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20 文獻標志碼:A
0 引言
隨著全球經濟的快速發展和科技進步的加速,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已成為各國競爭力提升的重要保障。在中國,“產教融合”已被確立為推進教育現代化、提升國家核心競爭力的重要路徑之一。高職院校作為職業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肩負著為區域經濟發展培養技術技能人才和提供科技創新服務的重要使命。然而,目前高職院校在科技創新服務能力方面仍存在諸多短板,如科研成果轉化率低、校企合作深度不足、技術服務能力有限等。這些問題不僅制約了高職院校服務地方經濟的能力,也對產教融合的深入發展形成了掣肘。
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提出,要強化教育、科技、人才協同發展,深化產教融合和校企合作。在此背景下,高職院校作為高素質技能型人才的培養基地和區域科技服務的重要力量,其科技創新服務能力的提升對于推動產業升級、促進地方經濟發展具有重要意義。然而,高職院校在資源整合、體制機制創新和服務區域產業需求的適應性上,仍存在諸多亟待解決的問題。國際上,許多國家已將職業教育與技術創新深度融合。以德國雙元制教育為代表的職業教育模式,通過校企聯合培養和科研合作,有效促進了科技成果向實際生產力的轉化。美國則通過社區學院與企業合作研發技術解決方案,服務本地產業鏈。本文聚焦高職院校在服務區域產業和技術升級中的角色定位,引入“企業主導 + 院校支撐 + 政府引導”的三元協同治理模型,強調多方主體在科技創新資源配置與服務供給中的互動關系,提升機制設計的現實可操作性。
1產教融合服務高職院校科技創新的基本情況
產教融合是指職業教育與產業發展之間的一種深度協作關系,旨在通過教育與產業的緊密結合,實現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和協同發展。對于高職院校而言,產教融合不僅體現在人才培養模式的優化,還體現在科技創新服務能力的提升。這一過程包括產教協同開展技術攻關、共同推動科研成果轉化以及服務區域產業轉型升級等多方面內容[1]。產教融合的實施有助于高職院校更加精準地對接產業需求,將科技創新資源有效轉化為服務區域經濟發展的現實生產力。
產教融合不僅是職業教育改革的關鍵任務,也是推動教育現代化的重要戰略措施。目前的主要研究集中在高職院校科技創新服務的路徑探索、機制構建及其存在的問題。部分學者認為,高職院校應通過深化校企協同育人機制、共建技術研發平臺、推動“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等方式,提升其科技成果轉化與服務能力。也有研究指出,目前高職院校在科技創新服務方面存在動力不足、資源配置不均、與企業需求對接不精準等問題[3]。此外,一些文獻開始關注以地方政府為紐帶推動校企合作協同創新生態的構建,強調政產學研多方聯動對于提升科技服務水平的重要意義。總體來看,現有研究為高職院校在產教融合背景下提升科技創新服務能力提供了理論基礎和實踐啟示,但在機制層面仍缺乏系統性、針對性和可操作性強的研究,尚需進一步探討和實證分析。
2高職院校科技創新服務能力面臨的現實難題
2.1產教融合深度不足
當前校企合作趨于形式化、淺層化,部分高職院校與企業的合作停留在簽約和掛牌層面,未形成實質性的科技研發或項目合作。校企雙方更多關注短期利益,而非長期共同發展,合作主要集中于實習實訓、設備共享等基礎領域,而在共建研發平臺、聯合攻關核心技術等方面參與度不足。高職院校的科技資源(如研發能力、學術水平)和企業的需求(如市場導向、應用技術)之間存在脫節,院校提供的科研服務難以滿足企業實際需求,高職院校師資力量在科技研發和實踐應用方面的經驗相對有限,學生參與科研的能力也不足,難以承擔企業技術需求的轉化工作[2]。對參與產教融合的企業和高校科研團隊缺乏資金、稅收等方面的激勵政策,難以激發校企雙方的合作熱情,當前產教融合相關的績效評價指標體系過于注重形式性指標,忽視對實際成果創新成果轉化、技術突破等的評估。
2.2科技創新資源匱乏
在產教融合背景下,高職院校科技創新服務能力提升中,科技創新資源匱乏問題突出,成為制約高職院校推動科技研發和成果轉化的重要瓶頸。高職院校的科研經費主要依賴政府專項資金和有限的學校預算,來自社會和企業的投入比例較低,導致整體科研經費規模較小,現有經費用于教學、基礎設施建設的比例較高,投到科技創新和研發項目的資金有限,并且由于高職院校科研成果的產業化能力較弱,社會資本和風險投資對校企合作中的研發項目關注不足。高職院校科研工作更多面向應用,基礎研究能力較弱,無法為技術創新提供扎實支撐,高職院校在承擔國家級或省部級科研項目的數量和質量上存在明顯劣勢,研發產出有限,由于缺乏成熟的創新生態系統,科技成果從研發到實際應用的轉化過程緩慢且不穩定。
