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719 文獻標志碼:A
0 引言
當前,全球科技革命與產業變革浪潮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重塑發展格局,在這場深刻變革中,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體”的協同發展,已然成為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關鍵引擎。值得關注的是,學術界對此議題的探討仍存在顯著空白:現有研究多聚焦于基礎教育與高等教育的科技、人才互動機制,鮮有學者系統剖析職業教育體系如何有機融合這三重要素。已有研究證實,職業教育通過整合多元資源、強化跨界協作,為創新變革奠定了堅實基礎[1]。基于長三角地區政策工具的實證分析也揭示了職業教育一體化過程中制度供給結構性失衡的深刻矛盾[2]。這種理論與實踐的反差,促使人們重新思考:在新時代戰略框架下,職業教育究竟該如何架起教育鏈、創新鏈與人才鏈的協同橋梁。
本研究以探索職業教育助推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融合發展的可行實施路徑為核心目標,構建以“一體四元”為理論框架的系統性解決方案,重點圍繞3個維度展開:第一,揭示職業教育與三大戰略的深層耦合機制,突破傳統研究對互動關系的表層解讀;第二,基于廣西職業院校診斷產教融合中的現實困境;第三,創新性構建“一體四元”理論框架,系統破解校企合作表層化、技術反哺效能不足等現實瓶頸。
1職業教育與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的理論邏輯
1.1核心內涵
職業教育的核心內涵體現在其作為技術成果轉化和培養高素質技術人才的樞紐作用上,通過“科教融合”和“產教融合”雙重機制協同效應,實現教育、科技和人才的深度融合。職業教育作為人才培養、產業發展和科技創新的重要支撐和主要環節在其中發揮著重要作用[3]。從功能角度看,職業教育不僅承擔大規模培養技術技能人才的任務,還通過建立從實驗室到生產線的技術轉移渠道,加速了科技成果轉化。“科教融合”機制強調技術研發與教育教學的深度融合,通過將公司的現實技術項目引入教學場景,鼓勵學生在實際情況下掌握最新的技術應用技能[4];“產教融合”機制通過學校和企業聯合建設產業學院、聯合開發模塊化課程,實現了教育鏈、人才鏈、產業鏈和創新鏈的有機銜接[5]。因此,職業教育作為培養技能型人才的主戰場,不僅是教育鏈、技術鏈和產業鏈協調發展的“最后一公里”,也是將教育、技術和人才融入國家戰略實施的現實來源。
1.2政策依據
國家政策體系為職業教育一體化發展提供了制度化的框架和實踐指導。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指出,教育、科技和人才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并呼呼系統推進教育、科技、人才的統籌協調發展;《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以下簡稱“職教20條”)提出構建職業院校與行業企業的共生型協同關系,通過深化產教融合和校企合作機制,增強職業教育的產業適配性[8;《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則從國家戰略高度強調統籌教育科技人才體制機制一體化改革,以新型舉國體制整合資源,突破關鍵領域制度性壁壘[9];《關于實施中國特色高水平高職學校和專業建設計劃的意見》(以下簡稱“雙高計劃”)明確將技能積累作為核心要素,要求職業教育必須實現教育鏈、人才鏈、產業鏈和創新鏈的深度銜接[0]。上述政策整合了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體的頂層設計框架,從制度層面確立了職業教育在國家創新驅動戰略中的樞紐地位,其功能不僅限于人才培養,更延伸至技術擴散與產業升級的協同推進。
2廣西職業教育一體化融合發展的現狀與困境
2.1 現狀分析:以廣西高職院校為例
廣西高職院校通過深化校企合作機制和雙師型教師隊伍能力建設,初步實現了科技反哺教育的階段性目標。具體而言,依托區域產業基地的產業集聚優勢,在高職院校一定區域內建設集生產、教學、研發于一體的校內“八合一”生產性實訓基地,通過企業真實生產場景與教學模塊的深度融合,形成學生即學徒、教師即工程師的現代學徒制培養范式。南寧一職業技術學院與廣西數字科技研究院共建“元宇宙產業學院”,圍繞人工智能算法開發、大數據分析等前沿領域,構建了產學研用一體化平臺,通過共建課程體系、共育人才培養、共享技術成果,形成了學校與政府資源聯動、學校與企業要素融合的創新型人才培養模式,極大地提高了人才供給與區域新興產業的適應性。此外,廣西高職院校普遍成立了專門的校企合作管理機構,推動專業設置和實訓基地建設協同發展。例如,某職業技術學院通過實施“ 2+2+X′′ 校企戰略合作模式,即兩年基礎培養、兩年定向實訓、X項技術認證,實現了軌道交通專業畢業生高就業率,年均為企業提供技術培訓8000余人次,充分展示了產教融合的實際成效。
