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3 文獻標志碼:A
0 引言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加強基礎研究是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迫切要求,是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必由之路[1]。隨著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深入發展,基礎研究的轉化周期明顯縮短,與應用研究的距離逐漸縮小。基礎研究的發展既面臨前所未有的機遇,也承受著巨大的挑戰。如何在新的時期,把握機遇、應對挑戰,推動基礎研究高質量發展,是當前亟待解決的重要課題。
作為我國西部地區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基礎研究領域的發展對于提升其區域競爭力、促進產業升級具有重要意義。近年來,隨著國家對基礎研究的重視程度不斷提高,也在積極探索和推進基礎研究工作,通過一系列政策舉措和資金投入,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然而,與發達地區相比,基礎研究仍存在一定差距,面臨諸多挑戰。深入剖析基礎研究的發展現狀,找出存在的不足,并提出切實可行的提升對策,對促進科技事業的可持續發展、實現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目標具有至關重要的現實意義。
1基礎研究現狀分析
1.1基礎研究投入逐步增加
2022年,研究與試驗發展(Ramp;D)經費投入79.38億元,其中基礎研究經費4.22億元,比上年增長 23.8% ,占全區研發經費投入的 5.30% 。2023年,全區研究與試驗發展(Ramp;D)經費投入85.50億元,比2022年增長 7% ,其中基礎研究經費4.30億元,比2022年增長 1.7% ,占全區研發經費投入的 5.0% ,基礎研究經費整體投入呈逐步上升態勢。其中,自治區自然科學基金經費從2020年的4000萬元增加至2023年的6100萬元,增長 52.5% 。自治區科技廳與15家高校、院所、企業建立了聯合基金,撬動社會資金投入3450萬元。2020—2023年,自治區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經費由6173.5萬元增加至6419.3萬元,增長 4% 。這些投入為基礎研究的開展提供了重要的資金保障,有力推動了相關科研項目的實施,有效解決了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重大問題。
1.2基礎研究政策持續完善
2017年,科技廳出臺《回族自治區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結題人員獎勵暫行辦法》[2],對按期通過結題的各類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均予以獎勵,充分發揮了獎勵資金的引導和激勵作用。2020年,科技廳出臺《關于改革自然科學基金管理加強基礎科學研究的實施方案》(寧科規發[2020]1號)[3],強化財政基礎研究投入力度,優化基礎研究項目分類設置,創新自然基金項目管理方式,推動了自然科學基金管理改革落實。2022年,科技廳制定了《回族自治區基礎學科研究中心建設管理辦法》(寧科規發[2022]12號)[4],重點圍繞數學、物理、化學、生物、基礎醫學等學科領域,高起點、高標準、高水平建設基礎學科研究中心。2024年,科技廳研究制定了《回族自治區杰出青年科學基金項目管理辦法》(寧科規發[2024]7號)[5],實行項目經費“包干制”,由科研人員在規定科目內自主使用,支持其帶領團隊自主開展基礎研究,賦予基礎研究人員更大經費使用自主權。一系列相關政策的出臺為保障基礎研究發展提供了全方位的支持,為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奠定了堅實基礎。
1.3基礎研究平臺建設取得進展
創新平臺是開展基礎研究的重要載體。近年來,積極推進各類創新平臺建設,取得了顯著成效。截至目前,全區擁有各類科技創新平臺939家,覆蓋枸杞、牛奶產業、清潔能源、新型材料等重點產業和生態環境、公共安全、醫療健康等重點領域。其中,國家和自治區重點實驗室48家、國家和自治區工程技術研究中心109家。2023年,依托大學和醫科大學分別建立了數學基礎學科研究中心和基礎醫學學科研究中心。數學基礎學科研究中心作為區內首家基礎學科研究中心,重點圍繞新能源與材料的數學理論、生物醫學系統的建模與計算等4個方面,吸引和集聚國內知名高校優勢基礎科研力量,開展前瞻性、原創性基礎研究與應用基礎研究,累計培養碩士和博士研究生200余人,獲批國家和自治區自然科學基金項目56項,推進了數學與工程應用、產業化的對接融通。基礎醫學學科研究中心聚焦“器官再生與纖維化的平衡”基礎醫學前沿科學技術,開展肺再生修復與纖維化機制、肝臟再生修復與纖維化機制等4個方向的原創性基礎研究,已經成為西北一流的基礎醫學科技創新基地。這些平臺的建設為基礎研究提供了良好的科研條件和創新載體,促進了基礎研究的深入開展。
1.4基礎研究人才培養初見成效
