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教育的生命力根植于生活土壤,脫離現實情境的語文學習,易使兒童陷人機械記憶與抽象理解的困境。教師讓兒童在真實生活場景中開展語文實踐,能喚醒其學習內驅力。本文以統編小學語文教材為例,從情境創設、活動實施、觀察引導等三個方面,探究如何讓語文學習回歸生活本質,提升課堂教學效果,助力兒童積累豐富且有價值的語言經驗。
一、創設生活化學習情境,激發語文實踐興趣
1.模擬生活場景開展課堂教學
教師模擬生活場景開展課堂教學,能夠打破傳統教學的時空局限,讓兒童在具象化的角色體驗中,將語文知識轉化為實際的語言應用能力,切實提升交際素養。
以五年級上冊《口語交際:制定班級公約》的教學為例,教師將教室布置為班級議事廳,準備姓名牌、小話筒等道具。教學伊始,學生抽簽確定自己扮演的角色,如班長、學習委員、普通同學等。教師提出“近期班級衛生情況不佳,課堂紀律也很差”等問題,引導學生展開討論。“班長”負責主持會議,維持秩序;“學習委員”率先發言:“我建議設立作業檢查小組,每天由小組長檢查同學們的作業完成情況。”其他同學紛紛響應,有的提出“設置衛生監督員,輪流值日檢查衛生”,有的建議“制定課堂紀律積分表,表現好的同學可以獲得獎勵”。在學生討論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使用“我認為…”“我的建議是…”等規范句式表達自己的觀點,學會傾聽他人的意見并進行補充完善。通過模擬真實的班級管理情境,學生不僅掌握了協商溝通的語言技巧,還體會到語文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價值。
2.結合生活熱點設計教學內容
教師結合生活熱點設計教學內容,能有效地搭建語文與現實生活的橋梁,促使兒童關注社會現象,用語文思維分析問題、表達觀點,強化社會參與意識。
以六年級上冊《習作:圍繞中心意思寫》的教學為例,教師以“校園垃圾分類”這一熱點話題為切人點,首先通過圖片、視頻展示垃圾混放造成的環境污染問題,引導學生確定“環保”“行動”等中心詞,開展實踐調查:學生開展小組合作學習,采訪學校的保潔人員,了解日常垃圾處理情況;設計調查問卷,在班級和校園內收集同學們對垃圾分類的看法。在寫作指導課上,教師引導學生整理素材,教給學生運用素材進行寫作的方法。有的學生以《垃圾桶的心愿》為題,采用擬人化的手法,通過垃圾桶的視角講述垃圾分類的重要性;有的學生撰寫《我們的分類行動》,詳細地記錄班級制作宣傳海報、召開主題班會的過程。這樣的教學實踐,提高了學生的寫作能力,增強了學生的社會責任感。
二、開展多樣化實踐活動,提升語文運用能力
1.組織生活主題的語文競賽
為提高學生的語文學習積極性,豐富學生的語文知識,教師可以組織生活主題的語文競賽,充分調動學生的創作熱情,在良性的競爭氛圍中激發學生的潛能,促使其深入挖掘生活素材,實現語言表達與審美能力的雙重提升。
以四年級下冊《綜合性學習:輕叩詩歌大門》的教學為例,教師可以組織學生舉行“生活中的詩意”詩歌創作競賽。賽前,教師引導學生觀察校園景色,記錄生活中的感人瞬間,積累創作素材;給學生講解詩歌的韻律、節奏知識,分析優秀兒童詩的寫作手法;要求學生圍繞“校園生活”“親情友情”“自然景物”等主題進行創作。有的學生描寫校園里的紫藤花:“串串紫鈴鐺,搖醒了春天的夢,飄落的花瓣,藏著童年的悄悄話。”有的學生以醫護人員為創作對象:“白衣衛士不畏難,口罩勒痕是勛章,你們守護的歲月,終會綻放成最美的光。”賽后,教師組織學生舉辦詩歌朗誦會,讓學生在創作與展示中提升語言表現力。
2.實施生活場景的項目化學習
項目化學習,顧名思義就是讓學生親身經歷學習的過程。教師實施生活場景的項目化學習,通過任務驅動與團隊協作的模式,引導學生綜合運用語文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全面鍛煉學生的信息整合與溝通協作能力。
以五年級下冊《漢字真有趣》的教學為例,教師組織“街頭漢字探秘”項目化學習。學生開展小組合作學習,制定詳細的活動方案:明確組內分工(資料收集員、攝影師、記錄員等),規劃調查路線(校園周邊街道、社區公告欄等),設計觀察記錄表。在活動中,學生用相機記錄店鋪招牌、廣告標語中的漢字使用情況,發現了一些錯別字。活動結束后,教師指導學生整理資料,撰寫調查報告。在成果展示課上,各小組通過課件展示調查結果,用準確的語言進行匯報。這種實踐活動讓學生在社會調查、資料整理、報告撰寫中,全面地提升了語文綜合能力。
三、引導生活觀察與反思,深化語文學習內涵
1.觀察記錄
教師鼓勵學生在日常生活中進行觀察并記錄觀察結果,有助于培養學生敏銳的洞察力,使其學會捕捉生活中的細微之處,為語文表達積累鮮活的素材,賦予文字真實情感以六年級上冊《夏天里的成長》的教學為例,教師可以布置“自然觀察周記”的學習任務,要求學生持續觀察校園或社區里的植物、動物的生長變化,運用文中抓住事物特點、融入個人感受的寫作手法進行記錄。在任務的驅動下,學生紛紛行動起來。有的學生觀察校園里的花壇,寫下了觀察的心得:“前幾日還含苞待放的月季,在驕陽的照耀下,悄然綻放。層層疊疊的花瓣如綢緞般舒展,粉白相間的色澤透著柔美,微風拂過,陣陣甜香沁人心脾,仿佛在訴說著夏日的熱烈。”有的學生觀察小區池塘,寫下了觀察的結果:“原本小小的蝌蚪,短短一周竟長出了后腿,它們擺動著小尾巴,在水草間穿梭嬉戲,像一個個靈動的小逗號,充滿了生命的活力。”教師定期組織觀察心得分享會,引導學生互相點評觀察視角、描寫手法與情感表達。
2.分享交流
教師組織學生分享交流學習情況,為學生搭建思想碰撞與情感共鳴的平臺,能有效地提升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以四年級上冊《走月亮》的教學為例,教師組織學生開展“月下情思”主題分享會,引導學生借鑒課文中的表達技巧,講述自己的生活體驗。在分享會上,學生踴躍地發言。有的學生說:“中秋夜,我和爺爺在院子里賞月,皎潔的月光像溫柔的輕紗,給老槐樹披上了銀裝,爺爺講的嫦娥故事,讓那輪圓月都變得神秘起來。”還有的學生說:“夏夜,我和父母一起散步,小河的水波閃著銀光,世界安靜又美好,我的心里滿是幸福。”教師引導學生從觀察視角、修辭手法、情感表達等方面進行評價。通過這樣的分享交流,學生不僅深化了對課文中的寫作手法的理解,更在真實的生活情境中鍛煉了語言表達能力。
總之,讓兒童在生活中經歷語文實踐,是實現語文素養全面提升的重要路徑。教師通過創設生活化情境、開展多樣化活動、強化生活觀察,讓兒童在豐富的生活體驗中感受語文的魅力,提升了綜合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