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以來,在幼兒園開展的入學準備教育中,園、家、校、社協同共育尚未形成和諧、多元、高效的融通格局。2023年出臺的《關于健全學校家庭社會協同育人機制的意見》,明確學校、家庭、社會協同育人責任,完善工作機制,密切配合、相互支持,切實增強育人合力,共同擔負起學生成長成才的重要責任,促使學生全面發展、健康成長的良好氛圍更加濃厚。因此,我們嘗試園、家、校、社融通共育,做好幼兒園入學準備教育的實踐研究,聚焦各個年齡班幼兒的真實需要,凝練幼兒園入學準備中的關鍵經驗,探索多位一體的教育支持策略,提升幼小銜接教育的科學性和有效性。
一、建立與完善園、校、家、社協同育人機制
開展調研后,我們發現,幼兒園活動與小學課程銜接存在斷層、家長參與不足、社會資源整合利用低效等問題。為此,我們成立了由幼兒園園長、學校校長、家長代表和社區負責人組成的“共育領導小組”,構建協同育人長效機制,通過學習溝通、共商共建、規范建設、多元對話四大行動,不斷健全動力機制、執行機制、保障機制和監督機制,真正做到以幼兒園為主導、以家庭為基礎、學校支持、社會支撐的多方協同教育,形成育人合力,助力幼兒全面發展。
二、常態化教師與家長研訓,提升教育認知與策略 2.構建雙向銜接課程
教師和家長是兒童人學準備教育的重要參與者。對于教師,定期組織開展教育專題講座、人學準備教育活動以及游戲活動觀摩研討、人學準備教育案例分享交流等活動。邀請學前教育專家、幼小銜接項自負責人,深入園所對教師進行深度培訓,組織骨干教師分享實踐經驗和研究成果。多元化的研訓活動有效幫助教師進一步掌握教研方法,拓寬視野,持續更新的教育理念,提升專業素養。
對于家長,園所組建家長學校,提供多元化家庭教育資源。邀請心理健康、學前教育專家開展專題講座;小學、幼兒園教師向家長宣傳入學準備教育理念,幫助家長更深人理解幼兒成長規律和幼小銜接的重要性;通過線上、線下組織的家長沙龍活動,教師面對面解答家長在育兒過程中遇到的個性化問題,增強家長的育兒信心和能力;在園所公眾號設立家庭教育指導專欄,持續向家長宣傳幼小銜接教育新理念。通過提供多元化的教育資源與指導,家長學校成為連接幼兒園、家庭和社會的重要紐帶,有力推動幼小銜接工作的順利開展。
三、構建多邊協同育人共同體,助力幼兒提升綜合素養
(一)搭建園、校“幼小銜接共育橋\"實現雙向溝 通共育
幼兒園與小學通過搭建雙向銜接“橋梁”,跨越課程銜接、教學方法差異等障礙,給予雙方互學互鑒的機會,幫助教師拓展教育視野,更新教育觀念,完成幼小銜接教育目標。
1.搭建雙向交流平臺
幼兒園教師與小學教師通過構建聯合教研體,分享教學經驗,解開教育實踐中的疑惑。例如:雙方教師就馬賽克研究方法進行深入探討,了解兒童視角的小學生活,做兒童發展需要的人學準備教育。雙方相互觀摩課堂,親身體驗教學環境,深人了解不同學段的教學模式、課程內容和教學方法。
由于課程標準和評價體系存在差異,升入一年級時,幼兒常常面臨一定的適應性挑戰。因此,確保幼小學段兒童的能力銜接顯得尤為重要。例如:在對接一年級語文課文《小公雞和小鴨子》的教學目標后,教師確定重點基于“能力目標”的銜接設計和組織語言活動,為兒童的傾聽表達、閱讀理解等能力發展做好銜接準備。再如:小學一年級數學“分類與整理”的教學與大班數學教育活動“有趣的分類”,除了對教學內容進行銜接,將重點放在對幼兒數學興趣的培養,分類能力的提升,從而促進各學段教育理念與教學方式的融合。
3.開展雙學段融通活動
為增進幼兒對小學生活的了解和期待,發揮園、校各自教育資源優勢,從兒童視角出發,共同組織策劃幼小聯合活動。開展兒童會議“我和哥哥姐姐共話成長”,邀請畢業生回到幼兒園分享小學趣事、開展合作游戲;圍繞“必須做第一名嗎\"這一話題,開展幼小哲學對話活動,通過思考、傾聽、交流,促進幼兒對于學習的深人思考;組織“書信手拉手幼小零距離”活動,實現雙學段幼兒之間的持續溝通,滿足幼兒對小學生活的好奇。
