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642.4 文獻標志碼:A
0 引言
在臨床醫學教育體系中,神經系統疾病教學因其學科交叉性強、病種復雜多樣等特點,歷來是培養臨床思維與實踐能力的關鍵領域[1]。傳統灌輸式教學模式長期主導課堂,教師單向傳遞知識而學生被動接收的授課形態,客觀上導致學習者形成路徑依賴。這種現象在臨床輪轉階段尤為凸顯,部分研究生面對真實病例時常出現鑒別診斷思路混亂、治療方案選擇猶豫等典型問題,這種理論知識與臨床實踐的脫節,折射出傳統教學體系在思維訓練維度存在的結構性缺陷。
基于建構主義教育理念的案例導向教學模式,為破解這一困境提供了創新路徑,本團隊在長期教學改革實踐中發現,以典型臨床病例為載體的教學體系重構能夠有效激活學習內驅力。當學生面對模擬真實診療場景病例時,可以分階段設置鑒別診斷要點、輔助檢查判讀、并發癥處理等模塊化任務[2]。這種沉浸式學習不僅能夠促進基礎理論與臨床實踐的深度融合,更重要的是在疾病演變過程中培育動態臨床思維。
值得關注的是,案例庫的構建質量直接影響教學成效。在教學實踐中建立的神經系統疾病三維案例體系,包含典型病例( 70% )、疑難病例( 20% )、誤診病例( 10% )的梯度結構,通過設置矛盾檢查結果、不典型臨床表現等認知沖突點,能夠有效激發探究式學習興趣。這種教學轉型不僅重塑了師生互動模式,更重要的是構建了從知識積累到能力轉化的新型培養路徑,既往研究表明,專科案例庫能夠顯著提升學生臨床決策效能,這與本研究的神經專科能力評估結果相印證。
1神經病學案例庫當前所處的困境
作為一種\"案例引導-問題驅動-學生參與-教師調控\"的交互式教學模式[3],案例教學法自19世紀70年代由哈佛法學院首創后,逐步拓展至臨床醫學領域[4]。然而當前神經外科與神經內科領域尚未形成結構完整、層次清晰、覆蓋全面的教學案例體系,亟需依托臨床教師的實踐經驗,參照現有成熟案例庫模式,以神經病學專業碩士培養方案為框架,通過強化師生互動機制,系統推進神經系統疾病教學案例庫的優化與擴展。當前神經病學案例教學體系仍存在顯著短板。以課程建設為例,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雖于2013年獲評國家級神經病學精品資源共享課,但其案例庫的系統化建設仍滯后于教學需求。據統計,國內7所開設神經病學精品資源共享課的高校中,普遍存在的不足就是沒有形成系統的臨床案例庫,且多數案例缺乏全流程知識節點覆蓋,依賴零散歷史經驗型病例片段。基于此現狀,本研究依托南京醫科大學附屬南京醫院在神經病學教學中的長期優勢和經驗積累,構建神經專科融合式案例庫,并將其應用于神經病學的實踐教學活動。通過標準化采集神經外科術式決策參數、神經內科病程演進數據,并整合多模態影像融合比對,有效突破既往案例單一維度描述的局限,從而有效提升神經病學臨床實踐教學的效果和質量。在神經病學教學中建立臨床案例庫并進行規范化使用,對培養神經病學人才意義深遠
2神經病學案例庫的構建路徑
2.1神經外科與神經內科案例庫建設原則與流程
神經系統疾病案例庫的構建需以神經病學專業碩士臨床能力培養為目標,依據教學大綱要求,在案例篩選過程中嚴格遵循典型性、真實性、多學科協作性及技術先進性的指導原則[5]。典型性強調選擇具有教學代表性的病例,如腦卒中急救中靜脈溶栓與介入取栓的決策對比;真實性要求完整還原診療過程,包括神經影像學評估(如MRI彌散加權成像)、神經電生理監測數據及術后康復方案調整。多學科協作性體現在神經外科與神經內科的協同,例如癲癇病灶定位案例需整合內科藥物治療與外科術前評估;技術先進性則通過引入神經導航定位、術中喚醒技術等現代診療手段體現。建設初期由神經外科醫師、神經內科專家及影像科醫生組成核心團隊,按照“疾病模塊劃分(如腦血管病單元)-典型病例篩選(腦動脈瘤介入案例)-案例內容整合(含手術錄像與病理報告)-跨學科審核修訂-教學實踐檢驗(模擬腦出血急救場景)-問題反饋優化”的閉環流程推進。通過定期收集師生對腦腫瘤手術入路選擇案例的教學反饋,重點完善功能區病變的術中神經功能保護要點,形成動態更新的案例優化機制。
2.2神經外科與神經內科案例庫資料整合
