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7月,教育部頒布了“雙減\"政策,要求減輕學生和家長的負擔,同時指出在課后服務中開展藝術教育的重要性,鼓勵學校積極建設音樂社團,為學生藝術修養的提升提供廣闊的平臺。
《義務教育藝術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新課標)在“實施建議”部分指出:“課外藝術活動也是音樂課程的重要部分,教師有責任組織課余藝術社團,引導學生在社團活動中學習豐富的藝術知識。”在這一背景下,音樂社團進入蓬勃且多元化的發展階段,教師應主動承擔起建設音樂社團的重要職責。
一、“雙減”政策的概述及對音樂社團產生的影響
(一)“雙減\"政策的概述
1.減輕學生校內學習負擔
“雙減\"政策明確指出要減輕廣大學生的作業負擔,提倡教師針對學生發展需求和接受水平設計內容適量、形式豐富的課后作業,盡可能精簡作業的“量”,避免因為布置過量的作業而影響學生日常的休息和睡眠時間。除此之外,“雙減”政策還規定不給低年級學生布置書面形式的作業;對于中高年級的學生,作業時間要控制在1個小時之內,確保學生能夠在規定時間內完成相應的課后任務,以切實減輕他們校內學習的負擔。
2.減輕學生校外學習負擔
減輕學生校外培訓的負擔也是“雙減\"政策非常重要的一項內容,政策要求課后培訓機構不能利用休息日、寒暑假和法定節假日組織學生參與學科類培訓,而且不能給學生布置任何形式的作業。除了對培訓機構作出規定之外,“雙減”政策還要求家長充分考慮孩子的身心健康和興趣愛好,不能憑借主觀意愿給孩子報各種課外培訓班,切勿盲自跟風,以減輕孩子的校外學習負擔。
3.推動課后服務全面覆蓋
“雙減\"政策明確指出:\"致力于提升學校課后服務水平,以滿足學生多樣化的學習需求。”這一政策要求學校和教師在減輕學生過重學習壓力的同時,將時間和精力投入非學科類的教育中,增加學校延時服務,拓寬學生的學習空間,通過開展豐富的文體、藝術和勞動等興趣小組,為學生提供更多展示自我、提升自我的機會,讓學生有更多屬于自己的時間。該政策推動了課后服務工作全面覆蓋,不少學校積極響應,開展藝術類社團活動,以加強學生的藝術教育,為學生搭建更多參與藝術實踐的平臺。
(二)“雙減\"政策給音樂社團帶來的影響
1.音樂社團活動的頻率得到了保障
自“雙減\"政策實施以來,各級各類學校開始加強音樂社團建設,音樂社團活動的開展頻率基本維持在每周1一2次,這意味著學生有更多的時間參與音樂實踐、接受音樂的熏陶。開展音樂社團活動不僅可以有效補充音樂課堂教學,還能豐富學生的課余生活,給他們帶來更多的樂趣,使其在藝術審美中得到熏陶,像跳動的音符一樣充滿活力與朝氣。
2.音樂社團活動氛圍發生了變化
通過對學校音樂社團活動的觀察不難發現,每周開展社團活動時,學生是最放松、最開心的。社團組織的豐富的音樂實踐活動,為學生提供了更多自我展示、互動交流、音樂體驗和音樂創造的機會,使他們在合作中學習更多音樂知識。整體來看,音樂社團活動的氛圍更加開放自由,這得益于學生有更多時間投入社團活動,同時也離不開家長的支持與配合,為學生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動力。
3.音樂社團數量逐漸增多
自“雙減”政策頒布以來,中小學的音樂社團就進人蓬勃且多元化的發展狀態,很多學校從剛開始的一個音樂合唱社團逐漸演變為兩個甚至更多其他類型的音樂社團,如交響樂社團、吉他社團、民樂團、流行音樂社團、說唱社團·這些豐富多樣的社團類型能夠滿足廣大學生個性化、多樣化的音樂學習需求,給學生提供了更多選擇的可能性。
4.音樂社團活動的教學逐漸規范化
基于“雙減”政策的音樂社團活動,教學模式逐漸變得更科學、更規范。在實施音樂社團活動之前,音樂教師會備課進行教學設計,以明確社團活動的目標和流程,從而為具體活動的開展提供方向和指引。同時,學校也會對音樂社團的建設和管理作出相關規定,這為社團活動教學的規范化提供了一定保障。