2.2廣西職業教育一體化融合發展困境
廣西職業教育在推進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的過程中面臨諸多結構性矛盾。一是校企合作淺層化現象突出。合作形式主要局限于建立訂單班、實習基地等淺層次互動,共同研究技術開發和成果產業化的深度不夠。這一問題的根源在于政策執行的碎片化和利益分配機制的缺失,《廣西職業教育校企合作發展辦法》缺乏實施細則和配套保障,稅收優惠、財政補貼等激勵措施受阻,企業因缺乏激勵措施導致投入產出比不確定而參與度不高。二是科技成果轉化效率低。職業院校的科研活動主要集中在教學案例開發等低技術含量領域,解決產業技術問題的能力較弱。這一現象與評價體系單一有直接關系。現有評價體系以就業率為主要指標,忽視了“專利轉化率”、“科技對教學的貢獻率”等關鍵指標,導致科研導向與產業需求出現結構性錯位。此外,缺乏跨部門的政策協調,加劇了資源的分散,教育、科技和產業之間沒有形成有效聯動,制約了科技轉化為成果。三是雙師型教師實踐能力不足。雖然部分院校通過校企輪崗制度提高了教師的實踐經驗,但仍存在企業技術參與度低、知識更新滯后等問題。問題本質在于評價機制的不完善,教師職稱評定沒有將科技成果轉化納入評價體系,企業由于缺乏利益補償機制,參與教師培訓的積極性也不高,校企雙向流動機制尚未形成制度。
3 國內外經驗
3.1 國內發達地區經驗
3.1.1 長三角模式
長三角地區通過構建差異化的政策工具體系,有效解決了校企合作中利益分配的結構性矛盾。以上海市為例,該市頒布的《職業教育校企合作促進條例》通過制度安排,明確了企業參與校企合作的稅收減免和專項補助比例,極大地增強了企業參與校企合作的意愿。江蘇省建立“產教融合型企業”認定制度,對評估認定的企業在土地供應、信貸融資等方面給予政策優惠,推動企業深度參與職業教育課程開發和技術創新。以蘇州某工業職業技術學院為例,學校與國內頭部汽車企業共建“智能制造學院”,由企業工程師牽頭制定“工業機器人技術”課程標準,投入大量資金升級實訓設備,學生完成學業后可直接獲得該企業全球技術認證,實現招生、培訓、就業全鏈條無縫對接。
3.1.2珠三角案例
珠三角地區依托龍頭科技企業,打造技術研發、教學轉化、人才輸出的閉環生態系統。某通信技術巨頭與區內職業院校聯手打造“數字工匠”實訓基地,企業不僅提供5G通信、邊緣計算等前沿技術實訓設備,還將企業技術標準嵌入“ 1+X ”證書體系,并通過委派“產業教授”機制,開發模塊化教學資源。以深圳某職業院校為例,其與企業共建的“ICT學院”每年培養1200名數字化人才,學生參與企業真實研發項目,其中“5G基站優化算法”等成果直接應用于企業產品迭代,形成教育與產業的雙向賦能。
3.2 國際經驗
德國“雙元制”教育體系的特點是企業深度參與,構建教育供給與產業需求的動態匹配機制,行業協會根據技術發展趨勢,每兩年修訂一次《職業培訓條例》,確保課程內容與產業技術同步。這種“工學交替”的模式使德國青年失業率長期保持在較低水平,近八成的畢業生直接被合作企業吸納,形成了教育與就業的高度協同。新加坡通過“技能創前程”計劃,構建了覆蓋全生命周期的職業教育體系,該計劃設立個人終身學習賬戶,年滿25歲的公民可獲得500新元的培訓補貼,用于支付人工智能、綠色能源等新興領域的課程費用,同時推行“微證書”制度,將職業技能分解為模塊單元,可疊加認證,通過“技能框架”,政府動態發布行業技能需求圖譜,指導職業院校調整專業設置,確保教育供給與勞動力市場需求精準對接。
4“一體四元”融合路徑的構建與實施路徑
4.1“一體四元”框架設計
4.1.1一體: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發展
職業教育“一體四元”框架以教育、科技、人才的動態協同為核心邏輯,構建教育、科技、人才的共生關系。其中,教育作為基礎支撐,通過系統的知識傳授和技能培訓為科技創新提供具有實踐能力的高素質人才儲備;科技作為驅動因素,通過技術創新反哺教學內容迭代來形成教育與科技的動態適應機制;人才作為目標產出,通過復合型技術技能人才的培養得以實現科技成果的經濟價值轉化和社會效益提升。三者形成教育孵化人才、人才驅動科技、科技反哺教育的閉環反饋系統,打破了傳統教育的界限,使職業教育成為科技成果轉化和技能人才培養的戰略樞紐。
4.1.2 四元支撐
(1)立德樹人:價值引領與技能培養的深度融合機制。立德樹人是職業教育的根本任務,需要構建蘊含價值觀和強化技能的雙軌育人體系,通過將工匠精神、職業道德等核心價值觀融入專業課程設計,形成課程思政案例庫與技能訓練模塊庫,核心是建立思想政治教育目標矩陣與技術技能培養路徑的協同模式,確保價值觀引導與技術教學同頻共振。以廣西某職業院校為例,其在“智能制造技術”課程中嵌入“工業強國”主題案例,不僅講授機械傳動原理和自動化控制技術,還通過分析我國高鐵自主研發、國產大飛機技術突破等實例,強化學生科技報國的職業技能。
(2)系統謀劃:多方協同治理的制度化設計。系統謀劃需要構建政府主導、企業參與、院校實施的三方協同治理結構。政府需要統籌政策供給和資源配置,如借鑒江蘇省“產教融合聯席會議”制度,成立職業教育一體化辦公室,整合教育廳、科技廳、工信廳職能,制定“校企合作負面清單”,明令禁止虛假訂單班、形式化實訓基地等低效行為,并通過稅收減免、優先供地等政策激勵企業深度參與;企業需要從需求側倒逼課程開發和技術攻關;院校則需要建立敏捷的需求響應、資源匹配和動態調整機制,確保教育供給與產業需求精準對接。