通過實施一系列人才培養和引進計劃,穩定了青年科技人才,培養了一批科技領軍人才和高水平創新團隊。2023年,研究與試驗發展(Ramp;D)人員數量達到32762人,較2022年增長 5.9% ,其中研究人員為13248人,增長幅度高達 15.7% 。這些人員分布在企業、科研機構、高等院校和事業單位等不同領域,為基礎研究的發展提供了重要的人力支撐。截至目前,累計選拔科技領軍人才培養對象109人,累計培育自治區科技創新團隊162個,全職和柔性引進科技創新團隊65個。同時,在高等教育階段,注重夯實自然科學等基礎學科基礎,加強基礎研究學科領域的本科、碩士及博士培養。2022年,全區基礎學科本科招生人數共870人,2023年人數增長至1023人,增長率為 17.6% 。這些人才在基礎研究工作中發揮著重要作用,為基礎研究注入了活力。
1.5基礎研究科研成果產出豐碩
在持續的投入和不懈的努力下,在基礎研究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果。2023年,全區共登記自治區級科技成果1249項,較2022年增長 55.7% 。其中,基礎理論類成果360項,較2022年增長205.08% ,占全年科技成果登記總量的 28.82% 。全年共簽訂技術合同4149項,技術合同成交金額40.5億元,較2022年增長 17.8% 。2023年,首次評選自然科學獎,共提名80項,授獎33項,全部來自高校和科研院所,其中包括“干旱沙區生態恢復與重建的生態水文學基礎”等2項成果獲自然科學獎一等獎,“復雜動態系統的控制、估計與故障診斷理論”等8項成果獲二等獎,“高光譜與高分辨率遙感圖像融合算法研究及其在農作物精細分類中的應用”等23項成果獲三等獎。這些成果的取得,彰顯了基礎研究對科技創新和產業發展的支撐作用,推動了科技進步和經濟社會的發展。
2基礎研究存在不足
近年來,通過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加大投入力度、優化創新環境等舉措,逐步推動基礎研究從“量”的積累向“質”的突破轉變。然而,受制于地理區位、經濟基礎等因素,基礎研究仍面臨投入強度偏低、原始創新能力不足、人才隊伍薄弱等問題。
2.1基礎研究頂層設計有待完善,資金投入仍顯不足
基礎研究底子薄弱,基礎研究頂層設計、前瞻性規劃、配套體系制度等還不夠完善,學習借鑒發達省份和國外經驗不足,未制定針對性較強的長遠規劃、保障制度和激勵措施,未形成推動基礎研究的強大合力。雖然基礎研究經費投入呈逐年上升趨勢,從2013年的1.79億元上升至2023年的4.3億元,2023年基礎研究經費占Ramp;D經費支出比重為 5.0% ,但相比國家2023年基礎研究投人2259.1億元,占全國Ramp;D經費比重的 6.77%[6] ;陜西省基礎研究投入55.36億元,占全省Ramp;D經費比重 6.54% ;甘肅基礎研究投人25.80億元,占全省Ramp;D經費比重 16.51% ;北京基礎研究投入472.3億元,占全市Ramp;D經費比重 16.0% 。低于國家基礎研究投入占比,低于陜西、甘肅等西部省份的投入,并遠低于北京等發達地區的投入,基礎研究經費投入仍然未達到基礎研究快速發展需要。同時,基礎研究經費投入渠道單一,主要來源于財政投入,高等院校、科研機構投入基礎研究增量較小,企業基礎研究投入較低。據統計,2023年企業基礎研究經費支出僅為134.8萬元。
2.2從“0到1”的重大原始創新能力有待提升
雖然研究與試驗發展(Ramp;D)人員數量有所增長,但高水平創新人才,尤其是在國內外具有廣泛影響力的頂尖人才和學科帶頭人短缺。截至目前,全區僅有1名院士,累計選拔青年拔尖人才1079人,科技領軍人才109人。與發達省區相比,擁有和掌握關鍵核心技術的科技領軍人才、拔尖人才和創新團隊,但數量不足,質量不高,高端基礎研究人才尤為匱乏,后備優秀青年人才不足,已經成為制約基礎研究發展和原始創新能力提升的重要因素。因資金預算和學科建設規劃等客觀因素制約,大學、醫科大學等重點院校在基礎研究方面缺乏尖端前沿基礎研究設施,存在“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的尷尬局面,在學術研討、外出訪學和科技交流等重要時機,難以提出具有前瞻性的基礎研究課題,在推動高質量發展中難以提供有效的基礎研究轉化成果。同時,高水平基礎研究平臺數量少,目前區內僅有國家級重點實驗室3家,與相鄰省份甘肅省國家級重點實驗室11家、陜西省國家重點實驗室44家相比,國家級重點實驗室數量少。重大科技創新平臺不足削弱了對創新資源的吸引力,制約了基礎研究水平的提升,導致其難以在基礎研究的前沿領域取得突破性成果。
2.3“基礎學科 + ”復合培養體系構建亟待實施
2024年4月,教育廳等部門印發《回族自治區普通高等教育學科專業設置調整優化改革實施方案》(寧教高[2024]46號)],強調在區內高校的基礎學科中構建“基礎 + 應用”復合培養體系,探索設置“基礎學科 +,"輔修學士學位和雙學士學位項目。基礎學科與應用實踐及其他學科之間的深度融合,不僅是提升自治區科技創新能力的必然要求,也是產業轉型升級的關鍵驅動力,打破基礎學科人才單一知識壁壘,培養多學科復合型人才亟待加快實施。一是“基礎學科 + 特色方向”的專業體系亟待構建。區內高校基礎學科專業設置應根據自治區經濟社會發展需求及時進行動態調整。加快“基礎學科 + 特色方向”的專業體系構建,是實現優勢特色產業發展的有力保障。二是“基礎學科 + 成果轉化“的轉化體系亟待構建。基礎研究應緊跟“六新六特六優”產業發展的快車道,立足現有基礎研究實際,找準成果轉化的堵點、難點,精準發力,建立切實管用的基礎研究成果轉化制度體系,有效促進農業、材料、化工等重點領域科技成果轉化應用。
3基礎研究提升對策建議
3.1廣開渠道,不斷增加基礎研究投入力度