神經系統疾病教學案例庫的構建核心在于臨床數據的系統性整合。優質案例資源需全面覆蓋從病史采集(如癲癇發作史記錄)、神經功能評估(Glasgow評分)、影像學判讀(腦血管DSA造影)到干預決策(開顱手術方案/止血藥物調整)的全鏈條知識節點,并采用梯度式設計。資料整合應依據疾病類型模塊化分類:神經外科單元涵蓋腦腫瘤手術人路選擇、腦血管病介入治療等典型場景;神經內科單元整合帕金森病階梯治療、多發性硬化癥鑒別診斷等關鍵內容[。每個模塊需系統納入病程演變特征(如腦卒中時間窗)、電生理檢測(EEG異常波形)、多模態影像對照(CT與MRI協同診斷)及治療路徑優化(術后康復計劃)等要素。實施分模塊責任制,由神經外科醫師負責手術案例更新,神經內科專家主導藥物治療案例完善,通過交叉審核機制實現案例庫的動態完善。同時,建立學生參與激勵機制,在腦電圖案例分析等環節中,學員對波形誤判的典型錯誤(如將局灶性癲癇波誤認為偽跡),可為教師優化“神經電生理判讀”教學重點提供實證依據,形成師生能力協同提升的良性循環。
2.3建立神經外科醫學專碩教學中神經系統疾病案例庫培養模型
通過中國知網、萬方數據庫等學術資源平臺,系統檢索并分析近10年醫學類疾病案例庫建設的相關文獻。基于高校附屬醫院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碩士(以下簡稱“醫學專碩”)的培養現實情況,本研究聚焦培養過程的關鍵評估指標,初步設定了涵蓋一級和二級指標的評價體系。采用行為事件訪談法(BEI)結合德爾菲專家咨詢法,遴選區域內10余位該領域權威專家參與兩輪問卷調查及深度訪談,通過量化分析兩輪專家評分,最終確定各項指標的權重賦值,同時評估專家參與度及專業權威性。參照《核心勝任力評價體系》并充分考慮不同學科(特別是臨床實踐崗位)的專業特點,運用因子分析法(FA)對醫學專碩培養特征指標進行邏輯歸類和維度劃分。隨后,綜合運用層次分析法(AHP)與勝任力要素權重賦值法,精確測算各勝任特征要素及其子維度的相對重要性,據此建立適用于神經外科醫學專碩培養的神經系統疾病案例庫教學模型。關于青年醫師勝任力模型的前期研究成果如表1所示,對神經外科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教學中的神經系統疾病案例庫模型評價指標體系進行優化改進。基于德爾菲專家咨詢法的兩輪論證結果,對該模型的各級評價指標實施了系統性修訂。
2.4神經外科專業學位碩士核心能力動態評估
基于《神經外科專碩神經系統疾病案例庫培養模型》,采用縱向對照研究設計,系統評估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核心能力發展水平。依據我國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標準,本項觀測設立三維度評估體系:(1)診療能力,包括:收治病人數、治愈好轉率、平均住院日、四級手術率、三日內確診率、診斷符合率等。(2)溝通能力,包括:學生滿意度、課堂活躍度、學生參與度。(3)教學能力,包括:學生成績、學生實操能力評分等。
表1青年醫師勝任力模型

3神經外科與神經內科案例庫的教學應用實踐
神經系統疾病案例庫的教學應用需以臨床醫學專業碩士培養為核心目標,通過案例教學法的多元整合模式,在教師引導下實現理論知識向臨床思維的轉化[7]。案例選擇需分層設計:針對低年級學生,以基礎性腦卒中病例為主,通過典型病史、基礎影像特征(CT顯示出血灶)及藥物治療方案,幫助學生建立神經系統常見病的系統性認知;高年級學生則引入復雜病例,如腦腫瘤手術決策案例,需結合術前功能磁共振定位、術中神經電生理監測及術后康復計劃制定,培養綜合診療能力,既有研究表明,基于消化系統專科案例教學體系的實踐能夠顯著提升學員的臨床決策能力(典型病例、疑難病例及誤診病例的三級梯度結構)。本研究在此基礎上,針對神經外科病例特征,對其教學權重分配進行重構:將四級手術案例占比提升,并增設神經功能保護與多模態影像融合分析等專項訓練模塊,形成符合腦科臨床思維發展規律的分階段培養方案[8]
在案例分析環節,采用小組協作模式,每組3~5名學生圍繞特定案例展開自主探究。以癲癇病例為例,學生需查閱最新診療指南,分析腦電圖異常波形與影像學病灶的關聯性,并模擬制定手術評估方案,通過課堂匯報展示分析邏輯。教師在此過程中側重觀察學生對“癥狀-體征-影像”對應關系的理解,及時糾正常見誤區。
