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素質教育的推進與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化,體育教學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肩負著以體育人的重要責任,逐步從單一的技能傳授轉變為對綜合素質的全面培養。初中階段,學生正處于身心發展的黃金期,這一階段的體育課程不僅承擔著增強學生體質的重任,而且應成為激發運動興趣、培養創新能力和團隊精神的關鍵路徑。然而,縱觀當前的體育教學活動,我們不難發現體育教學模式依然存在著內容固化、形式單一、學生參與度較低等問題,阻礙了教學效率與成果的雙重提升。因此,通過創新體育活動突破教學瓶頸,已成為教育發展的必然趨勢。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們應樹立創新意識,運用科學的策略,以“健康第一\"為指導思想,積極從多角度探索教學活動的創新路徑。在教學中,要注重學生運動能力、健康行為與體育拼搏精神的協同發展,讓體育活動更具吸引性與實效性,為學生的全面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一、深耕教學內容,創新活動形式,設計趣味游戲
教材是連接教師教學與學生學習的重要橋梁,作為教育工作者要深人研讀教材內容,結合學生的具體學習情況與創新的教學理念,探索教學活動的創新路徑,從而豐富學生的學習體驗。
在此過程中,教師要基于具體的教學內容確定教學目標,并充分結合學生的具體學習能力,尊重學生的學習規律。教師還要結合自身的教學經驗,確定傳統教學中的現實性困境,并通過綜合分析,找到適合學生、指向目標、符合課標的創新路徑。
具體而言,結合人教版初中體育教材的具體內容,我們發現每個模塊都包含了基礎的技能訓練目標,如七年級的“田徑\"模塊要求學生掌握短跑、跳遠等基礎技術。在傳統教學中,教師往往采用反復多次的練習策略,導致學生倍感疲憊,阻礙了教學效果的提升,但是在每節課的自由活動時間,學生參與體育活動的熱情又很高,經常自發開展各項體育游戲。
綜合上述分析,教師可以將技能訓練轉化為趣味性的活動,在落實技能目標的同時提高學生參與的積極性。
以短跑教學為例,教材中短跑教學的常規模式是分組計時跑,學生只能被動完成教師布置的任務,在創新意識的驅動下,教師可以將該訓練活動改造為“接力闖關\"的游戲設計—將跑道劃分為多個區域,且每個區域設置接物傳遞、跨越障礙等不同任務,然后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完成接力游戲,利用學生的競爭意識來激發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在創新設計中,教師讓短跑的核心技能訓練披上了游戲的“外衣”。
值得注意的是,為進一步保障教學設計的理想化,教師應在制定游戲規則時充分考慮教材要求的技能目標,避免游戲設計脫離教學本質;在學生的游戲活動中,教師應根據學生的能力水平對游戲難度進行動態調整,諸如將障礙高度調低、將接力距離縮短等。為做好活動反饋,教師可以采用小組積分制,將學生的技能完成度、團隊配合度都納入評價維度。
二、拓寬教學視野,推動學科融合,豐富活動內涵
在傳統體育教學中,教師往往深耕于對學生知識與技能的訓練,導致體育活動的設計窄化,不利于學生綜合素養的全面發展。創新的理念能夠帶動創新的路徑,因此,教師應在“五育”融合的視角下拓寬教學視野,探索體育活動與其他學科的融合之路,進一步豐富體育活動內涵,拓寬體育活動的深度與廣度。
舉例而言,身體健康素養是體育核心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學生需要養成健康生活的習慣與意識。在體育教學中,健康相關的內容也占有重要地位。因此,教師可以聯合生物學、數學等學科,開展體育學科的跨界之旅:\"探索運動中的身體密碼——能量消耗的奧秘”。
