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志碼:A
0 引言
在新時代科技創新驅動發展的背景下,科技競賽已成為高校大學生展現專業能力與綜合素質的重要平臺[]。在新工科教育理念引領下,科技競賽為測繪類本科生搭建起將理論知識轉化為實踐能力的橋梁,促進了創新意識與團隊合作能力的提升[2]。通過參與科技競賽,大學生在提升實踐能力和科研水平的同時,還能夠在復雜任務中找到個性化成長路徑,適應行業對復合型人才的需求[3]
在新工科教育理念的指引下,科技競賽的教育功能愈發凸顯[4],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自主性和創造性[5]。參賽過程并非僅關乎專業技能的展現,同時深刻影響參賽者的成長軌跡與情感體驗。以科技競賽團隊角色分工、培訓模式改進、參賽過程復盤及參賽者情感體驗等為切入點,結合實際案例與理論支撐,分析科技競賽在大學生成長中的作用,是理解科技競賽教育意義的關鍵[
本文以新工科本科生參與科技競賽為背景,聚焦參賽者在實踐與協作中的多維表現,探討競賽對學生學術成長、職業規劃及心理體驗的深遠影響,旨在清晰總結個人成長與團隊協作的經驗,為未來賽事策略的制定與能力提升及測繪類人才培養提供有益借鑒,為高校推動科技競賽教育功能的深度挖掘提供理論支撐與實踐思路。
1測繪學科創新創業競賽演變與人才培養模式轉型
大學生測繪學科創新創業智能大賽的發展歷程深刻反映了測繪教育從傳統技能培養向智能化、創新型教育的轉型,演變過程包括以下幾方面。
1.1賽事設立背景與發展初期
大學生測繪學科創新創業智能大賽的設立,標志著高校測繪教育與實踐創新的探索與發展。賽事發展歷程不僅是測繪專業教育演進的縮影,還體現了高校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的持續優化[8]。初期,賽事主要聚焦測繪學科的基本技能,以水準測量、全站儀操作等經典測繪技術為主要考核內容,強調學生對專業工具和技術流程的熟練掌握。此階段的競賽內容具有鮮明的技術導向,為測繪基礎教學提供了實踐支持。隨著測繪學科與智能化、信息化技術的深度融合,傳統技能的局限性逐漸顯現,賽事內容亟需與行業需求同步更新[9]
1.2賽事轉型與內容優化期
進入新工科教育時代,大賽逐步轉型為多維度、多模塊的綜合性賽事。比賽內容涵蓋測繪技能競賽、開發設計競賽、測繪科技論文競賽等方向[10]。這一轉型不僅拓展了賽事的技術深度與廣度,還彰顯了測繪學科在國家科技創新戰略中的重要地位。同時,賽事評價體系隨之優化,從單一技能考核轉向團隊協作、創新能力和應用價值的多元化評估,更加貼近真實工程場景和市場需求。
1.3賽事影響力與組織形式升級期
賽事的影響力在全國范圍內持續擴大,參賽高校和學生人數逐年增長,形成了跨地區、跨學科的廣泛參與局面,這表明賽事不僅成為培養測繪專業人才的重要實踐平臺,也推動了測繪教育資源和教學理念的共享與流動。賽事組織形式的智能化升級,例如在線評審與虛擬仿真賽項的引入,進一步提升了競賽的效率與公平性。
大學生測繪學科創新創業智能大賽的演進歷程映射出全國層面測繪學科從技能型教育向創新型教育的轉變[]。競賽不僅促進了學生專業能力和創新思維的提升,還為測繪學科持續革新提供了重要契機,為我國新工科教育背景下的測繪人才培養貢獻了獨特價值[12]
2學生參與科技競賽現狀分析
2.1鹽城師范學院測繪學科簡介
