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62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9094(2025)06-0111-04
校本課程是國家設計學校課程重要的“留白”。在“留白”處創作出校本課程的錦繡文章,關鍵在一個“合”字。劉虎平校長先后主持過連云港市院前小學(以下簡稱為院前小學)、連云港市東港小學(以下簡稱“東港小學”)校本課程的開發,都是從合理、合時、合地、合己四個維度為校本課程建設提供了全方位的指導和支撐。
一、合理:合乎教育規律
(一)基于學校文化整體建構
學校文化具有統攝性,它是學校的靈魂所在。如果我們從在哪里(物質文化)一做什么、怎么做(制度文化)一為什么做(精神文化)等方面建構學校文化體系,學校文化的靈魂便是精神文化,因為組織文化“一致性”的要求,它統領、涵蓋所有。學校文化具有貫通性,在學校發展的不同階段,盡其可能一脈相承、源遠流長。比如院前小學基于書院文化而彰顯“立身”,就讓人感受到當下的文化實踐正是讓歷史照亮未來。學校文化具有彌漫性,它是“有”—可看見,一草一木總關情;它也是“無”一似有若無,空氣般存在,甚至成為一種日常的生活方式。課程是學校文化的核心載體。費爾巴哈有句名言:“人是他吃的東西”。以這句話借喻課程的育人價值應該是合適的。我們在學校意識形態系統中厘清培養目標,明確培養什么樣的人:課程、教學、活動、環境這四大育人要素則是回答怎樣培養人。在小學泛課程化的語境中,這些育人要素都常常以課程的面目示人。劉虎平校長的團隊對學校文化極為重視,他們彰顯主旨文化,關注“一致性”,校本課程成為學校文化的一種具體實踐形式。
(二)基于課程結構要素
從課程體系的結構看,有多個三分法。比如分為國家課程、地方課程、校本課程。因為地方課程是省級教育行政部門主導的,如果有,應該看作“地方”必修的、基礎性的課程,由此可以認為國家課程、地方課程是必修課程,校本課程是選修課程。又如從課程關注視角看,基礎性課程是國家關注,選擇性課程是學生關注,特色性課程為學校關注。后二者都是校本課程。當然也有按層級分的,如基礎性、拓展性、卓越性的分類;按活動方式分的,如學科類、興趣愛好類、社會實踐類;等等。劉虎平團隊的校本課程是學校整體課程體系的有機組成,在文化表達上是與國家課程有著內在呼應的。從課程要素結構看,劉虎平開發的校本課程充分考慮到課程目標、課程內容、課程實施和課程評價等要素,確保了校本課程的科學性和有效性。
(三)基于校本課程活動性特質
校本課程屬于經驗性課程,強調學生的親身參與與體驗,通過實踐活動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劉虎平團隊校本課程建設把握了這個特點,注重通過任務性驅動、項目化學習、跨學科整合等多種方式,發揮校本課程特有的育人功能。如“在生命的港灣里起航”這一主題課程就是鮮明的例子。課程充分以學生生活的家庭、校園、家鄉的山海港等成長環境為體驗場域,引領學生居家實踐,做家庭小主人;研究校園植物、建筑、經典節日,為學校發展與建設獻計獻策;走近山海“探幽”、實踐捕撈與養殖;走進港區調研,傾聽港口建設“交響樂”。學生在實踐活動中學會了做小課題研究,升華了主人翁的責任擔當,更進一步深化了對學校“港灣”文化的認知。
二、合時:回應時代訴求
(一)落實以人為本的精神
