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D61;A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8207(2025)08-0028-11
一、引言
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已成為中國共產黨理論創新的重要組成部分。從理論角度看,中華民族具有五千多年的文明歷史,清晰認識獨特的民族特質和文明結構,科學審視獨有的文化傳統、歷史命運和基本國情,能夠讓華夏兒女對本民族文化有準確認識和高度自信。從實踐角度看,只有堅守文化的核心地位,才能在心靈上達到真正的獨立和自主,從而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持續發展奠定堅實基石,并為新時代的文化建設帶來強大的文化驅動力。2023年6月3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體學習時強調:“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這個重大命題本身就決定,我們決不能拋棄馬克思主義這個魂脈,決不能拋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這個根脈。堅守好這個魂和根,是理論創新的基礎和前提。”[1]
“第二個結合\"融合了馬克思主義核心理念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吸收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民本思想、和諧理念和對家國的深厚情感,從而形成一套融合了中國特色、中國風格和中國特色的理論和實踐方法,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支撐和行動方向。新的趕考路上,發掘“第二個結合\"的邏輯密碼,有助于我們全面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繼續推進實踐基礎上的思想解放與理論創新,保持馬克思主義的蓬勃生機和旺盛活力,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貢獻力量。[2]
二、彼此契合:宇宙觀、天下觀、社會觀、道德觀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是中華文明的智慧結晶,其中蘊含的天下為公、民為邦本、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賢、天人合一、自強不息、厚德載物、講信修睦、親仁善鄰等,是中國人民在長期生產生活中積累的宇宙觀、天下觀、社會觀、道德觀的重要體現,同科學社會主義價值觀主張具有高度契合性。”[3]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結合'不是硬湊在一起的。馬克思主義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來源不同,但彼此存在高度的契合性。”[4]
(一)宇宙觀
馬克思主義認為,世界是由物質構成的,而運動則是物質存在的表現形式。運動涵蓋了宇宙中所有發生的變化和過程,它代表了物質的存在形態。恩格斯提出:“呈現在我們面前的,是一幅由種種聯系和相互作用交織起來的畫面,其中沒有任何東西是不定的和不變的,而是一切都在運動、變化、產生和消失。”[5]
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也存在著與此相似的理念,如《易經》中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反映了大自然的持續運動和人們為了適應這種運動而不斷追求進步的思維;《論語·子罕》中的“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生動地描繪了時間與事物的持續流轉和變化;《莊子·秋水》中的“物之生也,若驟若馳,無動而不變,無時而不移”進一步突出了所有事物的運動和變化是永恒的。《易經》中的“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的理念不僅揭示了事物的運動和變化規律,還強調了在事物達到某一發展階段時,通過變革來適應變化的重要性。中國近代學者蔡元培把散見于中國古書中的“與時偕行\"“與時俱化”“與時俱新\"等激勵人的說法概括綜合為“與時俱進”,體現了事物發展變化的規律,同時也是一種積極的思維方式和行動準則。強調與時代同步,要求人們能夠敏銳地感知這些變化并及時調整自己的觀念和行為,以適應新的環境。這意味著不能故步自封,要勇于突破傳統思維和舊有模式,敢于進行變革。同時,要保持清醒的頭腦,尊重客觀規律,不盲目跟風,不脫離實際,做到主觀與客觀的統一。
(二)天下觀
馬克思、恩格斯所提出的“世界歷史”觀念,已經超越了“民族國家\"的定義,它代表了一種廣泛接受的全球理論。隨著資本主義逐漸演變為全球性的社會現象,人們在世界歷史上的存在,而非僅僅局限于某一地區,已經演變為一種“經驗的體現”。[6]從人類的視角出發,馬克思致力于解決資本主義全球化對人類產生的各種問題,并展現了其“全球化\"的視野與洞察力。
中國的傳統“天下觀”是在周初建立的,其不僅具有超越“各地部族”的普遍性理論特點,還具有全球性的視野“天下觀\"在政治學上的重要性體現在,它視“天下\"為一種全球性的政治體制,有能力將世界塑造成一個完整的實體,并強調\"天下無外\"的超大規模共同體的理念。在中國古代經典文獻中,“天下觀\"得到了深入的展現,《論語》中的“四海之內,皆兄弟也\"傳達了一種跨越地域和種族界限的人類共同體的觀念;《禮記》中的“以天下為一家,以中國為一人\"進一步突出了“天下為一家\"這一整體思想的重要性;《墨子》中的“與天下共治,即天下的治理\"反映了通過統一的觀念和價值體系來達到天下大治的哲學。進入新時代,中國倡導的共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正是數千年來中華“天下觀”的傳統價值觀在全球化背景下的生動表達,是馬克思世界歷史理論的當代闡釋,是中國共產黨人把馬克思主義的世界交往理論與偉大的民族傳統創造性結合的當代形態。