案例總結階段強調師生雙向互動:學生系統闡述分析結論,教師結合臨床經驗,針對典型問題(如脊髓病變定位錯誤)進行重點剖析,同時建立教學反饋記錄,梳理學生在腦出血重癥監護案例中頻發的判斷偏差(如顱內壓監測數據解讀失誤),為案例庫內容優化提供依據,形成“教學應用-問題發現-案例迭代”的持續改進機制。
4神經外科與神經內科案例庫建設的教學價值
當前醫學教育中,以單向知識傳遞為主的傳統教學方式仍占據主導地位[9],這種被動教學模式難以適應神經外科與神經內科專業學位研究生的實踐需求。盡管學生在本科階段已系統學習神經解剖學、病理生理學等基礎理論,但在腦卒中急救流程制定、癲癇持續狀態處置等實際臨床場景中,仍普遍存在理論應用能力薄弱及診療思維碎片化的問題。案例教學法通過真實臨床案例的深度解析(如腦動脈瘤介人治療決策案例),引導學員從癥狀識別、影像學特征分析到治療方案制定的全流程參與,為解決理論與實踐脫節問題提供了有效路徑[10]
青島大學附屬醫院對照研究為此提供了實證支持:將46名臨床醫學學生隨機分為案例教學組與傳統教學組。結果顯示,案例教學組學員在教學效果等指標上表現顯著優于傳統組, 83% 的學員反饋該模式顯著提升了學習主動性[11]。這一發現印證了案例教學法在調動學生臨床思維系統性方面的獨特優勢。
值得注意的是,案例庫的構建過程本身成為教師專業發展的催化劑。在篩選典型病例時,教師需綜合手術記錄、術后隨訪數據及影像學資料,這一過程不僅要求其持續跟進神經外科最新診療指南,更促使教學團隊重新審視傳統教學中的薄弱環節,例如對腦功能區解剖變異案例的解析深度不足。通過“案例篩選-教學實踐-反饋優化”的循環機制,教師團隊的臨床知識儲備與教學能力得到同步提升,形成教學相長的良性循環。案例教學法通過模擬真實診療場景,使醫學生角色代入(如神經重癥監護中的決策者),顯著提升了從理論知識向臨床能力轉化的效率。與既往被動跟隨帶教的教學模式相比,受訓學員反饋其在神經系統相關疾病的診療準確率顯著提升。然而,當前神經專科案例資源存在顯著結構性缺陷:大部分教學案例僅限于單一學科維度(如單純神經外科術式分析),缺乏對多系統鑒別診斷的整合性設計,且部分案例未建立規則化的演進邏輯框架。針對這一現狀,本研究構建的神經專科融合案例庫能夠突破傳統單科壁壘,系統性集成:神經外科手術技術路徑;神經內科階梯治療策略;跨學科關鍵決策點。通過設置復合型案例,直擊神經系統疾病診療中的復雜神經環路解析痛點,使學生的多模態信息整合能力大幅度提升,印證了結構化案例庫對神經專科高階思維培養的獨特價值。
5結語
現階段神經專科案例教學體系的構建仍處于持續完善階段,需要神經外科與神經內科教師團隊與臨床醫學專業碩士生的協同努力。通過革新傳統教學模式,在腦卒中急救流程、帕金森病診療方案等典型案例教學中,建立“教師引導-學生探究”的雙向互動機制,可顯著提升學員的臨床實踐能力。例如在腦出血病例分析中,學生通過系統梳理發病時間窗、影像學特征與治療指南的關聯性,有效強化理論知識與臨床決策的銜接能力。這種模式既要求教師團隊緊跟神經介人技術、功能神經外科等領域的最新進展,又需建立教學反饋機制,將學生在癲癇定位診斷中的常見誤區轉化為案例庫優化重點,最終實現臨床思維培養與教學質量提升的良性循環,為輸送適應現代神經專科發展需求的臨床人才提供有效路徑。
然而,神經專科案例庫的建設仍面臨多重挑戰。高校附屬醫院承擔著醫療、科研、教學三重壓力,青年教師比例逐年上升但教學投人不足:同時,傳統的教學方法(如講授式教學)難以滿足醫學生多樣化需求。研究表明,案例教學法通過模擬真實診療環境,可以有效促進理論知識向臨床能力的轉化,但其成功實施依賴高質量的案例資源支持。當前神經病學教學案例庫存在明顯缺陷:多數案例僅基于單一臨床經驗,缺乏系統整合(如病程演進邏輯、多學科協作要點),部分案例庫因缺乏更新維護淪為“死庫”。對此,需建立長效管理機制:一方面,加強師資培訓,鼓勵教師與臨床團隊協作開發復合型案例(如腦腫瘤手術方案與神經功能保護的協同決策);另一方面,結合生源特點優化案例庫結構(如增設急診神經重癥急救情景模擬模塊)。唯有通過師生協同創新與跨學科資源整合,才能建成真正服務于神經專科人才培養的動態案例教學體系。
