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蓓,教研室副主任,正高級教師,從事信息科技學科教研和教育技術應用研究23年。名師工作室主持人,先后被評為“全國名師”,天津市三八紅旗手、天津市基礎教育信息化建設成果先進個人、天津市學科骨干教師;“未來教育家奠基工程”第四期學員,首批“未來教育家行動計劃”成員,教育部“新時代中小學學科領軍教師”培養對象,教育信息化國培計劃授課專家、課程開發專家。承擔6個國家級、市級課題,出版專著《信息化2.0時代的混合式教學》,主編《信息化2.0時代的思考與實踐》。
如今,數字化轉型已成為推動教育變革和創新的關鍵力量。國家中小學智慧教育平臺作為教育數字化轉型的重要賽道,正在為教師專業發展提供新的機遇。在這樣的背景下,國家中小學智慧教育平臺的應用,不僅是對現有教研體系的有力補充,更是對教研模式的深刻變革;不僅實現了優質研修資源的共享和優化配置,還有助于教師專業發展個性化和差異化的教研需求。
基于國家中小學智慧教育平臺的數字化研修模式構建研究,具有理論價值和應用價值,通過深入研究和實踐探索,構建了“研修前一研修中一研修后\"三個階段的數字化研修模式,以教研員組織研修活動為錨點,詳細介紹了基于該模式的實施步驟,為促進教師研修工作的數字化轉型和提升教育質量提供了科學的指導和技術支撐。
一、國家中小學智慧教育平臺下的數字化研修模式需求分析
(一)教師專業發展的需求
教師的專業發展是提高教育質量、推動教育創新、實現教育強國的重要推動力。分析教師專業發展的需求是構建數字化研修模式的關鍵,它關系到研修模式的科學性、有效性和持續性。
教師專業發展的需求包括:知識更新、教學技能提升、個性化發展、歸納與反思、交流與合作以及終身學習的需求。
(二)基于平臺的數字化研修模式的著力點
1.提供多樣化的研修資源:平臺上包括課程資源、教師研修、課后服務、教改經驗、互動討論等多樣化的研修資源,可以滿足教師的不同研修需求。2.助力反思與自我提升:平臺的即時交流和研修活動功能,發布的“教學反思”活動,引導教師形成教學反思的習慣。3.促進交流與同伴協作:平臺的交流和協同功能,如研修群、專家答疑、問卷調研、打卡活動、協同備課、即時通信工具等,實現教師之間的相互學習和協作。4.創設個性化的研修項目:平臺可以推送個性化研修內容和研修任務,采集研修數據,調整研修過程。通過創設項目式、探究式和協作式的活動,激發教師主動研修。5.構建混合式的研修活動:平臺可以跨越空間和時間的限制,根據個體學習進程規劃研修活動。
此外,平臺具備研修數據收集和分析功能,可以為教師個性化學習和研修效果評估提供數據支持,驅動教師專業成長。
二、國家中小學智慧教育平臺的數字化研修模式的構建
(一)確定研修目標
在構建基于國家中小學智慧教育平臺的數字化研修模式的過程中,確定研修目標,決定了研修模式實施的最終成效。目標一般聚焦:教師知識更新與專業成長、教學實踐中亟待解決的問題、教學方法的創新與反思、持續的自我評估與改進等。同時也需注意:目標要具體、可量化、有時間節點、有一定的挑戰性、能得到認同。
(二)數字化研修的模式構建
把一次完整的研修活動,按照“研修前、研修中(指面對面研修活動)和研修后\"來劃分,參與對象分為組織者(教研員、培訓專家、骨干教師等)和參與者,構建了平臺支撐的數字化研修模式。如圖,應用平臺的研修模式。
首先要在國家中小學智慧教育平臺中為研修共同體創建“教研群”,確定“群組名稱、學科領域\"等信息,組織共同體成員加入群,并對群組進行設置
下面以教研員組織一次研修活動為例,解讀在應用平臺研修模式下如何組織實施研修活動。
1.研修前
(1)研前診斷(需求調研與分析)
教研員應用平臺研修群中的“問卷調查”“信息統計”,了解教師的師情、關注的熱點問題和期望的研修內容,為研修活動的設計提供依據。
(2)自主研修(推送研修資源與診斷研情)
教研員根據研前診斷的數據結果,在平臺上推送相關的研修資源,
例如:在線課程、精品課資源、教學設計以及研修要求等,引導教師進行自主學習和思考,這個過程類似于教師布置給學生的預習活動。
需特別注意的是,教研員在布置研修前的任務活動時,一定要明確時間節點,具體的任務要求,如果有可測量的評估標準就更加可行了。
教師根據推送的研修任務和資源進行自主研修活動,過程中也可以在研修群中隨時分享觀點,或是尋求同伴互助、教研員的指導。
教研員在自主研修活動結束后,采集和總結研修前的任務數據,診斷研修前的師情,進而依據數據來確定面對面研修活動的目標和內容。
2.研修中
