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R733.4 文獻標志碼:B DOI:10.3969/j.issn.1003-1383.2025.07.015
單形性嗜上皮性腸道T細胞淋巴瘤(monomor-phicepitheliotropic intestinal T-cell lymphoma,MEITL)是一種罕見的原發性和高度侵襲性腸道T細胞淋巴瘤,來源于腸道上皮內T細胞的淋巴瘤。MEITL的診斷非常具有挑戰性,并且患者的臨床預后非常差。本文回顧性分析大理大學第一附屬醫院病理科診斷的1例單形性嗜上皮性腸道T細胞淋巴瘤患者的臨床病理資料,同時進行相關文獻復習,以加深病理醫生及臨床醫生對MEITL診斷及治療的認識,避免誤診。
1 臨床資料
1.1一般資料患者,男,65歲,因“反復腹痛5天,加重1天余\"于2024年5月20日至大理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就診。患者5天前無明顯誘因出現左下腹疼痛,為間歇性脹痛,無惡心嘔吐,無腹脹腹瀉等,期間疼痛未見明顯緩解,一天前腹痛較前加重,持續不能緩解,伴發熱嘔吐,嘔吐物為胃內容物,患者及家屬為明確診斷遂于我院急診科就診。個人史及家族史無特殊。本研究獲大理大學第一附屬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編號:DFY20240526001)。
1.2輔助檢查體格檢查:系統檢查未見異常。專科情況:腹部稍隆,未見腹壁靜脈曲張,腹壁柔軟,腹部輕壓痛,無反跳痛,不伴肌緊張。腹部CT示:(1)右腎囊腫;(2)腹主動脈及雙側髂總動脈管壁少許鈣化斑;(3)前列腺點狀鈣化灶;(4)腸系膜根部及腹膜脂肪密度增高,請結合臨床,必要時進一步檢查。胸主動脈CT血管造影(CTA) + 腹主動脈CTA示:主動脈及雙側髂總動脈管壁少許鈣化斑,雙側骼內動脈局部腹壁血栓形成。
1.3病理活檢及診斷入院后完善相關術前檢查,未見明顯手術禁忌證,急診行“腹腔鏡探查術”。術中探查過程中于空腸近端腸壁漿膜面見一大小約5cm×6cm 的腫物,腫物與腹膜粘連,腸壁漿膜面附著膿苔,腹腔內見大量積液,予生理鹽水沖洗并吸凈膿液后發現腫物破潰,繼續探查腹腔發現距空腸腫物20cm 處見另一個大小為 4cm×3cm 的腫物,予充分分離血管并用一次性腹腔切割吻合器切除腫物,并行小腸斷端吻合術,手術順利,術后腫物常規送病理檢查。
術后病理示:(小腸)T細胞淋巴瘤,符合單形性嗜上皮性腸道T細胞淋巴瘤(MEITL)。肉眼觀:送檢腸管兩段,腸管一長 11.3cm ,腸管二長 13cm ,距腸管一一側斷端 5cm 處見一大小 3cm×2.5cm×2 cm的潰瘍型腫物;距腸管二一側斷端 3.5cm 處見一大小 3.5cm×2.5cm×2cm 的潰瘍型腫物,腫物切面灰白實性質中,腸管漿膜面見膿苔附著,其余腸黏膜皺襞清晰,腸周系膜內查見直徑 0.5~1.7cm 的結節9枚。鏡下見腸壁增厚,病變區小腸絨毛萎縮,固有層黏膜破壞并潰瘍形成,周圍殘存腺體可見淋巴上皮病損(見圖1A),腫瘤細胞由小-中等大小單形一致的細胞構成(見圖1B),彌漫浸潤腸壁全層,腸周系膜淋巴結未見腫瘤累及。免疫組化(見圖1C、D):CK-P(-)、CD20(-)、CD3 (+) 、CD4(-)、CD8( +) 、CD43( (+) 、CD56( +) 、CD5(-) .CD79a(-) 、CD21(-)、CyclinD1(-)、SOX-11(-)、CD10(-)、BCL-2(+)BCL-6(-)、GranzymeB( +Δ )、Ki67(機染 + 80% )。原位雜交示EBER(-)。