2.3成果轉化渠道不暢
科技成果轉化是科技創新服務能力的重要體現,轉化渠道的有效性直接影響成果的社會價值和經濟效益。高職院校與企業之間的合作模式尚未完全建立起有效的協同機制。一方面,高職院校的科研成果往往集中于理論研究,缺乏貼近市場實際需求的應用性成果;另一方面,企業在合作中注重短期經濟效益,缺乏長期投入研發的動力,這種目標錯位導致科研成果與產業需求脫節,難以實現有效轉化。科技成果轉化需要橋梁和平臺,但高職院校與企業之間的中介服務機構作用未能充分發揮。高職院校的科技成果轉化往往需要較大的初期資金投入,但現實中,轉化過程中的資金支持來源有限,體現在政府扶持資金分配不均,部分院校難以獲得足夠支持以及企業對高職院校的科研能力信任度不足,投資意愿較低,這種資金缺口直接制約了科技成果的試驗、推廣和規模化應用。
2.4科技服務模式滯后
高職院校科技創新服務能力的提升受到多種因素制約,其中科技服務模式滯后是一個顯著問題,這種滯后性制約了高職院校科技服務的實際效果和社會影響力。高職院校的科技服務模式以傳統的單向技術輸出為主,未能根據企業和社會的多元化需求進行調整,服務內容通常以通用技術培訓或基礎研發為主,難以根據企業的具體技術難題、市場需求提供個性化解決方案,且現有服務模式集中于技術環節,未能覆蓋整個產業鏈條,如產品設計、工藝改進、市場推廣等關鍵環節[4]。此外,高職院校的科技服務形式較為傳統,缺乏靈活性和創新性,無法與現代企業的實際運作模式深度契合,大部分科技服務停留在單次咨詢和技術指導層面,深度合作和持續服務較少,高校與企業、社會的互動以線下活動為主,缺乏利用互聯網、人工智能等現代信息技術開展線上協作和技術共享的能力。
2.5人才流失問題突出
高職院校科技創新服務能力的提升離不開高素質人才的支撐。然而,人才流失問題已成為制約高職院校科技創新服務能力的重要瓶頸,這一問題不僅削弱了院校的核心競爭力,也制約了科技成果有效轉化和社會服務能力的發揮。一方面,高職院校在吸引和留住高層次科技創新人才方面面臨諸多挑戰,相較于研究型大學和企業,高職院校的薪資待遇水平偏低,高職院校的職稱晉升渠道和科研支持政策較為有限,導致人才在職業發展上缺乏成長空間;另一方面,部分高職院校地處偏遠地區,生活條件和職業發展環境難以滿足高層次人才的需求,導致其更傾向于選擇經濟發達地區或更有發展潛力的平臺。在產教融合過程中,企業對高職院校科技創新人才的“虹吸效應”顯著,許多企業直接挖掘高職院校科研團隊成員或畢業生,導致院校人才流失,院校與企業之間的合作未能建立長期的人才共享機制,企業往往只看重短期利益,從院校“搶”人而非共同培養。
3高職院校科技創新服務能力提升的機制構建
3.1構建校企協同創新機制
產教融合是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高職院校作為技能型人才培養的核心陣地,應積極融入創新鏈條,與企業共建協同創新機制。首先,制定戰略合作框架,高職院校與企業簽署長期戰略合作協議,明確雙方的權利、義務及發展目標,校企雙方共同制定項目評估標準,并定期對合作效果進行審查和調整;其次,依托企業的應用需求和高職院校的科研資源,共建聯合實驗室、技術研發中心等,雙方聯合申報政府課題或企業研發項目,形成“需求導向-研發-應用推廣”的創新鏈條;再次,建設面向企業和社會的科技服務平臺,支持中小微企業的技術升級與創新,建立定期溝通機制,增進彼此信任,減少協作壁壘;最后,做好校企協同創新機制運行保障,高職院校內部設立專門機構或部門,負責校企協同創新事務,引入多元化資金來源,包括政府資助、企業投入、社會資本等,并制定專項科研經費管理辦法,確保資金高效使用,實現推動企業技術人員與高校科研人員深度互動,達到技術互補[5]
3.2構建科技資源共享與整合機制
高職院校和企業在科技資源配置上存在重復建設和低效使用的問題,通過科技資源共享,企業的實踐需求與高職院校的科研優勢可以更緊密結合。整合高職院校和企業的科研設備、技術專利、實驗室等資源,形成動態數據庫,利用數字化技術開發共享平臺,實現資源在線查詢、預約、使用和反饋,實時更新科技資源信息,利用大數據分析精準匹配校企雙方的需求。同時,共建開放性科技資源平臺,由高職院校與企業共建實驗室,以區域為單位,整合多所高職院校與周邊企業的資源,組建由高校教師、企業技術人員共同參與的專業團隊,協同開展研發和技術服務,形成創新生態系統。此外,進一步優化科技資源的共享機制,明確科技資源的使用范圍、權限和費用分攤機制,保障公平共享,根據科技成果轉化的緊迫性或項目的社會經濟效益,設置資源分配優先級,建立科技資源使用和管理的績效評價指標,確保資源高效利用。
