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R-42,G642 文獻標志碼:B DOI:10.3969/j. issn.1003-1383.2025.07.017
2020年5月,《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明確指出,應根據不同學科和專業制定完善的課程思政教育體系,并將課程思政融入課堂教學。針對臨床醫學類課程,思政教育要求培養學生具備“敬佑生命、救死扶傷、甘于奉獻、大愛無疆”的醫者精神[1]。然而,當前教師在臨床醫學類課程思政教學中存在“求大、求全、面面俱到”或思政內容與專業內容融合困難、缺乏深度、形式單一等問題,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課程思政的教學效果。為探索如何有效地將思政元素融入兒科學教學中,我們采用課程思政融人BOPPPS(bridge-in,objective,pre-assess-ment,participatory learning,post-assessment,summary )模式,貫穿于整個教學過程。通過科學設計課程、多樣化教學及多元評價,實現課程思政與兒科學教學的融合,旨在增強學生職業道德與社會責任感,培養合格兒科人才。
1兒科學課程思政的必要性
兒科學作為醫學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肩負著培養未來兒科醫生的重任。由于專業的特殊性,兒科領域面臨諸多挑戰,如醫患溝通困難、薪酬待遇偏低、醫師及學生專業認同感不足等[2]。近年來,兒科醫生短缺已成為我國重要的社會問題。因此,在兒科學課程中融人思政教育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兒科醫生面對的是兒童這一特殊群體,必須具備高度的職業道德和人文關懷。通過課程思政,可以引導學生深刻認識兒科醫生的責任與使命。兒科醫生不僅要治病救人,還需關注兒童的身心健康發展。課程思政有助于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使其關注兒童成長的社會環境。此外,兒科醫生需要與兒童及其家屬進行有效溝通,良好的人文素養不可或缺。課程思政能夠提升學生的溝通能力和同理心,為其未來職業發展奠定基礎。
2醫學院校兒科學教學中思政元素融入的現狀與挑戰
目前,國內多數醫學院校在兒科學課程教學中逐漸重視思政教育的融人,但在具體實施過程中仍面臨諸多挑戰。首先,部分教師由于在思政教育方面的能力和經驗有限,難以充分發揮其引導作用。其次,傳統教學模式主要按照系統章節傳授專業知識和技能,即使教學目標中列出了素質目標和德育目標,教師在實際授課時往往忽略這些目標的實現,導致理論與實踐結合不緊密。此外,許多課程中的思政內容較為理論化,缺乏與兒科醫學專業知識和技能的有效結合,使得學生難以將所學理論應用于實際。傳統的教學模式以課堂講授為主,教育方式單一,學生被動接受知識,缺乏主動參與和深人思考的機會,難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思考能力,從而影響了思政教育的效果。因此,在將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專業課程時,應采用合適的教學設計,根據學科性質、課程內容以及學生的專業特征,凝練出符合本專業、學科和課程的科學精神,緊密圍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將其有機融入課程中,實現價值塑造、知識傳授與能力培養的有機整合,從而最大限度地發揮二者的協同效應,實現課程的育人價值[3-4] C
3 BOPPPS教學模式介紹
為了更好地將思政教育融入兒科學專業教學,提升教書育人的效果,教研室開展了基于BOPPPS教學模式的兒科學課程思政。BOPPPS教學模式的六個組成部分包括:(1)導人(bridge-in);(2)教學目標(objective);(3)前測(pre-assessment);(4)參與式學習(partici-patorylearning);(5)后測(post-assessment);(6)總結(summary)。BOPPPS教學模式通過學生參與式互動和教學反饋,能夠有效提高教學效果。
4教學改革舉措
4.1提高教師的BOPPPS教學能力和課程思政意識與能力教師是教書育人的實施主體,也是課堂教學的直接責任人[7]。BOPPPS是由加拿大哥倫比亞大學Kerr提出的一種以教學目標為導向、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模型,對教師的課堂教學設計提出了較高要求。教研室組織任課教師參加了臨床醫學院教師課堂認證,包括理論學習和參與微格演練工作坊,讓教師掌握BOPPPS各個模塊的使用。通過專題講座、研討會和工作坊等形式,向教師介紹課程思政的理論基礎和實施方法,幫助教師理解思政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組織觀看網上課程思政優秀示范課,借鑒其他院校課程思政的成功經驗,拓展教師的課程思政思路。通過實際案例,向教師展示如何將思政元素融入醫學課程,提供具體的操作方法和實施步驟。提供思政教育相關書籍、文章和視頻資料,鼓勵教師自主學習,并在教學實踐中不斷反思和改進。通過組建思政教育教學團隊,集思廣益,共同設計和實施課程思政教學方案等方式,提升教師的思政教育能力。
