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是兒童獲取知識、發展思維、豐富情感的重要途徑。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基于兒童生活的情境化閱讀教學,能有效拉近文本與現實的距離,激發兒童的閱讀興趣。因而,語文課堂教學應以兒童生活為基點,深入探索契合兒童生活的,關注兒童,鏈接生活,創設特定的情境,讓學生動起來、思維活起來;探尋文本與學生生活、語文學習與兒童生命成長的“溝通點”“共鳴點”,讓學生享受更多語文學習的樂趣。
一、以兒童生活為根基,搭建情境化閱讀框架
教師將兒童熟悉的生活元素融人閱讀教學,能夠讓文本變得鮮活生動,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教師創設與生活緊密相連的情境,能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文本內容,感受語言文字的魅力。
1.挖掘生活場景,構建真實的閱讀情境
現實生活是最好的課堂,校園與社區中的自然景象往往藏著語文學習的密碼。
以四年級上冊《爬山虎的腳》的教學為例,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觀察校園或社區里的爬山虎。提前一周布置觀察任務,讓學生每日利用課間、放學后的時間,帶上記錄本和畫筆,記錄爬山虎的生長過程。在此期間,教師鼓勵學生用手機拍攝不同時段的照片,對比爬山虎葉子從嫩綠到深綠的顏色變化,仔細分辨其腳從如蝸牛觸角般細小,到分叉卷曲、牢牢吸附墻面的形態轉變。在課堂上,教師先組織學生在小組內交流觀察發現,隨后將學生的觀察記錄、拍攝的對比照片與課文中的相應內容進行對比分析。通過實物觀察與文字描述的反復印證,學生不僅直觀地理解了課文中對爬山虎生長特點的描述,還在持續的觀察實踐中,掌握了按時間順序、抓細節特征的觀察方法。這種將生活實景融入閱讀教學的方式,讓抽象的文字變得鮮活可感,切實增強了學生對文本的理解與感悟。
2.串聯生活故事,營造沉浸式閱讀氛圍
每個人的生活都是一部精彩的故事集,教師引導學生將生活中的故事與課文相結合,能讓閱讀課堂充滿趣味與溫度。
比如,在五年級下冊《草船借箭》的教學中,教師首先引導學生分享生活中運用智慧解決問題的經歷,有的學生講述了巧妙調解同學矛盾的過程,有的學生分享了團隊協作攻克學習難題的故事。隨后,教師將這些真實的生活故事與課文中諸葛亮神機妙算“借箭”的經典情節相勾連。在課堂上,教師創設“智慧謀略大比拼”的情境,組織學生開展分角色表演活動。學生分別扮演諸葛亮、周瑜、魯肅等人物,圍繞“借箭”展開對話,深入探討諸葛亮如何利用天氣、人心和局勢制定策略。在討論的過程中,學生不僅精準地把握了課文中人物的性格特點,還透徹地理解了故事背后的邏輯脈絡,在沉浸式體驗中感受到古典文學的獨特魅力,實現了生活經驗與文本解讀的深度融合。
二、借兒童生活經驗,深化情境化閱讀理解
閱讀不僅僅是文字的解讀,更是情感的共鳴與思想的碰撞。教師借助兒童已有的生活經驗,能夠讓他們走進文本深處,體會作者的情感,理解文章的內涵。
1.喚醒情感記憶,實現文本情感共鳴
生活中的每一段經歷都沉淀著珍貴的情感,當這些情感與課文中的情節相遇,便會綻放出理解的火花。
比如,在六年級上冊《橋》的教學中,教師緊扣“危急時刻的人性光輝”這一主題,引導學生回溯生活中親歷或聽聞的危急場景:暴雨中背起老人螳過積水的社區工作者,面對火災逆行救人、被濃煙熏黑臉龐的鄰居,還有地震時用身軀護住學生的教師。這些發生在身邊的真實故事,成為學生理解課文的情感紐帶。課堂上,教師將這些真實的故事與課文中老支書在洪水肆虐時,鎮定指揮村民轉移,舍己為人的情節緊密融合,創設“我心中的英雄”的討論情境。學生結合生活經歷,分享對“英雄”的理解,有人感慨平凡人在關鍵時刻挺身而出的偉大,有人贊嘆普通人身上閃耀的光芒。在思想碰撞中,學生不僅深刻體會到老支書忠于職守、無私奉獻的高尚品質,更在情感共鳴中樹立起正確的價值觀,實現了從生活體驗到文本感悟的過渡,讓語文課堂真正成為滋養心靈的沃土。
