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學設計的意義
教學設計就像建筑藍圖,一座堅固優美的建筑需要精準的設計和規劃;教學設計又像一首精心編排的樂章,每一個環節、每一個教學活動都是樂譜上的音符。對于任何一部杰作來說,最重要的都是設計。如今,發達的網絡可以為我們提供更為便捷的教學資源,但如果生搬硬套就有可能形成無效設計,對于教學意義不大。我們一定要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和個人的能力水平,進行有針對性的教學設計。教學設計的過程并不是一個線性的過程,而是一個循環往復的改進過程。所以,一個好的教學設計是不斷打磨出來的,融人了我們的實踐、反思、加工和再創造。
二、教學設計的主要步驟
(一)明確教學目標,確立重難點
教師要深人研究新課程標準,以制定清晰的教學目標,確保教學有明確的方向性和一致性。雖然授課風格不盡相同,但是萬變不離其宗。上課過程應該體現出目標的達成、重點的落實和難點的突破。所有信手括來的從容,都是厚積薄發的結果。
(二)設計教學過程,保證教學質量
教學設計的整體思路是:圍繞核心素養,體現新課程理念。教師要著重在以下設計環節上下功夫。
1.興趣是引燃劑。在整個教學設計過程中,教師要把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意圖貫穿始終,尤其是初中學段。
① 新課的導入。利用導入環節調動學生情緒,為課堂預熱。教師需要結合學科特點進行設計。在生物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講述自然界中的奇跡、科學家的故事,或者設計一個簡單的實驗或生物謎題、發起一個小挑戰等方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講授《生物的特征》一課,教師可播放一段“蔣昌建與仿生機器人對話”的視頻,引導學生思考生物的特征,同時關注科技前沿一也許“生命替代”并不遙遠。這一設計能夠有效激發學生濃厚的興趣。所以,設計好一節課的導人,如同一出好戲拉開了序幕。
② 素材的甄選。課件上的圖片、鏈接的音視頻以及教具的使用,這些雖然是輔助教學材料,卻能夠引起學生濃厚的興趣。每節課前,我都會提前進班,先打開課件。比如,講授《開花和結果》一課前,我會播放一段各種花綻放的視頻。學生們的注意力被深深吸引,一邊看一邊猜是什么花。講授《動物的社會行為》需要大量的動物圖片素材,我精心挑選,保證每張圖片都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講授《鳥》一課,我播放了紀錄片《遷徙的鳥》的一段視頻。無與倫比的自然風光,再配上演唱者洗盡鉛華的淺吟低唱,令學生深深沉浸于這種美好之中,對于鳥類和大自然的熱愛也油然而生。這樣的設計不僅起到了預期的教學效果,而且賦予了課堂延展性一一盡管一節課只有45分鐘,卻能產生持久的影響力。學生們或歡笑討論,或專注思考,甚至因深度探究而感動,這正是教學設計的成功之處。
③ 內容的貼合。教學內容通常是固定的,而動態生成的部分則源于課堂互動。因此,進行教學設計時,教師應盡可能尋找與學生實際生活和經驗相貼合的知識點,通過精心設計問題和互動環節,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當看到學生們踴躍舉手、爭相分享自己的經歷時,你就會明白潛心備課的意義所在。例如,講授《微生物》一章時,有的學生分享做泡菜的經驗,有的聊起蒸饅頭的趣事,還有的提到被狗咬后接種狂犬疫苗的經歷這些課堂上的話題,往往能夠延續到課后,成為師生情感交流的紐帶。作為教師,我們不僅要做好傾聽者,關注學生的生活,更要借此引導他們探索更深奧的知識。
總之,興趣是學習的引燃劑,點燃引擎,方能注入動能。
2.活動是助力劑。 ① 實驗活動。基于生物學科的特點,我們堅持“能開盡開\"的實驗原則,采取課上課下相結合的方式,既促進了學生對生物學概念的理解,又提高了他們的動手實踐能力。例如,《種子的萌發》一節教學中,我們組織學生分組探究種子萌發的環境條件,并通過實驗后的交流分享,使知識獲取過程更加生動有效。
