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琴戲作為一種具有濃郁地方特色的傳統藝術,承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與獨特的審美價值。將柳琴戲融入初中音樂課堂,能夠增強學生對地方文化的傳承意識。教師通過課前分析夯實基礎、課中指導滲透藝術體驗、課后評價促進反思,構建多維度、立體化的教學模式。本文將探討如何借助生活化的教學策略,將柳琴戲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融入初中音樂教學,實現藝術傳承與教育創新的雙重目標。
一、課前分析,奠定生活化教學基礎
課前分析是將柳琴戲生活化融入初中音樂課堂的重要環節,其核心在于將課堂教學目標與學生的生活實際和情感體驗相結合,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在柳琴戲進入課堂的實踐中,課前分析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展開。
首先,教師應結合地方特色文化對學生進行背景知識的普及和情感鋪墊。柳琴戲作為棗莊地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承載著豐富的歷史文化信息,在課前分析時,教師應詳細了解學生對本地文化的熟悉程度,展示相關視頻、播放柳琴戲經典唱段等,以激發學生的文化認同感和探索興趣。例如,播放膾炙人口的劇目,讓學生感受柳琴戲的情感張力與表演特色,從而建立初步的情感共鳴。
其次,教師要分析學生的學習基礎和興趣愛好,為生活化教學提供依據。不同的學生對音樂藝術的理解能力和興趣點不同,在課前分析中,教師應進行問卷調查或課堂觀察,以了解學生對戲曲藝術的接受程度及其表現形式的偏好。例如,一些學生對戲曲服飾、表演動作更感興趣,而另一些學生更關注戲曲的音樂特點。教師據此設計教學內容,以確保柳琴戲的生活化元素能夠最大限度地滿足學生多元化的學習需求。
再次,教師應充分利用學校與社區資源,為課堂教學設計提供支持。在課前準備階段,教師可以聯系當地劇團、文化館或柳琴戲藝術家,為學生提供近距離接觸柳琴戲的機會。同時,組織學生觀摩戲曲排練,了解演員是如何通過唱腔、動作來傳遞情感的;或者讓學生體驗柳琴戲的基本表演技巧,感受其獨特的藝術魅力。這種“走出課堂”的教學策略有利于學生從真實的生活中獲得學習素材,從而進一步增強對柳琴戲的親近感。
最后,在課前分析中,教師還需要關注柳琴戲在教育目標上的生活化價值。柳琴戲不只是一種藝術形式,其故事內容和表現手法更多地反映了家庭倫理和社會公德,具有深刻的教育意義。教師可以圍繞這些內容設計問題情境,引導學生從生活實際出發,討論柳琴戲中蘊含的文化內涵。全面而細致的課前分析不僅為柳琴戲進課堂提供了充分的教學素材,還能激發學生對地方文化的熱愛。在此基礎上,生活化教學理念可以更自然地融人課堂,幫助學生實現從“課堂學習\"到“生活實踐”的有機聯結
二、課中指導,融入生活化教學理念
(一)情景再現,提升柳琴戲審美
情景再現是一種富有創造力的教學手段,將柳琴戲中的經典場景或片段在課堂中進行生動展現,可以讓學生沉浸在藝術情境中,感受其獨特的藝術魅力,從而提升其審美能力。在情景再現的過程中,教師需要精心選擇合適的劇目片段,使其符合學生的認知水平和審美趣味。例如,選擇情感真摯且富有教育意義的劇目《王祥臥魚》,將其中反映孝道精神的橋段引入課堂。為了增強情境的感染力,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技術展現戲曲中的舞臺畫面與音樂旋律,讓學生直觀地感受柳琴戲的表演特色。燈光、服飾、唱腔等細節的還原讓學生身臨其境,在感知戲曲故事的同時,體悟優秀傳統文化的思想深度。
教師可以指導學生模擬柳琴戲中的表演場景,如演繹王祥臥冰求魚的情節,感受人物的情感張力與戲曲動作的藝術性。在表演過程中,學生需要學習柳琴戲特有的唱腔技巧與身段動作,如尾腔高亢悠揚的女唱腔或豪放粗獷的男唱腔,以及伴隨節奏的典型表演動作。通過反復練習,學生不僅能夠感知藝術的魅力,還能加深對柳琴戲美學特征的理解。為了進一步深化學生的審美體驗,教師可以引人對比賞析的環節,將柳琴戲與其他的音樂形式進行比較。例如,將柳琴戲的唱段與流行歌曲的旋律進行對照,讓學生思考兩者在旋律結構、情感表達方式上的異同。在對比的過程中,學生能夠發現柳琴戲旋律的委婉細膩與情感深邃,感受其在音樂藝術中的獨特魅力。