面對面的研修活動,通常是教研員和教師們非常熟悉的研修方式。但在教育發展的今天,如何改變“一言堂\"的傳統模式,構建“教研員是主導,教師是主體\"的新型教研模式,讓每個參與研修活動的教師有觀點碰撞、研有所思、研有所獲,迫在眉睫。
面對面的研修活動中,教師是具備移動終端的,這也為現場構建線上 + 線下的混合研修模式提供可能,為參與研修的教師打通數據往來的通道。
(1)創設情境,引出研修任務
好的研修問題和情境有助于研修活動順利開展,研修活動的組織者利用平臺的資源可以開展多種形式的研修活動,在線課程、主題研討、案例分析、經驗分享、專家講座等,激發教師的研修興趣和參與度。
(2)內容引導,激發觀點碰撞教研員在組織研修活動時,利用平臺的在線課
程、互動課件、思維導圖、協同備課等,支持研修活動的開展,還可以把資源庫中的文檔設置為“所有人可編輯”的模式,滿足多名教師協同備課的需要。平臺對于研修數據的分析,有助于教研員監測教師學習進度和學習效果。
(3)歸納總結,反思梳理結論
教研員在研修活動的結尾,調用思維導圖模塊,與教師一起歸納觀點,建構思維,梳理結論。教研員在這個環節,也可以發布問卷或信息統計,組織教師自評或同伴互評。
3.研修后
(1)反思和交流
教研員利用平臺的作業提交功能,布置研修作業,引導教師反思和交流,并對研修成果進行評價和反饋。教師在研修群中提交的總結報告、教學設計、課堂教學視頻等,可以長期保存。
教研員鼓勵教師分享研修成果和經驗,組織教師進行線上或線下的研修成果展示,促進教師間相互學習和借鑒。
(2)拓展話題診斷研情
教研員也可以發布激發教師高階思維的拓展話題,這類話題可以相對開放,滿足教師個性化發展需求;也可以利用平臺的調查問卷工具,收集教師對研修活動的滿意度、收獲和建議,并對研修效果進行數據分析,找出本次研修活動的優勢和不足,為下一輪研修活動的改進提供參考。
以上是以單次的教研活動為樣本構建的,在具體實施環節,也可以是周期性的研修活動,按照“研修前、研修中、研修后”多輪次推動研修活動的進程。
三、國家中小學智慧教育平臺的數字化研修模式的案例剖析
案例:借智慧平臺之光,開“青藍\"研修之花
“青藍工程\"是西青區教研工作的一項重要項目,其核心在于讓教研員與骨干教師結成師徒關系,并定期開展各類研修活動,以此助力骨干教師的培養。由于地理位置、工作時間以及個體發展差異性的需求,初中道法學科教研員采取了應用平臺開展“青藍工程\"的研修模式。
(一)研修前
1.教研員發布關于“跨學科主題學習”的調查問卷,確定教師在實施跨學科學習中遇到的挑戰、研修選題和活動建議。
2.教研員根據調查問卷的數據,確定研修活動的目標和內容,并在平臺“教師研修”欄目中選擇適切的研修資源《跨學科學習的策略》,以及精品課中的《認識總體國家安全觀》課例發送到“青藍工程”研修群中,同時布置了研修活動和具體任務。
(二)研修中
1.教研員調取平臺中的課例資源作為研究樣本,提出研究問題,組織教師們結合問題思考,并在研修群中進行觀點碰撞。
2.在研修群發布VR資源,同時發布研修任務,組織教師以“學生”身份參與研修活動,完成檢測并交流觀點。
(三)研修后
教研員在研修群中發布協同文檔,教師們完成研修反思活動,交流展示研修觀點和收獲。
四、研修效果的監測與評估
應用國家中小學智慧教育平臺開展數字化研修,對研修效果的監測與評估是尤為重要的。科學診斷每次的研修活動不僅有助于及時反饋研修效果,還能為之后的研修活動提供指導和優化建議。
關于研修效果監測與評估可以從以下四個方面著力:科學的評估體系,這包括具體可量化的評估指標;平臺的數據和智能化工具,可以對教師的研修數據進行精準監測;結合定性的評價方式,如專家點評、同伴建議、自我反思等;研修效果的監測與評估應具備的連續性,研修不是一次性活動,而是一個持續的過程,應用平臺實時跟蹤教師的學習狀態和研修進展,及時提供反饋和建議,幫助教師持續改進和提升也是非常重要的。
國家中小學智慧教育平臺的應用,為教師研修提供了新的機遇和挑戰。未來,隨著平臺進一步發展,數字化研修模式將更加注重個性化和定制化的學習路徑設計;未來的數字化研修模式將融合VR、AR等新型技術來增強研修體驗;跨學科和跨平臺的協作學習將成為常態;數據分析將在教師研修中發揮更大作用。總而言之,數字化研修模式的未來發展將是多元化、個性化、互動性強和高水平智能化,這些發展趨勢將極大豐富教師的研修模式,提高教師的研修質量,助力教師專業發展和教育高質量發展。
(侯金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