以人為本是最重要的時代精神之一,它強調人的價值、尊嚴和需求是社會發展的核心,貫穿于社會的方方面面。政治領域,現代民主制度強調公民權利和自由,政府決策更加透明和參與化;經濟領域,發展目標從單純增長轉向提升人民福祉,注重公平與可持續性;文化領域,文化發展更加多元化,尊重個性差異,倡導包容性與多樣性;科技領域,科技進步更加關注倫理和社會影響,確保技術的“人性”。在教育中,以人為本尤為重要。因為教育的目標就是培養具有主體精神的人、全面發展的人、葆有創造力的人,只有“以人為本”,才可能真正培養時代新人。劉虎平團隊開發校本課程,堅持從學生需要出發,為所有學生的志趣、愛好提供課程機會;堅持讓學生成為參與者,在設計、組織、活動、評價等整個課程實驗中,彰顯主體性。同時,倡導“教師即課程”,充分激活創造力,在課程育人的生動實踐中,實現自己的“挺秀”“立身”(分別為院前小學學生、教師理想形象的表達)。
(二)呼應科技發展的潮流
惠特曼有詩:“時代啊,從深不可測的海洋升起”。劉慈欣則表述為:時代是夏天的雨,傘還沒有來得及打開,雨已經撲面而來。劉虎平團隊面對科技發展的大潮,立志做時代的弄潮兒,培養學生適應甚至有可能在未來引領科技和社會的迅猛發展。科技的潮流在他們那里是課程內容,他們校本課程科技主題系列,就是直接對接現代科技發展;科技的潮流在他們那里是教學技術,他們全方位推進信息技術與課堂的融合,打破時間和空間的限制,使教育資源得到更加充分的利用,以技術賦能促進學為中心的落地;科技的潮流在他們那里是未來素養,他們努力嘗試把信息技術從教學技術轉變為學習技術,并在人工智能與學習方式的整合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創新能力,培養學生向未來的綜合素養。
(三)適應課程綜合化的趨勢
現代學科的誕生,促進知識從綜合走向分科。但科技革新、社會變革帶來知識發展新的綜合化趨勢,知識無邊界,鏈接成為知識生產的一種方式,多學科的交匯帶來知識的涌現和新學科的誕生,現代重大科技發現都以知識綜合化為深層背景。于是,新一輪課程改革以綜合性為重要的價值取向。劉虎平把握住這個趨勢,開發綜合課程。“STEAM課程”立足校本特色,以可探究的問題為引入點,為學生設計或提供能自主合作設計可融入正式情境的項目,以解決一個個實際問題為目標,用層次化、序列化、遞進式的課程結構,引領學生逐層推進研究,實踐著多元學科文化的顛覆創新。“立身”課程模塊中“底蘊課程”立足夯實學生人文底蘊,是國家課程校本化實施的創新實踐,基于學科內涵拓展綜合運用,很好地對應了新課程方案指出的要用 10% 的課時設計跨學科主題學習的任務。“東港學子6年間要完成的60件事”融通真實生活,讓課程向四面八方打開,邀請家長進入課程,引領孩子們在天地大課堂中發現更多生命的美好。
三、合地:彰顯地域特色
(一)溯源文化根系
中華文明的根系深深扎根于各地,比如書院,作為重要的文化載體,是地域文化的象征,也是中華文明的交響。院前小學顧名思義是在書院前面的學校,據明《隆慶海州志》和清《嘉慶海州直隸州志》記載,學校北邊北固山上的最高峰名紫陽嶺,紫陽嶺下有座紫陽書院,后來成為當地有名的私塾,解放后離原址不遠處建校,于是有了院前小學。學校在課程開發中,基于書院文化建構底蘊課程,由國家課程和學科拓展課程組成,就形成了學校“立身在前”的基礎部分,既有地方特色,更有共同價值意蘊。
(二)沉浸地理風光
東港小學面朝浩瀚黃海,背依云臺山脈,毗鄰東方大港,山、海、港文化同生共融,學校以“立港遠航”為文化主旨,以滲透的方式在學科課程實施中落實“港文化”,以嵌入的方式在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中落實“港文化”,更是以專題的方式在校本課程中落實“港文化”。以校本課程來說,低年級側重興趣培養,學校組織學生走進港區,進行繪本童謠創作;中年級側重探究體驗和文化熏陶,學校組織學生進行見聞調查;高年級著力綜合能力提升,學校組織學生撰寫考察報告,設計未來規劃,從而引領學生在沉浸、體驗、感悟中實現人生的快樂啟航、幸福成長。