二、“雙減”背景下小學音樂社團建設的策略
(一)引導教師和家長樹立正確思想觀念,開展音樂社團活動
家長的教育理念對學生的身心成長具有直接影響,“雙減”政策不僅對學校教育提出了具體的要求,同時要求家長正視孩子的發展需求,積極配合教師,共同減輕學生過重的學業負擔。在這一背景下,教師和家長應樹立正確的教育理念,教師應給予家長一定的指導,做好與家長的溝通交流工作,使家長正確理解開展音樂社團對學生成長的意義,確保學生在教師與父母的支持下全身心地參加社團活動,如此方能提高音樂社團建設的合理性。
例如:身為音樂教師,應該自覺遵守\"雙減\"政策的要求,保持正確的教育思想,在開展社團活動時充分尊重學生的發展特點和主體需求。以合唱社團為例,在組織學生參加合唱活動時,教師應根據社團成員不同的聲音條件給他們分配合適的演唱內容,盡可能發揮每個人在合唱中的價值,以保證合唱教學的合理性。此外,教師可以挑選一名社團負責人,帶領社團成員反復排練,這有助于增強學生的凝聚力。身為家長,應充分理解“雙減”政策的意義,著重減輕孩子的學習負擔,并支持孩子參與豐富的音樂社團活動。為了糾正家長的錯誤思想,音樂教師可以通過召開家長會、微信交流等方式及時與家長溝通,向他們解釋學校建設音樂社團的目的和意義,以引導家長支持孩子參與社團活動。
(二)結合體態律動教學,在社團融入舞蹈元素
體態律動是近年來受到廣大教師認可和推崇的一種教學方式,該方式更加關注學生在音樂學習中的體驗,倡導學生跟隨音樂的節奏和旋律做出相應的身體律動,從而提高學生的音樂感知力和音樂表現力。將體態律動運用到音樂社團活動中,能夠實現音樂與舞蹈的有機結合,豐富音樂社團學習內容。因此,教師要結合小學生的發展特點和認知水平設計音樂社團教學活動,以體態律動為依托,適當融入舞蹈元素,以此調動學生參與社團活動的積極性,使他們的綜合素質在律動實踐中得到提升。
例如:教師可以將人音版小學音樂五年級上冊的《嘎達梅林》引入音樂社團,以這首作品為依托組織學生進行體態律動。首先,為學生播放這首樂曲,組織他們認真聆聽,初步把握音樂的節奏和旋律。其次,在整體感知音樂的基礎上,教師利用多媒體播放蒙古族舞蹈的視頻,讓學生模仿舞蹈動作,以增進學生對蒙古族舞蹈的了解。最后,為了加深學生對音樂節奏的印象,教師可以鼓勵學生模仿視頻中的舞蹈動作有節奏地拍拍手、躁躁腳,使他們在音樂旋律的配合下做出身體律動,以此刺激學生的感官。融人舞蹈元素,不僅有利于學生充分感知《嘎達梅林》的節奏和旋律,還有利于鍛煉學生的音樂表現力,使其在具體的音樂實踐中發展綜合素養。
(三)創新社團教學方法,激發學生參與熱情
“雙減”背景下,不斷創新教學方法逐漸成為提高音樂社團建設水平的核心路徑,這樣做的目的在于調動更多學生參與音樂社團的積極性。如果教師依然采取口頭講授的方式,將重點放在對音樂理論知識的傳輸和基本技能的訓練上,只會消減學生參與社團活動的熱情。
因此,創新社團活動教學方法至關重要。教師要加強對學生個人體驗的關注,并針對學生的興趣選擇更具針對性和更新穎的教學方法,以提高學生在音樂社團中的參與度,使他們獲得身心上的愉悅體驗,從而真正達到“減負”的目標。
例如:音樂社團中,教師可以開展音樂節奏的游戲,組織學生通過身體律動的方式感知音樂的節奏;也可以融入音樂猜謎游戲或角色扮演游戲,使學生在“玩”的過程中自然而然地內化音樂知識,讓社團活動變得更有趣。以人音版小學音樂四年級下冊《小秧歌》為例,教師不妨將其引入音樂社團教學,開展以“聆聽音樂,體會秧歌魅力”為主題的表演活動,為學生補充更多與秧歌有關的文化知識,使他們認識到秧歌是我國獨特的民間藝術,來源于人民群眾的日常生活。學生可以通過團隊合作表演秧歌,將在課堂上學到的秧歌舞步展現出來,并跟隨鑼鼓節奏完成正確的動作。這樣的教學方法既能激發學生參與社團表演的熱情,又能提升他們的音樂表演體驗,使他們充分感受音樂的魅力。
