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材施教”是教育實踐應當遵循的準則。特殊教育學校作為專門面向殘障兒童設立的教育機構,其教學模式自然要符合此類學生的特征。在特殊教育學校的語文教學中,教師應當充分考慮學生的身心特點與發展規律,構建語文與生活相結合的教學模式,引導學生在生活化情境中學習語文知識、提升學科能力,從而突破自身局限、建立自信,并最終實現人生價值,成長為社會的有用之才。基于此,本文探討了特殊教育學校實施生活化語文教學的意義,并從生活情境創設、角色扮演以及作業設計三個角度提出相應的教學策略,旨在為特殊學生的成長與發展提供有力支持。
一、特殊教育學校實施生活化語文教學的意義
(一)提升語文教學效率
教師通過構建生活化語文課堂,能夠有效建立語文學習與生活實踐的聯系,有助于提升學生學習效率,體現語文學科的應用價值。生活化課堂強調真實生活情境的教育功能,為學生搭建良好的學習支架,幫助其明確課堂學習要點。即便存在身心缺陷,學生也能夠在這樣的課堂中建立知識框架,形成對生活的正確認知。在生活化的教學氛圍中,學生不僅能夠掌握語文知識、積累語言要素,還能在實際生活中靈活運用所學知識。教師還可通過引入生活案例,指導學生進行分析探討,深化對知識的理解。另外,生活化教學還有助于培養學生積極的語文學習態度和正確的學習觀念。
(二)提高學生適應能力
相較于普通學生,特殊教育學校的學生或多或少都存在發展短板。通過構建生活化語文課堂,教師能夠引導學生在生活化氛圍中學習語文知識、獲得生活技能,有效提升社會適應能力,助力學生找到課程學習與生活技能的最佳平衡點。在生活化語文課堂中,教師可引導學生關注生活細節,培養良好生活習慣。借助語文知識傳授生活技巧,使學生同步獲得語文知識與實用技能,體現生活化教學策略的應用價值。隨著生活技能的持續積累,學生能夠體會到語文知識在生活中的重要意義,從而激發更強的學習動力。教師可將語文教學作為訓練學生技能的重要載體,針對學生技能訓練中遇到的問題,與學生及時溝通交流,為學生可持續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三)掌握學生心理變化
特殊教育學校的語文教學具有其獨特性,教師在教學中要持續關注學生實際情況,通過構建高質量的生活化語文課堂,助力學生的學習與生活能力發展。教師要仔細觀察學生的心理變化,結合學生實際情況調整教學策略,提升課堂教學效果,助力學生健康成長。教師要把握語文教學自標,即“讓學生掌握語文知識并促進學生成長與發展”“使學生在良好的氛圍中學習語文知識”。生活化課堂為教師提供了更多了解學生、認識學生的機會。結合學生的個性特點與家庭情況,教師能夠從不同角度分析學生的學情與心理狀態,從而構建更適宜的語文教學環境。教師要深刻理解語文與生活的緊密聯系,立足生活實際形成有效的教學策略,助力學生健康成長。
(四)激發學生學習動力
在生活化的語文學習氛圍中,學生能夠體會到語文學科的獨特魅力。教師通過將語文教學內容與生活元素相結合,促使學生在熟悉的情境中主動探索,切實感受到語文學習的樂趣,從而激發更強烈的語文學習動力。同時,這種生活化的學習情境,能夠有效幫助學生突破語文學習中的重難點,促進學生成長。
二、特殊教育學校生活化語文教學實踐路徑
(一)創設生活情境,豐富學生認知
生活情境的創設是生活化教學的核心環節,直接影響學生的認知建構與情感體驗。教師應充分發揮生活情境在課堂教學中的重要作用,引導學生豐富認知并深化感受,使其認識到語文與生活的密切聯系。
以《坐井觀天》一課為例,教師直接講解文本內容,則會加大特殊學校學生的理解難度。基于生活情境開展教學,能夠有效達成教學目標并提升學習效果。首先,教師可展示“廣闊天空下的青蛙\"圖片,幫助學生對青蛙形成初步認知。接著,展示水井圖片以及并內觀天的視覺效果,通過對比讓學生認識到\"從井內看天只能看到天空一部分”,初步理解“坐井觀天\"的含義。教師還可創設生活化情境,讓學生獲得“在井內看天\"的感受;同時將青蛙從天空中轉移到井底,自然導入課文內容。教師經過一系列操作,可在生活化的情境中降低學生理解難度,使其真正理解“為何青蛙在井底覺得天很小\"“井外飛過的小鳥認為天很大\"的原因。通過情境的對比,不僅豐富了學生的認知,更提升了他們的理解能力,助力教學目標的實現和學生語文素養的發展。