(二)方言傳唱,感受柳琴戲鄉韻
方言傳唱能夠充分體現地方戲曲的鄉土韻味,讓學生通過語言的獨特性深入感受柳琴戲的藝術魅力。在課堂上,學生進行方言傳唱不應只是語言的模仿與復述,還應是文化的認同與情感的交流。經過自身實踐,學生能夠更深刻地感受柳琴戲的“鄉韻”。
教師可以選擇柳琴戲經典劇目《拾棉花》的唱段,引導學生從貼近生活的題材中感知方言的魅力。《拾棉花》以農民勞動為主題,語言質樸,充滿地方氣息,是學生接觸柳琴戲的良好起點。在教學中,教師可以先讓學生聆聽完整唱段,感受柳琴戲方言語調起伏的特點,然后逐句拆解唱詞,強調魯南地區方言在尾音拖腔、語氣頓挫等方面的獨特表現,并讓學生模仿其發音,體會方言的音樂美感。為了激發學生對方言傳唱的興趣,教師可以將唱段的學習與情境再現相結合。例如,模擬采摘棉花的勞動場景,讓學生一邊模仿戲曲中的動作,一邊用方言進行傳唱,從而將語言學習融人動態的情境之中。在模仿過程中,教師應指導學生注意唱詞中的敘述性與情感表達,還可以組織方言對話練習,使學生在學習唱段的基礎上熟悉柳琴戲中的語言邏輯和文化內涵。另外,教師可以設計簡短的戲曲對話片段,如劇中人物討論如何分工采棉花的場景,讓學生用柳琴戲的方言語調進行對話表演,從而體會方言中輕重音的巧妙運用,以及語調是如何影響情感表達的。通過這種互動式的教學方法,學生不僅能夠更熟練地掌握方言,還能進一步理解戲曲情境中的文化細節。
為了深化學生對柳琴戲的認知,教師可以在課堂上加入方言與普通話對比的環節,將《拾棉花》的唱詞用普通話朗誦與方言演唱進行對比,讓學生分析方言在音韻上的獨特表現力。普通話的直白敘述與方言中尾音拖腔的細膩表達形成鮮明的對比,學生能夠認識到柳琴戲中的方言對情感張力和戲曲氛圍的塑造是不可替代的。方言傳唱的教學實踐不僅能夠讓學生掌握柳琴戲的語言特質,還能讓學生通過語言的藝術性感受地方文化的獨特魅力。借助細膩的語調模仿和情境再現,學生逐漸建立起對柳琴戲的審美理解,并進一步增強對家鄉文化的認同感。這種教學方式讓柳琴戲的鄉韻在學生心中扎根,既實現了藝術傳承的教育目標,又為學生打開了理解優秀傳統文化的窗口。
(三)歷史溯源,體悟柳琴戲底蘊
對柳琴戲的歷史發展脈絡進行深入解析,不僅有利于學生了解這一藝術形式的起源與演變,還能使其感受到柳琴戲深厚的文化內涵與社會價值,從而實現從知識獲取到情感共鳴的升華。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手段呈現柳琴戲的歷史背景與文化根源,讓學生在直觀的感知中融入這門藝術的文化脈絡。例如,展示標注清代乾隆年間柳琴戲的發源地及其流行范圍的地圖,讓學生認識到這一戲種起源于魯南地區的運河沿岸,受到運河文化的滋養。在講解過程中,教師可以結合柳琴戲從“肘鼓子\"\"拉后腔\"到\"拉魂腔\"的演變過程,突出其逐步吸收地方小調、拉纖號子等民間藝術元素的特點。尤其是“拉魂腔”名稱的由來,教師可以講述這種唱腔的凄婉與感染力是如何讓觀眾如癡如醉的,以進一步增強學生對柳琴戲獨特藝術氣質的感知。為了讓學生更加深刻地體會柳琴戲的文化底蘊,教師可以結合經典唱段與歷史背景進行分析,如傳統劇目《喝面葉》中的片段,展示柳琴戲如何借助貼近首姓生活的題材和質樸的語言來反映普通人的情感世界。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探討這一劇目是如何展現孝道這一傳統美德的,使學生從劇目的文化內涵中體悟柳琴戲作為地方藝術對民眾生活的深刻影響。
通過角色的社會身份與歷史背景分析,學生能夠理解柳琴戲角色塑造的文化意蘊。例如,柳琴戲中的生、旦、凈、丑等角色是如何利用夸張的動作與語言演繹特定的人物性格的。結合時代背景,學生可以分析這些角色的塑造是如何反映民間社會文化的,如對家庭倫理的重視、對正義的弘揚以及對惡行的鞭撻,從而體會戲曲藝術在特定歷史時期所承載的社會功能。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分組模仿柳琴戲的表演片段,同時探討這些角色所處的社會背景和文化內涵。通過這樣的實踐活動,學生不僅能夠深刻理解角色的情感表達與行為邏輯,還能在親身參與中感受到柳琴戲與民間生活之間的緊密聯系。
