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目化學習強調通過真實的項目任務引導學生主動建構知識,培養能力。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教師如何有效地實施項目化學習,促進學生語文素養的發展,已成為教學改革的重要課題。當下,項目化學習與單元整體教學的融合已成為提升小學語文教學質量的重要方式。主題建構作為連接兩者的關鍵樞紐,能夠將零散的語文知識整合為具有邏輯性和實踐性的學習任務,推動學生開展深度學習。教師合理地建構主題,既能幫助學生把握單元知識的內在聯系,又能培養其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本文結合教學實例,深人探討主題建構的具體策略與實踐路徑。
一、立足文本特點,提煉主題核心內容
1.整合文學體裁共性,提煉主題
教師緊扣項目化學習與單元整體教學,從文學體裁的共性出發提煉主題,能有效地串聯知識,驅動學生進行探究學習。
以五年級上冊第三單元“民間故事”的教學為例,該單元收錄了《獵人海力布》《牛郎織女》等經典篇目。教學時,教師可以提煉“探尋民間故事密碼——做傳統文化的傳承者”主題,設計“民間故事新編與傳播”項目。學生分組梳理故事中“災難降臨——英雄拯救——犧牲或團圓”的經典情節模式,分析主人公善良、勇敢的共性形象特征;借助思維導圖,將不同故事的情節脈絡、人物特點進行可視化呈現,發現民間故事中常見的“三段式”敘事結構。學生結合現代環保、科技等元素對故事進行改編,如將《獵人海力布》與海洋生態保護結合,創作“海洋守護者海力布”的新故事。改編時,學生運用夸張、擬人等修辭手法,保持民間故事語言通俗易懂的特點。最后,學生制作故事繪本,錄制故事音頻,展示學習成果,鍛煉語言表達與創意寫作能力。
2.挖掘文本情感內核,提煉主題
小學生的理解能力有限,教師應幫助他們明確文本的核心主題和情感主線,避免過度復雜的解讀。教師需要聚焦單元整體教學,挖掘文本的情感內核,提煉主題,讓項目化學習更有深度。
以六年級上冊第四單元“小說”體裁的教學為例,課文《橋》《窮人》《金色的魚鉤》塑造了眾多令人動容的人物形象。教學時,教師可以確立“走進小說人物的精神世界”主題,設計“為小說人物撰寫頒獎詞”項目。學生精讀文本,采用圈點批注的方法,圈畫出人物在生死抉擇、貧苦生活、艱難長征等困境中的細節描寫;分享閱讀感受,結合時代背景分析人物行為背后的精神動力;撰寫頒獎詞,如為老支書撰寫的頒獎詞“洪水咆哮,您如定海神針,用脊梁筑起生的橋梁,舍小家為大家,您是永遠屹立的精神豐碑”。
二、結合現實場景,設計主題實踐活動
1.融入社會熱點,創設實踐主題
教師基于項目化學習理念,融入社會熱點,創設實踐主題,能讓單元整體教學更貼近生活,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
以五年級下冊第五單元“把一個人的特點寫具體”的教學為例,教師結合“社區文化節”這個社會熱點,創設“尋找社區達人”主題,設計“撰寫社區人物專訪”項目。教學中,教師先通過多媒體展示《時代楷模人物專訪》等優秀案例,引導學生拆解文章結構,分析如何通過“精彩開頭引入、細節描寫刻畫、情感升華收尾”展現人物的特點。學生利用課余時間,分組采訪社區中的居民。采訪過程中,學生不僅用手機記錄影像素材,還隨身攜帶筆記本,詳細記錄人物的個性化語言與感人的故事。回到課堂后,學生運用動作、神態等細節描寫撰寫專訪,如“張爺爺布滿老繭的雙手緊緊地握著掃帚,每一次揮動都帶著對社區的深情,沙沙的掃地聲成了清晨最美的樂章”。在此基礎上,教師組織學生舉辦“社區人物風采展”,將學生的專訪文章與采訪的照片、手抄報進行展示。
2.依托校園活動,創設應用主題
教師借助校園活動資源設計主題,能推動項目化學習與單元整體教學深度融合,切實提升學生的知識應用能力。
以四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神話故事”的教學為例,教師結合學校讀書節活動,創設“神話故事創編大賽”主題,設計“創作神話故事繪本”項目。首先,教師播放《盤古開天地》動畫片,引導學生直觀地感受神話故事中夸張的想象;隨后,教師帶領學生精讀課文,了解神話故事“超自然力量介入”“英雄戰勝困境”等典型結構特點。學生進行小組合作學習,圍繞“人與自然的羈絆”“少年英雄成長”等主題進行討論。例如,“星辰守護者”小組從環保角度出發,構思少年借助星座之力凈化污染的故事;“森林精靈聯盟”小組則圍繞動物互助,設計抵御人類破壞的情節。各小組運用思維導圖細化故事脈絡,為角色賦予獨特性格與專屬技能。完成文字創作后,學生運用繪畫、拼貼等方式制作繪本,學習用不同工具表現故事中的場景。
三、著眼素養提升,串聯主題學習序列
1.縱向銜接單元目標,設計主題鏈
教師通過縱向銜接單元目標,設計主題鏈,組織學生開展單元整體教學實踐活動,體現教學的系統性與連貫性。
以六年級上冊第一、二單元的教學為例,教師可以創設“從自然之美到精神之光”主題鏈,圍繞“觸摸自然,感受生靈”“革命歲月”開展教學活動。針對第一單元“制作自然景物觀察日記”的學習項目,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選擇校園紫藤長廊或社區池塘作為觀察對象,連續一周進行定點觀察,運用動態描寫刻畫景物變化。同時,學生查閱植物生長習性資料,為觀察日記增添科普元素,并在小組分享會上交流細節捕捉、修辭運用的技巧。針對第二單元“繪制革命足跡地圖”的學習項目,教師引導學生走訪檔案館、采訪老戰士,收集本地革命遺址資料,運用不同符號標注烈士紀念館、戰斗舊址等地點。在撰寫解說詞時,學生借鑒觀察日記的描寫手法,生動地再現歷史場景。
2.橫向融合跨學科元素,拓展主題
教師橫向融合跨學科元素,拓展主題,有助于深化項目化學習內涵,推動單元整體教學目標落地。
以四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現代詩”的教學為例,教師融合美術學科,創設“詩畫共生,為現代詩配插畫”主題,設計“制作詩歌繪本”項目。教學中,教師通過多媒體展示梵高畫作與詩歌意境呼應的案例,以及國內外的優秀詩畫繪本,引導學生欣賞色彩、線條與詩歌情感的內在聯系,結合生活體驗,創作詩歌。在學生理解詩歌的情感意境后,教師指導學生運用美術課所學的色彩搭配原理,以留白的方式進行繪畫創作。繪畫完成后,學生撰寫創作說明,引用詩句講解自己的創作思路。最后,學生整理詩畫內容,設計個性化封面,將畫作裝訂成冊。
總之,項目化學習視域下,教師開展單元整體教學主題建構實踐,需要采用行之有效的策略,引導學生在豐富的學習活動中掌握所學知識,提升語文綜合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