4.2開展BOPPPS模式下兒科學課程思政教學設計及大綱修訂為更好地實施課程思政教育,教研室組織教師修訂了廣西中醫藥大學《兒科學》課程教學大綱,將思政教育融人其中。課程內容不僅涵蓋基礎醫學知識和臨床技能,還明確了以下課程思政目標:培養學生職業道德和職業素養,增強其對醫學事業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提高學生的社會責任意識,使其關注兒童健康與公共衛生問題;強化學生的團隊合作精神和人文關懷意識。為實現思政元素與課程內容的有機融合,以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教研室組織教師集體討論,對課程章節進行深人分析,挖掘思政元素。例如,在講授兒童健康與疾病預防時,強調疫苗接種的社會意義和公共衛生責任;在討論兒童營養問題時,關注貧困地區兒童的營養狀況及其社會經濟背景;在涉及兒童心理健康的課程中,結合實際案例探討社會因素對兒童心理健康的影響。通過BOPPPS教學模式,將思政元素融人課程教學的各個環節,實現思政教育與專業知識的有機融合,使學生在掌握專業知識的基礎上達到立德樹人的目標。
4.3課堂教學過程設計為探索 BOPPPS 教學模式在兒科學課程思政中的應用,本研究以高等醫學院校本科教材《兒科學》(人民衛生出版社第九版)第六章第十節《新生兒溶血病》為例,將課程思政元素融人教學全過程。(1)導人環節(bridge-in):首先播放一段關于新生兒溶血病并發膽紅素腦病的新聞報道,展示該疾病對新生兒及其家庭的深遠影響。隨后,教師提出引導性問題:“新生兒溶血病的主要危害是什么?如何有效預防和治療?”這一設計旨在引發學生對疾病危害性的深入思考,激發其學習興趣與責任感,使其充分認識到掌握相關知識的重要性。(2)教學目標(objective):在明確學習目標時,除專業目標外,還需融入思政目標,如培養學生的職業精神、關愛患者的人文情懷以及嚴謹的科學態度。例如,在學習新生兒溶血病的診斷和治療時,要求學生不僅要掌握相關的醫學知識和技能,更要樹立職業使命感,并對患兒及家屬實施人文關懷。(3)前測(pre-assessment):前測的設計需與學習目標和課程內容保持一致,以便教師能夠快速掌握學生的具體情況。前測可通過課堂提問、課前測試等方式進行,并采用雨課堂的形式。題目設計應與本節課的教學內容相符,旨在檢測學生對相關知識和能力的儲備情況,并聚焦課堂目標。例如,通過提問“A、B、O、AB血型的人體內的血型基因和血漿中存在的抗體是什么?”可以了解學生對新生兒溶血病及其相關基礎知識(如血型、免疫反應)的掌握情況,并激發學生對新生兒溶血發病機制的探索興趣,從而為后續教學內容的展開做好鋪墊。(4)參與式學習(par-ticipatorylearning):參與式學習是BOPPPS教學模式的關鍵環節,也是課程思政能否有效融入專業知識的重要步驟。通過將思政元素融入專業課程,讓學生在積極愉快的互動教學中樹立正確的觀念,而不僅僅是空洞的講解和口號。此外,利用信息化工具(如雨課堂)及時收集學生反饋,可以提升課堂的互動性。 ① 在講解“新生兒溶血病”的概念和發病機制時,可以提問學生:輸血時血型不合會出現什么情況?如果是懷孕時母子血型不合呢?以此培養學生一絲不茍的工作態度。 ② 在講解新生兒溶血病的臨床表現時,可以讓學生根據前面講述的發病機制,討論并概括出本病的臨床表現。之后,教師可以進一步引出嚴重表現一膽紅素腦病,并通過圖片展示,幫助學生更深刻地理解其特性。在此處引入案例:有些嚴重黃疸的新生兒,其家長(尤其在某些老人的介入下)延誤治療,導致膽紅素腦病的發生。通過這一案例,讓學生認識到有效溝通的重要性,并理解避免膽紅素腦病的發生是兒科醫生的責任和義務,從而體會“保障兒童生命安全、提高生存質量、降低傷殘率和死亡率”的神圣使命。 ③ 在講解新生兒溶血病的實驗室檢查時,特別是抗體效價測定部分,可以與預防措施的重要性相結合。通過闡述抗體效價與溶血病風險之間的關系,幫助學生理解早期篩查和預防干預的重要性,從而培養他們的預防醫學觀念和責任意識。 ④ 在討論新生兒溶血病的治療時,可以通過介紹光療技術的歷史,讓學生感受到醫學前輩們堅持不懈的探索精神。在講解換血療法時,可以引用“萬嬰之母”林巧稚醫生與五胎母親的故事,介紹林巧稚醫生在我國首次采用換血療法成功救治新生兒溶血病患兒的案例,激勵學生向林巧稚醫生學習,培養鉆研精神、創新意識、責任感和無私無畏的品質,以及對患者的仁愛之心。同時,教師可以分享自己在臨床診治過程中的感悟,正面引導學生。