(三)社會觀
馬克思主義致力于研究這個世界,反對神學思想,主張人們應該從異化中獲得解放。在他看來,在資本主義的社會背景下,勞動經歷了一種異化現象,其中勞動者與他們的勞動成果、勞動行為和類本質產生了異化,而共產主義則代表了人的感性解放,主張人的全面自由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同樣提倡以人為本。荀子闡述了“人是天下貴\"的觀點,重點突出了人的價值與社會地位;孔子倡導“祭在神在\"“敬鬼神而遠之\"和“不事人,焉事鬼\"的理念,體現出對現實生活的深刻關注和對鬼神的理性態度;南北朝的范縝所寫的《神滅論》直接批判了佛教神學宣揚的神不滅論,唐代的傅奕提出“生死壽夭本乎自然\"等理論,這些均印證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更看重真實世界中的人,而非超自然的神祇。
馬克思高度重視人的社會特質,他認為人的本質是社會關系的綜合體,并據此提出了人民主體論的政治思想。馬克思主義把無產階級的解放和全人類的解放視為其核心使命,旨在確保每個人都能自由且全面地成長,全心全意地追求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馬克思主義主張推翻資產階級的統治,建立無產階級政權,不僅符合廣大工人階級的利益,而且體現了人民在社會變革中的主導地位和作用。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儒家學派高度重視集體的人格特質,荀子認為“人的一生不能沒有群體”和“君子應當善于群體”,強調人作為社會的一部分,有必要在群體環境中生存和成長。
進入新時代,中國致力于建立“共建共治共享\"社會治理體系,其中就蘊含著深刻的哲學理念。共建共治共享\"強調以人民為中心,尊重人民的主體地位。在這一體系中,社會治理的最終目標是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人民不僅是治理的對象,更是治理的主體。通過“人人有責、人人盡責、人人享有\"機制激發社會成員的參與熱情,通過培育共同體意識增強社會成員對公共事務的責任感和歸屬感,實現人的歷史主體性,進而實現人的全面自由發展。
(四)道德觀
就道德的價值契合而言,馬克思主義認為,人的本質在于其社會性。人總是在一定的社會共同體中生活,沒有人的社會共同體就沒有人本身。社會共同體離不開個人,沒有個人的發展就沒有社會共同體的繁榮。馬克思的集體主義原則是建立在對人的本質的正確認識和把握的基礎上,當兩者之間出現矛盾或沖突時,個人的利益應當服從于集體的利益,因為只有當集體利益得到妥善保護時,個人的利益才能更有效地得到體現“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顧炎武《日知錄·正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同樣提倡家國情懷,將家庭視為社會的基本單位,家庭倫理擴展為國家倫理,形成“家國同構\"的思想。如儒家思想強調以“仁\"為核心的集體倫理,主張人與人之間的和諧關系,注重家庭、社會和國家整體的利益。《論語·雍也》提倡“已欲立而立人,已欲達而達人”,強調個人應關心他人,追求共同發展。《荀子·王制》指出人“力不若牛,走不若馬,而牛馬為用”,其原因就在于“人能群,彼不能群也”。《禮記·大學》倡導“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強調個人修養的最終目的是家庭、國家和天下的和諧。
就道德的基礎契合而言,馬克思主義認為,道德觀念不是永恒不變的,而是隨著社會經濟關系的變化而變化的。道德觀念源于人們的物質生活關系,是人們在生產實踐和交換過程中形成的社會關系的精神表現。人們在物質生產中所處的經濟關系決定了其道德觀念,這些觀念并非邏輯推演的產物,而是現實生活的反映。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韓非沿襲了早期法家關于人性的觀點,認為每個人都追求“利益”。人與人之間的各種關系,如父母與子女、君主與臣子、工匠與客戶、醫生與患者之間等,都是基于“利益\"這一核心理念建立的,所有這些關系都是基于利益的權衡。盡管韓非的理論強調了人的自利行為,但也間接揭示了物質利益在社會互動和道德觀念塑造中的核心地位,這與馬克思主義對于物質利益在道德生活中的角色的理解在某種程度上是一致的。
三、相互成就:歷史觀、文化觀、方法論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結合'不是‘拼盤’,不是簡單的‘物理反應’,而是深刻的‘化學反應’,造就了一個有機統一的新的文化生命體。”[7]馬克思主義以其真理之光激活了中華文明的基因,推動了中華文明實現了從傳統到現代的跨越,發展出中華文明的現代形態;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又推動馬克思主義不斷實現中國化時代化的新飛躍,使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成為中華文化和中國精神的時代精華。可以說,“第二個結合”讓馬克思主義成為中國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成為現代的,這一“有機統一的新的文化生命體”成為中國式現代化的文化形態。
(一)歷史觀
馬克思主義歷史觀堅信無論何時何地歷史都在不斷地進步和發展,這揭示了歷史進程中的核心聯系和其發展模式。馬克思主義提出人類社會發展的五個階段——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和共產主義社會,即是通過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辯證關系來解釋歷史的發展和演變。
