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C931 文獻標志碼:A
基金項目:省社科聯研究課題立項項目;項目名稱:江蘇農業數字化水平測度與提升路徑研究;項目編號:23SYC-151。
作者簡介:胡蓉(1986—),女,副研究員,高級工程師,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科技管理。
0 引言
隨著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農業數字化已成為推動農業現代化的重要手段。江蘇省作為農業大省,在農業數字化方面具有良好的基礎和發展潛力。本文旨在測度江蘇省農業數字化水平,探索提升路徑,以期為江蘇省農業現代化發展提供參考。
1江蘇省農業概況與數字化賦能基礎
1.1 江蘇省農業概況
江蘇省是農業大省,以占全國 3.2% 的耕地生產了全國 5.5% 的糧食,連續多年糧食總產穩定在700億斤以上。江蘇省農業具有以下特點:一是農業資源稟賦優勢。江蘇省地形以平原為主,利于規模化和機械化生產;屬暖溫季風氣候,適宜多種作物生長;水資源豐富,但耕地面積相對偏少,不過沿海灘涂資源得到有效利用。二是農業產業結構合理。糧食播種面積穩定,總產量屢創新高,經濟作物種類繁多,園藝蔬菜產業位居全國前列;養殖業涵蓋畜牧業和水產養殖業,特色水產品競爭力強,農產品加工業發達。三是農業科技水平較高。江蘇省擁有豐富的農業科技創新資源,相關科研院所超過70多家,在新品種選育、技術創新與應用方面發揮重要支撐。區域農業科技創新能力位居全國第一,農機企業創新能力表現不俗。
1.2農業數字化
數字農業是農業現代化的高級階段,我國將其作為重要戰略方向[1]。近年來,物聯網、大數據、云計算、區塊鏈、人工智能、機器人、數字孿生等新一代技術在農業領域的推廣應用,推動農業向綠色優質高效模式轉變,呈現以下特點。基于物聯網的感知技術:利用傳感器采集環境、生物體參數,指導農業生產。
大數據與農業深度融合:統籌全產業鏈大數據資源,為規模化耕種、精準化作業等提供解決方案[2]。人工智能技術集成應用:結合多種技術,提高農業生產效率,減少化肥農藥使用量。農業AI機器人示范推廣:解決勞動力短缺問題,提高生產效率。3S技術與智慧農業集成應用:實現空間信息的快速準確采集、處理等,推動農業網格化管理[3]
1.3構建農業數字化賦能研究的理論框架
農業數字化賦能研究以新一代數字化基礎設施為硬件基礎,數據化知識和信息為關鍵生產要素,數字技術創新為核心驅動力,與農業生產經營全過程及主體、組織、管理深度融合,創造新動力,整合資源、能力和創新,實現“農業4.0”目標,提高農業生產效率和農產品質量。賦能工具包括物聯網、大數據等技術;賦能維度涵蓋數字技術、數據資源、平臺組織等;賦能對象為農業經營主體、園區平臺載體、地方政府管理;賦能方式有生產數字化、經營網絡化等;賦能效果體現在綠色低碳水平、產業化帶動能力等;賦能場景如無人農場、數字漁場等[4]
2農業數字化水平測度評價指標體系構建
2.1測度指標遴選
根據相關政策文件,按照科學性、完整性、可獲得性原則,遴選觀測指標,涵蓋農業數字化基礎設施、應用、治理、政策、項目示范推廣、人才支撐等方面。
2.2測度指標體系
采用加權評分法對江蘇省農業數字化水平進行測度,評分標準如表1所示。
3江蘇省農業數字化水平測度評價結果與分析
3.1數據來源
數據來源于江蘇省農業農村廳、江蘇省通信管理局、江蘇省統計局、江蘇省農業農村大數據平臺(如“蘇農云”平臺)、江蘇省統計年鑒、相關研究報告和百度等搜索網站。相關數據主要時間范圍為2021—2024年。
構建的測度指標體系如表2所示(括號內為指標序號及對應權重)。
表1評分標準

表2江蘇省農業數字化水平測度指標體系

3.2 數據處理
對照表2評價指標體系,按照上述數據來源,運用表1方法對相關指標進行評價計算,得出江蘇省各市農業數字化水平測度數據。
3.3評價結果
3.3.1江蘇省各市農業數字化水平測度
蘇州市的農業數字化水平最高,為 73% ;鹽城市、淮安市、連云港市等地較低,為 56% 。整體來看,江蘇省農業生產數字化率高出全國平均水平23.6個百分點。聚類分析顯示,江蘇省13個地區可以劃分為蘇南、蘇北兩大類,蘇南地區的農業數字化水平相對較高。
3.3.2江蘇省整體農業數字化水平測度
2021年江蘇省農業數字化水平為 65.40% ,2022年為 66.30% ,2023年為 67.20% ,整體呈現穩步遞增態勢。盡管不同研究者構建的評價指標體系可能存在差異,但江蘇省整體以及13個地區之間的農業數字化水平相對位次基本不變。
3.4結果分析
3.4.1江蘇省農業數字化轉型發展態勢良好
本文基于農業數字化基礎設施、應用場景、治理水平、政策舉措、項目示范推廣、人才支撐等農業數字化轉型發展情況,測算得出2021—2023年的數字化水平呈現穩步遞增態勢。近年來,江蘇省推進了高標準農田的“超標準”建設,加快城鄉網絡一體化建設,推進農業物聯網設施建設,提升了生產環境的在線感知水平,尤其農業生產環節的數字技術賦能發展情況良好。
3.4.2 區域之間農業數字化水平存在不平衡性
