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40-0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9094(2025)06-0059-05
縣域教研機構作為基礎教育的“神經末稍”,承擔著教學指導、教師發展、質量監測等重要職能。教育部《關于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基礎教育教研工作的意見》明確提出健全教育科研機構體系的要求[1]。中共中央、國務院頒布的《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對健全綜合評價、創新評價工具和優化基礎教育教研工作指導方式等提出明確要求[2]。通過教育評價改革助推基礎教育教研轉型,逐步成為相關政策落地的重要實踐路徑。因此,開展教研評價驅動縣域教研工作改革策略的實踐研究,是破解區域基礎教育發展困境的有益嘗試。
一、基礎教育縣域教研工作現狀及問題
在國家課程改革不斷深化的進程中,基礎教育教研機構發展問題受到高度關注。筆者所在地區開展的縣域教研專項調研發現以下突出問題:一是縣(市、區)教研隊伍年齡老化嚴重,高學歷和名優教師人數占比偏低。部分縣(市、區)教研員平均年齡達50周歲以上,獲碩士學位及以上的比例僅為 9.4% 。二是部分縣(市、區)教研機構體系設置不科學,教研隊伍不健全。縣(市、區)教師發展中心“四合一”機構重組使教科研機構的完整性和獨立性受到影響。縣(市、區)教研員中兼任兩門及以上學科的占近五分之一。三是縣(市、區)教研人員科研成果整體水平不高。據統計,學科教研員近五年人均承擔省市級課題、項目合計僅為0.79項。四是縣(市、區)學科建設的教研投入不夠,表現為教師業務競賽成績水平整體偏低,主持省、市名師工作室及獲省、市教學成果獎人數偏少,缺乏教研創新動力。因此,我們需要構建系統性教研評價體系,驅動縣域教研事業發展。
二、教研評價驅動縣域教研發展的整體思路和指標體系
(一)整體思路
依據國家、地方教研工作改進和教育評價改革要求,結合筆者所在地區教研事業發展實際需求,我們確立了“以健全完善教研評價體系促進縣域教研發展水平提升”的整體思路。一是堅持質量導向,“以教研促質量,以質量評教研”,在教研評價的內容和方式上充分體現區域教育質量發展要求;二是堅持問題導向,聚焦制約縣域教研改進的關鍵因素,建立健全教研管理規范及規章制度,解決縣域教研現實問題;三是堅持創新導向,開發研制促進教研員個體、群體和教研機構發展的教研評價指標體系,形成個性化、特色化的教研評價體系;四是堅持綜合評價,構建系統性教研評價指標體系,開展全要素、全方位、全過程的綜合評價,全面提升縣域教研整體發展水平。
(二)評價指標體系
基礎教育教研評價指標體系是在充分研究基礎教育教研制度改革相關理論和政策的基礎上制定的。第一階段,組織縣(市、區)教研機構負責人開展專題研討,調查教研機構發展現狀,邀請基礎教育教研領域權威專家進行專題指導,形成《基礎教育教研員專業標準》、《教研員年度發展性評價指標》和《教研機構發展水平評估指標》初稿。第二階段,組建教育政策學、教育管理學、課程教學論等領域專家采用德爾菲法進行三輪論證:首輪構建“教研員專業標準-教研員年度發展性評價指標-教研機構評價”協同框架,二輪修正教研評價系統動態耦合模型,三輪確立評價指標體系及權重分配,并對各指標體系的核心觀測變量進行科學賦權。第三階段,制定《基礎教育教研員專業標準》(見表1)、《教研員年度發展性評價指標》(見表2)和《基礎教育教研機構發展水平評估指標》(見表3)。這一系列指標是教科研機構人員招聘、選調的基本依據,也是教研機構業務管理的參考依據。
三、教研評價驅動縣域教研發展的策略及成效
(一)縣域教研員配備達標行動
縣(市、區)依據《基礎教育教研員專業標準》從教研員職稱、學歷、教學實績和教研能力等方面規范教研員選拔、使用、管理制度,按照每學段每學科至少配備1名符合任職條件、具有一定教研經驗和指導管理能力的專職教研員的要求,及時引進優秀青年骨干教師充實教研員隊伍,增強教研活力。縣(市、區)進一步健全規范兼職教研員選拔、使用與管理機制,在中小學校或其他教研機構聘請若干名符合條件的兼職教研員參與縣(市、區)重要教研活動,承擔引領學科學術研究、管理教研組織的職責。兩年間,各縣(市、區)選聘專職教研員34人,配備兼職教研員127人,遴選優秀骨干教師組建教研團隊169個。
(二)教研員專業素養提升行動
市教科院指導教研員結合自身教研工作制定專業發展規劃,突出對國家課程改革、教育評價改革相關政策的研究學習和實踐;基于學科課程建設、教育質量評價改革、教研人員專業發展等方面的訴求,開發教研員“教研四力”自主學習課程[3,課程內容突出時代性、綜合性、理論性和專業性,教研培訓的針對性、有效性明顯增強,教研課程品質顯著提升;建立常態化、制度化的教研員學術管理機制,實施學術規劃和報告制度,定期通報學術研究動態和成果,形成教研人員積極研究教育綜合改革問題的源動力。
表1基礎教育教研員專業標準
表2教研員年度發展性評價指標
表3基礎教育教研機構發展水平評估指標
(三)教研員年度發展性評價
