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459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9094(2025)06-0016-06
2025年1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教育強國建設規劃綱要(2024—2035年)》,強調“要營造全社會共同關心支持教育強國建設的良好環境,加強宣傳和輿論引導,健全學校家庭社會協同育人機制,形成建設教育強國強大合力\"。“教聯體”建設是落實協同育人工作的重要載體,協同育人又是教育強國建設的重要內容。2024年11月,教育部辦公廳等十七部門印發《家校社協同育人“教聯體”工作方案》,要求2025年 50% 的縣必須建成“教聯體”,2027年 100% 的縣必須建成“教聯體”?!敖搪擉w”是以中小學生健康快樂成長為目標、以學校為圓心、以區域為主體、以資源為紐帶,促進家校社有效協同的一種工作方式[2]
區域“教聯體”到底該如何建設?政府角色如何扮演?近年來無錫市錫山區做了很好的探索,形成了富有特色的區域協同育人模式。
一、助推區域協同育人教育格局改變
教育系統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人學習領會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論教育》和關于教育的重要論述,圍繞謀劃實施教育強國建設規劃綱要這條主線,推動形成教育強國建設上下聯動、同題共答生動局面[3。新時代我國教育事業已經取得歷史性成就,正在發生格局性變化?!督逃龔妵ㄔO規劃綱要(2024—2035年)》指出“建設教育強國,必須完善黨委統一領導、黨政齊抓共管、部門各負其責的教育領導體制\"]
(一)黨政領導堅持協同育人的政治站位
教育事關民族振興的千秋大業,各級政府均應將立德樹人、協同育人作為自己的分內事?!都倚I鐓f同育人“教聯體”工作方案》明確提出:“推動地方基礎教育高質量發展,加強對家校社協同育人工作統籌領導,指導各部門協同配合,建立家庭教育指導機構,調動各類社會育人資源,為學校教育教學、家庭教育指導服務、學生健康快樂成長提供政策支持和條件保障。\"2為此,錫山區委、區政府牽頭成立了錫山區家庭教育工作領導小組,由區委副書記和副區長擔任雙組長,加強對家庭教育工作的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謀劃和整體性推進,統籌推動全區家庭教育工作落細落實;定期組織召開家庭教育工作聯席會議,深入剖析研究家校社協同育人存在的問題和可能的路徑,探索構建新時代家校社協同育人的機制;教育、婦聯部門發揮“雙主體”作用,圍繞學校和社區主陣地協同推進家庭教育,不遺余力地推進協同育人政策體系的構建。
(二)教育主導助推教育格局的系統改變
政府層面本著強國必先強教的理念,從社會系統建構的角度,重新認識教育的新質生產力性質。從大教育的視野來推進教育改革進程,來助推教育新格局的形成。突破了學校教育單一的育人格局,在全社會層面強化了育人的責任;突破了教育對象僅僅停留于未成年人階段的做法,將家長等社會成員納入教育對象之中;突破了“分數至上”的教育評價體系,將培養身心健康全面發展的綜合素養提升作為自己的教育追求。
(三)借力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專業力量
