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弇山園的營造疊山一勝,理水一勝。西弇山、中弇山、東弇山三山從園西南向東北斜向分布,天鏡潭、廣心池兩大水面一南一北,穿山而連。中弇山成為大水中的島山,大水北面為園居區,主要園境借三山二水展開。全園格局規整大氣,園境豐富多變;建筑較多而且格局正,園境的呈現密集緊湊。弇山園雖是文人園林,但華麗較多,游樂趣味偏重,清雅略遜,它的盛名,也在于巨麗。
園主王世貞,字元美,號鳳洲,自號弇州山人,明代著名文學家、史學家。王世貞作為明代“后七子”之首,獨領文壇20年。王世貞喜好山水園林,他不僅游園、建園,而且善于寫園,園記是其文學寫作的一大方向。他的園記脈絡清晰,刻畫深細,評論精當,或瘦或肥,無不躍然紙上。王世貞的園記作品在明代很有影響,他的《弇山園記》是明代三篇長園記之一,近8000字,也是三篇長記中記寫園林脈絡最清楚、文字水平最高的一篇。《弇山園記》記的是平地園,這可能也是中國古代園記中記寫平地園最長的園記。
王氏家族源自魏晉時期的瑯琊王氏,世代顯貴。王世貞的祖父王倬,成化十四年(1478)進士,官至南京兵部右侍郎,《明史》中稱贊他“謹厚”。王世貞的父親王忬,嘉靖二十年(1541)進士,累官右都御史兼兵部左侍郎,是嘉靖朝的名臣。王世貞于嘉靖二十六年(1547)進士出仕,為官共40余載,王世貞的弟弟王世懋也進士及第而出仕。
王世貞出仕做官,有兩次被罷免的經歷。第一次于他青壯年時期,長達八年。其間,王世貞先建離薋園,后建小祇園。離薋園就在他老宅旁邊,用地比較狹小,環境有些嘈雜。后來王世貞在太倉城內西南的隆福寺西求得一片僻野,然后建造了小祗園,其后又在小祗園周邊擴地漸次完成了弇山園的建設。
明代太倉城,其中心是像集鎮一樣的一片建筑密集的環境,中心之外,城墻之內,還有大片區域是像農村一樣的環境。那里有成片的田地,有稀疏的村落農莊、古老的寺院道觀點綴,還有溪流、野林和荒地。可是這些區域卻屬于城內,在城墻圍護之內。這樣的地帶所具有的環境稟賦與城外真正的鄉野村莊很不同,可說是既有人管,又足夠閑散自然,往往其環境整飭和路橋設施水平也更高一些。弇山園就位于這樣一個環境當中。
古代中國,城墻之內有田地農莊其實很普遍,這種情況甚至持續到新中國成立以后。即使是歐洲國家,古代城市的防衛城墻之內保留有農田的也并不少見。城內空地既可用于城市建設發展,作為農田也可以為戰時提供糧食供給。
弇山園在太倉城的西南,從城市中心穿過喧鬧的市鎮和宅院密集區,進入小弄曲折、建筑低矮稀落的民宅區,再往西走,就到了隆福寺。隆福寺前方有一個很大的方池,方池的左右是廢舊的園圃,感覺就像傳說中隱士的隱居之地。隆福寺西,就是王世貞的弇山園。
弇山園前有一條清澈的溪流,河流兩岸都是垂柳,柳枝交織,投下濃濃的樹蔭。小溪之南是大片的農田,田中種有麥子、稻子,還有油菜之類。春、夏、秋三季,或是黃的菜花鋪滿田野,或是空氣中彌漫著麥香、稻香。弇山園再往西,有一座古墓,有古松柏10余株。再往西則是一座漢壽亭侯廟(關帝廟),這個廟的建筑相當神氣。傍晚,從弇山園門前向西看去,在古松的掩映下,碧瓦雕檐的建筑輪廓非常漂亮。
這就是用地周邊的環境,弇山園就是從小溪垂柳的環境當中入門。
弇山園被稱作明代江南第一名園,諸多文人墨客皆不吝贊美之詞。明代文人、曲作家張鳳翼在《樂志園記》中說自己的樂志園還比不上弇山園的一個小山丘。明代另一文人陳所蘊在《張山人傳》中稱弇山園非常漂亮,方圓百里聞名,是東南地區名園里最好的園林。
王世貞對園的認識,有其過人之處。一般人考慮宅居為主,園林為輔,往往先定宅邸,再利用宅邸的空地營建園林。王世貞認為要先營造園林,必要達到愉悅耳目的目的,再考慮居住的問題。
在選擇環境上,王世貞認為居住于市內太過喧囂,居住于山野又太清寂,居于城市偏處的園林最為適宜。從離薋園到弇山園的宅園選建經歷,正是王世貞這番認識的基礎。
王世貞說,弇園之勝,在于“六宜”:宜花,芬色殢眼鼻而不忍去;宜月,恍然若憩廣寒清虛府;宜雪,登高而望高下凹凸皆瑤玉;宜雨,蒙蒙霏霏,濃淡深淺,各極其致;宜風,碧篁白楊,琮琤成韻,使人忘倦;宜暑,灌木崇軒,清涼四襲,逗勿肯去。“六宜”是園、天、人三者的六種相宜狀態,可以給予我們許多啟示。
(責編:栗月靜)
園境
作者:王麗方""
出版社:上海三聯書店
出版時間:2025年1月
頁數:351
定價:118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