縣(市、區)教研機構堅持自評與他評相結合、定量與定性相結合的原則,每兩年對全市教研人員的職業素養、履職情況、工作績效等情況開展一次評價。第一階段,教研人員開展自評,然后以縣(市、區)教師發展中心為單位開展初評,擇優推薦教研人員參加市級評選;第二階段,市教科院、各縣(市、區)教師發展中心在教研員全員評價結果的基礎上,擇優推薦一定數量的教研人員參加市級評選,專職和兼職教研人員均可被推薦參加市區評選。教研員年度發展性評價有效促進了教研人員的專業發展,增強了教研人員的自我效能感,極大地調動了教研隊伍參與區域教研改革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四)縣域教研發展水平等級評估
針對縣級教研發展和機構建設中存在的突出問題,教育行政部門開展縣域教研發展水平等級評估活動。第一階段,各縣(市、區)教師發展中心對照指標開展自評,即對本單位教研作風、教研體系、制度建設、教研實效以及特色工作、典型經驗等方面進行自我評價,形成教研發展水平評價報告。第二階段,采用現場答辯和材料評審相結合的方式進行評估。縣域教研發展水平等級評估強化了縣級教研機構在區域教研轉型、教育教學質量發展中的主體作用,縣域教研對教育高質量發展貢獻度顯著提升。
(五)教研評價改革立法保障
區域基礎教育教研改革的政策和措施,通過地方立法固化上升為地方性法規,增強了制度剛性,為通過教研評價改革驅動教研支撐體系建設保駕護航。一方面,市級教育行政部門加強對縣(市、區)教研評價工作的組織領導,督促各縣(市、區)充分認識教研評價驅動對教研事業整體發展的重要意義。另一方面,教育行政部門通過地方立法保障教研評價改革舉措長期有效。例如,《徐州市基礎教育促進條例》對強化縣級教研機構系統標準化建設,健全教研員準入標準、考核激勵和專業發展機制,開展縣級教研機構發展水平等級評估等做了明確規定。
四、實踐啟思與展望
創新教研評價機制、優化教科研隊伍結構、提高教研規范化水平等縣域教研改革的實踐探索,為區域基礎教育高質量發展構筑了強有力的教研支撐體系。縣域教研發展需要進一步構建“智能評價一精準改進一生態發展”的良性循環,使評價真正成為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推進器。
(一)教研機制重構:從行政主導到專業治理
教研評價改革作為區域教研事業發展的重要抓手和有效路徑,其實質是教育治理體系的深層變革,需在工具理性與價值理性間尋求平衡。一方面,已有的教研評價標準體系在縣域教研工作改革的實踐中取得顯著成效[4;另一方面,教研評價驅動縣域教研工作改進的核心要義在于教育行政、區域教研和校本教研之間形成良性的價值關系,各部門要科學合理運用多樣化的評價手段和方法迭代教研機制,在未來的探索中逐步建立“政府管標準、專業評質量、機構用結果”的新型治理關系。
(二)制度文化重塑:構建教研評價共同體
教研評價驅動基礎教育教研改革的實踐中,必然面對傳統“分數導向”與新型“成長導向”評價觀的碰撞。我們認為,可以通過構建教研評價共同體重塑教研制度文化來消解這種評價觀的沖突。如建立“教研評價改進積分制”激發教研人員參與年度發展性評價的內生動力,開展“教研評價工作坊”提高教科研人員對教研評價的認可度。此外,縣(市、區)教研機構要積極優化改進教研方式,重視教研成果的物化和轉化,推進教研成果普及運用,提高基礎教育教科研人員的自我效能感,不斷優化教研評價共同體生態。
(三)數字技術賦能:人工智能助推教研評價變革
可以預見,人工智能技術將重塑縣域教研評價的底層邏輯,推動評價范式從“經驗驅動”轉向“數據智能驅動”。具備自主進化能力的智能評價系統將逐步實現,該系統持續學習縣域教研發展規律,可動態調整評價指標權重,使教研評價真正成為教育生態系統的“智慧中樞”。技術賦能教研評價變革,終將推動縣域教研從“經驗傳承”走向“科學循證”,為區域教育高質量發展注入新動能。當然,鑒于技術賦能教育改革中的實踐悖論,教研評價改革實踐還須警惕潛在風險,避免智能評價中算法偏見引發錯誤的價值判斷。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關于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基礎教育教研工作的意見[EB/OL].(2019-11-28)[2025-02-18].http://www.moe.gov.cn/srcsite/A06/s3321/201911/t20191128_409950.html.
[2]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EB/OL].(2020-10-13)[2025-02-18].https://www.gov.cn/gongbao/content/2020/content_5554488.htm,2020-10-13.
[3]吳啟龍,王澍.區域教研員自我效能感提升的教研管理策略研究[J].江蘇教育(教師發展版),2021(5):20-24.
[4]吳啟龍.縣域教育科研體系建設策略探究[J].江蘇教育(教育管理版),2022(9):33-35.
責任編輯:殷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