鹽城師范學院(以下簡稱“學院”)位于江蘇省鹽城市,地處長江三角洲經濟區的北翼,毗鄰黃海,地理位置優越。學院依托測繪與地理學科的教育資源,逐步構建起多領域交叉融合的發展體系,形成較為完善的人才培養模式。測繪工程專業作為學院的特色優勢學科之一,注重理論教學與實踐能力的協同提升,通過設置測量學、測量平差、遙感技術、攝影測量等核心課程,強化學生在空間數據采集、測量分析與應用等方面的綜合能力,致力于培養具備創新能力、實踐素養與社會責任感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13]
2.2 國賽獲獎情況分析
學院測繪專業組成的專業組及地理專業組成的非專業組在全國測繪類競賽中取得了顯著成績,獲獎賽道涵蓋數字測圖、測繪程序設計、無人機航測虛擬仿真以及機載激光雷達虛擬仿真等多個賽項(見表1)。獲獎成績不僅體現了學院在測繪工程領域的教學優勢,也反映了學生扎實的理論基礎和過硬的實踐能力。通過對學院在各賽項的獲獎情況進行系統分析,能夠為人才培養模式和實踐經驗提供重要參考,為未來的教學改革和學生綜合能力提升提供借鑒。以下重點分析測繪技能競賽4個賽項獲獎情況。
數字測圖虛擬仿真作為測繪工程專業的核心基礎內容,對選手的測量能力、繪圖水平以及成果表達提出嚴格要求[14]。得益于學院對學生基本能力的培養,學院在該賽項成績顯著,2022—2024年榮獲多項一等獎。在日常教學中,學院注重強化儀器操作訓練,并通過模擬復雜測繪場景提升學生的應變能力與實際操作技術能力。
測繪程序設計更側重于理論與實踐的結合,重點考察學生測繪數據處理的算法設計與編程能力[15]該賽項要求參賽者不僅能夠熟練掌握程序語言,還需具備開發高效測繪應用程序的能力。學院在此領域同樣取得了突出成績,這不僅源于學生扎實的編程基礎,還得益于學院的培養模式。在課程教學中,學院開展多門程序設計課程,融入豐富的算法設計與應用實踐內容,并定期組織校內模擬賽,為學生提供競賽訓練的機會,學生由此展現出較強的創新能力和綜合素質。
無人機技術通過提升測繪自動化水平,推動行業變革,其廣闊的應用前景加速了測繪領域多維度發展[16]。無人機航測虛擬仿真緊隨測繪行業技術發展趨勢,對參賽者的數據獲取與處理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17]。2022—2024年,學院在該領域都獲得優異獎項,展現出無人機航測技術的高水平應用能力。這一成果得益于學院在理論教學與實踐操作上的有機結合,在備賽過程中,學院為學生提供專業無人機操作指導,并結合虛擬仿真平臺,提升學生在復雜數據處理流程中的實際操作能力。
機載激光雷達虛擬仿真主要考察參賽者在點云數據處理方面的能力,涉及點云分類、濾波與三維建模等核心技術。學院在2023年和2024年連續兩年獲得國家二等獎,充分展現出在點云分類、濾波與建模等核心技術上的競爭優勢。學院在教學中引入點云數據處理課程,通過系統的理論講授與實踐訓練,促使學生掌握從數據獲取到分析的完整流程,為比賽中的復雜點云操作奠定技術基礎。
學院在全國測繪類競賽中取得的突出成績反映出完善的教學體系與創新性人才培養模式。從數字測圖的基礎訓練到無人機航測和激光雷達的前沿探索,再到測繪程序設計中的算法創新,學院始終注重理論教學與實踐訓練的深度結合,全面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與技術水平。這不僅為學生在比賽中取得佳績奠定了基礎,也能夠為測繪行業輸送具備綜合素質的技術人才。隨著教學方法的進一步優化和訓練體系的不斷完善,學院有望在更多測繪賽項中取得新的突破。
