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課改背景下,小學語文教學改革不斷深化。開展教學活動時,教師應秉承素質教育的理念,積極創新教學方法,運用多樣化的教學手段來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是關鍵環節,直接關系著學生綜合素養的提升。教師要注重對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幫助學生夯實語文知識基礎,提升閱讀理解能力。本文將對小學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思維能力的策略進行分析,以期為語文教師提供有效參考。
一、思維能力概述
思維能力是指個體運用已有的知識和經驗,對事物進行觀察、分析、綜合、抽象和概括的能力。它是一種基本的認知能力,涉及邏輯推理、批判性思維、創造性思維等方法的運用,幫助個體解決問題、作出決策并形成新觀點。思維能力的培養需要個體通過持續閱讀、思考、討論和實踐來不斷拓展思維方式。同時,良好的學習習慣和態度,如勇于提問、敢于質疑、善于合作與交流,也是思維能力發展的重要基礎。思維能力的發展對個體的學習與發展至關重要:它不僅能夠深化對知識的理解,提高學習效率和質量,還能提高個體在面對復雜問題時的分析與解決能力,從而更有效地制定對策。
二、小學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思維能力的重要意義
(一)有利于提高學生理解能力和閱讀水平
思維能力是理解能力和閱讀能力的基礎。只有具備良好的思維能力,學生才能更準確地把握文章的主旨。在閱讀過程中,學生需要理解并運用大量詞匯,如果缺乏思維能力,就難以準確理解詞語的含義,進而影響對文章的整體把握。而具備良好思維能力的學生,能夠通過邏輯推理深入理解詞語內涵,從而更精準地把握文章主旨。在培養思維能力的過程中,教師應引導學生運用已有知識和經驗對文本進行深入分析,以提升理解能力和閱讀水平。
(二)有利于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創造能力
思維能力是創新能力和創造力的重要基礎。只有具備良好的思維能力,學生才能有效開展創新活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可通過引導學生運用邏輯推理、批判性思維和創造性思維等方法深入分析文本,以此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培養其提出新觀點的能力。因此,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應注重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為造就具有創新精神和創造能力的人才奠定基礎。
(三)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
批判性思維是思維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具有重要培養價值。具體而言,批判性思維表現為學生能夠對文本進行理性分析與客觀評價,能夠獨立思考、不盲從權威,并形成自己的見解。在教學實踐中,教師應引導學生對文本進行深入分析,這一過程強調主動思考而非被動接受。學生可以運用批判性思維方法,對文章的論點、論據進行深入分析,評估其合理性和有效性,從而更深刻地理解文章的主旨。同時,批判性思維的培養,有助于學生對文章內容、結構和表達方式進行細致分析,在發現問題、提出質疑的過程中,有效提升其思維品質和學習成效。
三、當前小學語文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一)教學觀念陳舊,學生主體地位未確立
在當前的小學語文教學中,部分教師對新課程標準的理解不夠透徹,教學觀念陳舊,既未能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也未能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這不僅制約了小學語文教學質量的提高,也不利于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培育。新課改強調學生是學習的主人,要求教師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著力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合作學習能力和探究學習能力。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應轉變傳統的教學模式和教學觀念,根據小學生的年齡特點和心理發展規律,采用多元化教學方法,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等關鍵能力,從而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二)教學方法單一,課堂氣氛沉悶
在實際教學中,部分教師仍慣用“滿堂灌\"“填鴨式”等傳統教學方法。這種教學方式雖然能在短期內提高教學效率,卻會抑制學生的思維發展,削弱學習積極性,促使學生只能被動地接受教師傳授的知識,難以真正參與學習過程,導致學生學習興趣和創新意識不足?;诖?,教師應轉變教學理念,創新教學模式,采用新穎的教學方法,如運用多媒體技術展示相關圖片或視頻資料,促使學生直觀地了解文章的內容和主旨,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
(三)教學內容片面,難以滿足學生需求
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下,小學語文教學內容過于單一,難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語文知識具有基礎性和工具性等特點。因此,在實際教學中,教師應注重對教材內容的合理取舍與整合,通過優化教學設計提高教學質量。然而,當前小學語文教學仍存在內容片面化等問題,無法充分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為此,教師要科學安排教學內容,為學生提供豐富多樣的語文學習資源。
四、小學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思維能力的有效策略
(一)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習興趣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創設問題情境是一種有效的教學策略,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教師應基于教學內容,結合學生認知特點,設計富有挑戰性和啟發性的問題。