一是持續加大政府對基礎研究投入力度。政府除了應加大自治區自然科學基金、聯合基金等的投入外,還應提高基礎研究占研發經費的比例,優化結構;對后續有望獲得突破性原創成果項目,探索實施延續資助機制,擴大區基金項目類型,持續為基礎研究開展提供強大支撐。二是要積極引導企業加大基礎研究投入[8]。科技管理部門可設立專項基金,探索現代科學研究公私合作、政府購買服務等模式,引導企業對基礎研究進行前瞻性部署。同時,對從事關鍵領域基礎研究的企業,以“先征后返”稅收減免等形式降低賦稅。允許高校、科研院所科技人才到企業兼職任職并取得合法報酬,完善企業基礎研究人員職稱評定辦法,試點企業科技人才向高校、科研院所合理流動。推動創新券服務平臺基礎設施開放共享,支持公有性質的基礎研究硬軟件設施設備向企業開放。進一步提高自治區科技創新券企業支持力度,引導企業投身新質生產力、未來產業等關鍵領域和核心技術的基礎研究。三是引導社會資金投入作為基礎研究的有益補充,鼓勵社會力量通過捐贈、設立基金等方式多渠道投入基礎研究,暢通自然人、法人、其他組織等各類主體對基礎研究的捐贈渠道,完善相關法律法規與政策,合理監管以促進捐贈資金的規范使用。
3.2切實加強高端人才與原始創新團隊引進培養
一是加強戰略科學家和頂尖人才培養使用。對創新能力突出、發展潛力巨大、研究方向處于科技前沿的高層次領軍人才,給予穩定經費支持,培養和造就在基礎研究領域領跑或并跑的“高精尖”戰略科學家。對在區內國家重點實驗室、自治區重點實驗室自主培養的高層次人才申報區級科技人才計劃給予適當傾斜。二是加大高端人才團隊引進。依托區內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龍頭企業以及科技創新平臺,引進一批活躍在海內外學術前沿的優秀基礎研究人才和創新團隊,賦予科學家科研、經費、績效評價等自主權。對引進的海內外高端人才和團隊,可實行年薪制、協議工資制、項目工資制等。對擁有重大基礎研究成果且全職引進的基礎研究人才團隊,實行“一人一策”的個性化政策支持,優先給予區級科技計劃項目支持。三是為青年科技人才賦能加油。發揮自治區杰出青年科學基金項目作用,進一步加大對青年科技人才的資助比例與資助強度。建立青年科學家長周期滾動支持機制,支持青年科學家自主選擇研究方向開展前沿基礎研究,對立項項目驗收后評估優秀的給予新一輪滾動支持。推動有條件的高校、科研院所設立青年人才培養專項,對新入科研崗位的博士畢業生、博士后給予不少于3年的非競爭性科研經費支持。
3.3加強重大基礎科研平臺建設
一是構建高水平基礎科研平臺。進一步支持大學、醫科大學等高校布局建設基礎學科研究中心。在農業、材料、化工等領域積極預研一批前沿科學的基礎研究中心。加大以六盤山實驗室為引領的實驗室體系建設,積極爭取更多的國家級重點實驗室在布局落戶。加強重點實驗室、技術創新中心、創新創業孵化平臺等協同創新,促進基礎研究、應用基礎研究和技術創新一體化部署。二是發揮科技基礎設施作用。加快推進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加強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的統籌建設和預研預制。依托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吸引國內外優秀科學家和團隊協同開展原創性、前沿性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推動已建的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開放共享與服務,鼓勵企業、高校、科研院所等利用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開展前沿技術預研、基本原理探索、關鍵技術攻關等活動。
3.4加強基礎學科與應用產業對接,加速成果轉化進度
一是推進高校與科技領軍企業建立創新聯合體,引導學科群、專業群與自治區發展需求緊密對接,構建“基礎 + 應用”復合培養體系,促進產學研深度融合,將高校的最新科研成果與產業轉型升級緊密聯系起來,促進成果有效轉化,推進基礎學科創新人才培養。二是大學、醫科大學等區內高校積極配合教育部雙學士學位項目建設,通過社會需求調研和專家論證探索設置“基礎學科 +; ”雙學士學位,使學科之間有機交叉融合,打破單一的基礎學科知識界限,培養跨學科復合型人才。三是推動優勢特色學科優先發展。區內高校以“雙一流”為引領,推進農業、化工等優勢特色學科建設,培育一批優勢特色和幾個新興交叉學科成為國內一流學科。支持培育數學、物理、化學等基礎學科,聚焦新能源、新材料、現代農業等前沿新興領域,自主布局學科發展方向,優化調整學科結構,突出學科建設重點。四是推動基礎研究成果轉化。搭建基礎研究成果與企業需求對接平臺,定期組織科研機構與企業開展成果對接活動,促進科研成果與生產實際需求的緊密結合。加強對基礎研究成果轉化項目的跟蹤和管理,及時解決轉化過程中出現的問題,提高成果轉化的成功率和效率,推動基礎研究成果盡快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為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4結語