表1鹽城師范學院測繪學科2022一2024年創新創業智能大賽統計表
3競賽反思與對策分析
3.1優化團隊分工提升協作效率
在測繪類競賽中,科學的團隊分工與高效的協作是提升任務完成質量與團隊競爭力的重要保障。學院參賽團隊多次參賽,經驗豐富,逐步形成行之有效的團隊管理與實踐模式。通過科學分工與動態協作,團隊在測繪競賽中形成了隊長戰略統籌、組長技術引領、成員高效執行、團隊知識整合的高效管理模式,有效提升任務質量與競爭力。隊長根據競賽目標制定階段計劃,優化資源配置;建立團隊-導師溝通機制,實時調整策略,確保任務進度。組長組織專項訓練,解析技術難點,形成標準化解決方案并歸檔。成員模塊化處理數據采集、內業建模等任務;實時共享數據,定期技術復盤。整個團隊科學分工并進行經驗共享,減少重復性問題;賽后總結最佳實踐,形成技術與管理策略庫。該模式實現個人與團隊能力雙提升,助力競賽目標高效達成。
3.2加強分層培訓提升參賽效果
在測繪類競賽備賽過程中,參賽者的能力差異直接影響賽事準備的效果。統一的培訓方式往往難以滿足所有成員的需求,從而影響整體訓練效率和競賽表現。實施分層培訓不僅有助于因材施教、提升參賽者個人能力,也能優化團隊協作與備賽效率,為參賽隊伍在競賽中取得更優異成績提供有效支持。團隊構建了分層培訓體系和差異化培養路徑,基礎層主要聚焦測量儀器操作等核心技能;進階層進一步強化誤差平差計算、點云數據處理等高階能力;精英層則開展跨學科綜合項目實戰(如無人機航測協同作業)。
在評估機制上,建立“培訓-考核-反饋”閉環系統,每周進行技能測評,每月進行綜合演練(模擬競賽全流程),形成數字化成長檔案追蹤能力提升曲線。
3.3強化時間管理優化備賽路徑
全國大學生測繪科技競賽是一場高強度、高水平的賽事,對參賽者在時間管理與任務協調上的能力提出了嚴峻挑戰。2024年競賽期間,各賽項團隊自7月1日起進入備賽階段,至7月29日決賽結束,需在有限的時間內完成技術攻關、方案優化及成果展示等各項任務。備賽過程充分體現科學時間管理的重要性,例如數字測圖賽項,整個備賽階段分為任務分析與基礎訓練、首次模擬比賽與流程優化、第二次模擬比賽與復雜情況處理以及沖刺與成圖優化4個關鍵階段。在決賽中,團隊憑借各階段高效的時間管理與任務協調分工,比賽表現出色,充分驗證備賽過程中優化策略與科學規劃的合理性。除數字測圖賽項外,其他賽項如無人機測繪與機載激光雷達也通過科學的時間管理取得顯著進展。在無人機測繪賽項中,團隊利用模擬賽階段發現航線規劃耗時較長等問題,通過優化路徑規劃與任務分配,最終提升航拍覆蓋率與影像拼接效率。機載激光雷達團隊則通過時間節點的逐步推進,在點云數據的采集與建模環節取得明顯提升,為賽項成果成功展示奠定基礎。
通過整個備賽過程的分析,科學合理的時間管理不僅幫助各賽項團隊提升了專業技能,也使參賽者更加深刻地理解如何在有限的時間內高效完成任務,跨賽項的經驗分享則使參賽者認識到時間管理在團隊協作與技術攻關中的重要性。上述經驗的積累為參賽者未來學術研究與職業發展提供寶貴的實踐依據。
3.4強化專業實踐能力拓展學術與職業視野
全國大學生測繪科技競賽為參賽者提供展現個人專業素養、創新思維與團隊協作精神的舞臺,對參賽者提升專業技術能力、擴展學術視野及促進職業發展具有積極影響,主要體現在專業素養與技術實踐能力的提升、多學科技術融合的認知與應用、科研意識與創新能力的培養以及職業發展的視野拓展與技術應用能力的提升等方面。