在教學中,教師可以結合生物學科中糖類、脂肪、蛋白質的功能知識,以及運動生理學中的磷酸原、糖酵解、有氧氧化三大供能系統,通過類比中長跑不同階段的供能比例,將復雜知識轉化為通俗易懂的內容。而后,教師可以讓學生在3分鐘內進行開合跳、靜蹲、高抬腿等組合練習,幫助學生感受三大供能系統的工作機制,并體會不同系統的具體特點。有了理論知識作為基礎,后續實踐環節的有效性才能夠得以保障。在實踐環節,教師可以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通過對能量消耗原理的分析與思考,發揮自身創意,并以小組為單位結合組內學生的身體素質與運動能力,設計出具有個性化、針對性的心肺耐力練習。最后,教師可以設計展示環節,讓各小組展示自己的設計成果,并進行相互評價,在交流合作中共同進步。在這一跨學科教學中,教師打破了學科之間的認知壁壘,讓學生對科學知識的認識與思考更為深刻,進一步提高了學生的團隊協作意識,發展了學生的創新能力。
三、引入智能技術,強調個性發展,優化活動指向
學生的學習能力、興趣愛好和體能素質都存在差異。因此,教師應關注學生的個性,為其制定有針對性的教學方案。然而,在傳統教學中,教師難以兼顧每一個學生的具體情況,阻礙了學生的個性發展。隨著信息科技與教育的深度融合,該問題迎刃而解。作為體育教師應提高自身信息素養,充分發揮智能技術在體育教學中的優勢。在統籌規劃班級學習情況的基礎上,立足學生的“最近發展區”,設計符合每一個學生學習需求的教學活動,幫助他們在自身能力范圍內實現最大程度的進步。
例如:在籃球的投籃技術教學中,教師難以監測學生投籃的力度與角度,因此如若學生在此類問題上存在困境,教師難以及時發現與糾正。針對這一問題,教師可以讓學生在投籃過程中佩戴智能手環,用手環記錄學生運動的具體數據,并且通過AI軟件生成動作對比圖,幫助教師及時發現學生所存在的問題并且對技術細節進行調整。
同時,教師可以依據智能手環所提供的數據實施分層教學。基礎組的學生可重點練習站位細節,而提高組的學生則需要強化對抗投籃練習。在智能技術的輔助下,教師能夠更清晰明確地挖掘學生的學習成果,開展有針對性的教學設計,以此強化教學的效率與成果。
四、融入傳統元素,增強文化認同,激發創新思維
在新時代背景下,“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應在教育實踐中充分體現并深度落實。因此,體育教師應在以體育人的同時,進一步挖掘體育學科的育人價值。在初中體育教學中,有很多教學內容都與我們的傳統文化有密切聯系,如武術、民間體育等模塊都指向文化傳承。教師可以在體育活動的創新過程中融入傳統文化元素,以此來實現增強學生文化認同、激發學生創新思維的具體目標。
舉例而言,教師可以將傳統武術(如太極拳、詠春拳等)與現代搏擊項目(如拳擊、跆拳道等)進行融合。讓學生在體育教師的指導下,對傳統武術和現代搏擊的動作進行拆解和分析,保留各自的精華部分,重新組合成一套新的搏擊套路。在實踐中,教師可以不斷調整動作的銜接和力度,使其既具有傳統武術的韻味,又符合現代搏擊的實戰要求,從而讓學生在新時代背景下感受傳統武術的魅力價值。
再如,教師可以將傳統游戲元素融入現代田徑項目,如將踢犍子、跳皮筋等元素融入現代田徑項目。舉例而言,教師可以設計“鍵子接力跑”體育活動,在規定的跑道上設置多個鍵子區域,學生在跑步過程中需要撿起鍵子并完成一定數量的踢趣子動作后才能繼續前進。通過這種方式,將傳統游戲的趣味性與田徑運動的體能訓練相結合。
五、結語
創新體育活動在初中體育教學中的實施,對于提升教學質量、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具有不可忽視的作用。通過結合教材創新活動形式、推進跨學科融合、利用智能技術提高針對性以及融人傳統文化要素等具體策略,能夠讓初中體育教學煥發新的活力。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應不斷探索和實踐,根據學生的反饋及時調整創新策略,使體育活動更好地服務于學生的成長與發展。只有持續創新,才能讓初中體育教學緊跟時代步伐,為學生的健康成長奠定堅實基礎,培養出具有良好身體素質和綜合素養的新時代人才。
(徐德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