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629.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9094(2025)06-0054-05
在數字化浪潮席卷童年的今天,教育正面臨前所未有的悖論:我們的孩子從未如此緊密地連接世界,卻又深陷情感孤島[。部分兒童存在“成長性孤獨”,即他們能夠熟練地使用智能設備,卻不知如何向師長、朋友傾訴煩惱;能快速準確地完成作業,卻難以感知四季更替的美好;能夠長時間沉浸在虛擬世界中,卻不知道如何在社交場合維持對話,甚至對自己的愛好、目標、價值觀都感到迷惘。這種割裂呼喚教育回歸本質:不是知識的單向灌輸,而是情感的雙向奔赴,是生命的溫暖伴行。南通經濟技術開發區實驗小學教育集團(以下簡稱“實小集團”)基于以上思考立足學校育人主陣地,提出了“伴行育人”的理念。所謂“伴行育人”,是指教師、同伴、家長、自然等以陪伴者的身份與學生組成共同體,“共同分享知識、觀念或技能,在相互影響、相互促進的協同成長和關聯成長中,實現認知共識、行為共振、情感共鳴\"的一種育人方式。本文基于實小集團“‘伴行育人’的理論與實踐研究”項目組三年行動研究,通過生動的校本實踐案例,揭示如何通過精心設計的伴行活動,重建兒童與自我、他人與世界的有機聯結,讓教育真正成為照亮童年的陽光。
一、理解兒童:“伴行育人”的實踐根基
伴行是方式,育人是目的。“伴行育人”是以伴行的方式實現育人的目的。如同培育幼苗一般,教育唯有深刻把握學生生長規律,方能給予適宜滋養。當我們走進當代兒童的精神世界,會發現三個亟待破解的成長密碼:生命聯結的渴望、發展節奏的特質、安全依戀的需求。
(一)生命需要:從“孤獨星球”到“成長星系”
在科技高速迭代的當下,校園中蔓延著令人憂心的情感荒漠化現象:孩子們雖身處人群,卻陷入“假性孤獨”困境—一熟練使用社交軟件,卻不知如何向同桌借橡皮;熱衷虛擬游戲組隊卻不敢課堂上發言。這種異化源于數字化生存對真實交往空間的擠壓,導致兒童逐漸喪失用五感感知世界的能力。“伴行育人”的核心理念是“在一起,讓每一個生命都閃亮\"3]。學生與在他人或自然的動態聯結中,通過知識傳遞、經驗共享、情感互動、觀念影響,需要得以滿足,關系更為融洽,生命變得有趣、豐富,逐步形成完整的人格。針對這一現象,實小集團龍騰校區開展“班級樹成長計劃”,32個班級各自在校園中認養了樹木,樹上掛著“悄悄話”信箱。這個傳統的活動經過設計煥發新生:“自由樹洞時間”,讓兒童在便簽紙上寫下想說的話放進信箱中;“亮眸觀察季節”,則在班級配備成長記錄冊,通過測量樹圍、描畫葉脈建立生命聯結;“我看到我自己”,教師定期對學生的典型對話進行整理,如“今天下了一陣大雨,但小樹卻更加生機勃勃”“小鳥飛走了,小樹又孤獨了”等,針對這樣的情感投射,教師進行積極引導。在與樹木的互動中,兒童不再是被動的知識接收者,而是與自然、同伴、教師共同成長的主體。當兒童將自身成長投射于樹木生長,教育者通過觀察記錄、對話引導等方式實現“隱形伴行”,既保護了兒童的情感自主性,又在關鍵節點提供支持。
高峰在《重新發現兒童》中寫道:“孩子來到學校不僅僅是上課,還要交朋友,交換新聞,交流經驗,分享觀點,在同學中找到自己的位置,習得社會角色和經驗最終慢慢長成大人。\"4“伴行育人”理論與陶行知“生活即教育”理念一脈相承,強調教育應回歸生活場景,在真實互動中實現育人目標。實踐證明:當教育者以“同行者”身份創設自然化、生活化的伴行場景,就能有效破解數字化時代兒童的情感困境,讓教育真正成為潤澤生命的“人間煙火\"5]
(二)成長節律:快與慢的辯證法則
兒童發展絕非勻速直線運動,而是有快有慢的波動過程。研究發現:在傳統教育模式下,兒童自我調節能力年均增長率較慢;而參與系統性伴行活動的兒童,通過相互支持、合作、共享,彼此激發潛能,彌補不足,個體生命獨特的價值得以彰顯,生命的無限可能得以“看見”,其發展軌跡呈現獨特的“階梯模式”一一每經歷3~4個月的平緩期后,會出現為期2周左右的飛速提升期。這符合維果茨基“最近發展區”理論,即恰當的外界支持能激發兒童的潛能。實小集團龍騰校區四(6)班的“小記者閃耀龍騰園”項目,生動地體現了兒童成長的“快與慢”辯證規律。這一實踐通過“媒體搭臺、活動主導、伙伴伴行、體驗展示”的形式,為學生提供了豐富的學習機會和外部支持:9月份,第一次采訪時,有些學生顯得語無倫次;12月份,參與系統的伴行活動后,能獨立完成新聞稿,學生有成就感;次年5月,學生能策劃專題報道,顯得自信從容。班主任點贊他們:“就像竹子生長,表面平靜時,地下的根系正在瘋狂延伸。”