在數字測圖賽項中,比賽涵蓋的內容從地形測量到地圖繪制,對參賽者的專業能力提出較高要求,參賽者通過操作全站儀等測量儀器,完成高精度的平面控制測量與高程控制測量,進一步加深對測繪工作的規范性與嚴謹性的理解。在無人機測繪賽項中,參賽者學習并掌握航線規劃、數據采集與點云建模等技術,體驗無人機在快速、大范圍獲取地理信息數據方面的獨特優勢。在機載激光雷達賽項中,參賽者通過高精度測量與復雜地形建模的實踐,深刻體會到該技術在城市規劃、災害評估等實際工程中的重要作用。
基于學術研究角度,參賽經歷顯著提升參賽者的科研意識和創新能力。數字測圖賽項中,參賽者深入思考如何優化測量精度與提高數據處理效率,并將實際問題與潛在的科研方向相結合。此外,通過與參賽團隊的經驗交流,參賽者意識到跨學科、多角度協同創新的巨大潛力,寶貴的經驗為其未來的科研工作提供了啟發,有助于其在未來的學術研究中保持開放的思維并深化創新能力。
基于職業發展角度,參賽經歷為參賽者提供扎實的專業實踐能力與跨學科技術融合的視野。無人機測繪與機載激光雷達技術的創新性和高效性,展示現代測繪技術發展的前沿方向。通過系統性的訓練,參賽者不僅在測繪技術方面獲得提高,還明確自身在職業規劃中的優勢,激勵其在未來職業發展中不斷探索更高層次的專業路徑。
3.5深化賽事體驗提升情感認知
全國大學生學科競賽不僅是專業技能的展示平臺,更是對參賽者綜合能力與心理素質的全面檢驗。在備賽與競賽過程中,參賽者不僅需要解決技術難題,還需面對時間壓力和高強度任務帶來的心理挑戰。這一過程不僅促進參賽者專業能力的提升,也在心理適應能力、團隊合作意識與應變能力方面產生積極影響。參賽者經歷了備賽階段的心理適應、競賽期間的心理應對以及賽后反思與感悟等階段。
在備賽階段,參賽者運用任務分解策略,將復雜的賽項任務細化為可控的階段性目標,從而逐步重建信心,這種系統性調整有效改善了團隊的備賽氛圍,也為后續訓練與技術攻關奠定積極基礎。比賽期間的限時任務要求和復雜的技術挑戰,顯著提升了參賽者的心理負荷,面對嚴峻的時間限制與復雜的測繪操作,參賽者需要在高壓環境下做出高效決策,極大考驗個體的心理韌性與技術水平。比賽期間的心理鍛煉與突破為參賽者積累了應對復雜環境的寶貴經驗,也增強了參賽者在高強度任務中的心理承受能力。競賽結束后,參賽者的參賽經驗為其學術研究與職業生涯提供寶貴的實踐基礎與心理支持,同時,參賽過程中對復雜問題的思考與團隊經驗的吸納,進一步激發了參賽者對專業學科領域持續探索的動力。
4結語
全國大學生測繪科技競賽為高校學生提供了一個理論與實踐深度融合的平臺,賽項的綜合性和挑戰性不僅促進參賽者學術能力的提升,也對其綜合素質提出更高要求。參賽者通過參與數字測圖、無人機測繪與機載激光雷達等賽項,在有限時間內完成了從知識掌握到技術運用的轉變,同時提升了團隊協作、問題解決與情感調節等多方面能力。
競賽經歷的意義不僅在于賽事期間的成果與表現,更在于其對學術研究與職業發展的長遠影響。從備賽階段到決賽階段,參賽者通過科學規劃與高效實踐,積累寶貴經驗,為未來在更高層次的學習與探索中奠定堅實基礎。此過程凸顯全國大學生學科競賽在創新人才培養與多學科協同中的關鍵作用。未來,競賽所帶來的經驗應成為推動相關領域持續深化研究與實踐的契機,參賽者應將競賽中獲得的成果轉化為促進學科進步與技術應用的動力。在新時代背景下,全國大學生學科競賽將在助力青年成長、促進科技創新方面發揮更加重要的作用。
參考文獻
[1]侯強.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科技創新重要論述的三維解析[J].攀登,2022(1):3-8.