(四)開展多元化的社團課程,開闊學生音樂視野
多元化社團課程的開展是為了擺脫傳統音樂教學的局限性,給學生提供更加廣闊的音樂學習平臺,以滿足學生不同的學習興趣以及能力發展需求。音樂社團中,教師可以引人多種器樂教學,指導學生掌握不同樂器,如小提琴、架子鼓、鋼琴、古箏、口琴、吉他、二胡等的演奏方法。這不僅能拓寬學生的音樂視野,還能讓他們根據興趣選擇適合的樂器展開針對性學習,從而強化音樂興趣的培養。與課堂上的集體教學不同,社團內的樂器學習更注重對學生技能的培養,教師要針對學生的興趣愛好組織多元化的社團課程。
例如:學校可以提前調查不同班級學生的器樂興趣,并根據他們的興趣來安排具體的教學內容,包括鋼琴、電子琴、吉他、口琴等多種課程,以便學生結合自己的需求參與相應的社團,進行針對性的學習。
以電子琴社團課程為例,電子琴具有豐富的音色和多變的節奏,許多學生對它很感興趣,但是由于大部分學生缺乏演奏基礎,教師在開展該課程教學時,需要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首先,利用每周的音樂社團時間帶領學生認識五線譜,指導他們根據簡譜唱出彈奏的曲目,并打出相應的節奏;其次,要求學生根據鍵盤找出1一7的位置,并結合所學樂譜來彈奏曲目。針對性的指導有助于學生學習如何使用電子琴來彈奏音樂甚至進行音樂創作,從而逐步拓寬他們的音樂視野,激發他們對器樂的興趣。
(五)加強師資培訓,提高社團活動的組織水平
對音樂教師實施系統、專業的培訓是促進教師專業素養提升的重要途徑。培訓過程中,教師可以對音樂理論、音樂演奏技巧以及聲樂知識等進行更深層次的學習,以更新自身的知識體系,從而在音樂社團中向學生傳遞最前沿的知識內容。
定期參加師資培訓活動有利于提高教師對音樂的敏感度和專業度,并加強其對音樂社團建設的全面認識,從而使其在理論學習中掌握開展社團活動的技巧,循序漸進地提高社團活動組織水平以及音樂社團建設的整體質量。
(六)整合校內外資源,豐富社團活動內容
教師不能將目光局限在校內現有的課程資源上,還要適當延伸到校外,對校內外優秀的、有價值的資源進行有機整合,讓學生在音樂社團中接觸到更廣泛的音樂知識,學習書本上沒有的內容,這樣才能真正拓寬音樂學習的范圍。
就學校層面而言,可以與校外的音樂教育機構建立一定的聯系,邀請音樂專業人士來到校內社團舉辦講座,專業人士的參與不僅能夠激發學生參與社團活動的熱情,還有利于豐富社團活動的內容,為學生提供更專業的知識講解和技能訓練,從而促進他們健康成長。
除了邀請音樂專業人士到社團舉辦講座、分享演奏技巧外,學校還可以加強對社區資源的開發和利用,如邀請社區內的老藝術家,與音樂社團成員進行互動交流,一方面可以加強學校與社區的聯系,另一方面可以為學生提供更多接觸社會、了解音樂藝術的機會,引導他們從老一輩藝術家身上學習到更多的音樂技能。
就音樂教師而言,除了利用現有的教材組織教學外,還可以加強對網絡資源的挖掘與利用,創建班級音樂分享平臺,并定期發布與音樂有關的文章、推送音樂教學視頻等,以此來拓寬學生音樂學習的空間。同時,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在網絡平臺上分享自己創作的音樂作品或表演的視頻,并進行線上交流,從而更好地理解音樂的內涵。
綜上所述,“雙減\"政策強調學校“育人主陣地”的作用,同時為包括音樂在內的課程學習提供了更廣闊的空間。
社團活動作為課后服務的重要形式之一,對于促進學生健康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在全面育人理念的指導下,教師應認識到音樂社團建設的重要性,并針對學生學情和發展需求開展豐富多樣的社團活動,從而為學生音樂興趣的形成和藝術修養的提升提供強勁動力。
(侯金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