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會運用多種閱讀方法,具有獨立閱讀能力。”這是語文新課標在總目標中提出的培養小學生自主閱讀能力的目標。在教學中,教師應根據學生的學情,結合閱讀內容,從激發閱讀興趣入手,指導學生循序漸進地開展閱讀實踐,掌握多樣化的閱讀方法,并把積累的閱讀經驗遷移運用在課外自主閱讀活動中,提升閱讀能力,成為一個合格的閱讀者。
一、設置懸念
學生能夠進行自主閱讀的表現是由苦讀變為樂讀,由被動閱讀變為主動閱讀。在教學中,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閱讀特點,創設適合學生閱讀的情境,設置閱讀懸念,激發學生進行自主閱讀的欲望,引導學生通過閱讀逐漸揭開懸念。
比如,教學三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的《花的學校》,教師在學生讀課文題目后提出問題:“世界上真的有‘花的學校’嗎?在哪里呢?我們能去看看、玩玩嗎?”這個問題一下子就激發了學生對花的學校的向往之情,學生自主閱讀課文的欲望隨之產生。又如,教學三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的《蜜蜂》,教師可以講述法布爾做蜜蜂辨別方向的實驗:法布爾從蜂窩里抓出一些蜜蜂,做上記號,放在紙袋中,帶到離家四公里的地方將蜜蜂放出來,這些蜜蜂一下子飛向了四面八方…教師的講述在此停下了,學生急切地想知道實驗的結果,就會自主閱讀文本,探究實驗的結果
二、方法引領
學生自主閱讀能力的培養,說到底是學生學會了多種閱讀方法,可以在閱讀實踐中加以運用。因此,教師應重視指導學生在閱讀實踐中掌握多種閱讀方法。
比如,五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的《牛郎織女(一)》,這篇課文是篇幅比較長的民間故事,教師要在有限的時間內完成教學任務,就可以讓學生采用默讀的方法,提高閱讀速度。教師需要讓學生明確文本篇幅的特點,選擇上一單元學習的提高閱讀速度的策略,運用不回讀、連詞成句地讀、抓住關鍵詞句讀等方法,迅速完成初讀課文的任務。在此基礎上,教師指導學生運用四年級下冊第六單元學習的概括長文章主要內容的方法,概括課文的主要內容;接著,教師讓學生選擇課文中自己喜歡的故事情節,互相講述,鼓勵學生講出自己的特色;最后,教師讓學生找出課文中略寫的內容,采用想象的方法,補充適宜的情節,開展創造性復述活動。
三、遷移運用
學生自主閱讀能力培養的路徑,就是學生在課內學習閱讀方法,遷移運用到課外閱讀實踐中。
比如,五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的《景陽岡》,這篇課文選自古典長篇小說《水滸傳》,所在單元承載的是初步學習閱讀古典名著的方法,不僅指學生閱讀節選類課文需要運用相應的方法,而且閱讀節選課文對應的長篇原著《水滸傳》,更需要遷移運用所學習的方法。《景陽岡》這篇課文篇幅很長,文中有大量文白夾雜的語言,給學生閱讀課文帶來了不小的影響。教師需要指導學生運用合適的閱讀策略,對文本中涉及的人物及精彩故事進行深入理解。教學《景陽岡》一課,教師在指導學生提高閱讀速度的基礎上,引導學生運用閱讀古典小說的基本閱讀方法,比如,精讀、略讀、瀏覽、跳讀等,深入理解《景陽岡》的內容,關注武松作為梁山英雄好漢的性格發展與變化,對突出武松智慧勇猛的情節進行精讀,對描寫與武松有關的其他人物進行略讀,對其他的描寫進行瀏覽。
四、拓展閱讀
學生進行自主閱讀,不可能局限于閱讀統編教材編排的課文和教材的編者推薦的整本書閱讀書目。教師還需要給學生推薦合適的課外閱讀資料,擴大學生的閱讀量,開闊學生的視野,提升學生的自主閱讀能力。
比如,三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的《賣火柴的小女孩》,這篇課文是丹麥童話故事作家安徒生創作的童話故事,作者以“賣火柴、擦火柴、人死去”為線索,講述了大年夜的街頭又黑又冷,一個乖巧、美麗的賣火柴的小女孩,在饑餓、寒冷、孤獨中五次擦燃火柴,在火光中看到不同的幻像,最后在大年夜,在幻想中微笑著凍死在街頭的悲慘故事,揭露了資本主義社會的罪惡,表達了對小女孩不幸遭遇的深切同情。在教學中,教師應引導學生關注安徒生童話中想象、結構、人物等方面的特點,鼓勵學生閱讀安徒生的其他童話故事,揭示安徒生童話吸引人的秘妙。為了讓學生深入閱讀《安徒生童話》整本書,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開展“比一比誰發現的秘妙最有價值”的主題閱讀活動,督促學生帶著發現的眼睛去讀《安徒生童話》,爭取每讀一篇故事都有屬于自己的收獲。
五、評價激勵
學生喜歡得到表揚。在學生自主閱讀的過程中,教師應該以表揚為主,對學生的閱讀情況進行評價,有效地激勵學生持續開展閱讀活動,不斷提升自主閱讀能力。
比如,整本書閱讀活動主要是學生在課外自主完成的,教師應充分利用激勵機制,引導學生積極地開展整本書閱讀活動,不僅呈現閱讀數量上的穩步遞增,更體現閱讀質量上的持續發展。教師既需要經常表揚在自主閱讀活動中表現出色的學生,又要鼓勵那些在自主閱讀活動中表現欠佳的學生,抓住他們在自主閱讀中的亮點進行表揚,鼓勵他們繼續努力自主閱讀,鍛煉閱讀能力。
總之,培養學生的自主閱讀能力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目標,也是學生終身學習與發展的基石。在教學中,教師需要以新課標為導向,創新教學方式,讓自主閱讀成為學生的習慣與樂趣,為其打開更廣闊的知識視野與精神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