,作為讀者和作者的我也就有更深一層的體驗和感悟。那時,小泉老師已經轉崗,出版社的工作由云鵬老師主持。說來真是緣分,一個更讓人有冥冥之中感覺的“巧合”是,那是我還“分管”了一段出版社的工作。這里,不得不說的是,鑒于對“人”和“事”的前緣,似乎我對出版社的工作并沒有多少投入,但“河南大學出版社”無論是社會還是經濟,在“效益”上都可以說是風生水起,儼然已經成為一塊各界公認的“金字招牌”。
這一“金字招牌”的聲名鵲起,一方面來同仁自眾志成城的攻堅克難與賡續不輟的堅守,另一方面還有著作為出版人對學術的敬畏、理解與對圖書的鐘愛與熱情。即使在小泉老師完全可以“不在其位”的悠哉悠哉的那段時間,他還是念茲在茲地耕耘那塊他熟悉的領地。我的那本《20世紀人文學的反思與重構》之所以能列入“近代中國研究書系”,不能不說是一位具有人文情懷之出版家的催生。這樣一種“謀其事”的執著也正是百年老校“明德新民”之境界的彰顯。無獨有偶,我的《關乎情懷:一位思想史學者的人文行走》也是在云鵬老師本可以“不謀其事”的情形下得以付梓的。對此,我還要多說一句,當時他約定集成時我本人并沒有信心,甚至多次萌生打退堂鼓的心理。但身處“耳順之年”的他,卻憑借著那股舍我其誰的決心和恒心精準破位,在千辛萬苦之中拿下了這一在我看來根本“通不過”的選題。
如今,我已經回歸到剛剛參與工作的本分“舊業”上,而出版社的“事”(業)也如同我們期待的那樣“不舍晝夜”。2023年,國家出版基金《五四運動百年記憶與詮釋史叢書》也欣然落地。應該說,這無不凝聚著后任的繼往開來。
回眸往事,斯文在茲。河南大學出版社正是在“前浪”與“后浪”的接續中浪奔浪涌。望眼未來,薪火相傳。最后,讓我借用魯迅在《中國小說史略》“題記”中的那句話結束這篇小記:“誠望杰構于來哲也。”
(作者系河南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