《中華人民共和國家庭教育促進法》第十一條規定:“國家鼓勵開展家庭教育研究,鼓勵高等學校開設家庭教育專業課程,支持師范院校和有條件的高等學校加強家庭教育學科建設,培養家庭教育服務專業人才,開展家庭教育服務人員培訓。\"高等學校是開展家庭教育研究的重鎮,是家庭教育理論建設與實踐創新重要的專業依靠力量。為此,錫山區人民政府推動成立南京師范大學錫山家庭教育研究中心,并設立家校社協同工作小組,同時投入專項經費,配置專門人員,將區教師發展中心作為研修基地。從系統的調查研究入手,了解區域協同育人的整體現狀與存在問題,提出協同育人的對策建議,在政府協調和專家參與下,形成了五萬余字的調研報告;從制定規劃入手,共同謀劃協同育人的區域行動;從心理健康教育入手,破除青少年兒童成長中的教育難題;從干預入手,深入家庭,對危機家庭中的青少年兒童進行結對幫扶,幫助他們渡過危機,步入健康軌道;從系統培訓入手,積極開展家庭教育指導教師培訓;從聘請專家舉辦講座入手,積極宣傳科學的育人理念與方法,提升公眾對于協同育人的認識;從組織高層研討入手,組織“錫山對話”,增強家校社協同育人多主體意識。
(四)部門協同齊抓共管
協同育人需要各部門明確責任,整合資源,同向同行,責任到位。政府需要統籌行政資源、教育資源、文化資源、社區資源、專業資源。部門、街道社區、社會資源單位是協同育人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教聯體”工作能夠順利開展的重要保障。區域教育資源分散,需要統籌有方、統籌有力、統籌有效。家庭教育水平參差不齊,需通過制度化協同明確職責,調動家長積極性,解決家庭育兒難題,宣傳家庭科學育兒理念與方法。教育部門需統籌規劃,學校需主導家校溝通,社區需提供實踐平臺,婦聯、關工委等需強化家庭教育指導,民政、文化等部門則需保障資源供給與政策支持。當前工作的重點、難點也在如何轉變各部門、社區、社會資源單位的協同育人理念,要進一步完善機制,如:定期召開聯席會議,健全考核激勵方案,將協同育人工作納入績效考核,表彰獎勵先進,推動長效參與等。
二、畫好區域協同育人的學校圓心
如何發揮學校的引領作用,是協同育人取得實效的關鍵,學校有專門的師資隊伍,是做好家庭教育指導服務的中堅力量,借助學校的力量,可以有效地輻射家庭與社區。
(一)打造精良的教師隊伍
以學校為依托打造精良的家庭教育指導骨干隊伍。系統地開展家庭教育指導教師研修班活動,致力于幫助教師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家庭教育指導理念和技能,促進教師能夠掌握系統的家庭教育知識,靈活運用現代化、藝術性的家庭教育指導方法,能獨立組織舉辦高質量的家長會等家庭教育指導活動,掌握科學的心理健康教育干預方法,具有終身學習的意識,不斷提升自身家庭教育指導素養。在中小學積極組織區域家校社協同育人論文指導評比活動,提煉突出問題,提出對策建議。培訓家庭教育指導師,成立家庭教育名師工作室,增強家庭教育指導服務的輻射引領力量。
(二)建設家庭教育指導課程體系
在家庭教育指導教師培訓課程建設過程中,轉變單一知識輸出的培養模式,從學校教師和家庭成員中汲取家庭教育指導課程建設的力量,形成“教-學”互動模式。建設問題導向的課程體系,設置體驗式課程、團體輔導型課程、對話式課程。根據調查反饋的家庭教育指導不足和具有區域特色的家庭教育指導需求,有針對性地制定家庭教育指導教師培訓方案,組織實施有針對性的課程,實現調研先行、問題導向、實時反饋的區域課程建構方式。課程設計力求體現方向性、先進性、模塊性、多樣性、特色性、創新性、參與性。
(三)創新家校社共育互動模式
通過組織高品質的家長會、家訪、學校對外開放日、網上家長學校、家長接待日等活動,密切與家長溝通聯系,定期組織家庭教育指導服務和實踐活動。設計有特色的家長參與活動,最大范圍調動家長參與育人的積極性。在社區積極開展家庭教育指導活動,建立社區家庭教育指導網絡,組織專題家庭教育指導服務示范活動。
(四)推進教育評價制度改革