(三)心理圖譜:安全基地的建構密碼
依戀理論創始人鮑爾比指出,兒童需要建構多重安全基地。“父母能夠為孩子提供一個安全基地,讓孩子安心地去探索外面的世界。他知道,那里永遠對他敞開。當感到痛苦時,他可以在那里得到平靜;當受到驚嚇時,他可以在那里得到安撫,使自己的身心得到滋養。\"在實踐中,我們經過調研發現,不僅父母能成為兒童的“安全基地”,師長、伙伴,甚至寵物,都可以成為支持者,且擁有5個以上穩定支持者的學生,抗挫折能力比性格孤僻學生高得多。這些支持節點構成較為穩定牢固的“情感安全網”,在成長危機時提供緩沖保護。“伴行育人”是以身體、對話、情感為特征,讓學生、教師、家長和社會人士等主體在相伴前行的過程中形成“育人共同體”,從而實現自己和團隊的整體發展,彼此成全,相互成就。
實小集團星湖校區開展的“成長支持者地圖”活動,經歷了三個實施階段:一是繪制階段。學生用不同顏色標注5類支持者,可以是家人、教師、同伴、社區人員或者特殊朋友。二是激活階段。每月開展“感謝日”活動,向至少1位支持者表達心意,或是寫書信,或是送禮物,或是當面感謝。三是維護階段。設置\"支持者加油站”,定期補充新結識的善意伙伴。這項活動實施半年后的,學生的變化令人振奮:他們遇到困難會主動求助,課間獨自活動人數大大減少,家長反饋“孩子更愿意分享學校生活了”
“從蘇格拉底的‘助產思想’,到維果茨基提出的‘社會文化理論’,再到隆·米勒的‘整體教育理論’,都強調了同伴的支持與陪伴在個人成長過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2]“成長支持者地圖”活動正是基于依戀理論與多元教育理論的融合實踐,不僅印證了“安全基地”對兒童心理韌性培養的關鍵作用,還為新時代背景下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多維度聯結、全周期伴行”的創新范式。
二、伴行活動:“伴行育人”的實踐載體
教育活動的本質是構建關系網絡。通過三年行動研究發現,科學設計的伴行活動能創造三類關鍵聯結:師生間的信任紐帶、同伴間的協作網絡和家校間的共育橋梁。這些活動如同教育生態系統中的毛細血管,將教育能量輸送到每個成長現場。
(一)師生互動:從教導者到成長合伙人
“孩子的發展及成長,你不可能把什么價值灌輸在他內心,教師和孩子都應該謙虛地注視激蕩出來的火花。\"然而,傳統師生關系往往陷入“管理-服從”的單一模式,但“伴行育人”強調建立平等對話的成長伙伴關系。調查顯示,學生普遍期待教師既能傳授知識,又能理解自身需求。基于此,實小集團育才校區四(1)班創新推出“雙師日記本”實踐,在數學作業本中增設“心靈對話區”,構建起雙向溝通機制。教師在作業批改時,不僅關注學業表現,更是通過20~50 字的個性化留言開展情感聯結:既肯定學生的創新思維,如“今天的估算方法很有創意,愿意在班會分享嗎”;也敏銳地捕捉生活細節,如“發現你總是最后一個離開教室,需要幫忙嗎”。學生可選擇匿名或實名回應,并借助笑臉、思考、求助三種表情貼紙傳遞情緒。針對高頻話題,班級開設主題班會;對個性問題,則通過“心靈下午茶”,進行一對一深度交流。實施一學期后,有可喜的變化:師生有效溝通頻次提升,課堂互動更加活躍。
這種基于尊重與理解的互動模式,正是“伴行育人”理念的體現:教師從知識傳授者轉變為“成長合伙人”,通過持續的情感陪伴與適時引導,教育真正抵達學生心靈深處,回歸了本質與原點:“希臘教育學最初的思想將教育學與‘引路’的意義聯系起來一一陪伴孩子并與他們一道生活,以便為孩子指引方向和關心他們。\"]
(二)同伴協作:構建學習共同體
兒童的社會化過程需要同伴鏡像,優質同伴關系對學生的心理健康成長、社會適應能力、學習效能提升均有顯著作用。實小集團能達校區開展“解憂雜貨鋪”項目,以同伴互助為核心,將問題解決權交予學生,培育學生的同理心與領導力。項目通過四步運作:每周一、三開放實體信箱,用分類標簽收集學習、交往等多領域問題;每周五由高年級“小小解憂員”帶領小組研討;針對簡單問題即時回信,復雜問題組織主題討論;每月評選“解憂智多星”,優秀方案編入《校園幸福指南》。從“課間游戲推薦清單”到“化解矛盾六妙招”,從“應對外號困擾”到“建立友誼三部曲”,學生在真實問題解決中實現能力成長。