參考文獻
[1]薛永舉,楊麗,朱玉.基于思維導圖的CBL教學結合Min-CEX考核方法在消化系統疾病臨床帶教中的應用實踐[J].齊齊哈爾醫學院學報,2022(24):2360-2364.
[2]王世民.淺議案例教學法[J]遼寧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06(6):91-92.
[3]李艷博,郭彩霞,于洋,等.毒理學案例庫的建設與思考[J].基礎醫學教育,2016(5):357-360.
[4]付晶,李春芳,李雪蘭.案例教學法在婦產科學教學中的應用探索[J].醫學教育研究與實踐,2018(2):351-354.
[5]秦琪,夏心怡,唐毅.神經病學臨床案例庫的建立與應用研究[J].中國醫刊,2023(2):229-232.
[6]曲顏麗.專碩教育中消化系統惡性腫瘤教學案例庫的建設[J].中國繼續醫學教育,2022(9):174-178.
[7]邱天竹,劉怡茜,馬佩,等.CPBL教學法的探索與思考[J].南京醫科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5):496-500.
[8]嚴佳鑫,李慧.醫學專碩教學中消化系統疾病案例庫的建設與應用[J].江蘇科技信息,2023(12):57-60.
[9]陳鎮秋,凡一諾,陳明海,等.中醫骨傷科學教學方法的探索[J].中國中醫藥現代遠程教育,2021(7) :50-51.
[10]辛佳蔚,潘曉東,余爾涵,等.真實性評價下的案(15):21-24.
例教學法應用研究:以《神經病學》中案例教學應用為例[J].福建教育學院學報,2020(7):67-70.
[11]李曉宇,宋文,盧芳,等.案例庫教學在留學生消化內科實習中的應用[J].中國繼續醫學教育,2021
(編輯何琳)
Abstract:Neurological disorders,asa critical branch of clinical medicine,encompass organic and functional pathologiesof the brain,spinal cord,peripheral nerves,and neuromuscular systems.The teaching ofsuch disorders necessitates the integration offoundationaltheories,such asneuroanatomyand pathophysiology,with clinical practice, while emphasizing thecultivationof clinical decision-making skils through the translation of theoretical knowledge. Case
oriented pedagogy,via the construction of a specialized case bank,bridges textbook content with authentic diagnosticscenarios,effectivelyfostering self-directed learningamong neurology-focused medical master’sstudents. This approach synergistically enhances clinical reasoning,the abilityto managecomplexcases,and theoverallquality of talent development.
Key words: clinical medicine; professional medical master’s degree; case - based teaching; case base construction and application; neurological disord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