將教師的家庭教育指導能力提升與績效作為教師發展的重要內容并納入教師考評體系。將教師的家庭教育指導研修成績作為職稱職務晉升的重要指標。鼓勵教師認真聽取家長意見,將家長參與作為學校教育改革創新的重要源頭活水。鼓勵學校用好社會資源,豐富課堂教育和課后服務活動,鞏固“雙減”成果,滿足學生多樣化的發展需求。鼓勵學校建設穩定的社會實踐基地,將火熱的社會生活融入生動的育人實踐之中,開辟思政育人新賽道。
三、形成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區域干預模式
“教聯體”以中小學生健康快樂成長為目標,青少年身心發展是影響縣域教育質量的關鍵因素,必須多方發力、齊抓共管。
(一)構建完整的早期篩查體系
協同育人中需要不斷強化兩個觀念:一是育人工作需要協同共進,二是未來社會需要的是全面發展的人。育人需依托“教聯體”,整合多方資源,構建科學、系統的支持體系,家校社協同能彌補單一教育主體的局限性,通過早期篩查、精準干預和長效陪伴,降低問題惡化風險,促進青少年健康成長。此外,評價體系的改革也需要突破瓶頸、穩步推進。
(二)定期調研青少年兒童身心發展現狀
通過查閱資料、設計問卷、深入訪談、召開座談會等形式,深入了解青少年兒童身心發展的狀況,利用量表作出評估,找出典型問題,排查源頭隱患,提出干預方案,開展干預行動。
(三)調動家庭的育人活力
家庭是協同育人的根基,需要進一步激發家庭教育整體活力,幫助家長正確履行家庭教育主體責任,要培育積極健康的家庭文化,樹立科學的教育理念,選擇正確的育兒方式,主動協同學校社會做好育兒工作。
(四)形成“點面結合”的干預方案
“點面結合”干預的做法是目前協同育人工作中比較有效的實踐方略。對于區域范圍內兒童身心發展中存在的普遍問題、常見問題,采取“面”上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如集體輔導、團體輔導等。針對個別兒童青少年身心發展過程中發生的問題,采取全面梳理、排查比對,找到需要幫助干預的對象,明確專業的干預人員,深入家庭剖析原因,尋找相應的干預策略,確定具體的干預方案,制定干預計劃,完成干預行動。入戶指導是必須跨過的難關,需要有較多的隊伍投入、精力投入和專業保障,全覆蓋是“點”的層面干預工作的出發點。針對當下人口流動頻繁區流動人口家庭占比較高,很多家長不在孩子身邊或忙于生計無暇顧及子女教育的現狀,應加大教育投入,給予全方位的關心與幫助。針對心理問題突出、需要馬上干預的家長和孩子,組織專業人員深入家庭,以“點對點”的方式踐行有效的干預策略,指導家長調適親子關系,開展積極的親子活動,破解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問題。
四、系緊區域社區及資源單位的紐帶
《家校社協同育人“教聯體”工作方案》強調:“在政府的支持下與有關部門、社會資源單位協調聯動,引導學校發揮主導作用和專業指導優勢,強化與家庭、社會溝通協作,形成家校社協同育人合力。\"為此,錫山區在工作實踐中強化溝通協作,強化形成合力。在各部門、單位的協同努力下,逐步形成了有地方特色、有群體適應性的家庭教育指導服務模式。
(一)創建家庭教育指導服務示范社區
社區是家庭教育指導的重要方面軍?!督K省家庭教育工作“十四五”規劃》指出,要“依托城鄉社區公共服務設施等普遍建立社區(村)家長學校或家庭教育指導服務站點,到2025年城市社區建成率達到 100% ,農村社區建成率達到90%90%90 。為此,錫山區全區9個鎮(街道)均設立家庭教育指導服務站,累計創建20個省級家庭教育指導服務示范社區,通過親子公益課堂、智慧父母讀書會、家庭社會實踐等活動,不斷助推社區家庭教育專業化、精準化,為廣大家庭賦能;穩步推進區“慧愛”婚姻家庭教育指導服務項目,累計開展指導服務1000多場次,實現所有村(社區)全覆蓋,受益人群5.3萬余人次,連續3年獲評市婚家項目績效評估優秀等次。
(二)推進特色化家庭教育指導項目