1.4治療及療效患者于我院急診行腹腔鏡探查 + 小腸切除吻合 + 腸腫物切除術,術后予以補液、護胃、營養支持及抗感染等對癥支持治療,病情平穩,傷口愈合可,后轉入我院血液內科進一步治療,于2024年7月14日開始行CHOP方案化療(具體為環磷酰胺 1.2gd1+ 多柔比星 80mgd1+ 長春新堿 2mgd1+ 甲潑尼龍 ),每間隔1個月重復一次,化療過程中同時予以護胃、營養等對癥支持治療,患者無特殊不適,化療過程順利,出院后密切隨訪,截至2024年12月31日,患者已完成CH0P方案第5個周期化療,目前一般情況良好,未見腫瘤復發和轉移。
圖1患者的小腸腫瘤病理檢查所見
注:A.腫瘤細胞呈彌漫浸潤性生長,侵及腸壁全層(HE染色, ×100 );B.腫瘤由中等大小、形態單一的細胞構成,異型性不明顯(HE染色, ×200 );C.免疫組化CK-P顯示腫瘤細胞親上皮現象,部分腺上皮缺失(IHC染色 ×200 );D.免疫組化腫瘤細胞CD3陽性表達(IHC染色 ×200 )
2討論
2.1臨床特點MEITL是一種罕見的發生于腸道上皮細胞間T細胞的高度侵襲性外周T細胞淋巴瘤,一般預后較差[1]。曾用名Ⅱ型腸病相關T細胞淋巴瘤,在2016年的WHO分類中,將腸病相關T細胞淋巴瘤I型更名為腸病相關T細胞淋巴瘤,Ⅱ型腸病相關T細胞淋巴瘤被認為是一種獨立的T細胞淋巴瘤,并將其更名為“單形性嗜上皮性腸道T細胞淋巴瘤”[2]。MEITL任何年齡均可發病,中位年齡60歲,男性多見,男:女為 (1.6~3):1[3] 。西方國家發病率每年 (0.5~1)/100 萬,全球分布,亞洲更多見。發病時間臨床上可分為急性病程和慢性病程,急性起病者往往以急腹癥為首發癥狀,通常伴有腸穿孔或腸梗阻表現,而慢性病程者通常表現為反復腹痛、腹脹,同時伴有發熱、腹瀉、便血、體重下降等全身癥狀。不同于經典型腸病相關T細胞淋巴瘤,乳糜瀉發生的概率極罕見[4]。病變主要累及小腸,也可發生于結腸,較少發生于胃和十二指腸,隨著病程進展,腫瘤還可擴散至腹腔、盆腔、胸腔臟器、骨髓、皮膚及中樞神經系統等[5]。大體特點:通常表現為多發性的黏膜糜爛或者潰瘍性腫塊,肉眼與炎癥性腸病難以區分,可見穿孔,也可表現為占位性病變,從而導致腸腔狹窄和梗阻[6]。腫塊大小0.5~20cm不等(平均直徑 6cm ),切面灰白,質地細膩,常累及腸壁全層[7] C
2.2病理特征及診斷MEITL的組織學較有特點,鏡下通常可觀察到3個區域:中央區、邊緣帶和上皮內淋巴細胞增多區(intraepithelial lymphocytosiszone,IEL)[8]。中央區位于腫瘤的中心,黏膜常有潰瘍,腫瘤細胞彌漫浸潤腸壁全層,罕見壞死,無血管浸潤。腫瘤細胞形態單一,胞質淡染或嗜酸性,異型不明顯,細胞核圓形或多角形、深染、核膜皺褶內陷,染色質粗顆粒狀,部分伴有核周空暈,核仁不明顯,核分裂象少見。在少部分病例中,細胞核可具有一定的多形性,類似腸病相關T細胞淋巴瘤,但間質缺乏炎性背景,一般不伴有壞死;邊緣帶緊鄰中央區,病變附近絨毛萎縮,不伴有隱窩增生,具有明顯親上皮性,包括隱窩和表面上皮,較少累及肌層和黏膜下層,常橫向在黏膜內擴散;上皮內淋巴細胞類似中央區的腫瘤細胞,上皮內淋巴細胞增多區一般根據腸病的標準定義,即 gt;30 個淋巴細胞/100個腸上皮細胞,通常存在于邊緣帶周圍,但是在少數病例中,IEL也可出現在遠處黏膜,病變范圍大小不等,可多灶性生長。