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也蘊含著歷史進化觀點,即歷史的發展并不受個人意志的影響,而是與國家的興衰和人民的根本利益緊密相連。在《韓非子》中,對于“上古\"“中古\"和“近古\"的分類準則反映了對歷史進程各個階段的深入理解;在《禮記》中,將“大同\"“小康\"理念與歷史相結合的看法揭示了對不同歷史時期社會結構的深入思索;“公羊學派\"所闡述的三世觀點即基于亂世、升平世、太平世的歷史背景,將理想的社會定位在未來,反映了一段歷史進程中的階段性和進步性的理念。戊戌變法期間,康有為提出的公羊新學將歷史進程與政治改革相融合,從君主專制到君主立憲再到民主共和的構想,實際上是對歷史演變觀點的一種具體實踐。
從某種意義上說,馬克思主義的共產主義理想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大同社會理念是相互呼應的。如在《禮記》中,“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揭示了對物質富足的追求,這與共產主義追求的共同富裕、建設小康社會和民生保障的目標相一致;“貨惡其棄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惡其不出于身也,不必為己”體現了“天下為公\"的崇高理想,這是一種物盡其用而不歸私、百姓竭盡全力而不是為了追求個人私利的公共境界,與集體主義提倡的愛國主義、奉獻精神、勞動精神相一致;“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揭示了理想社會中民眾夜不閉戶、路不拾遺的精神狀態,反映了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這與共產主義追求的美好社會愿景相一致。
(二)文化觀
馬克思主義認為,文化具有屬人性、歷史性和多元性,并表現為宗教、政治、藝術等多種形式;文化處于一個動態的發展過程中,只有進步的、先進的文化才會被歷史所選擇,從而被繼承和發展;文化應該符合社會發展進步的需要。[8]
中華文明對于文化的認同不僅僅局限于地域和鄉土、血統和宗教信仰,而是將具有巨大內部差異的廣土巨族融合為一個多元統一的中華民族。儒家思想作為中華文明的核心思想,所強調的“大一統\"和“和而不同\"的理念已經成為中華民族團結的關鍵精神支柱。中華民族始終秉持“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禮記·大學》)的理念,不斷地塑造和完善自已的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這使中國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作為最為繁榮和強大的文明實體,始終屹立于世界舞臺。
中華文明始終堅持通過多元文化的交融來形成一個共同的文化體系,以此來化解各種沖突,最終達成共識。從佛教東傳、“伊儒會通\"到近代的“西學東漸”新文化運動、馬克思主義以及社會主義思想傳播到中國,再到改革開放后的全面開放,中華文明始終在吸納各種思想的過程中保持著獨特的魅力和活力。如明清兩代交接時期,對中華文化有深入了解的伊斯蘭教團體涌現出眾多的回儒學者,他們采用漢文進行著作和闡述,主張通過吸納儒家的思想和理論框架來解讀伊斯蘭教的教義。其中的佼佼者王岱輿更是建議將伊斯蘭教和儒家的忠誠觀念結合在一起。
中華文明以其顯著的和平特質,從深層次確立了中國始終作為世界和平的締造者、全球進步的推動者以及國際秩序的捍衛者。中國始終致力于文明的交流和互相學習,而不是追求文化的霸權。“以和為貴\"\"睦鄰友邦\"\"天下大同\"是中華民族孜孜以求的崇高追求,和平、和睦、和善、和祥是中華文明五千多年來始終傳承的價值理念,也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未曾間斷的精神血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和合思想具有強大的歷史穿透力與時代感召力,不斷為中華文明的和平性注入精神力量。9]
(三)方法論
與其他理論相比,實踐性是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突出特點。馬克思認為,真理的彼岸世界消逝以后,歷史的任務就是確立此岸世界的真理;全部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所有的社會生活在其本質上都是基于實踐的;哲學家們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問題在于改變世界。馬克思主義主張通過實踐來理解和改變這個世界,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準則。強調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以及實踐的思考模式,是馬克思主義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之間的關鍵交叉點。
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論語·子路篇》的“誦《詩》三百,授之以政,不達;使于四方,不能專對,雖多,亦奚以為\"強調了知識的學習必須能在實際操作中得到應用,否則無論知識有多豐富,都將失去其實際價值。《論語·憲問》的“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強調了對言行一致的尊重,并認為多說少做是一種恥辱。《荀子·儒效》的“見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學至于行而止矣\"強調了實踐活動的核心地位。王陽明主張\"知行合一\"的理念—“食味之美惡,必待入口而后知\"(《傳習錄·答顧東橋書》)。王夫之在《尚書引義》中提出的“行焉,可以得知之效也;知焉,未可以得行之效也\"進一步強調了實踐在獲取和驗證知識中的核心地位。