家庭教育的指導一定是針對本地特色、社區特色、家庭特色而開展的有效實踐,項目化推進是目前家庭教育指導服務高質量發展的普遍做法,各地均開展了很多富有特色、有效的家庭教育指導服務項目活動。家庭教育同時具有提升全社會文明程度的功能,應注重加強家庭家教家風建設。錫山區高質量推進“溫暖在錫山、慧愛再出發”家庭教育指導項目,為城鄉家庭提供一站式、多元化、精準便捷的家庭教育支持服務;將家庭文明教育融人公民道德建設系列活動,累計開展各類家風家教主題新時代文明實踐活動1200余場;吸納教師、社會愛心人士成為家庭教育志愿者,擴大公益性家庭教育服務隊伍,講師團進校園、進社區活動超過200場,服務家長超過10萬人次。
(三)數字賦能家庭教育科普活動
當前,人工智能正在重塑我們認識世界和改變世界的方式,家庭教育形勢已發生了根本改變。需要廣大家長形成數字化思維,養成智慧的育兒方式,找到適合自身特點的家庭教育實踐形式。傳統講座式的家庭教育指導方式已經發生改變,在家庭教育指導過程中優質的家庭教育指導資源被普遍分享,家長的家庭教育參與熱情得到激發,主體性普遍得到增強,數字化逐步走進家庭教育指導領域。錫山區利用“慧家長”、“慧愛”家教云課堂等線上科普欄目,傳播家庭教育理念,提升家長教育意識,累計閱讀量超15萬次;常態化開展“最美家庭”“美媽好爸”等典型活動,喚醒家長主體意識,推動把法律規定轉化為家長的行動自覺。
五、重構區域協同育人的優良生態
家校社協同育人最終是要構建優良的育人生態,優良生態的標志是:目標明確、主線清晰、系統建構、動力十足、互動生長、釋放活力。
(一)協同育人需要頂層設計,構建長效機制
建立長效機制,需要系統努力。家校社協同育人是一項系統工程,一定要在頂層做好設計,找準各系統之間的關聯,建立穩定的聯系制度,形成暢通的溝通渠道。要健全學校與其他主體常態化工作對接機制,定期分析、研究、交流家校社協同育人各自工作范圍內的實踐進展。不斷夯實協同育人的工作基礎,優化協同育人的生態。
(三)協同育人需要因地制宜,在特色建設中找準位置
“教聯體”建設需要建出質量、建出特色,需要認真分析研究自身在協同育人工作中的優勢、長處、不足、短板,需要因地制宜、揚長避短,需要用足資源,放大優勢。在盤活資源上下功夫,在集聚資源上做文章,在利用資源上創品牌。
(四)協同育人需要凝聚共識,不斷釋放活力
凝聚育人共識,多措并舉,同向同行。協同育人既不單獨是政府責任,也不單獨是學校、家庭與社區責任,而是整個社會的責任。因此,必須樹立與強化人人有責、有責共擔意識,在全區范圍內形成個體間、組織間的責任聯擔機制。圍繞學生健康快樂成長的核心目標,對外“聯部門、聯責任、聯資源、聯空間”,對內“聯學科、聯五育、聯教學、聯實踐”,積極探索家校社協同育人的新路徑、新方法、新成效,不斷釋放教育活力,扎實推進家校社協同育人“教聯體”建設高質量發展。
六、重塑區域協同育人的信心
家校社協同育人要結合基層社區治理、文化創新發展、民生福祉建設等開展積極的創新探索,持續深化教育、科技、人才、文化等各方面的互動交流,為鏈接優秀傳統文化與當代家庭家教家風建設,構筑具有文化自信、創新精神、資源共享、社會共治的校家社協同育人的良好教育生態貢獻智慧力量,向構筑良好協同育人生態格局的目標扎實推進。
(二)協同育人需要錨定目標,注入動力
(一)堅定立德樹人的使命擔當
協同育人需要堅持政治屬性、人民屬性、戰略屬性,需要堅守立德樹人的立場,夯實民生底線,提升戰略站位。協同育人是教育強國建設的重要環節,是民生之基,是社會期盼、家庭所望,是美好生活建設的源頭活水,是文明家庭建設的職責所在,也是和諧社會建設的重要基石。
圍繞立德樹人擔當作為。錫山區上下目標明確、信心十足、團結奮進、超越創新,充分體現了協同育人的理性自覺與專業化向往、實踐探索與本土化追求、行動自覺與底線思維。在錫山區政府的有力統籌和錫山區教育局的強力推進下,在錫山區婦女聯合會、錫山區關心下一代工作委員會、錫山區教師發展中心等單位與學校、家庭、社會的鼎力支持與積極配合下,錫山區協同育人邁上了新的臺階,呈現出生機盎然的格局。