(二)攜手園、家“育幼聯盟合伙人”,形成園、家育人共同體
1.共育內容互補,助力積累提升
幼兒園側重于基本常識啟蒙與學習興趣激發。我們鼓勵家長參與幼兒園游戲與教育活動,引發家長對學前教育方式與特點的思考,進而拓展家庭個性化教育內容,與幼兒園集體教育形成互補,給予幼兒更加廣泛的理解與運用機會,激發幼兒學習興趣。
2.培養方式互動,強化習慣養成
開展日常集體活動、特色活動等,引導幼兒學習生活技能、參與勞動、服務同伴。同時,拓展線上“入學準備家庭教育經驗分享\"專欄,開創家、園互動板塊,鼓勵家長分享幼兒的家庭勞動場景,雙向互動,強化幼兒良好習慣的養成。
3.挖掘家長資源,豐富有益經驗
家長豐富的職業背景、興趣特長是重要的教育資源。幼兒園充分挖掘家長優勢與特長,建立常態化溝通交流機制,實現家庭與幼兒園教育資源的有機整合,提升入學準備家、園共育水平。
(三)打造園、社“協同育人助力圈”,全方位提供支持與保障
幼兒園與社區小圈子、社會大圈子相互協作,整合資源,形成幼兒入學準備的“助力圈”,使入學準備教育生態鏈的構成更加完整。
1.整合園、社教育資源,構建共享教育平臺
園、社作為不同主體,具有各自的獨特性。例如:人文資源,周邊的小學、高校教師、優秀志愿者、宣講團成員等;物質資源,社區黨群服務中心、社區展覽館以及周邊消防隊、文化宮、紅色教育資源等。我們聯合社區,將教育資源以及各類主題活動、公益活動等信息面向園所和社區家長發布,組織幼兒家長按需參與,提升資源利用率。
2.創設社區體驗式活動,拓寬經驗發展路徑
園所對社區教育的價值進行深度剖析,利用優質社區資源,開展體驗式活動。例如:開展社區調研活動,了解社區的歷史、規模、特點;建立社區志愿服務站,定期與社區開展園、社特色思政教育、融合教育、科學探索等活動,支持幼兒在社區體驗式的活動中拓寬視野,助力幼兒交往溝通、社會適應、科學探究等方面能力的發展,促進幼兒核心素養的提升。
3.結合本土文化,開發園本、班本特色活動
幼兒園充分利用社會資源,結合社會本土文化,如將本地的歷史、傳統和民俗文化元素融入課程設計,結合不同年齡幼兒身心發展特點,開發園本、班本入學準備特色活動,引導幼兒在活動中更加深入了解和體驗本土文化的魅力,為幼兒提供更加豐富、生動的活動體驗,加深其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內涵的感悟,對家鄉和祖國的熱愛之情。
4.拓展社會融合教育邊界
持續向周邊地區提供優質教育資源,發揮幼兒園獨有的入學準備教育價值。開展面向社區的公益入學準備家庭教育指導,傳遞科學育兒知識、親子互動方法等,助力家長了解幼小銜接科學理念,提升育兒能力。參與社區文化建設,努力打造兒童友好社區。關注社會特殊兒童的教育成長需求,定期邀請社會特需兒童參與園所活動,為“星星的孩子\"搭建溫馨互動的成長平臺。幼兒在與特需兒童的互動中學習理解與接納,促進其同理心和社會交往能力的發展。
(四)園、校、家、社協同創新
園、校、家、社之間存在顯著的相互依存、相互促進的多元關系。園所將各方擁有的認知視角、思維模式、實踐經驗等進行充分融通,以實現各主體間有力的共進態勢,進而為幼兒做好入學準備提供全面支持。通過多方共學共研,進一步提升課程質量,減緩銜接坡度;通過協同聯辦主題活動,深化各方育人融合效能,推進良好教育生態的構建。
我們將繼續深入探索園、校、家、社融通共育的有效方法,不斷優化融通共育策略和教學方法,整合教育資源,為兒童的成長創造更加良好的環境。我們相信,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一定能夠為3一6歲兒童的入學準備提供更加優質、全面的教育服務。
(吳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