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教育格局和教育觀念都面臨重大調整,教師應當注重學生的完整人格和綜合素養的提升。小學語文的“表達與交流”教學在跨學科視域下可以進行多方面的資源整合,運用多元化的教學方式,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和思維能力。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搭建“學科思維—一實踐場域——文化基因”框架,引導學生靈活地整合其他學科的知識、方法,以及對應的思維模式,培養解決實踐問題的能力。
一、學科思維滲透融合,培育表達邏輯思維
1.借數學思維歸納,打造表達架構
數學學科嚴謹的邏輯思維與結構化表達,能為學生進行創意表達提供清晰的思路框架。在閱讀教學中,教師可以借鑒數學思維的分類歸納方法,組織學生開展跨學科學習活動。
以三年級上冊《搭船的鳥》的教學為例,在指導學生描寫翠鳥時,教師首先引導學生運用數學學科的學習思維,將觀察的內容進行分類。從外形方面,學生仔細觀察翠鳥羽毛如藍色綢緞般的光澤、又尖又長的紅色嘴巴、黑豆般靈動的眼晴;在習性方面,學生記錄翠鳥捕魚時靜立船頭的專注,以及如離弦之箭般扎入水中叼起小魚的敏捷過程;在特點方面,學生總結翠鳥動作迅速、反應靈敏的特性。隨后,教師引導學生運用“首先其次…最后”的邏輯關聯詞,將翠鳥的不同特征串聯起來。比如,有的學生在“我眼中的翠鳥”的創意表達中說道:“首先,映入眼簾的是翠鳥那色彩艷麗的羽毛,藍得如同晴朗的天空;其次,它那又尖又長的紅嘴巴,一看就知道是捕魚的好工具;最后,我還觀察到它捕魚時驚人的速度,在一瞬間就叼起了水中的小魚。”通過這種方式,學生在創意表達中建立起清晰的邏輯架構,有效地提升了表達能力。
2.用圖表分析文本,提升閱讀梳理能力
在閱讀教學方面,教師可以引入數學中的圖表分析方法,組織學生開展學習活動。
以三年級下冊《趙州橋》的教學為例,教師帶領學生開展繪制橋梁結構示意圖的活動。在學生閱讀文本的過程中,教師指導學生梳理趙州橋的“拱形設計”“石欄雕刻”“長寬數據”等方面的信息。比如,對于獨特的拱形設計,學生可以繪制簡圖,展示大拱與小拱的位置關系;在描述石欄上雕刻的圖案時,學生可以用表格的形式,列舉龍的不同姿態。通過這種圖表分析的方式,學生不僅能更清晰地梳理文章的結構,還能深入學習作者如何運用列數字、作比較等說明方法有條理地介紹事物。在分析的過程中,學生能直觀地理解“這座橋不但堅固,而且美觀”這一過渡句在文中承上啟下的作用。學生將這種邏輯思維遷移到自己的習作中,可以提升創意表達的邏輯性與條理性。
二、實踐活動整合拓展,積累創意表達素材
1.勞動體驗取素材,讓創意表達貼近生活
勞動實踐是獲取真實生活素材的重要途徑,與語文創意表達結合能讓學生的習作言之有物。
這種實踐性學習方式不僅符合“做中學”的教育理念,還能打通學科壁壘,實現跨領域學習。
以四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綜合性學習《我們與環境》的教學為例,教師可以依托學校開展種植綠植活動,設計“體驗、觀察、表達”的學習鏈條。在活動初始階段,教師引導學生翻耕土地,用小鋤頭將板結的泥土敲碎、翻松,感受泥土翻耕時松軟的觸感,部分學生還將泥土捧在手心仔細觀察其顏色和質地。在播種環節,學生小心翼翼地將蔬菜種子埋入土壤,定期澆水、施肥,觀察種子發芽、葉片生長的變化過程,積累寫作素材。在寫作課上,學生記錄的素材派上了用場。比如,學生撰寫《我的綠植成長記》時,生動地寫道:“我每天都迫不及待地跑去看我的小番茄,有一天,我驚喜地發現它的枝干上掛著一顆青綠色的小果子,圓溜溜的,像一顆綠色的寶石。”這樣的語句充滿了生活氣息。
2.戲劇表演深理解,強化創意表達感悟
對于學生來說,戲劇表演比較有情境代入感,可以更好地吸引學生進人情境,使學生深入地理解文本內涵。
以教材五年級下冊《草船借箭》的教學為例,教師可以指導學生將課文改編為劇本,開展角色扮演活動。學生的積極性很高,認真研讀人物的臺詞,深入揣摩角色的神態、語氣與心理活動,分析文本中人物語言蘊含的情感。在排練與表演的過程中,學生反復練習人物臺詞,不斷地調整語速和語調,力求充分展現人物性格。表演結束后,學生還寫出了自己對角色的理解與表演感悟。比如,一個學生在評論中寫道:“通過扮演諸葛亮,我深刻地體會到他的足智多謀,他的每一句話都經過深思熟慮,這種智慧值得我學習。”這種帶入式的沉浸體驗增強了學生對文本的理解,有效地提升了學生的閱讀鑒賞與創意表達能力。
三、文化基因交叉運用,深化內涵式表達素養
1.傳統節日融文化,提升表達文化底蘊
傳統節日承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教師將其融人語文教學能為學生的創意表達注人文化基因。
以三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綜合性學習《中華傳統節日》的教學為例,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開展主題讀寫活動。以中秋節為例,教師先通過圖片、視頻等形式向學生介紹中秋賞月、吃月餅、團圓等習俗的來歷,講述嫦娥奔月、吳剛伐桂等傳說故事;接著,教師引導學生搜集與中秋相關的詩詞,詳細地講解詩詞中表達的對親人的思念之情與美好祝愿。在寫作環節,教師鼓勵學生結合自己過中秋的場景,運用典故撰寫節日感悟。在閱讀方面,教師引導學生賞析《中秋月》《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等文學作品,學習古人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的寫作手法,提升文化素養。
2.地方特色入課堂,豐富創意個性表達
地方文化是極具特色的教學資源,能激發學生的習作興趣與文化認同感。
在課外實踐活動中,教師可以帶領學生走訪本地的歷史古跡、民俗場所。比如,在沙縣古鎮老街,學生可以觀察傳統建筑的獨特風格,觸摸斑駁的磚墻,記錄街道上青石板路的紋理;在糖畫工坊,學生可以近距離觀看民間手藝人以勺為筆、以糖為墨,快速繪制十二生肖圖案的過程,聆聽手藝人講述糖畫的歷史與制作技巧。在習作課上,學生以“家鄉的老街”“巧手制糖畫”等為題,將所見所聞所感用文字記錄下來。一名學生在《家鄉的老街》中寫道:“沙縣老街的每一塊青石板都仿佛在訴說著過去的故事,那古老的木門上,銅制的門環被歲月磨得發亮。街道兩旁的店鋪里,飄出陣陣誘人的香味,仿佛在邀請人們進去品嘗。”由于素材源自熟悉的家鄉,學生筆下的文字充滿真摯情感,提升了個性化表達能力,增強了對家鄉文化的熱愛與傳承意識。
總之,跨學科視域下,教師開展創意表達教學,需要精準把握學科融合契機,推動創意表達教學從單一走向多元,助力學生提升表達能力。
[本文系2024年度福建教育科學規劃領導小組辦公室課題“學習任務群視域下‘表達與交流’跨學科融合的實踐研究”的研究成果,課題編號:FJJKXX24-2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