(二)開展角色扮演,深化學生感受
特殊學校學生的認知能力存在短板,教師在語文教學中應當準確把握此類學生的認知特點。生活化教學能夠有效契合此類學生的實際情況,教師可通過情境對話、角色扮演等方式,引導學生學習語文知識。當學生理解教學內容后,教師可開展口語表達訓練。
以\"龜兔賽跑”成語教學為例。教師可邀請一名學生上臺,師生各自選擇“龜\"或“兔\"字卡片貼在胸前。接下來,教師可讓全班學生說一說上臺學生選擇了哪個字,既復習了字詞,又自然導入新課。教師隨后以角色身份宣布“龜兔賽跑”活動,引導學生思考“龜兔誰會獲勝”。為幫助學生理解,可配合肢體動作進行生動講解:教師選擇了“兔”,要做出“睡覺”的姿態;上臺學生選擇了“龜”,可演示“龜\"的動作。然后,師生互換角色,再一次完成上述任務。教師講述故事后,向學生解釋其中蘊含的道理:兔子認為自己跑得很快,在比賽中偷懶睡著了;烏龜一直堅持前進,最終跑贏了兔子。
特殊教育學校學生的理解能力不足,傳統的教學方式容易引發學習抵觸情緒。為此,教師需要創新教學方法:通過角色扮演等生活化情境的創設,讓學生在自然體驗中習得知識;教學內容難度不宜過大,要符合學生認知水平,以保持學生的學習興趣;在語文教學中滲透自理能力培養,提升學生自理能力。例如,教師可將課堂搬到校外,讓學生在大自然的環境中感受生活的美好;借機融入語文教材中的圖片與漢字,開展角色扮演,引導學生在生活化氛圍中更好地學習、理解課程知識。
(三)優化作業設計,鞏固培智成效
作業是鞏固課堂教學成效的關鍵環節,對特殊教育學校學生尤為重要。設計語文作業時,教師要結合學生的生活環境、經驗積累以及實際需求,體現語文與生活的密切聯系,引導學生感受知識的獲取和構建過程,促進知識的遷移運用。
教師設計校內作業時,要發揮學校資源的關鍵作用。以《秋天的校園》一課為例,教師可結合學生實際情況設計多元化作業,做到“因材施教”。例如,針對自閉癥學生,設計“尋找秋天\"“擁抱秋天\"“畫一畫秋天\"“跟讀課文寫生字\"等作業,引導學生尋找校園內的花草樹木,擁抱大樹、觸摸小草,或者繪制落葉、制作落葉畫。教師可根據學生實際情況,相應調整作業內容。比如,若學生存在智力障礙,可將“畫一畫秋天”的作業內容從“繪制落葉并制作落葉畫”調整為“為校園上色”;若學生具有唐氏綜合征,這一內容則可調整為“拾起一片校園內的落葉并制作書簽”。總之,校內作業的設計,要秉承“在生活里找教育,為生活而教育\"的原則,發揮“生活”的核心作用,引導學生在情境化的作業中主動聯系生活,激發語文學習興趣,并落實語文教學目標與技能要求。
特殊教育學校中,教師可通過跨學科作業設計,整合語文與其他學科知識,全面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以《紅領巾》教學為例,教師可結合語文、數學、體育、生活等學科設計跨學科作業,豐富作業呈現形式。例如,教師可設計“認讀紅領巾詞語并解釋含義\"的生活化語文作業。教師發布一張“紅領巾\"的圖片后,讓學生說一說紅領巾的顏色、形狀;然后播放紅領巾隊歌,讓學生跟著音樂旋律哼唱,嘗試記憶更多生字。“跟唱隊歌”難度相對較大,教師可讓學生自由組建小組合作完成作業,然后以組為單位上臺表演,不僅能深化學生對“紅領巾\"的理解,還能促進學生間的溝通交流。
綜上所述,在特殊教育學校實施生活化語文教學,能夠有效降低學生學習難度,提升學習自信心,促進學生綜合能力發展。在語文教學實踐中,特殊教育學校教師應深人挖掘教材中的生活化元素,創設循序漸進的學習環境,采用由淺及深的教學策略,促使學生獲得語文知識、提升語文素養、激發創新意識,為終身發展奠定基礎。
(柳艷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