基礎研究對于的科技創新和經濟社會發展具有不可估量的重要意義。本文對基礎研究發展現狀進行深人剖析,指出當前在經費投入、人才隊伍、創新平臺等方面取得的成績與存在的不足。在未來的發展中,需緊緊抓住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歷史機遇,堅定不移地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將基礎研究置于更加突出的戰略位置。持續加大經費投人力度,優化投入結構,為基礎研究提供堅實的資金保障;大力加強高層次人才的培養與引進,打造一支高素質、富有創新活力的科研人才隊伍;全力提升創新平臺的建設水平與效能,構建良好的科研環境;深化產學研合作機制,促進基礎研究成果的高效轉化與應用。通過這些切實可行的提升對策,有望在基礎研究領域實現重大突破,不斷提升自身的科技創新能力,為建設美麗新、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強大動力。
參考文獻
[1]卜偉,宋福明,朱偉偉.江蘇基礎研究發展現狀及提升對策[J].科技管理研究,2024(13):224-234.
[2]回族自治區科學技術廳.回族自治區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結題人員獎勵暫行辦法[EB/OL].(2017-12-17)[2025-02-18].https://kjt. nx.gov. cn/zcfg/tfwj/201712/t20171211_3540383.html.
[3]回族自治區科學技術廳.關于改革自然科學基金管理加強基礎科學研究的實施方案[EB/OL].(2020-03-31)[2025-02-18]. https://kjt. nx. gov.cn/zcfg/tfwj/202003/t20200331_3540831.html.
[4]回族自治區科學技術廳.回族自治區基礎學科研究中心建設管理辦法[EB/OL].(2023-09-13)[2025-02-18]. https://kjt. nx. gov.cn/zcfg/gfxwj/202309/t20230913_4264377.html.
[5]回族自治區科學技術廳.回族自治區杰出青年科學基金項目管理辦法[EB/OL].(2024-03-22)[2025 -02 -18]. https://kjt. nx.gov.cn/zcfg/gfxwj/202403/t20240322_4493041.html.
[6]張乾,王龍龍,李士杰,等.中國基礎研究投入現狀研究[J].科技與創新,2024(2):167-170.
[8]王俊,史洪強.安徽省基礎研究經費投入現狀分析及對策建議[J].安徽科技,2022(6):12-13.
[7]回族自治區教育廳.回族自治區普通高等教育學科專業設置調整優化改革實施方案[EB/OL].(2024-3-29)[2025-02-18]. https://jwc. nmu.edu.cn/info/1075/2823.htm.
(編輯 李春燕)
Abstract:Inrecent years,Ningxia has achieved remarkable results in supporting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of the economyandsocietywith scientific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However,therearestillbottleneck problems such as thelack of high-end talent teams andthedificulty inbreaking through“neck-sticking”technologies.Acelerating the solutionofthe botleneck inbasicresearchandenhancing theoriginal innovationabilityareimportantcornerstones for Ningxia tobuilda high-level innovativeregionandcreatea highland forscientific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and also key measures for building a modern industrial system andachieving high-quality development.This paper sorts outthe implementationof thetasksof thereformof thescientificand technologicalsystem inNingxia,summariz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basic research in Ningxia,pointsout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shortcomings,and puts forward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for accelerating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basic research in Ningxia.
Key words: Ningxia; basic research; current situation; countermeasur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