以統編版(五四制)三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第6課《秋天的雨》教學為例,教師可以這樣創設問題情境。首先,向學生提問:“你們對秋天有什么印象?秋天的雨有什么特點?”這樣的問題既貼近學生生活實際,又能夠引發他們思考。其次,學生回答問題后,教師繼續提問:“課文中描寫的秋天的雨有什么特別之處?它給大自然帶來了哪些變化?”這樣的問題可以引導學生深入理解課文內容,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最后,教師可以設計一些拓展性問題,如:“想象一下,秋天的雨還可能帶來哪些奇妙的變化?”這樣的問題既能夠鍛煉學生的想象力,又能夠激發他們的創造力。通過這樣層層遞進的問題設計,促使學生在思考中深化對課文內容的理解,提升思維能力。創設問題情境時,教師要注重引導學生主動思考,鼓勵他們提出自己的看法,以培養獨立思考能力。
(二)開展詩詞賞析,培養學生發散思維
在當今這個知識爆炸的時代,語文教育不再局限于傳授知識,更著眼于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創新精神。新課程標準明確指出了這一點,強調在培養學生語文技能的同時,必須同步發展他們的思維能力,挖掘并激發他們的想象力和創造力。這既是對傳統教育模式的革新,也是對教育目標的深化。為了實現這一目標,小學語文教師應從文本學習人手,引導學生深人品味每個詞語、每個句子,通過對文字的細致分析,為學生創設思考空間。在這一過程中,教師不再是單純的知識傳遞者,更是引導者,帶領學生在文字的海洋中遨游,啟發他們從不同的角度去思考、感受和創造。這樣的教育方式有助于培養學生獨立的人格,豐富其個性化的情感體驗。
以統編版(五四制)三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第4課《古詩三首》為例,教師可借助古詩詞豐富的意象和深邃的情感,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引導學生通過朗讀、背誦、默寫等方式,深人理解詩詞的意境和情感,進而鼓勵他們將自己的情感體驗融入詩詞理解,創作屬于自己的\"詩意”。通過這樣的教學實踐,學生不僅能夠提升語文技能,還能夠鍛煉思維能力,學會獨立思考,學會用自己的眼晴去看世界,用自己的心去感受世界。這樣的教育不僅是知識的傳遞,更是心靈的塑造。
(三)積極運用多媒體教學,強化形象思維
小學生以形象思維為主,因此在教學中,教師應從學生的這一思維特點出發,采用直觀的教學方法,促進學生的認知發展。這樣不僅能幫助學生理解重難點,還能激發學習興趣,提高學習效果。多媒體技術具有聲像并茂的特點,能夠直觀展示教學內容,使抽象知識變得具體形象,便于學生理解和記憶。教師可結合教學內容,運用多媒體技術,整合圖文、影像、聲音等多種教學資源,以生動有趣的方式展現課本中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節,從而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
例如,教學《秋天的雨》一課,教師可利用多媒體技術,為學生營造生動、立體的秋天雨景。通過展示秋天的雨景圖片、視頻,播放雨聲、落葉聲等,使學生仿佛置身于秋天的雨中,直觀地感受秋天的氣息。
在這種情境中,學生能夠更深刻地理解課文內容,感受秋天的美麗與溫馨。同時,教師可引導學生發揮想象力,描述心目中的秋天雨景,從而鍛煉表達能力和創造力。此外,教師還可利用多媒體技術設計互動環節,如運用手勢表現雨滴的特征或通過畫畫描繪心目中的秋天雨景,讓學生參與到教學中來。這樣的教學方式既有助于理解課文內容,又能培養動手能力、表達能力和創造力。
(四)引導學生質疑問難,提升思維能力
質疑問難是一種有效的學習方法,能夠激活學生思維,促進思維能力的提升。在這一過程中,學生要敢于提出問題、勇于探索,從而激發想象力和創造力。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有意識地引導學生質疑,以提升學生學習主動性,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
例如,教學統編版(五四制)五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第3課《桂花雨》時,教師可先引導學生閱讀課文,初步了解課文內容。隨后,教師提出問題:“課文中的桂花雨給你留下怎樣的印象?你能從中感受到作者怎樣的情感?\"學生積極表達自己的看法后,教師應鼓勵他們大膽質疑,如:“為什么作者會對桂花雨有這么深的感情?”“桂花雨有什么特殊的意義嗎?”面對學生的疑問,教師不要急于解答,而是要引導學生通過小組討論、查閱資料等方式自主探究。在這一過程中,學生的思維得到了鍛煉,學會從不同角度去分析問題,并將所學知識運用到實際情境中。最后,教師可進一步引導學生深人探討課文細節:“課文中描述的桂花雨與現實中的雨有什么不同?”“作者通過桂花雨這一意象想要表達什么?”通過這些問題,學生的思維逐漸深化,學會從文學角度欣賞課文,體會作者的情感。
(五)培養學生寫作能力,促進思維發展
寫作是一種獨特的思維活動,涵蓋從構思謀篇到選材立意、再到遣詞造句的整個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學生需要調動自己的思維,對所要表達的內容進行深人思考和精心組織,使文章更具邏輯性、條理性和感染力。因此,寫作不僅是表達和溝通的工具,更是培養思維能力的重要途徑。
在語文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加強寫作訓練來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作文課為學生提供了通過文字表達想法的機會,從而促進他們思維的發展。在作文教學中,教師應當引導學生巧妙構思,選取新穎的主題,并寫出自己獨到的見解。這種訓練能夠促使學生對所要表達的內容進行深人思考,從而使思維能力得到鍛煉。同時,教師應鼓勵學生進行多角度思考,這有助于培養他們的發散思維。例如,教師可以給出一個主題,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展開思考和表達,使他們的思維更加靈活。通過這樣的教學方式,學生不僅能夠提升思維能力,還能增強語文素養和表達能力,寫出更具思想深度和感染力的文章,從而準確地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
綜上所述,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至關重要。這不僅是學生掌握語文知識的前提,更是提升學生語文素養的重要手段。教師要深入挖掘教材內涵,精心設計多樣化教學活動,將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有機融入其中,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思維品質。
(柳艷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