實證研究表明,江蘇省13個區域的農業數字化存在差異,聚類分析揭示大致可以分為蘇南、蘇北兩大類。究其原因,目前的農業數字化應用場景、重大示范推廣項目,大都需要通過政府資金才能推動。區域之間的社會經濟發展水平、財政收支情況直接影響城市反哺農村、工業反哺農業。相對于蘇北地區,蘇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城市在資源、技術、信息等方面具有明顯優勢,尤其是工業還可以通過產業鏈延伸、農產品深加工等方式,提升農業附加值,促進農業現代化。
4江蘇省農業數字化水平的提升路徑
4.1江蘇省農業數字化發展趨勢
江蘇省農業數字化呈現多階段并存態勢。農業1.0階段以人力勞作、少量動物和鐵器工具為主,僅在偏遠丘陵、山林地區少量存在;農業2.0階段引入農業機械,提升生產效率,是江蘇省農業主要業態;農業3.0階段應用生物技術、信息技術,借助GPS、遙感技術實現精準管理,已在農業科技園區普及;農業4.0階段以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為支撐,形成高度集約、智能的現代農業形態,目前處于探索、示范階段。整體來看,江蘇省農業數字化呈代際遞增趨勢,未來農業4.0將通過大數據分析、網絡平臺和智能技術推動產業結構升級,提升江蘇省農業數字化水平[5]
4.2江蘇省農業數字化發展具體路徑
4.2.1開展數字新基建設行動,推進數字鴻溝彌合
為加快數字鄉村建設,需從3方面發力:一是加強農村數字網絡基礎設施建設,增加財政投入,保障寬帶、5G基站建設資金,實現重點行政村“雙千兆”網絡覆蓋,鼓勵社會資本參與,形成多元化投入機制。二是推進生產設施智慧改造升級,廣泛應用智能農機裝備,構建農業生產物聯網系統,利用大數據、云計算建立智慧農業管理平臺,提供精準決策支持。三是促進區域、主體間數字水平協同提升,編制江蘇省農業數字化發展規劃,明確目標和路徑,選擇示范點推廣經驗,加強區域協同與主體合作,推動農業數字化建設。
4.2.2開展數據資源整合行動,增強數據賦能驅動
數據資源是鄉村數字經濟和智慧農業的關鍵。依托“蘇農云”和本地設施,江蘇省開展數據資源整合行動,完善農業大數據庫管理服務中心,優化賦能服務模式。一是整合農業數據資源體系,建立統一標準,打破數據壁壘,加強挖掘分析,為生產經營、市場監測和政策制定提供支撐。二是強化農業全產業鏈大數據分析,運用大數據和人工智能技術,挖掘數據價值,建立共享機制,促進主體間合作。三是提升數據利用和共享水平,建設農業生產大數據平臺,推動政府、企業、科研機構合作,實現數據開放共享與協同利用,助力農業發展。
4.2.3開展未來農場建設行動,強化技術賦能引領錨定“農業4.0”標桿應用場景,開展未來農場建設行動。一是圍繞優質稻、麥、油菜智慧種植,建設“無人農場”。加強智能農機裝備研發與應用,構建智慧農作管理云平臺,推動農田基礎設施“宜機化”改造。二是推動其他農作物及養殖業數字化轉型。打造數字果園、數字菜地,實現生長環境精準調控;建設數字牧場、數字漁場,利用智能設備監測生長狀況,實現精準飼喂、疾病預警和資源優化配置。
4.2.4開展未來農業鏈化行動,助力網絡賦能帶動
江蘇省將依托各級農業園區、國家農創中心、農高區及未來農場數字化場景,開展未來農業鏈化行動。一是提高農業規模化水平,推進土地流轉,培育壯大龍頭企業,帶動農戶產業化經營。二是推廣“六個統一”新型數字化服務系統,依托涉農高校和農創中心,開發全產業鏈智慧應用場景。三是探索數字化賦能全產業鏈機制,構建農業大數據平臺,整合數據資源,發展農產品電商與追溯體系,保障食品安全。同時,圍繞鄉村智慧農文旅發展,總結溧陽市經驗,挖掘鄉村文化資源,開發融合產品,推動產業與數字經濟融合,提升產業附加值。
4.2.5開展未來農民增智行動,提升農業數字化水平
數字技術應用普及需數字人才支撐。一是創新農民教育培訓模式。從傳統培訓向精準化、個性化轉變。通過線上線下結合,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打破地域限制,建立多層次、多形式培訓體系,涵蓋多個領域,滿足不同層次農民學習需求。二是聚焦現代農業核心技能培養。如智能農機操作、物聯網應用、大數據分析等。組織專家授課、現場示范、實踐操作,幫助農民掌握先進技術和管理方式。加強農業創業創新培訓,鼓勵農民利用新技術、新模式創業,促進產業升級和增收。三是加強政策扶持與激勵。政府出臺政策,對參加培訓農民給予補貼或獎勵,降低學習成本。建立健全考核評價機制,定期評估培訓效果,確保質量和效果。
4.2.6開展數字生態治理行動,創新載體賦能機制
數字生態治理行動是運用信息技術對農業生態環境進行監測、分析、評估和管理,構建良好農業生態系統,促進可持續發展。一是增強國家級平臺驅動引擎,強化示范引領效應。依托大數據、物聯網技術,建設農業大數據平臺,推動智慧農業發展,創建農業現代化示范區,展示數字技術應用成效,引領全國農業數字化轉型,加速實現農業現代化。二是強化農業科技創新平臺數字化賦能機制。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包括高性能計算中心、大數據中心、云計算平臺等,為農業科技創新提供技術支撐。三是構建農業科技創新平臺載體協同機制。全面普查江蘇省各類農業科技創新資源,明確協同目標,推動協同機制建立與實施。4.2.7強化頂層統籌設計規劃,健全政策保障體系一是加強規劃統籌。