(三)密切鄰里關系
按照人類學家項飚的說法,“附近”是有重要的文化價值的。他認為“附近”指的是物理空間、社會空間和文化空間,是個體日常生活和社會交往的主要場所,也是形成社會關系和情感聯結的重要基礎。人們應當關注“附近”,重建真實社交,理解自己和周邊以及社會的關系。這個觀點對于教育是有啟發意義的。比如校本課程和活動,就可以在“附近”中尋找切入點。劉虎平在院前小學把學校的鄰居一交警隊作為重要的教育資源,以行為規范養成為價值立意,開發了小交警校本課程。而小交警作為社會角色,又是融入“附近”的。因此,關系的互動與重建,品行的規范與養成,合而為一,事半功倍。而這個品行的“行”課程,與科創的“創”課程一起,與學校底蘊課程相輔相成,形成了頗具特色的整體課程圖景。
(四)感受民俗風情
民俗風情是一個地區獨特的文化標識,它包括風俗習慣、傳統節日、民間藝術等方面。校本課程可以將民俗風情融入教學內容,讓學生了解家鄉的文化特色,增強文化認同感和歸屬感。劉虎平團隊的校本課程開發包括這方面內容,引領學生走進民間,了解本土文化,搜集、整理家鄉的民歌民謠、方言俗語、神話傳說、民風民俗,用家鄉文化來浸潤“東港學子”,孩子們也在這樣的課程實踐中學會了與人交流,親近了本土文化,在較深入了解家鄉歷史的基礎上,將家國情懷落到實處。
四、合己:表達內在需要
(一)滿足學生需要
校本課程是以適應學生差異為基本價值取向的,滿足學生需要是校本課程構建的出發點和興趣點。劉虎平團隊的校本課程建設,在四個節點上體現以學生為中心的立場。一是創意,即開發什么樣的校本課程,引導學生從個人興趣、社會熱點、地域資源等維度討論,勾勒出學生版的校本課程圖譜。二是選擇,引導學生按照志趣特長選擇相關的課程,為自己個性發展創造條件。三是生成,在課程實施過程中,尊重課程脈絡自然而然的走向,讓師生的創造力共同生長課程的新篇章。四是評鑒,學生參與課程評價,定期通過課程評鑒推進優化提升。因此,學生參與校本課程的興趣大大增強,學習效果也得到顯著提高。
(二)發揮教師所長
校本課程開發,素質目標與角色資源是一對常見的矛盾。劉虎平從文化立意出發,勾勒培養目標,以國家課程與校本課程相輔相成的整體結構描摹育人路徑。帶領團隊以素質目標為驅動,通過校內外結合的方法落實師資。更重要的是,他們把校本課程開發當作教師專業成長的一條路徑,充分發揮教師的專業潛力,鼓勵教師根據自己的特長和興趣開發校本課程,開展有特色的教學活動。同時,把校本課程開發與激勵教師內在潛能結合起來,引導教師從學生需求出發,“做中學”,從新手到成熟,從成熟到專業,形成自己新的專業優勢,也實現學校校本課程師資結構性優化。
(三)表征校長性格
校本課程作為學校課程體系中獨具特色的組成部分,其開發和實施往往受到多重因素的影響,主政者的性格往往是有深刻影響的原因之一。人們常常看到一些性格開朗、具有創新精神的校長,更傾向于新科技的涌人和校本課程多元化發展;一些性格沉穩、注重文化傳承的校長,更傾向于將校本課程的重點放在對傳統文化的挖掘和弘揚上;一些性格內向、善于思考的校長,更傾向于以問題為導向,把問題解決融于校本課程建設中;一些性格熱情、社會責任感強烈的校長,注重校本課程與社會實踐的聯系,強調校本課程的社會價值和教育意義。劉虎平和許多同仁一樣,積極進取,樂觀向上,最為寶貴的是她有一種對通透感的追求。所謂通透感,就是不隔,山光火色,天地一體。在劉虎平團隊課程建設的創新實踐中,我們看到歷史與未來、理性與感性、整體與細節都有機聯結了、融通了、一體化了。同樣,學生的需要、教師的所長、校長的追求,也都生動地融合,錦繡般地呈現了。
責任編輯:顏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