唯物辯證法是從總體上解釋世界的辯證方法,用于解釋現實世界的普遍聯系、矛盾運動、發展過程及其一般規律。唯物辯證法的對立統一規律、量變質變規律、否定之否定規律,揭示了事物發展的內在動力和規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同樣蘊含著豐富的辯證思維。《周易·系辭》中的“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體現了事物在發展過程中,當達到一定極限時就會發生變化,通過變化實現發展和延續的辯證思想;《道德經》中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闡述了事物從簡單到復雜、從單一到多樣的發展過程,體現了辯證的發展觀;《周易·系辭》中的“一陰一陽之謂道”“剛柔相推而生變化”,《韓非子》中的“物必有盛衰,萬事必有弛張\"以及《道德經》中的“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等觀點,都體現了對立統一規律,強調了事物的矛盾雙方相互依存、相互轉化的關系;《道德經》中的“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則體現了矛盾辯證法,表明福與禍是相互依存、相互轉化的,在一定條件下,禍可以轉化為福,福也可能轉化為禍;《道德經》中的“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體現了量變質變規律,強調了事物的發展是一個由量變到質變的過程,任何偉大的事業都要從基礎做起,通過不斷積累才能實現質的飛躍。
四、推陳出新:文化自信、開放包容、守正創新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第二個結合’,是我們黨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歷史經驗的深刻總結,是對中華文明發展規律的深刻把握,表明我們黨對中國道路、理論、制度的認識達到了新高度,表明我們黨的歷史自信、文化自信達到了新高度,表明我們黨在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推進文化創新的自覺性達到了新高度。”[10]
(一)堅定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對自身傳統文化價值的高度認同與自覺服膺,是對自身文化生命力秉持一種堅定信念和強烈信心,是對民族文化懷有一種深摯情感和濃郁情結。”[]文化自信不僅是對文化表象的認同,更是對文化內核、精神內涵以及歷史積淀的深刻理解與尊重。在一個國家或一個民族的發展過程中,文化自信代表著更為根本、更為深入和更為長久的動力。只有堅定文化自信,才能在“兩個結合\"的歷史實踐中最大限度地展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獨有價值并為人類文明的新面貌提供堅固的文化支撐。中華民族有著五千多年的輝煌歷史,文化悠久、內容豐富,構成了中華民族的精神核心。從儒家哲學到道家智慧,從詩歌文賦到傳統藝術,從手工技藝到技術創新,覆蓋了各個領域。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不只是中華民族的珍貴遺產,同時也是全球文化寶藏中的核心部分。儒家思想中的“仁愛”觀念,著重于人與人之間的相互關心和尊重,對于塑造一個和諧的社會環境具有不可忽視的指導意義;道家倡導“道法自然”的哲學,強調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共生關系,為當前環境問題的解決提供了寶貴參考。
“第二個結合\"強調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智慧和力量,為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進一步發展提供豐富文化底蘊。將馬克思主義“以人民為中心\"觀點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民本思想\"相融合,有助于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將馬克思主義“辯證唯物主義”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辯證思維相融合,有助于更深入地理解和應對實際問題。在“第二個結合”的推動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必將展現出前所未有的活力和生命力。
進入新時代,應融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現代社會的需求,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行有創意的轉變和創新性的發展。[12將傳統的儒家思想與現代的教育理念相結合,培養具有高尚道德品質和社會責任感的人才。將傳統的手工藝與現代的設計理念相結合,創造出具有時代特色的文化產品。通過組織文化展覽、舉辦文化交流活動、推廣中華文化經典等多種方式,展示中華文化的深厚內涵,加深不同國家和民族之間的文化理解和認同。
(二)秉持開放包容
秉持開放包容是一種態度和理念,強調在全球化背景下,以開放的心態和包容的精神對待不同的文化、思想、觀念和人群。倡導在多樣性中尋求共同點,在差異中實現和諧共存,并通過交流與合作促進共同進步。開放包容強調的是包容與開放的精神,這就要求在實踐中主動打破封閉,積極接納新事物,愿意與外界交流,吸收其他文化的優秀成果,豐富自身的內涵。以包容的精神化解矛盾,以合作的姿態實現共贏。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之下,各個國家和民族的文化都在相互交流和碰撞。只有持有開放和包容的心態,才能在“兩個結合\"進程中最大限度地吸收世界上的優秀文化成果,推動中國文化的創新和發展,為人類文明新形態創造新的活力。中華文明是中國的,也是世界的,為中國人民提供精神滋養,也為世界人民奉獻思想智慧。[13]