② 實地考察活動。七年級教學中,我們會帶領學生在校園里觀察植物、昆蟲等,促進他們對生物的直觀認識,從起始年級注重培養學生學科素養。假期中,我們也會布置相關作業,如進行生物多樣性的調查,并以報告的形式上交作業。
③ 生物模型的制作。我們組織學生動手制作各種生物模型,如細胞結構模型、生態系統模型、模擬肺呼吸的模型、肌肉運動模型、神經元模型等。學生看到自己精心制作的模型在校園中展出時,內心會自然產生因努力而獲得的成就感與自豪感。
④ 跨學科活動。生物與數學:我們設計了統計活動,如引導學生分析植物生長數據或動物種群數據,繪制圖表并解釋數據。這種基于真實情境的跨學科實踐活動,不僅提升了學生的生物學素養,也激發了他們對數學學科的學習興趣。
生物與藝術:我鼓勵學生通過繪畫或雕塑等形式,展現生物學的某個結構或概念。每一節課的筆記,我都特意預留創作空間,布置繪畫作業。有些學生的生物筆記堪稱精品,讓人愛不釋手。藝術,正成為開啟生命科學學習之門的金鑰匙。
⑤ 游戲活動。我們設計了豐富的角色扮演活動。例如,讓學生扮演食物鏈中不同的組成部分,展示他們在生態系統中的作用。《健康地生活》章節,組織學生排練小品,生動展現酗酒吸煙的危害;《用藥與急救》一節,組織學生進行實際操作,以掌握急救常識。
⑥ 知識競賽。我們將章節知識轉化為競賽內容,采用問答、抽簽答題、分組對抗等多種形式。這種寓教于樂的競賽,既符合初中生的年齡特點,又培養了學生的團隊意識和溝通技巧。學生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不僅減輕了壓力,也提升了自信和課堂參與度。
總之,多樣化的教學活動設計,對于幫助學生適應初中生活、培養積極的學習態度具有重要意義。所以,活動是學習的助力劑,使學生蓄勢前行、賦能成長。
3.評價是甜蜜劑。在教學設計中,評價環節不可或缺,非常重要。我始終踐行激勵式教育與賞識教育理念,堅信正向引導的力量遠超負向懲罰,通過積極評價,促使每次鼓勵都會滋養學生的心靈。
① 口頭評價:課堂上,教師針對學生回答及時給予反饋。學生討論環節,根據參與情況給予評價,促進互動。上課過程中,針對學生表現優秀的地方,及時進行表揚。運用“瓜子效應”及時強化學生滿足感,促其越學越帶勁兒。
② 書面評價:在作業或試卷批改中,教師可以適時寫上一些激勵性評語,可以是“你真棒”,也可以引用一句詩,還可以是平時互動時詼諧的調侃。這些都能讓學生心花怒放,有助于激發他們的學習積極性。
③ 自我評價:學習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進行自我反思,客觀認識自己的優勢與不足,逐步提高自我管理能力,促進學生形成良性自我認知,推動自主成長。
④ 同伴評價:學生互評意義重大,有助于培養學生團隊精神和欣賞他人的能力。例如,一個學生回答問題后,我會引導大家思考:“他的回答好在哪里?如邏輯清晰、表達流暢等。\"隨后,全班學生鼓掌給予鼓勵。
⑤ 動態評價:教師應注重動態評價,及時與班主任和家長溝通學生情況,但反饋時要切記:告狀要慎重,表揚要客觀。當學生請求教師向家長傳遞表揚時,這種正向家校互動不僅能夠激勵學生,也能讓家長感受到教育的溫度。
(三)注重教學反思,取得突破和進步
1.及時進行課后反思。上完每一節課,我們都及時梳理課前準備、課堂實施、課后反饋中的亮點與不足,記錄某個教學環節產生的靈感,并通過推敲形成新的教學設計。講解《呼吸作用》時,教材中的三個演示實驗較抽象、難以理解。我便將每個實驗與生產生活實際相結合,促進學生理解,進而總結出呼吸作用的實質。
2.定期進行階段性反思。教師也要定期進行階段性反思,包括單元反思和學期總結:反思自己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效果,反思學生的核心素養有沒有達成,反思自己遇到的難題有沒有改進措施和突破策略。通過不斷思考、潛心研究、不斷學習,教師能夠突破業務瓶頸,提高業務水平,并逐步形成自己獨特的教學主張。
約翰·杜威說過:“教育并非為生活作準備,教育就是生活本身。”作為教師,教好學生是我們的職責。我們將秉持匠心打造的教學設計,懷有大愛之心躬耕課堂,為學生啟智潤心,為教育事業不斷創新作出積極貢獻。
(柳艷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