(5)后測(post-assessment):通過隨堂測試,教師可以評估學生的學習效果,發現并解決課堂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從而促使教師更深人地審視課程內容,進一步完善教學設計。與前測相對應,后測重點考查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在本堂課結束時,將采用案例分析的方式,評估學生對新生兒溶血病的病因、臨床表現、治療方法及預防措施的理解程度。通過觀察學生的回答和評論,教師可以更好地了解學生對兒科專業知識的掌握情況,同時有助于培養學生的臨床思維能力和人文修養,從而培養出具有良好醫德的兒科醫生。(6)總結(summary):課堂總結應緊扣教學目標,內容簡潔明了,易于理解和記憶。教師可以使用思維導圖概括新生兒溶血病的關鍵特征,并通過“三三”口訣(即三個臨床表現、三個實驗室檢查、三個治療方法)的形式,幫助學生更深刻地理解該疾病,并獲得學習成就感,提高對兒科學的興趣。教師應基于BOPPPS模塊進行反思,總結并分析教學過程中對教學目標、內容及思政元素的把握情況,并提出改進方法[8]
5基于BOPPPS教學模式的兒科學課程思政實踐效果
課程思政教學評價作為提升教學質量和學生綜合素質的重要手段,能夠幫助教師深人了解課堂教學效果,從而不斷完善教學過程。既往教學反饋多采用理論知識考核方法,然而這種方法在評價課程思政教學效果方面存在一定局限性[9]。為解決這一問題,課程結束后教研室設計了調查問卷,以收集學生的評價反饋。本次調查共發放問卷201份,回收率和有效率均達到 100% (問卷回收方式:班干課后協助回收)。調查結果顯示(表1、表2): 92% 的學生對思政元素融入兒科學教學表示滿意;在課程思政教學環節設計、教學內容設置、授課教師思政素養以及教學過程等方面,學生滿意度均超過 85% ;此外,90% 的學生認為兒科學課程思政不僅激發了學習興趣,還提升了職業素養,堅定理想信念。
表1學生對兒科學課程思政教學效果滿意度[ 1
表2學生對兒科學課程思政教學效果的評價 .n(%) 1
6結語
將思政元素融人兒科學教學,是提升醫學生綜合素質、培養合格醫學人才的重要途徑。目前,兒科學課程思政仍處于探索階段。如何在教學設計中巧妙融入課程思政,是兒科教師需要深入思考的問題[10]。將BOPPPS教學模式與課程思政相結合,可以有效提升兒科學課程的教學效果,促進學生知識技能和思政素養的全面發展。BOPPPS教學模式的結構化設計、多樣化的教學活動和多維度的評估方式,為兒科學課程思政的實施提供了有力支持。然而,教師在實施過程中也面臨著教學設計復雜性、學生參與積極性、教學資源要求和評估全面性等挑戰。未來,仍需進一步探索和完善課程思政與兒科學教育的結合機制,不斷創新教學方法和手段,為兒科學課程思政提供可推廣的教學范式。
參考文獻
[1] 教育部.《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教高[2020]3號)[EB/OL].(2020-05-28)[2025-02-17].http://www.moe. gov. cn/srcsite/A08/s7056/202006/t20200603_462437.html.
[2] 姚新穎,楊婷婷,鄧婉君,等.中國兒科醫生工作滿意度及影響因素分析[J].中國公共衛生,2020,36(4):560-565.
[3] 聶曉穎.課程思政視域下基于BOPPPS的混合式教學實踐研究:以“數據結構與算法”為例[J].科教文匯,2021(14):100-102.
[4] 范曉,何玲,徐曄,等.BOPPPS模式下兒科影像學課程思政的教學實踐初探[J].中國繼續醫學教育,2023,15(10):10-14.
[5] 曹丹平,印興耀.加拿大BOPPPS教學模式及其對高等教育改革的啟示[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16,35(2):196-200,249.
[6] 朱翔貞,高靜芳,陶明,等.BOPPPS教學法推進以學生為中心醫學心理學課堂教學改革的實踐[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19(12):108-109.
[7] 王玉生.“中外教育簡史”課程思政的兩個生成路徑[J].紹興文理學院學報(教育版),2019,39(10):7-10.
[8] 余情,劉磊,何璐,等.課程思政融人BOPPPS教學模式在刺法灸法學課程中的應用探索[J].成都中醫藥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22(4):107-110.
[9] 莫非,許飛,楊麗君,等.免疫學檢驗技術課程中思政元素融合與評價設計[J].中國繼續醫學教育,2022,14(3) :140-144.
[10] 張志勇,華子瑜,胡艷妮.課程思政與專業教育融合在“兒科學”教學中的探索與實踐[J].大學,2022(15) :165-168.
(收稿日期:2025-02-24修回日期:2025-04-21)
(編輯:梁明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