[2]李佳.新工科建設背景下行業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的形勢思考與實踐探索[J].科技創業月刊,2024(11):93-99.
[3]張元良,丁云飛.地方本科高校教育科技人才一體推進賦能區域發展[J].唯實,2024(8):66-69.
[4]陳明猷.基于創新能力培養的大學生參與科技競賽面臨的問題及對策[J].西部素質教育,2024(21):98-102.
[5]高翔,王國強,侯小靜.科技競賽在學生創新創業教育中的作用[J].無線互聯科技,2022(3):155-156.
[6]曹夢竺,曹丹,王娟.基于“產賽教研四融合”的學生科技創新能力培養體系研究[J].江蘇科技信息,2022(27):56-59.
[7]王巖,劉茂華,由迎春.應用型轉型試點下的測繪專業學生培養模式探討[J].測繪通報,2016(11):144-147.
[8]秦詠梅,李英冰,向東.“雙創”背景下測繪高校創新創業人才培養模式研究與實踐[J].科教導刊,2023(36) :7-9.
[9]余敏,朱勇超.智能建造專業智能測繪課程教學內容改革與探索[J].湖北開放職業學院學報,2022(20):125-127.
[10]楊元元,姚艷麗,李大安.全國大學生測繪學科創新創業智能大賽培訓經驗總結[J].創新創業理論研究與實踐,2024(1):195-198.
[11]蔡小蓮,涂向義.高等教育的“供給側改革”[J].前進論壇,2017(8):32-33.
[12]王城泉,宗延威,范曉真,等.新工科背景下智能建造專業“智能測繪”課程教學內容改革與探討[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24(10):54-57.
[13]沈火明,丁恒康.新質生產力背景下高校就業工作高質量推進的思考與探索[J].中國大學生就業,2024(7) :21-28.
[14]陳允芳,劉尚國,劉鳳英.數字賦能與智慧教育下數字測圖課程教學探索與實踐[J].測繪工程,2025(1) :74-80.
[15]張杰,湯征.基于賽課結合的測繪程序設計課程改革與探索[J].地理空間信息,2019(8):128-130,12.
[16]丁楠,譚興龍,張書畢,等.新工科背景下無人機技術在測繪專業的應用與人才培養[J].江蘇科技信息,2021(32):58-60.
[17]吉宸佳,曹爽,張杰,等.無人機航測虛擬仿真實驗系統開發與設計[J].地理空間信息,2022(9):58-62.
(編輯 張碧雪)
Abstract:The National College Student Surveyingand Mapping Technology Competition effctively enhances students' comprehensive abilities through acompetition model that integrates theoryand practice.This study investigates the impactmechanism of the competition on students’profesional competencies.The results demonstrate that technology competitionsnotonlyfacilitate thetransformationof knowledge into practical skils butalso strengthencore competencies including teamwork and’adaptive decision-making.The entire competition process establishesan integratedtrainingpathwaythat synergizesacademicandpracticalabilities,providing sustained benefitsfor participants’future academic andcareerdevelopment.Disciplinecompetitions playa pivotal role incultivating innovativetalent,and their outcomes should be harnesed to advance the development of surveying and mapping disciplines.In the future,as a vital platform for industry education integration, such competitions should play an expanded role in higher education talent cultivation systems.
Key word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mpetition; innovation ability;academic growth; talent cultivation;practi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