(3)科教融匯與產教融合:雙平臺雙向賦能技術轉化。雙創平臺的核心功能是構建技術研發、教學轉化、產業應用的全鏈條閉環,通過產業學院與科創中心雙平臺建設,實現技術研發與教學資源的雙向轉化。產業學院圍繞企業需求開發定制化課程,如柳州某職業技術學院與區內汽車龍頭企業共建的“智能駕駛研發中心\"將企業L4級自動駕駛技術研發任務轉化為車載傳感器調試、路徑規劃算法優化等實訓項目,讓學生直接掌握行業前沿技能;科創中心依托校企聯合實驗室,推動技術成果反哺教學,如南寧某職院高鐵智能運維科創中心孵化了3項國家發明專利,其中軌道缺陷智能檢測系統已應用于南寧鐵路局的運維實踐,學生通過仿真系統掌握了故障診斷技術。
(4)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政行企校協同生態下的能力迭代機制。“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應依托政府、行業、企業和院校的協同生態,核心邏輯是需求側牽引和供給側賦能的雙向聯動,通過需求倒逼、供給響應的閉環,解決教師實踐能力滯后于產業升級的結構性矛盾。在需求側層面,龍頭企業和中小企業形成雙輪驅動,前者提供智能網聯、工業互聯網等高科技研究需求,教師通過參與企業研發項目掌握前沿技術,后者聚焦區域特色產業,為教師提供數字化運營、供應鏈管理等實踐場景。在供給側層面,構建五維培養體系:建立自治區級“雙師工作站”,整合政策支持、企業技術資源和院校教研能力;實施項目化培養,教師領銜橫向項目,項目經費的 20% 用于教學資源開發;組建跨學科團隊,開發模塊化課程;開展周期性輪崗實踐;改革職稱評定標準,將科技成果轉化率和在企業服務年限納入考核,試行“企業一票認定制”。
4.2 實施路徑
4.2.1以企業需求為導向的課程體系重構
職業教育課程體系需要構建需求分析、模塊開發、動態迭代的響應機制。一是建立企業需求定期監測制度,通過行業協會技術白皮書、龍頭企業崗位能力圖譜、區域產業規劃等,精準識別人工智能、綠色制造等領域的技術缺口。二是實施模塊化、項目化的課程設計,將傳統學科解構為可組合的技能模塊包,如“3D打印技術”“輕質材料分析”“數字化建模”等,并根據企業實際項目需求進行動態重組。例如,針對某新能源汽車企業“電池外殼輕量化制造”的需求,開發從材料選擇到結構設計再到成型工藝的復合課程包,學生通過虛擬仿真平臺完成全過程的動手操作。三是將企業認證標準、職業資格要求嵌人課程考核體系,確保技能培訓與崗位需求無縫銜接。
4.2.2建立區域性職業教育聯盟
構建區域職業教育聯盟,形成資源共享、數據互通、利益共享的協同網絡。在資源共享方面,整合區域內院校的實訓資源、企業技術數據庫和政府政策工具,構建數字化云聯盟平臺,支持跨院校學分互認和專利聯合申報。在數據互通方面,建立人才、技術、產業大數據中心,通過機器學習算法生成技術技能需求熱力圖,指導院校動態調整專業設置。在利益共享方面,實行貢獻積分制,院校通過提供優質課程、技術專利或企業服務等獲得積分,可換取高端設備使用時長等跨校資源使用權或政府專項資金。
4.2.3教師激勵機制的創新設計
教師激勵機制需要圍繞能力提升、成果轉化和職業發展3個方面進行系統設計。一是實施雙師能力認證制度,要求教師每3年累計完成不少于6個月的企業實踐或技術攻關,并將技改項目、專利授權等實踐成果納人績效考核,權重 ?40% 。二是建立科研反哺教學的強制轉化機制,規定橫向課題經費的 20% 必須用于開發實訓案例或更新教學設備。三是改革職稱評定制度,引入企業評價維度,權重 ?30% ,教師主持企業重大技術攻關或獲得省部級產教融合獎,可跨級晉升。通過制度創新,能有效激發教師參與產教融合的內生動力,形成教學、科研、產業的良性互動。
5結語
本文創新構建的“一四元”理論框架以教育、科技、人才協同共生為核心邏輯,通過立德樹人的價值引領、系統謀劃的架構設計、科教融匯的技術轉化機制、雙師隊伍的能力迭代體系,實現了職業教育體系與產業需求的精準匹配機制。該框架借鑒了長三角和珠三角的先進經驗,重點解決了校企合作的表層互動與技術反哺效率不足的結構性矛盾,通過本土化的創新路徑,實現了校企合作的良性互動,填補了職業教育領域教育、科技與人才融合機制理論研究的空缺,為職業教育一體化發展提供了新的分析范式。
參考文獻
[1]曾令奇.教育科技人才一體推進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內涵、邏輯與路徑[J].職業技術教育,2024(34):6-14.
[2]史少杰,郭靜.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發展視角下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戰略任務與基本路徑[J].現代教育管理,2024(3):118-128.
[3]張瑾.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背景下職業教育政策工具的現狀分析及其反思:基于長三角地區“十三五”和“十四五”時期教育事業規劃的考察[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24(30):26-34.