進入新時代,應“堅守中華文化立場,提煉展示中華文明的精神標識和文化精髓,加快構建中國話語和中國敘事體系,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展現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全面提升國際傳播效能,形成同我國綜合國力和國際地位相匹配的國際話語權。深化文明交流互鑒,推動中華文化更好走向世界\"[14]。積極將外來文化與中華文化進行有機融合,使其成為中華文化體系的一個組成部分,警覺其可能的文化霸權和價值觀的滲透。堅定對中華文化的信心,繼續傳承和推廣中華卓越的傳統文化核心價值,如仁愛、和諧、誠信和正義,確保其在現代社會中產生正面影響。積極促進中華文化的創新與進步,確保其滿足時代的進步需求。[15]
(三)堅持守正創新
“對文化建設來說,守正才能不迷失自我、不迷失方向,創新才能把握時代、引領時代。”[16]守正和創新是相互補充的,守是創新的根基,而創新則是推動守正的驅動力。“兩個結合”忠實于馬克思主義的核心觀點和中華傳統文化的精華,持續推進理論與實踐的創新,為人類文明新形態提供持續的推動力。
“守正,守的是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指導地位的根本制度,守的是‘兩個結合'的根本要求,守的是中國共產黨的文化領導權和中華民族的文化主體性。”[17]一方面,必須始終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確保中國的發展方向不偏離社會主義道路。深入學習和領會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來分析和解決中國的實際問題。在經濟建設中,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辯證關系原理,推動經濟體制改革,促進經濟的高質量發展;在社會建設中,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社會矛盾理論,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維護社會的和諧穩定。另一方面,必須深入研究中國的國情和歷史文化傳統,將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與中國的具體實際相結合,制定出符合中國國情的發展戰略和政策。深入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涵和價值,將其與馬克思主義相結合,為中國的發展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如在鄉村振興戰略中,結合中國農村的實際情況,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發展理論,制定出適合農村發展的政策和措施;充分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鄉土文化、農耕文化等,將其融入鄉村振興實踐中,豐富鄉村文化內涵,增強鄉村的凝聚力和吸引力。
“創新,創的是新思路、新話語、新機制、新形式,要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真正做到古為今用、洋為中用、辯證取舍、推陳出新,實現傳統與現代的有機銜接。”[18]要敢于突破傳統思維的束縛,勇于探索新的發展思路。在科技創新領域,加大對科技研發的投入,鼓勵科技創新,推動科技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中國在5G通信技術、高鐵技術、電子商務等領域取得的顯著成就離不開創新思維的引領。創新話語體系,用中國的話語來表達中國的故事和經驗,增強中國在國際上的話語權。“人類命運共同體”“一帶一路\"等理念的提出,就是中國創新話語體系的成功實踐,用簡潔明了的話語表達了中國對全球治理和國際合作的思考,得到了國際社會的廣泛認可。在教育領域,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教育理念和方法與現代教育技術相結合,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人才。在城市建設領域,將傳統建筑文化與現代建筑理念相結合,打造具有中國特色的城市風貌。堅持守正創新是“第二個結合\"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提供基因密碼的關鍵所在。只有堅持守正創新,不斷推動理論和實踐的創新發展,才能為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提供強大的動力,展現出中華民族的文化自信和創新活力,為世界文明的發展貢獻更多的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
【參考文獻】
[1]習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體學習時強調不斷深化對黨的理論創新的規律性認識在新時代新征程上取得更為豐碩的理論創新成果[N].人民日報,2023-07-02(01).
[2]孔繁敏.“兩個結合”與思想解放[EB/OL].中國社會科學網,htps://www.cssn.cn/skgz/bwyc/202310/t20231012_5690141.shtml.
[3][14]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N].人民日報,2022-10-26(01).
[4][7][10][16-18]習近平.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的講話[J].求是,2023(17):4-11.
[5](德)恩格斯.自然辯證法[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132.
