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人工智能迅速發展,推進人工智能與教育深度融合勢在必行。《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指出,教師應樹立教學評一體化的意識,科學選擇評價方式,合理使用評價工具,妥善運用評價語言,注重鼓勵學生,激發其學習積極性。
2022年12月出臺的《教師數字素養》中指出,教師要能夠運用數字評價工具對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分析;能夠合理選擇并運用數字工具采集多模態學業評價數據;能夠選擇與應用合適的數據分析模型,開展學業數據分析;能夠借助數字工具,可視化呈現學業數據分析結果并進行合理解釋。
一、借助數字工具,變單一型評價為多元化評價
當今時代,借助數字工具可以實現從單一型評價向多元化評價轉變。評價內容不僅涵蓋知識掌握,還包括技能運用、創新思維、學習態度等。評價方式也從傳統的筆試擴展到項目作業、在線測試、同伴互評等。同時,評價主體不再僅限于教師,學生自我評價、同伴評價、家長反饋也成為重要組成部分,共同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一)評價內容的多元化
傳統的語文評價往往側重于知識的掌握和技能的運用,而利用數字工具可以收集學生多方面表現數據,涵蓋學習過程、課堂參與、作業質量、實踐活動成果等,全面反映學生綜合素質,將學生的學習態度、參與度、合作能力等納入評價范圍,為精準且多元的評價提供有力支撐。
例如:教師可以利用在線討論平臺觀察學生的發言質量,評價其思維的活躍度和創新性;利用學習管理系統記錄學生的學習軌跡,包括作業提交時間、修改次數等,考察其學習習慣和自律性。
(二)評價方式的多元化
除了傳統的紙筆測試,數字工具提供了更多元化的評價方式。教師可以讓學生制作語文主題的短視頻或電子報,展示其對知識的理解和創意表達能力,或通過在線游戲化的測評方式,增加評價的趣味性和吸引力。
例如:人教智慧教學平臺上的字音、字形、詞語運用、課文內容掌握等方面的交互練習可以創建更具互動性、實時性、個性化的評價環境,從而提升評價的效果和價值。教師可以利用課余時間,帶領學生在人教智慧平臺上進行交互練習,這樣的練習比書面作業更容易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有利于學生自覺主動地參與評價。
(三)評價主體的多元化
數字工具使得家長、同學和學生本人都能夠參與評價。家長可以通過在線平臺了解孩子的學習情況并給予評價和建議;同學之間可以在網絡學習社區中相互評價作品和學習表現;學生自己也可以通過反思日志、學習記錄等進行自我評價。
例如:教師可以利用數字工具,把學生在校表現的數據推送給家長,在智慧中小學平臺上建立自己的班級,邀請每一位學生注冊加入班級。這樣,教師就可以在每節課、每一天、每一周對學生的學習情緒、學習行為、學習技能、作業情況等進行綜合評價,還可以利用App,幫助家長隨時了解孩子作業完成情況、課堂參與程度等,架起家校溝通的“數據橋梁”。教師可以及時發現學生的成長變化以及能力提升的程度,對學生素養的評價變得動態化、可視化。借助數字工具,實現家校攜手育人。
二、借助數字工具,變終結性評價為過程性評價
借助數字工具,教育評價正從終結性評價轉向過程性評價。通過實時跟蹤學習過程,教師能夠及時捕捉學生的學習動態,進行階段性評價和反饋。同時,建立學生成長檔案,記錄學習軌跡,從而更全面地評估學習進展。
(一)實時跟蹤學習過程
實時跟蹤學習過程是現代教育技術的一大優勢。利用數字學習平臺,教師可以了解學生在每一個學習任務中的表現和進步。例如:通過在線課程系統記錄學生的學習進度、作業完成情況、參與討論的次數和質量等,及時發現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和困難,并給予具有針對性的指導。