班杜拉指出,個體通過觀察、模仿他人行為獲得學習,而“解憂雜貨鋪”為兒童提供了真實情境下的觀察與實踐場域。讓同伴成為學習主體,通過協作對話構建共同體。學生在互相傾聽、分析、解答的過程中,不僅掌握了社交技能,還形成了自主解決問題的思維模式,真正實現從被動學習者到主動成長者的轉變。
(三)家校社協同:打破教育孤島
家庭教育的最大困境是“愛的錯位”。家長會調研顯示,多數家庭面臨親子溝通障礙,難以平衡關愛與教育的尺度。家長亟須從“指導者”轉變為“陪伴者”,以尊重和引導替代強制灌輸[。“家庭任務卡”由此應運而生。這種任務卡包含三個維度:認知聯結類的,如“制作家族時間軸”活動,引導學生采訪祖父母獲取老照片,全家共同設計圖文展板,在社區文化節展出;情感互動類的,如共寫周末趣事的“循環日記”,在社區開展小小志愿者“美麗行動”;能力共建類的,如討論暑期旅行計劃的“家庭會議”,跟長輩學傳統手藝“技能傳承”。家庭是學生成長的重要場域,2022年施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家庭教育促進法》第十七條明確提出“親自養育,加強親子陪伴”“相互促進,父母與子女共同成長”等要求。“家庭任務卡”這一實踐,契合了“伴行育人”的理念:家長通過與孩子共同完成任務,從教育旁觀者轉變為成長同行者,“真正走進孩子的內心世界”。當家長放下權威姿態,以平等姿態參與、陪伴孩子的成長旅程時,就能化解教育困境,還能構建溫暖且富有生命力的家庭共育生態。
通過這三個維度的實踐創新,我們驗證了“伴行育人”的核心命題:優質的教育活動應該滲透在生活細節中,既給予成長支持,又保留自主空間。當師生成為成長合伙人、同伴組成學習共同體、家校社構建共育生態時,教育便能真正實現“潤物無聲”的理想境界。
三、重構童年:“伴行育人”的實踐效果
(一)拓展成長空間:從教室到世界
傳統教育往往將兒童困于方寸課桌之間,而“伴行育人”主張“沒有圍墻的學校”“把世界變成教室”。星湖校區六年級開展的“校園探秘者”項目證明,當學習場域延伸到真實環境,兒童的認知潛能將超乎想象。項目以空間重構為基礎,將校園劃分為歷史溯源區、自然觀察角等12個主題探索區,并針對每個區域設計“三階任務”體系:從基礎的植物識別,到進階的地形圖繪制,再到挑戰級的校園微改造設計。學校為學生配備“探索六件套”(放大鏡、卷尺等工具),并引入AI輔助技術,構建虛實融合的學習場景。
在實踐過程中,學生通過實地觀察發現校園內柏樹生長差異,借助智能掃描識別出外來入侵物種“一枝黃花”。于是,師生共同利用AI設計探究項目,深入研究其生態影響、防治措施等問題。這種跨學科探究不僅顯著提升了學生的智能技術運用能力與科學描述能力,更催生出“影子比例法”等創新成果,生動詮釋了“伴行育人”倡導的“以‘人境相伴’‘情智互伴’‘知行合伴’的融合貫通,促進精神與行為的統一”的內涵一一當學習場域延伸至真實環境,兒童能夠在主動探索中實現從空間認知到科學思維的自然進階,展現了“以世界為課堂”的教育價值。
(二)激活思維潛能:從“要我學”到\"我要學”
兒童是天生的探索者,好奇心是他們認識世界的重要驅動力。然而,傳統教育模式中,學生的問題常被忽視,探索欲望逐漸消減。實小集團新河校區的“問題銀行”項目,基于“伴行育人”理念,通過制度化設計,將每個“為什么”轉化為思維躍遷的跳板,呵護學生的好奇心與探索欲。
“問題銀行”運作機制如下:一是存入規則,學生提問時附帶發現場景、已有猜想、驗證需求;二是積分體系,對引發討論問題的學生授予“智慧星”,對解決難題的學生發放“探索幣”;三是兌換機制,學生積累一定數量的“智慧星”或“探索幣”后,可兌換科學實驗套裝等實物獎勵。在此過程中,教師全程陪伴,引導學生提出更具深度的問題,組織分享會互相啟發,提供個性化指導。“問題銀行”還對問題進行分類整理,繪制“進化圖譜”,將問題分為現象困惑型、科學探究型和工程思維型。教師作為“成長合伙人”,在學生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始終扮演著引導者、支持者和陪伴者的角色,與學生共同探討拓展問題的深度和廣度,引導學生從簡單好奇走向系統探究和創新,幫助他們發現自我、認識世界。最終,這些問題被整理成校本資源庫《千問圖鑒》。實踐證明,“問題銀行”項目引導學生在追尋、驗證中建立起與世界的聯系。當學生思維的潛能被激活,他們便體驗到“當我獲得哪怕是最微小的成功,喚起了內心或調用了想象力時,我都會感到自己是完整的,充滿生命的活力\"0。這種幸福心流狀態,使學生感受到自己是完整的、充滿生命活力的,從而真正實現了從“要我學”到“我要學”的轉變。