[6]薛達,桂立.從馬克思世界歷史理論看全球化[J].濮陽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7(2):28-30.
[8]李曼.馬克思主義文化觀和中國共產黨的文化使命[J].人民論壇,2018(22):140-141.
[9]李小芬.深刻認識中華文明的和平性[EB/OL].光明網-理論頻道,htps://theory.gmw.cn/2024-08/29/con-tent_37531359.htm.
[11]劉金祥.文化自信是文藝創作的精神統攝[N].光明日報,2016-12-07(01).
[12]張品彬.試論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成功和挫折的文化根源及其啟示[J].理論界,2010(11):20-23.
[13]高翔.堅持“兩個結合”更好擔負起新的文化使命[N].人民日報,2023-10-31(09).
[15]劉子赫.馬克思主義交往實踐觀的當代意義[J].世紀橋,2014(1):66-68.
Abstract: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CPC)’s adherence tocombining the basicprinciples of Marxism with China's concrete realitiesandwith China’soutstanding traditional cultureisan important ideological weapon for the CPC to lead the Chinese people in their breakthroughsandadvancement,and to move forward on the roadof the great rejuven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Itisan important ideological weapon for the CPC to lead the Chinese people to break through andmove forwardon the great rejuven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As General Secretary Xi Jinping said,the“greatest magic weapon” for success is precisely the “two combinations\". At present,the rapiddevelopment of emerging technologiesand social lifeandproduction modes,how to avoidspiritual\"calcium deficiency”in the fast-changing society requires astrong ideological guideline.Combining thebasic principles of Marxism with China’soutstanding traditional culture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CPC's theoretical innovation.The proposal ofthe“secondcombination”provides a keydirection guide for grasping the newcultural misson of thenew era,and is a“booster”for grasping the national characteristics andcivilization structureofourcountryindepth from thephilosophical,culturaland historicalperspectives,and for recognizing the historical misson and the tasks of the times from a multi-dimensional perspective.The “Enabler\".As the latest theoretical achievementin promotinganddeveloping the Chineseization of Marxism in thenewera,the Chinese wisdom embedded in the“Second Combination”haslaid the ideological foundation for theChinese proposal and the Chinese miracle.Entering thenew era,adhering to the“Second Combination”and holding fastto the“soul”of Marxismand’the“rot”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isthe foundationand prerequisitefora breakthrough inthe historyofthoughtand cognitive theory.Itisthe foundation and prerequisite for the breakthrough i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history of ideas and cognitive theory.
Keywords:“Second Combination\";Marxism;Chines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責任編輯:董博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