IEL中腸絨毛可見輕度萎縮,形態學表現為正常的小淋巴細胞,核圓,染色質濃染。免疫組化表達CD2、CD3、CD7、CD8、CD43、CD56、GranzymeB、TIA-1,陰性CD4、CD5、CD1O、CD20、CD79α ,部分病例可表達CD4、CD20,腫瘤增殖指數30%~90% ,Ki67增殖指數往往較高,通常大于50% ,EBER通常為陰性。分子遺傳學特征:MEITL常出現TCR基因克隆性重排( gt;90% 的病例),以及多基因突變,超過 90% 的病例出現抑癌基因SETD2突變,大多數病例有MYC基因擴增和STAT5B基因激活突變,其他突變的基因有JAK3、GNAI2等°;此外MEITL常出現JAK-STAT通路相關基因突變和染色體臂 9q 的擴增;MEITL與經典型腸病相關T細胞淋巴瘤具有重疊的分子學改變[10]。
2.3鑒別診斷 ① 黏膜相關淋巴組織結外邊緣區淋巴瘤(MALT):主要發生于中老年人,最常累及胃部,以胃竇、胃體多見,腫瘤細胞形態變異很大,可與濾泡中心細胞、小淋巴細胞或單核樣B細胞相似,常見不同程度的漿細胞分化,免疫組化表達B細胞標記,T細胞標記陰性[]。 ② 腸病相關T細胞淋巴瘤(EATL):主要見于北歐人,亞洲人較少見,通常與乳糜瀉密切相關。腫瘤細胞呈中到大,廣泛浸潤腸壁和上皮,壞死常見,腫瘤細胞背景中常見炎癥細胞浸潤,免疫組化CD3、CD7、TIA-1、粒酶B陽性,EBER陰性[12]。 ③ 腸道惰性T淋巴細胞增生性疾病:發病年齡從青少年到老年,主要表現為消化道癥狀(腹痛、腹瀉、嘔吐等)。病變可累及消化道任何部位,表現為黏膜固有層小淋巴細胞彌漫浸潤,有時累及黏膜肌層或黏膜下層,但腸上皮內很少有侵犯,無親上皮性,不侵犯固有肌層及漿膜層。免疫組化:CD3、CD5、CD7、CD8可陽性,CD4、CD56通常陰性,TCR基因克隆性重組陽性,臨床病程惰性,長期無明顯進展。 ④ 結外NK/T細胞淋巴瘤:主要發生于中青年,男性多于女性,小腸最為常見,其次是結腸,組織形態可類似MEITL,但腫瘤細胞常有血管中心性浸潤,地圖狀壞死常見,免疫組化胞漿CD3、CD56陽性,EBER 陽性[13]。 ⑤ 間變性大細胞淋巴瘤(ALCL):累及小腸較罕見,腫瘤細胞大,異型性明顯,免疫組化腫瘤細胞彌漫CD30強陽性,ALK可表達也可不表達。
2.4治療及預后MEITL通常以手術切除為主,輔以術后化療,約 50% 的患者需要開腹手術治療出血、穿孔或梗阻等并發癥,目前的化療方案通常與非霍奇金淋巴瘤相同,主要以CHOP、ECHOP、ESHAP、BEAM方案為主[14]。但MEITL具有高度侵襲性,易復發、生存期短,中位生存期在一年以內。大部分患者通常在確診一年以內死亡,總體生存時間0~3年不等。年齡 gt;60 歲、疾病進展期是預后不利因素,化療和自體干細胞移植可以延長生存時間,減少復發[15] 。
綜上所述,MEITL發病率低,預后差,總體生存期短,診斷上需要綜合臨床病史和相關輔助檢查,最終確診則需要依靠組織病理學特點及免疫組化。
參考文獻
[1] 蘭秋霞,馬強,肖華亮.單形性嗜上皮性腸道T細胞淋巴瘤3例臨床病理觀察[J].診斷病理學雜志,2024,31(2) :110-113,118.