2.鏈接生活認知,突破閱讀難點
抽象的知識常常讓學生望而生畏,而學生在生活中積累的認知經驗,則是破解這些難點的金鑰匙。
比如,在四年級下冊《琥珀》的教學中,琥珀的形成過程相當漫長,情況很復雜,學生對此難以理解。教師可以從學生熟悉的生活現象切入,引導學生回憶冬天屋檐下冰柱慢慢凝結的過程,或是夏日里樹脂滴落、逐漸變硬的場景,以具象的生活實例幫助學生構建對“凝固”“包裹”等關鍵概念的直觀認知。課堂上,教師進一步結合課文中“響午的太陽熱辣辣地照射著整個樹林。許多老松樹滲出厚厚的松脂”的描寫,配合動態模擬視頻,將松脂包裹昆蟲最終形成琥珀的過程進行拆解、展示。學生對照生活經驗與視頻的畫面,在文本描述與具象場景的相互印證中,理清琥珀形成的各個環節,順利突破閱讀難點,既提升了對科學知識的認知,又鍛煉了文本解讀能力。
三、融兒童生活實踐,延伸情境化閱讀效能
閱讀的價值不僅在于知識的獲取,更在于能力的提升和素養的培養。教師將閱讀與生活實踐相結合,能夠讓學生將所學知識運用到實際生活中,實現知識的遷移與轉化。
1.開展生活體驗活動,強化閱讀感知
生活體驗是深化閱讀感知的重要途徑,能讓學生在實踐中加深對文本的理解。
比如,在六年級下冊《北京的春節》的教學中,教師緊扣課文中春節習俗的描寫,組織學生開展“家鄉的傳統節日”實踐活動。在春節、端午等傳統節日期間,教師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家鄉的特色民俗:北方的學生動手包餃子、蒸年糕,記錄從揉面搟皮到下鍋煮餃子的全過程;南方的學生參加廟會、舞龍舞獅等活動,用鏡頭捕捉熱鬧喜慶的節日情景。同時,教師鼓勵學生通過日記、照片、短視頻等形式,詳細地記錄節日中的所見所聞、所感所想。課堂上,教師創設“家鄉節日分享會”的情境,搭建展示交流平臺。學生精心制作圖文并茂的課件,剪輯生動有趣的視頻,在班級中分享家鄉節日的獨特習俗。教師指導學生將課文中北京春節熬臘八粥、逛廟會等場景,與自己家鄉的節日習俗進行對比分析,深入理解作者對傳統節日文化的細膩描寫,真正將閱讀收獲轉化為觀察生活、感悟文化的實踐能力。
2.組織生活分享交流活動,遷移閱讀成果
分享是思想的碰撞,是知識的傳遞。教師組織學生開展生活分享交流活動,能夠讓學生將閱讀中獲得的感悟與生活實際相結合,實現閱讀成果的遷移。
以五年級上冊《少年中國說(節選)》的教學為例,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開展“少年與國家”主題演講活動。教師引導學生關注少年兒童在生活中勇于擔當的鮮活事例,如校園里的環保小衛士、社區內的公益小志愿者等,結合課文中“少年強則國強”的核心思想,思考個人與國家發展的緊密聯系。學生從參與社區垃圾分類宣傳、為貧困地區兒童捐贈書籍等親身經歷出發,撰寫演講稿,在班級中分享自己對少年責任的理解。在交流中,學生不僅深化了對課文中愛國情懷與使命感的認知,還將文本傳遞的精神轉化為日常行動,主動參與關愛他人、服務社會的實踐活動,真正實現了閱讀成果向社會責任意識與行動力的有效遷移。
總之,基于兒童生活的情境化閱讀教學,需以生活為依托,以經驗為紐帶。教師通過挖掘生活場景、喚醒情感記憶、開展實踐活動等策略,將閱讀與兒童生活緊密融合,能夠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深化學生對文本的理解,培養其觀察、表達與實踐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