(三)豐盈情感世界:從接收到創造
情緒管理是兒童社會化的重要課題。實小集團育才校區開展的“情緒日記畫”活動,通過藝術表達,幫助學生將抽象情感變得可見、可觸、可轉化,提升情緒管理能力。活動中,師生在現場、在身旁、在心上。教師陪伴學生,引導他們記錄情緒,幫助他們理解并表達內心感受。學校開發了情緒色譜盤、情緒天氣圖、心情花瓣冊、情感溫度計等工具。學生學以致用,每日用教師教的方法記錄情緒,心理教師每周解析并指導學生制作“情緒周波圖”,每月舉辦“心靈畫廊”展示優秀作品。一位六年級學生除了會靈活使用教師教的情緒工具表達外,還自創了“情緒火山”記錄數學期末考試前后的心理變化:考前三天,畫出了“巖漿開始翻騰”體現焦慮;考前一天“冒出濃煙”,顯示有壓力;考后“火山口開出小花”表達釋放。教師通過陪伴和引導,幫他提煉出“三步平靜法”:閉眼數10下、畫出壓力、撕碎重繪。學生頗有成就感,饒有興致地將這個方法推薦給其他同學,也激勵同伴創造“獨家心法”并進行分享。當“小先生”的感覺很美好,極大地激發了學生學習情緒管理的主動性、積極性,喚醒了他們的創造熱情、分享欲望和對成功的渴望。教師用細膩的關懷傾聽學生的心聲,用專業的指導幫助學生化解情緒的困擾,用真誠的鼓勵激發學生的內在潛能,引導他們將情緒具象化就是賦予兒童自我療愈的力量,豐盈他們的情感世界,
“伴行育人”不僅是一種教育理念,更是一種教育行動。它要求我們“慢下來”,在兒童成長的每個階段給予適時、適度的陪伴與引導,正如教育專家張貴勇所說:“在童年的田園里,我們注定是匆匆過客,但這不妨礙從此刻開始,放慢腳步,用心靈和智慧陪伴孩子,做孩子童年的守護者。\"這,正是\"伴行育人\"的真諦所在以陪伴滋養心靈,以引導助力成長!
參考文獻:
[1]程亮.我們的孩子,緣何變得“狹窄\"[J]教育家,2024(7):6-7.
[2]趙建華.變革管理方式以協同式“伴行”為教師賦權增能[J].中小學管理,2025(4):40-42.
[3]趙建華,周平健.我們在一起:“伴行育人”的學校實踐[J].江蘇教育,2025(5):52-55.
[4]高峰.重新發現兒童[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20:35.
[5]馮衛東.“伴行管理”實踐的“史”“思”“詩”-從“伴讀100秒”的視角[J].教育視界,2024(1):55-58.
[6]鮑爾比.安全基地:依戀關系的起源[M].余萍,劉若楠,譯.北京: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17:13.
[7]程延平.序二[M]//李崇建,甘耀明.沒有圍墻的學校.北京: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XI-XII.
[8]范梅南.教學機智—教育智慧的意蘊[M].李樹英,譯.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4:37.
[9]劉稱蓮.陪孩子走過小學六年[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131.
[10]費魯奇.孩子是個哲學家:重新發現孩子,發現自己[M].張晶,譯.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16:147.
[11]張貴勇.真正的陪伴—爸爸教育孩子的9個關鍵詞[M].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14:63
責任編輯:賈凌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