(四)文化體驗,探索柳琴戲的精髓
教師可以借助活動設計,讓學生在真實的文化體驗中探索柳琴戲的藝術精髓,實現從感官認知到內在理解的跨越。在課堂教學中引入真實的戲曲場景,讓學生感受柳琴戲的文化韻味,是探索其精髓的重要路徑。教師可以利用投影儀播放由專業劇團錄制的柳琴戲經典劇目《喝面葉》的表演視頻,選取一段生動幽默的對話與唱腔表演,如主人公用風趣幽默的語言描述家常生活場景的橋段。為了讓學生更直觀地感受戲曲藝術,教師可以使用電子白板將視頻中關鍵的動作與唱詞逐幀定格,引導學生分析其中的表情變化,同時利用字幕功能標注唱詞,幫助學生理解方言的意義及其節奏感,通過重現文化語境,使學生透過藝術形式來感受魯南地區的生活圖景。課堂上,教師可以設計小組表演環節,引導學生模仿經典橋段中的角色互動,讓學生在學習戲曲表演技法的基礎上,深刻體會角色塑造背后的文化邏輯。這種體驗式學習的方式讓學生對柳琴戲的藝術特質進行直接感知,使其能夠從表演實踐中感受到戲曲藝術的魅力。
為了進一步深化學生的文化體驗,教師可以對柳琴戲的伴奏形式與唱腔進行細致剖析,引導學生感受其藝術特質。例如,介紹柳琴戲伴奏中“文場”和“武場”的分工與協作,讓學生分別嘗試敲擊打擊樂器,并演奏簡單的管弦旋律,以感受不同樂器在營造戲曲氛圍中的作用。在親身演奏的過程中,學生能夠直觀地理解柳琴戲音樂結構的層次感,以及伴奏對戲曲情境的渲染力。這樣的音樂體驗有助于學生觸摸到柳琴戲音樂藝術的核心,從而加深對其藝術精髓的認知。文化體驗還應包括對柳琴戲背后倫理價值與生活智慧的探討。教師可以借助柳琴戲經典唱段的唱詞,引導學生思考其所傳達的價值觀。同時,教師應分析唱詞中有關孝道、勤儉、和諧等主題的體現,并將戲曲藝術與現實生活聯系起來,讓學生認識到柳琴戲不僅是一種娛樂形式,更是文化傳承的載體。這樣的文化體驗有助于加深學生對柳琴戲文化的理解,使其不再停留于表面的欣賞,而是從中感受到藝術背后蘊含的思想內涵。通過文化體驗活動,柳琴戲的藝術特質和文化價值在課堂中得到充分展現,學生也能夠在音樂、表演和討論的多維互動中逐步理解柳琴戲的藝術精髓。
三、課后評價,引入生活化教學評價
在初中音樂課堂中引入生活化教學評價,需要從學生的實踐體驗、情感態度和創新能力等多方面進行綜合考量,使評價成為教學與學習的有機延伸。評價方式應注重學生在真實生活情境中的表現。在模擬戲曲表演的展示環節,教師應仔細觀察學生在角色扮演中的語言表達、動作協調程度以及情感投入程度,重點考查其是否能夠結合課堂所學,準確還原柳琴戲的表演特質,并體現出唱腔的韻味與身段的精妙。這種評價方式以學生的實際參與為基礎,使柳琴戲教學更具互動性。
評價過程應關注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形成的綜合能力和文化認知。教師可以設計“戲曲故事改編”任務,讓學生以柳琴戲的經典劇目為藍本,自主創作并展示新的表演片段。在這一過程中,學生需要結合戲曲語言和地方文化背景進行創新表達,同時通過小組協作完善表演細節。評價重點不僅在于最終表演的完成度,還包括學生在創作過程中表現出來的團隊合作精神與文化傳承意識。這樣的評價有助于學生從更高層次感悟柳琴戲的藝術價值,促進其對戲曲文化的個性化解讀。情感態度的變化也是課后評價的重要指標。學生對柳琴戲的喜愛程度、學習態度和文化認同度等可以通過討論交流或書面反思的方式進行評估。例如,在課堂教學結束后,教師組織學生分享學習感悟,能夠掌握學生對柳琴戲獨特藝術特質的理解程度。這樣的評價方式超越了單純的技能考核,更關注學生內在情感的變化,使柳琴戲教學從藝術層面延伸到思想價值層面。
四、結語
綜上所述,柳琴戲是地方傳統文化的瑰寶,將其融入中學音樂課堂,能夠讓音樂課堂重新煥發活力。從課前深入分析奠定基礎,到課中多維指導融入情境,再到課后多元評價促進反思,整個教學過程形成了文化體驗、技能培養和情感熏陶的有機結合。這一系列教學策略不僅可以激發學生對柳琴戲的興趣,還在潛移默化中增強了其文化認同感。未來,教師可以在音樂教學中融入語文、歷史等課程,進行跨學科教學,深入挖掘柳琴戲的藝術價值,從而更全面地展現這一藝術形式的豐富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