[2] SWERDLOWSH,CAMPOE,PILERISA,etal.The2016revisionof the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classifica-tionoflymphoid neoplasms[J].Blood,2O16,127(20) :2375-2390.
[3] 濮珍紅,馮江龍,裴媛媛,等.單形性嗜上皮性腸道T細胞淋巴瘤4例及文獻復習[J].現代腫瘤醫學,2024,32(5) :895-899.
[4] 蔡心雨,閆浩,付姍姍,等.單形性親上皮性腸道T細胞淋巴瘤4例臨床病理分析[J].山東第一醫科大學(山東省醫學科學院)學報,2023,44(12):923-927.
[5] 陳春妮,王震,江悅,等.腸道單形性親上皮性T細胞淋巴瘤12例臨床病理學特征[J].中華病理學雜志,2020,49(1) :17-21.
[6] 白云峰,李振興,徐博偉,等.以腸穿孔為表現的單形性嗜上皮性腸道T細胞淋巴瘤1例[J].華北理工大學學報(醫學版),2022,24(5):402-405.
[7] 張景航,薛云,張延平,等.單形性親上皮性腸道T細胞淋巴瘤16例臨床病理學分析[J].新鄉醫學院學報,2021,38(11):1043-1047.
[8] 朱重梅,金杰畑,盧佳斌,等.單形性親上皮性腸道T細胞淋巴瘤30例臨床病理分析[J].消化腫瘤雜志(電子版),2020,12(2):112-116.
[9] ZHOUB,GUO M,LIXH,et al.Clinicopathologicaland molecular genetic alterations in monomorphic-epithe-liotropicintestinalT-cell lymphomaofthesmall intestine[J].EurJMedRes,2024,29(1):191.
[10] 蘇曉路,張靜,毛杰,等.單形性親上皮性腸道T細胞淋巴瘤病例報道并文獻復習[J].生物醫學轉化,2023,4(1) :93-100.
[11] 王莉,黃德鴻,肖春燕,等.單形性嗜上皮性腸道T細胞淋巴瘤3例報道與文獻復習[J].解放軍醫學雜志,2018,43(1):45-50.
[12] 陳妹瓊,張鋆歆,李淑英.CD20陽性單形性嗜上皮性腸道T細胞淋巴瘤1例[J].診斷病理學雜志,2017,24(9) :719-720.
[13] YIJH,LEEGW,DOYR,etal.Multicenterretro-spective analysis of the clinicopathologic featuresofmonomorphicepitheliotropicintestinal T-cell lymphoma[J].AnnHematol,2019,98(11):2541-2550.
[14] CHENY,XUHZ,SHANNN,etal.Pegylated lipo-somal doxorubicin(PLD) -containing regimen as a noveltreatment of monomorphic epithelial intestinal T-celllymphoma(MEITL):acase report andreview of litera-ture[J]. Medicine,2022,101(44):e31326.
[15] YIJH,LEEGW,DOYR,etal.Amulticenterret-rospective analysis of clinicopathologic features of mono-morphic epitheliotropic intestinal T-cell lymphoma[J].Blood,2018,132(Suppl_1) :2909.
(收稿日期:2025-02-26修回日期:2025-03-22)
(編輯:王琳葵潘明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