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課標背景下,小學語文教學正經歷著深刻的變革,傳統的教學模式逐漸向注重學生主動學習、全面發展的方向轉變。情境式教學作為一種能夠有效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升學習效果的教學方法,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得到了廣泛應用。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情境式教學還存在一些問題,需要教師不斷探索創新路徑,讓其更好地服務于語文教學。
一、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
問題情境的創設,關鍵在于教師依據教學內容提出有價值的問題,借此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推動學生主動參與學習。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創設適宜的問題情境,能夠引導學生在課堂上高效地分析和解決問題,進而提升他們的語文學習能力。
以三年級上冊《富饒的西沙群島》的教學為例,在學生通讀課文后,教師可以這樣創設問題情境:“同學們,我們讀完了《富饒的西沙群島》,想一想,文章中哪一部分讓你們感受到了西沙群島的富饒呢?它的富饒體現在哪些方面呢?讀完這篇文章,你們心里又產生了哪些感受呢?”接著,教師鼓勵學生針對這些問題展開討論,體會作者對西沙群島的熱愛之情。當學生理解了文章蘊含的情感后,教師進一步引導:“同學們已經感受到了西沙群島的美和作者對它的熱愛之情,大家思考一下,作者運用了哪些描寫手法來呈現西沙群島的美呢?”在問題的驅動下,學生繼續討論,很好地理解和掌握了作者的寫作手法。
教師精心創設問題情境,引導學生深入探究文本內容,使學生理解了文章中蘊含的情感,掌握了作者的寫作手法,有效地提升了審美能力。比如,在分析描寫西沙群島海底魚群的句子時,學生能感受到作者用詞的精妙,體會到語言之美。在與同學、教師交流討論時,學生的合作學習能力也得以增強,學會了傾聽他人的觀點,準確地表達自己的想法,取得了良好的學習效果。
二、創設表演情境,深化學生的知識理解
教師創設表演情境,目的是引導學生深入體驗課文中的情境,強化對知識的理解。然而,在語文教學中創設表演情境時,部分教師由于未能準確地把握其內涵和特點,創設的情境并不恰當,難以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為避免此類問題,教師需要深入剖析課文內容和情節,合理地創設情境,充分發揮情境教學對學生學習的促進作用。
以三年級下冊《守株待兔》的教學為例,教師不能簡單地給學生講解課文里的故事,直接把故事的寓意告訴學生。在教學中,教師可以創設“勸勸農夫”的表演情境,讓學生分別扮演農夫和勸說農夫的路人,生動地再現課文的情境。
農夫:“我等了這么多天,怎么不見一只兔子呢?”
路人:“你再這樣等下去,你的田地都要荒廢了!”
農夫:“我還要繼續等,上次在這里白撿了一只兔子,這種好運一定還會有的。”
路人:“你等了這么多天也沒見到兔子,說明上次兔子撞到樹上是一件偶然發生的事,你別再幻想撿到兔子了。”
通過親身表演,學生能深刻地理解課文的深意,清楚地認識到“守株待兔”是錯誤的思想和行為,從而樹立努力學習、積極生活的態度。同時,在表演過程中,學生需要與他人交流、合作,這對提升學生的多種能力有積極的作用。這種教學方法營造了良好的課堂氛圍,讓學生在主動、深入的學習中,體悟課文的情感,達到預期的教學目標。
三、創設生活情境,降低學生的理解難度
在小學語文教材中,有的課文內容有一定的理解難度,學生僅依靠教師的講解,很難突破理解障礙。教師可以創設生活情境,降低學生的知識理解難度,讓學生認識到語文在生活中的價值,促使他們主動將語文知識應用到生活實際中,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
以三年級上冊《大自然的聲音》的教學為例,教師可以創設生活情境,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內容。首先,教師提問:“同學們,你們在生活中聽到過大自然的哪些聲音呢?”這個問題能夠引發學生對生活中的大自然聲音的回憶,學生積極地思考、回答問題,調動了學習積極性。接著,教師說:“我們今天要學習的課文是《大自然的聲音》,請大家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來閱讀課文吧!”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產生了學習興趣,主動閱讀和分析課文。為了讓學生更深刻地感受和理解大自然的聲音,教師可以組織學生講一講自己喜歡的大自然的聲音,真切地感受大自然的美妙聲音,增強熱愛、保護大自然的情感。最后,教師肯定學生在情境活動中的表現,布置課后學習任務:以“保護大自然”為主題,寫一篇作文,提出保護大自然的建議。
教師創設生活情境,引導學生在語文課堂中開展理論性、情感性、實踐性的學習實踐活動,取得了理想的教學效果。
四、創設探究情境,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
新課標著重強調教師在傳授知識時,要注重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探究能力作為學生學習和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能力,能夠顯著地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效率。因此,在語文教學中,教師應積極創設探究情境,讓學生在情境中鍛煉自主學習能力,提升語文綜合素養。
以五年級上冊《落花生》的教學為例,教師可以先給學生播放花生播種至收獲的小視頻,幫助他們掌握與花生相關的知識。在此基礎上,教師提問:“觀看這段視頻后,你們能理解《落花生》這篇課文嗎?”學生無法準確地說出對課文的理解時,就會主動、反復地閱讀課文。在閱讀的過程中,學生能理解到《落花生》分為種植、收獲、品味、探討花生等四個部分,從中體會到作者想要表達的做人要默默奉獻、不求虛名的思想,從而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最后,教師引導學生探究課文中的寫作方法,總結其作用,以便學生在寫作中靈活運用這些寫作方法。
教師創設探究情境,引導學生在情境中進行探究學習,不僅掌握了課文知識和作者表達的情感,還在自主學習的過程中,提高了探究學習能力。
總之,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應根據學生的學習需求,為學生創設多樣化的情境活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和綜合素養。在未來的教學中,教師要繼續明確情境教學的重要性,不斷探索更具個性化、時代化的情境創設方式,助力學生更好地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