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承載著培養語言素養與人文精神的雙重使命。然而,傳統教學模式下,文本的詩意與靈性往往被切割成碎片化知識。詩意重構,旨在將閱讀教學轉化為浸潤心靈的詩意旅程,讓學生在語言文字的滋養中,實現審美能力與文化底蘊的同步提升。“詩意閱讀課堂”就是教師充分運用自己的語言、情感和想象等,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激活學生的思維智慧,通過師生之間的教學互動,營造一種人文關懷的情調,一種情趣高雅的意境。
一、創設情境,激活詩意感知的源泉
1.語言描繪,營造詩意氛圍
生動的語言描繪是搭建詩意課堂的基石,能夠將抽象的文字化為鮮活的畫面,以靈動的詞句渲染課堂教學氛圍,帶領學生沉浸式踏人充滿詩意的語文世界。
以四年級上冊《觀潮》的教學為例,在導入環節,教師可以運用極具感染力的語言進行描述:“同學們,此刻錢塘江正上演一場震撼天地的潮汐交響樂!聽,遠處傳來隆隆的轟鳴聲,如萬馬奔騰由遠及近;看,平靜的江面突然泛起漣漪,轉眼間,潮水化作千萬匹白色的戰馬,嘶吼著,奔騰著,掀起兩丈多高的水墻,所到之處天地震顫!這般波瀾壯闊的景象,作者是如何用文字表達的?我們一同走進課文,去欣賞、去感受吧!”教師通過比喻、夸張等修辭,配合抑揚頓挫的語調,將抽象的文字轉化為動態的畫面,瞬山東省日照市教育科學研究院孫善麗間點燃了學生的好奇心,使其未讀課文便沉浸于潮水的磅礴氣勢中,為后續的閱讀打下了濃厚的詩意基礎。同時,教師在講解的過程中,可以進一步用詩意的語言進行描繪:“當潮水退去,江面恢復平靜,陽光照在波光粼粼的水面上,仿佛給錢塘江披上了一層金色的紗衣,這是大自然饋贈的詩意畫卷。”教師通過持續的語言渲染,讓詩意氛圍貫穿課堂始終。
2.生活聯結,喚醒情感共鳴
教師將文本與生活經驗聯結,能讓學生在熟悉的情感共鳴中喚醒詩意感知,從日常點滴里發現文字呈現的美好,讓閱讀與生活詩意交融。
以六年級上冊《草原》的教學為例,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回憶:“我們曾在公園見過小片的草地,那一抹綠色便能讓人心生愉悅。課文中的草原,是一望無際的綠色海洋,風吹過來,草如同被巨人的手輕輕拂過,像波浪一樣一波接一波地涌動;遠處的牛羊,像天空墜落的云朵,悠閑地散落在綠毯之上。你想象自己站在這片廣袤的草原上,腳下是柔軟的青草,頭頂是湛藍如寶石的天空,耳邊傳來悠揚的牧歌,會是怎樣的心境呢?”這樣的描述激活了學生的生活記憶,使其更深刻地體會到草原的壯美與遼闊。教師還可以提問:“大家在生活中有沒有見過類似遼闊的場景?比如站在山頂眺望遠方,那時的感受和作者面對草原的感受是否相似?”在問題的驅動下,學生將自己對草原的印象與自身的情感體驗相結合,從而與課文產生強烈的情感共鳴,以更飽滿的熱情投人閱讀,領悟文字背后的詩意。
二、解讀文本,探尋詩意理解的路徑
1.詞句品讀,體會語言韻味
教師指導學生對關鍵詞句進行深度品讀,能讓學生透過文字表層,觸摸作者的情感脈絡,感悟語言的精妙,領略文本深處的詩意之美。
以五年級下冊《祖父的園子》的教學為例,在研讀“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黃瓜愿意開一朵花,就開一朵花,愿意結一個瓜,就結一個瓜”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思考:“作者連續使用‘愿意’一詞有何用意?去掉后句子表達效果會有何變化?”學生通過反復誦讀、對比分析,發現“愿意”賦予了倭瓜、黃瓜自由生長的生命力,生動地展現出園子里無拘無束的氛圍。教師進一步追問:“從這些自由生長的植物中,你能感受到作者怎樣的情感?”學生深入思考,體會到作者對祖父園子深深的喜愛與眷戀,以及對童年自由生活的懷念。在教學中,教師還可以讓學生模仿文本中的表達方式,描述身邊自由生長的事物,如“窗外的小樹愿意伸伸腰就伸伸腰,愿意晃晃葉子就晃晃葉子”,通過這樣的實踐,學生不僅深化了對語言韻味的理解,還在創作中感悟到文字背后的詩意。
2.想象拓展,深化文本理解
想象能為文本注人新的詩意內涵,讓學生突破文字局限,在腦海中構建奇幻的畫面,賦予作品別樣的浪漫與溫情。
以三年級上冊《總也倒不了的老屋》的教學為例,教師可以針對課文結尾提問:“老屋幫助了小貓、老母雞和小蜘蛛后,當它準備倒下時,還可能發生什么故事?”學生充分發揮想象,有的說:“老屋倒下后,變成了一座溫暖的小山丘。春天來了,山丘上長滿五顏六色的野花,成了小動物們玩耍的樂園,老屋依然守護著大家。”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進一步思考:“老屋在守護大家時,會想些什么?它的內心感受是怎樣的?”在問題的驅動下,學生深入理解了老屋善良、奉獻的品質。教師還可以組織學生將想象的故事畫成圖畫,用文字描述畫面,如“夕陽下,變成山丘的老屋看著小動物們在花叢中歡笑,臉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這種圖文結合的方式,不僅深化了學生對文本的理解,還讓他們在創作中豐富了文本的詩意內涵,培養了想象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三、拓展實踐,搭建詩意表達的平臺
1.詩歌創作,放飛詩意靈感
詩歌創作是實現詩意表達的有效途徑,能讓學生將生活感悟凝練成優美的詩句,盡情抒發內心的情感,綻放獨特的詩意風采。
以四年級下冊《短詩三首》的教學為例,教師以“自然之美”為主題,引導學生模仿詩歌的格式與意境進行創作。教師先示范:“月亮是夜空的明燈,靜靜懸掛,照亮游子的夢。”隨后,學生結合生活觀察積極創作。有的學生寫的是“風兒是春天的畫家,輕輕一揮,染綠了世界”;有的學生寫的是“星星是天空的音符,一閃一閃,彈奏著夜的旋律”。在學生創作的過程中,教師引導學生關注細節,如“雨滴落下的樣子像什么?它帶來怎樣的感受”,幫助學生用新穎的意象傳遞情感。這樣的創作活動,提升了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
2.戲劇表演,展現經典魅力
戲劇表演能讓學生化身文本中的角色,生動地演繹文本中的故事,沉浸式感悟文本的詩意。
以六年級下冊《兩小兒辯日》的教學為例,教師組織學生將文言文改編成課本劇。學生分組設計臺詞、動作和表情,在表演中,兩小兒辯論時的天真活潑與善于思考被學生展現得淋漓盡致。表演結束后,教師可以組織學生討論:“如果你是孔子,你會如何回答兩小兒的問題呢?”通過角色代人和思辨討論,學生不僅體會到文本中蘊含的思辨智慧,還以鮮活的形式展現古典文學的詩意魅力。這種沉浸式的體驗,讓學生感受到語言的魅力。
總之,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詩意重構,需要教師為學生搭建詩意表達的平臺,讓閱讀課堂充滿詩意與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