在閱讀教學中,教師可通過平臺設置閱讀打卡任務,鼓勵學生每天閱讀課外書籍,并在平臺上分享閱讀心得。采用這種方式,教師不僅能夠監督學生的閱讀進度,而且能夠了解學生的閱讀興趣和偏好,了解不同學生對書籍內容的不同理解,有利于后期開展適當的閱讀分享活動,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
(二)階段性評價與反饋
借助數字工具,可以更直觀地看到學生的學習過程。教師可根據教學進度,定期進行階段性評價,并利用數字工具及時將評價結果反饋給學生和家長。同時,還可以利用數據分析工具,對學生的階段性表現進行橫向和縱向的比較,為后續的教學調整提供依據。
(三)建立學習成長檔案
利用數字工具為每個學生建立學習成長檔案,記錄他們在整個學期或學年中的學習成果、進步情況和重要的學習事件。
無論是出色的考試成績,還是在課堂上精彩的發言;無論是完成的優秀作業,還是參與各類學術競賽所獲得的榮譽,都能被一一收錄。學生的每一次作業提交、每一次在線測驗、每一篇作文草稿,都可以被記錄和存檔。此外,對于學生的進步情況,也能做到精準追蹤。從最初對某個知識點的懵懂,到逐漸理解掌握,再到能夠熟練運用,每一個細微的進步都不會被遺漏。每個學期結束,學生可以寫下自己的學習總結,包括認為做得好的地方、需要改進的地方,以及對未來學習的規劃和期望。這種自我評價的過程有助于培養學生的自我意識和自主學習能力,從而增強其學習自信心和動力。
三、借助數字工具,變結果導向評價為發展導向評價
利用數字工具,教育評價正從結果導向轉向發展導向,更加注重學生的個體差異和個性化發展需求。評價重點放在能力培養和素養提升上,鼓勵學生自主學習,著眼于學生的成長過程,促進其全面發展,為未來奠定堅實基礎。
(一)關注個體差異和發展需求
傳統的評價方式過于單一,沒有充分考慮到學生個體的獨特性。數字工具能夠對學生的學習數據進行深入分析,發現每個學生的優勢和不足,以及不同學生的學習特點和需求。教師可以根據這些分析結果,為學生制定個性化的學習計劃和評價方案,提供有針對性的輔導和支持,促進學生在原有基礎上不斷提升。
例如:新課標以及統編教材都將課外閱讀納入課程體系。除了教材推薦的書目,教師還可以通過問卷等數字工具了解學生的閱讀情況、閱讀興趣,并根據大多數學生的意愿,進行書目再推薦。再如:閱讀四大名著,教師可引導學生設計一些與名著有關的趣味試題,請學生試著做一做,還可以使用電子答題卡答題。
(二)強調能力培養和素養提升
發展導向的評價注重考查學生的語文綜合能力和核心素養,如閱讀理解、寫作表達、批判性思維等。通過數字閱讀平臺監測學生的閱讀量和閱讀質量,利用在線寫作工具評價學生的寫作水平和思維深度,開展在線小組討論,評估學生的合作交流和問題解決能力等。
例如:學習距離學生生活年代較為久遠的課文前,教師可引導學生搜集資料,在線開展交流討論活動,為后續的學習做好準備,培養學生合作學習、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激發學生自主學習和發展的動力
數字工具為學生提供了豐富的自主學習資源和空間,如在線課程、學習社區、電子圖書館等。在評價過程中,注重對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的評價,鼓勵學生積極主動探索知識,培養學生終身學習的意識和能力。例如:對學生自主選擇學習內容、制定學習計劃并有效執行的情況給予肯定和鼓勵。
利用數字工具實現語文評價過程的轉變,是適應時代發展和教育改革的必然要求。通過多元化評價、過程性評價、發展導向評價能夠更加全面、客觀、準確地評價學生的語文學習過程,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和語文素養的提升。然而,在實施過程中,教師也要面對各種挑戰,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應對。相信,隨著技術的不斷進步和教育理念的更新,數字工具將在語文評價中發揮更大的作用,推動語文教育朝高質量、具個性化的方向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