(二)重建區域協同育人的理想
當前,我國需要一場徹底的教育文化變革,需要經歷一場浴火重生的裂變,需要重建協同育人的信仰,重燃協同育人的希望,需要培育具有健康體魄、全面發展的新人。家校社協同育人“教聯體”建設需要厘清目標、建構機制、重構生態、改變格局,在不確定因素無限增多的境況下,如何保有教育的定力,如何激發教育的活力,如何堅定教育的自信,需要進一步做出探索。
(三)重振積極健康的家庭家教家風
2025年第3期《求是》雜志刊發了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文章《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風》,文章強調中華民族歷來重視家庭家教家風。新時代以來,我國家庭教育事業步人快速發展的軌道,家庭教育正在為涵養全民族奮發向上的精神氣質上闊步前行,在教育強國建設的征程上扮演積極的角色。家庭家教家風建設實踐不斷深化,在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征程上不斷譜寫新的華章。家庭家教家風建設是擺在我們面前的重要使命與任務,家庭家教家風建設三位一體、相輔相成,共同編織出協同育人的縱向基因圖譜。家庭是根基,家教是機制,家風是方向。家庭家教家風建設的原則是明晰方向、立德樹人、遵循科學、理性施愛、注重踐行、榜樣示范、涵養文化、創新生活。
共生共長是當下重要的協同育人準則,在構建良好教育生態的征程上,一方面要堅持系統思維、整體思維,另一方面要堅持共生共長。人們對教育的認識已經步人“深水區”,在復雜多樣的世界中,在變與不變的矛盾交織中,共生共長是一個重要的不變因素,從單一影響到相互作用,再到共生共長,是一個不斷升華的過程。人與世界是相互建構的,人與人也是相互建構的。
建設區域“教聯體”急需更新觀念、齊心協力、懷抱理想、超越創新,廣泛汲取一切先進的協同育人的智慧,在不斷深化實踐中,且行且思,總結模式,探索不同區域的特色與經驗。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教育強國建設規劃綱要(2024—2035年)》[N].人民日報,2025-01-20(6).
[2]教育部等十七部門聯合印發《家校社協同育人“教聯體”工作方案》[EB/OL].(2024-11-01)[2025-04-10].https://www.gov.cn/lianbo/bumen/202411/content_6984349.htm.
[3]2025年全國教育工作會議召開[EB/0L].(2025-01-09)[2025-05-12].http://www.moe.gov.cn/jyb_xwfb/gzdt_gzdt/moe_1485/202501/t20250109_1174966.html.
[4]中華人民共和國家庭教育促進法[EB/OL].(2021-10-23)[2025-05-12].http://www.npc.gov.cn/npc/c2/c30834/202110/t20211023_314286.html.
[5]《江蘇省家庭教育工作“十四五”規劃》出臺[EB/OL].(2022-10-21)[2025-05-14].http://htp://www.jsnxetd.org.cn/cmsshow/info?classid=175amp;id=I22102109401688604578.
[6]繆建東.家庭教育在協同育人中超越與創新[J].教育發展研究,2024,44(22):3.
責任編輯:石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