[4]陳勇,楊曉萍.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背景下職業教育科教融匯的內涵、旨向及行動方略[J].職業技術教育,2024(34):15-21.
[5]朱萍,王波,徐玉成.高職科教融匯賦能產教融合的時代價值、理論邏輯、現實問題與推進路徑:基于中國式現代化的背景分析[J].成人教育,2025(5):59-66.
[6]周洪宇,李東海.統籌推進教育科技人才體制機制一體改革:內涵、動因、路徑[J].新疆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5(3):7-19.
[7]共產黨員網.習近平代表第十九屆中央委員會向黨的二十大作報告(視頻文字實錄)[EB/OL].(2022-10-16)[2025-04-21]. https://www.12371.cn/2022/10/16/ARTI1665901576200482.shtml.
[8]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EB/OL].(2019-01-24)[2025-04-21].http://www. moe. gov.cn/jyb_xxgk/moe_1777/moe_1778/201904/t20190404_376701. html.
[9]求是網.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EB/OL].(2024-07-21)[2025-04-21]. http://www. qstheory. cn/yaowen/2024-07/21/c_1130182461.htm.
[10]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關于實施中國特色高水平高職學校和專業建設計劃的意見[EB/OL].(2019-04-01)[2025-04-22]. http://www. moe. gov. cn/srcsite/A07/m0e_737/s3876_qt/201904/t20190402_ 376471. html.
(編輯李春燕)
Abstract:Vocational education,asthecore carrier of thesynergistic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scienceand technology,and talents,is inurgent need ofcrackingthe structural contradictions such as shallwschool-enterprise co -operation,lowrateof transformationof scientificandtechnological achievements,andthe practical abilityof dualteacher teachers.Taking Guangxi highervocationalcollegesanduniversities asthe empirical object,this study proposesthe“one-body,four-elements”integration framework,which integrates the three major elements of education,science and technology,and talents,and builds a closed-loop ecology of demand-driven,synergyenabling,and dynamic iteration supported by the establishment of moralityand education,systematic planning,and science andeducation fusion withtheconstructionof dual-teacher teams.The studyaimsto promote the transformation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from pasiveadaptation toactive leadership,and to provide high-quality technical and skile talents support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Chinese-style modernisation.
Key words:vocational education;integration of education,science and technology talents;one-body,fourelements; regional localisa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