3.3構建科技成果轉化支持機制
科技成果轉化是高職院校科技創新服務的重要目標,有助于將科研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服務區域經濟發展,并通過支持機制的完善,縮短從科技研發到市場應用的時間,提升科技成果的商業價值。一方面,要完善科技成果轉化政策保障,制定高職院校科技成果轉化的管理辦法和實施細則,明確產權歸屬、收益分配,建立完善的知識產權申請、評估和保護機制,確保科技成果的合法權益不受侵害,建立完善的知識產權申請、評估和保護機制,確保科技成果的合法權益不受侵害;另一方面,建立高效的科技成果轉化平臺,建設區域性或行業性科技成果交易平臺,促進校企之間的技術需求匹配,通過定期舉辦科技成果展覽、技術對接會等活動,擴大科技成果的影響力和轉化機會,引入技術經紀人和中介服務機構,為科技成果提供評估、包裝、推廣等專業服務。此外,聯合企業開展技術研發和中試試點,共建孵化器和加速器,鼓勵高職院校參與區域或行業科技創新聯盟,共享轉化資源和市場渠道。
3.4構建人才培養與流動機制
高職院校作為技術技能型人才培養的主陣地,需要通過完善的人才培養與流動機制,為產業提供高素質技術人才,助推產業轉型升級。科技創新服務能力的提升需要具備實踐經驗和科研能力的復合型人才支撐,校企之間的人才流動可以為成果轉化提供智力支持。建立“校企雙主體”育人模式,由高職院校與企業共同參與人才培養的全過程,根據行業需求聯合開發課程,確保課程內容貼近企業實踐和技術前沿,實施“現代學徒制”,讓學生在企業實踐中學習;通過訂單班培養模式實現企業定制化人才輸出[6。同時,聘請企業工程師擔任兼職教師,彌補高校在實際應用技術上的短板,鼓勵企業高層參與學校課程設計、專業規劃等工作,鼓勵高職院校教師到企業擔任技術顧問、項目經理等角色,參與技術開發和成果轉化。此外,建立校企聯合設立科研團隊,匯集校企雙方的人才資源,共同承擔技術研發和攻關項目,通過區域性的產教融合平臺,實現多所院校與企業間的人才流動與共享。
3.5提升區域政策支持與保障
高職院校需要區域政策的支持來承擔科技創新和成果轉化任務,滿足產業轉型升級的要求。政策支持是校企協同創新和資源整合的關鍵,能夠有效解決資金、制度等瓶頸問題。根據區域產業結構和發展需求制定政策,支持高職院校圍繞區域支柱產業和新興產業開展科技服務,建立區域產教融合發展規劃,將高職院校科技服務能力提升納入區域經濟發展布局,明確高職院校在科技成果轉化、創新服務、人才培養等方面的角色和任務,并制定長期發展目標和階段性實施計劃,確保政策支持的連續性和穩定性。建立政府、教育、科技、產業等部門間的協同機制,統籌政策制定和資源分配,形成區域政府主導、企業參與、高職院校執行的合作模式,引導區域內高職院校參與國家、省、市三級產教融合試點項目,實現政策的上下一體化,促進不同區域間高職院校與企業的資源流動和政策互通。建立科技服務績效評價體系也是重要保障之一,定期考核高職院校在科技成果轉化、技術推廣、社會服務等方面的表現,根據績效結果調整政策支持方向,確保資源高效利用。
4結語
在產教融合的背景下,高職院校科技創新服務能力的提升不僅是院校自身發展的內在要求,更是助力區域經濟發展、推動產業升級的重要舉措。通過深化校企合作、優化科技資源配置、推動科技成果轉化、培養創新型人才和完善政策支持保障機制,高職院校能夠實現從傳統教育功能向多維度服務功能的躍升。高職院校應當以服務區域經濟發展為導向,聚焦產業需求,優化學科專業布局,通過聯合培養和協同創新,提升技術技能型人才的供給質量。在科技資源整合和共享機制下,高職院校與企業、科研機構實現優勢互補,通過共建平臺和合作研發,提高科研成果的轉化效率。同時,完善的人才培養與流動機制能夠打破校企壁壘,促進科技創新人才的高效配置,為創新服務注入新的活力。未來,高職院校應積極融入區域經濟發展戰略,持續深化產教融合,努力構建校企協同創新的長效機制,進一步提升服務社會的能力和水平。對此,必須不斷探索和實踐,為高職院校在新時代的改革與發展中提供更多可能性,為我國職業教育和科技創新事業注人新的動力。
參考文獻
[1]胡蕙芳,何炳華.基于創新鏈和產業鏈融合的科技成果轉化機制和路徑研究[J].浙江工商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4(3):5-11.
[2]黃艷,薛晨暉,周洪宇,等.中國高校科技創新對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影響及空間溢出效應[J].中國高校科技,2024(1):96-102.