全面貫徹落實中央和省委、省政府決策部署,堅持發展思路,把數據作為關鍵生產要素,推進農業數字化轉型升級。明確發展目標,制定實施相關工程,全面提升江蘇省農業數字化水平。二是完善配套體系。各職能部門完善相關指標體系、政策體系,必要時制定專項工作規劃。研究農業農村數字鄉村基礎設施體系建設支持范圍,整合涉農項目資金,引進各類資金,形成資金流,推進基礎設施和產業基地建設,確保投資回報率。三是人才服務保障。江蘇省各地完善人才政策體系,如“東吳人才政策體系”,提供硬核支持,升級人才政策,吸引并留住人才。構建全鏈、全域、全時人才服務體系,聚焦農業數字化領域,培養既懂農業農村又懂數字技術的復合型人才,支持農業科技創新平臺建設,推動技術研發與應用。四是加強考核評估。根據江蘇省農業農村廳實施方案,設定具體考核評估指標,如數字農業園區建設數量、智能化農場覆蓋率、特色農產品數字化產業鏈建設情況等,將農業數字化水平納入鄉村振興實績考核體系,定期開展考核評估工作。將考核評估結果與政策支持、項目資金掛鉤,對成效顯著地區表彰獎勵,對進度緩慢地區通報批評并督促整改,激發各地推進農業數字化建設積極性和創造性。通過以上多維度、系統化的路徑實施,有望全面提升江蘇省農業數字化水平,推動農業現代化進程,實現農業高質量發展,為鄉村振興戰略落地生根提供有力支撐[6]
5結語
本文構建了江蘇省農業數字化水平測度評價指標體系,測度了江蘇省農業數字化水平,提出了多維度提升路徑。研究發現江蘇省農業數字化水平整體較高但區域不平衡。通過數字基建、數據整合、未來農場建設、農業鏈化、農民增智、數字生態治理及強化頂層規劃等路徑,有望全面提升江蘇省農業數字化水平,推動農業現代化發展,為鄉村振興提供有力支撐,具有重要的實踐價值。
參考文獻
[1]阮俊虎,劉天軍,馮曉春,等.數字農業運營管理:關鍵問題、理論方法與示范工程[J].管理世界,2020(8):222-233.
[2]任保平.雙重目標下數字經濟賦能我國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機制與路徑[J].東岳論叢,2024(1):41-48,191.
[3]張暉,陸濱強,權天舒.鄉村數字化對農業發展韌性的影響及作用機制研究[J].農業現代化研究,2024(1):124-136.
[4]殷浩棟,霍鵬,汪三貴.農業農村數字化轉型:現實表征、影響機理與推進策略[J].改革,2020(12):48-56.
[5]常艷花,張紅利.中國農業現代化發展水平的動態演進及趨勢預測[J].經濟問題,2022(5):82-89.
[6]李媛,阮連杰.數字經濟背景下中國式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拓展路徑與政策取向[J].西安財經大學學報,2023(2):21-29.
(編輯姚鑫)
Abstract:This paper analyzes the general situation of agriculture in Jiangsu provinceand the foundationof digital empowerment,constructs an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for measuring the level of agricultural digitalization,measures the level of agricultural digitalization in Jiangsu province,and proposes improvement paths.The study finds thattheoverall level of agricultural digitalization in Jiangsu province isrelatively high,butthere isan imbalancebetweenregions.In thefuture,the level of agricultural digitalization in Jiangsu province shouldbe improvedandthe modernizationof agriculture shouldbepromoted through carrying out actionssuch as new digital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data resource integration,future farm construction,futureagricultural chain building,future farmer empowerment,digital ecological governance,and strengthening top-level planning and design.
Key Words: Jiangsu province agriculture; digitalization level; measurement; improvement pat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