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實踐從本質上講,其實就是言語實踐。言語實踐是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主旋律,言語實踐是培養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的重要途徑。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有的教師往往忽視文本特點,對經典語句與文體特征挖掘不足;脫離學生的學情,缺乏分層設計與興趣引導,教學自標模糊。教師必須解決這些問題,精準定位教學的切人點,才能讓言語實踐真正成為學生語文素養提升的有效路徑。
一、基于文本特點挖掘切入點
1.緊扣文體特征,定位實踐方向
不同文體具有獨特的表達規律,教師找準這一規律,才能為言語實踐教學找到精準的切入點。
以三年級下冊《陶罐和鐵罐》的教學為例,教師先引導學生聚焦陶罐和鐵罐的對話。比如,在“你敢碰我嗎,陶罐子”這句話中,鐵罐傲慢的語氣盡顯無遺;在“不敢,鐵罐兄弟”這句話中,陶罐的溫和謙遜被體現得淋漓盡致。通過分析這些對話,學生能深刻體會到兩者截然不同的性格。隨后,教師組織學生分角色朗讀課文,讓學生進一步感受角色的情感,加深對故事的理解。為鍛煉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開展“對話創編”活動,要求學生仿照原文,圍繞“正視優缺點”創作新的對話內容。比如,有的學生創作了花朵和綠葉的對話,花朵得意地說:“我色彩艷麗,大家都喜歡我。”綠葉卻平靜地回應:“若沒有我的襯托,你也無法如此醒目。”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理解了寓言借助故事講道理的特點,學會用對話塑造角色,傳達寓意,在模仿與創新中提升了表達能力。
2.聚焦經典語句,開展讀寫訓練
文本中的經典語句往往凝聚著語言藝術的精華,是開展讀寫訓練的優質載體。
以四年級上冊《觀潮》的教學為例,文中的句子“浪潮越來越近,猶如千萬匹白色戰馬齊頭并進…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顫動起來”,以比喻、夸張手法,描繪了錢塘江大潮的磅礴氣勢。教學時,教師先引導學生拆解句子,明確本體“浪潮”“聲音”與喻體“戰馬”“山崩”,體會“齊頭并進”“山崩地裂”等詞語如何生動地呈現潮水奔騰的畫面與震耳欲聾的聲響,感悟修辭手法的精妙。隨后,教師布置仿寫任務,讓學生觀察生活場景進行創作。在描寫運動會時,有的學生寫道:“運動員們飛奔而來,猶如離弦之箭飛速向前那呼喊聲如同驚雷炸響,觀眾都跟著沸騰起來。”在描寫節日的集市時,有的學生寫道:“人群如潮水般涌來,摩肩接踵喧鬧聲此起彼伏,仿佛空氣都在震顫。”通過“賞析——模仿——創新”的階梯式訓練,學生不再僅僅停留在理解文本層面,而是能將閱讀收獲轉化為寫作能力,實現閱讀與寫作的深度融合,切實地提升語言運用水平。
二、結合學生學情確定切入點
1.依據知識基礎,設計分層任務
學生的語言發展水平存在顯著差異,教師設計分層任務,可以確保每個學生都獲得適切的學習體驗。
以五年級上冊《松鼠》的教學為例,教師可以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設計差異化的學習任務。對于語言基礎薄弱的學生,教師以“關鍵詞句理解與摘抄仿寫”為切入點,引導學生找出文中描寫松鼠外形、習性的語句,通過反復朗讀感受語言的生動性,并將優美的語句摘抄下來。接下來,教師可以布置仿寫任務,讓學生運用比喻、擬人等手法描寫熟悉的小動物,鍛煉表達能力。對于語言表達能力較強的學生,教師以“科普文創作與創新表達”為切入點,布置“爭當動物科普小作家”的寫作任務,要求學生仿照課文的結構和說明方法,從外形、生活習性、與人類關系等方面介紹一種動物。學生需收集資料,用準確生動的語言進行寫作。教師分層設計學習任務,讓不同學情的學生都能在言語實踐中取得進步。
2.關注興趣愛好,激發實踐興趣
教師依據學生的學情,設計不同的學習任務,可以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實踐興趣。
以五年級上冊《落花生》的教學為例,教師可以設計如下分層任務。對于語言基礎較弱的學生,教師聚焦“理解內容與簡單表達”,引導學生通過填空、問答等形式,梳理課文中一家人談論花生的主要內容,比如,“花生的好處很多,有,其中最可貴的是 ”,讓學生用自己的話簡單地說說花生的特點和品質,鍛煉基本的語言組織和表達能力。對于語言能力較強的學生,教師聚焦“深入理解與拓展寫作”,布置“借物喻人小練筆”的學習任務,要求學生借鑒課文借花生喻人的寫法,選擇一種事物,如竹子、梅花等,描寫其特點,并借此抒發自己的情感。比如,有的學生寫道:“竹子,筆直挺拔,節節向上,無論風吹雨打,都保持向上的姿態,正如那些在困境中依然堅守初心、努力奮進的人。”通過這樣的拓展實踐,學生不僅加深了對課文寫作手法的理解,還提升了語言的表現力。
三、圍繞教學目標明確切入點
1.緊扣單元要素,落實語文要素
單元語文要素是教學設計的核心導向,統編版小學語文教材強調整體性,教師在單元教學中要緊扣單元要素,落實語文要素教學自標。
以四年級上冊《盤古開天地》的教學為例,本單元以“神話故事”為主題,語文要素聚焦“感受神話中神奇的想象”。教學時,教師先引導學生梳理盤古“開天辟地—頂天立地—化生萬物”的情節脈絡,品讀重點語句。通過對比現實與神話的差異,學生直觀地感受神話故事中的夸張、想象等寫作手法帶來的奇幻效果。隨后,教師設計“神話想象拓展”分層學習任務。基礎層的任務:學生模仿課文中的句式,續寫盤古身體其他部分的變化;提高層的任務:學生以“新創世神話”為主題,自主設定創世規則與角色,創作完整的故事。這種緊扣語文要素的教學設計,不僅讓學生深度感受神話想象的魅力,還通過創作實踐提升了語言運用與創新思維能力。
2.結合課時目標,細化實踐內容
課時目標是教學落地的具體抓手,教師結合課時目標設計實踐活動能增強教學的針對性。
以五年級下冊《軍神》的第一課時為例,教師可以設計教學自標“學習生字詞,讀通課文,初步把握劉伯承的人物形象”。教師可以將“字詞研讀與情節梳理”作為教學的切入點,組織學生開展“戰地字詞訓練營”學習實踐活動,把“診所、繃帶、麻醉劑”等生字詞與課文描寫的戰爭背景結合起來,幫助學生理解詞語的意思。在文本分析環節,教師設計“故事脈絡拼圖”任務,引導學生找出“求治—手術拒麻——術后對話”等關鍵情節,用卡片排序的方式梳理故事的發展順序。隨后,教師組織學生開展“人物印象素描”討論活動,讓學生從劉伯承拒絕麻醉的言行描寫中,用關鍵詞概括其印象,如“堅毅”“剛強”。這些活動緊扣課時目標,既夯實了字詞學習基礎,又讓學生初步感知人物的品質,為后續深入體會“軍神”精神打下了基礎。
總之,在教學中,教師需要深入研讀文本,精準把握學情,緊扣教學目標,找準言語實踐切入點,組織學生開展言語實踐活動,提升學生的語用能力,培養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