[3]關雪梅.高校科技成果轉化效率測度及優化對策研究:基于創新價值鏈視角[J].鹽城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23(6):37-41.
[4]張二金.高校科技成果轉化:理論框架、現實困境與未來圖景[J].江蘇高教,2024(1):58-63.
[5]彭華濤,李鵬,尹歡.高校創新活動的組態效應對科技創新績效的影響[J].科技管理研究,2024(18):108-116.
[6]常亮,趙顯嵩,楊春薇.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布局下高校有組織科研的治理創新[J].黑龍江高教研究,20225(2):35-43.
[7]郭金忠,劉成勇,劉曉玲,等.中國高校科技創新效率及影響因素的實證分析:科技成果產出和轉化兩階段視角[J].科技管理研究,2024(6):97-106.
[8]黃兆信,魏麗娜.高校創新體系服務科技自立自強的實踐路徑與保障機制:基于探索性多案例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5(2):14-20.
(編輯李春燕)
Abstract:Inthecontextof the integrationof industryand education inthenewera,vocational coleges shoulder the important mision of serving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promoting the transformation of scientificand technological achievementsandcultivating technical and skilledtalents.Enhancing the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service capabilities of vocational collges isthe keyto achieving deep integrationof industryand education,supporting industrial transformationand upgrading and promoting high-quality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Thisarticleis based onthe functional positioning andregional development needs of vocational colegesand deeplyexplores the current situationand existing problemsof the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service capabilitiesof vocational collges in he integration of industry and education.It focuses on proposing mechanism construc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school enterprise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mechanism,technologyresource sharing and integration mechanism,technology achievement transformation support mechanism,talentcultivation and mobility mechanism,and regional policysupport and guarantee.
Key words:integration of industryandeducation;economic development;achievement transformation;technological innov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