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本書閱讀學習任務群的學習內容包括作品及閱讀實踐,學習要求呈現進階性,學習方式倡導教師引導下的學生自主閱讀。在整本書閱讀教學實踐中,教師要摒棄碎片化閱讀模式,以連貫且富有邏輯的任務鏈,將零散的閱讀知識結構化、體系化,引導學生以系統性思維探索文本,在任務驅動下主動思考、實踐,全方位提升閱讀能力與語文素養。本文以五年級下冊“快樂讀書吧”推薦的《西游記》整本書閱讀教學為例,探索。
一、立足文本特點,設計主題任務群核心方向
1.挖掘神話敘事內核,定位任務群主題
《西游記》以唐僧師徒取經的故事為脈絡,將“成長蛻變”“信念堅守”等主題融入其中。教師設計主題任務群時,可聚焦孫悟空的蛻變,設置“孫悟空成長軌跡探秘”任務。學生通過繪制時間軸、撰寫傳記等方式,梳理其學藝、大鬧天宮、受困五行山及取經降魔的關鍵節點,剖析其性格與價值觀的轉變,理解規則約束與責任擔當的意義。例如,針對“三打白骨精”這個故事情節,教師引導學生通過角色扮演、撰寫心理獨白,體會孫悟空被驅逐時的矛盾與掙扎,感悟團隊協作中信任的重要性。同時,教師圍繞唐僧這一核心角色,設計“取經信念探究”任務,引導學生收集唐僧在面對火焰山酷熱炙烤、通天河驚濤駭浪等極端困境時的言行,系統地分析其取經信念的根源與堅守的內在動力,將神話精神與生活經驗聯結,培養學生的堅韌品格。
2.依托雙線敘事結構,構建任務邏輯鏈
《西游記》以“取經路線”空間線索與“師徒成長”時間線索,構成獨特的雙線敘事結構,為主題任務群搭建清晰的框架。在空間線索層面,教師可以設計“取經地理探險”任務,引導學生依據原著的描述,通過地圖繪制、地理標注等方式,精準繪制取經路線圖,標注火焰山、流沙河等關鍵地點,并關聯對應的劫難與妖怪。分析火焰山的故事情節時,教師引導學生探究鐵扇公主的芭蕉扇與當地的地理環境的內在聯系,理解環境推動故事情節的創作邏輯。同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開展“虛擬導游解說”活動,讓學生結合自己繪制的取經路線圖講解故事,提升語言表達能力,深化對空間線索與情節關聯的認知。圍繞時間線索,教師可以設計“團隊關系演變”任務,引導學生梳理唐僧師徒團隊關系一從初遇試探、磨合沖突到彼此信賴,選取“三打白骨精”“真假美猴王”等典型情節,組織角色扮演、對話改寫等活動,提煉溝通、包容在團隊協作中的核心價值,助力學生形成正確的團隊合作認知。
二、契合閱讀自標,設計主題任務群實施內容
1.人物形象解讀任務設計,突破臉譜化認知
為打破傳統閱讀中學生對《西游記》人物的臉譜化認知,教師可以設計系列“角色多面鏡”任務。以豬八戒這一極具爭議的角色為例,教師引導學生廣泛收集原著中體現其不同性格特點的情節:不僅關注其貪吃懶惰、愛搬弄是非的一面,更要挖掘他在關鍵時刻展現出的勇敢擔當精神,以及在團隊中通過幽默言語調節氣氛的獨特作用。通過制作內容豐富的人物檔案卡,撰寫視角多元的角色小傳,從多個維度對角色進行客觀評價,學生形成了對豬八戒形象的全面認知。針對沙僧這類相對沉默內斂的角色,教師指導學生開展“沙僧臺詞解碼”活動,分析其在團隊決策、矛盾調解等重要場景中的簡短話語,引導學生理解沉默背后所體現的沉穩可靠品質,以及其對團隊凝聚力形成的重要貢獻。此外,教師可以設置“西游人物現代奇遇”創意寫作任務,創設“師徒走進現代校園”“角色開啟職場生涯”等情境,要求學生緊扣角色創作故事,在古今文化碰撞中,深化對人物的理解。
2.情節隱喻探究任務設計,深化文本理解
圍繞《西游記》故事情節中蘊含的深刻隱喻與象征意義,教師可以設計“劫難密碼破譯”系列任務。以“三借芭蕉扇”這一經典情節為例,教師引導學生開展小組合作探究,從多個角度探討火焰山象征的人生困境、芭蕉扇代表的解決問題之道,通過繪制“困境一一策略”分析圖、撰寫情節解讀報告等方式,建立神話情節與現實生活的緊密聯系。在“真假美猴王”情節的研討中,教師組織學生舉辦主題研討會,理解戰勝自我在個人成長中的重要意義。同時,教師可以設計“西游情節新編”挑戰任務,鼓勵學生改編書中的經典情節,如將“三打白骨精”置于現代城市,借助科技重新構思孫悟空識破白骨精偽裝的情節,理解原著的敘事邏輯與表達的主題。
三、融合多元路徑,設計主題任務群實施策略
1.課內外聯動策略設計,拓展閱讀場域
為營造沉浸式的閱讀氛圍,構建課內外聯動的一體化教學體系,教師可以設計“西游主題實踐月”系列活動。課堂內,教師組織學生開展“角色盲盒挑戰”,學生隨機抽取角色卡片完成專屬任務,比如,扮演孫悟空的學生,需要統計降妖次數、制作“金箍棒使用說明書”;扮演豬八戒的學生需要收集美食描寫、創作“西游美食圖鑒”,加深對故事情節的理解。課堂外,教師組織學生開展“影視與文本對比探究”活動,推薦學生觀看《西游記》電視劇,選取經典片段與原著進行對比分析,撰寫觀后感。同時,教師組織學生開展“西游文化打卡”活動,鼓勵學生參觀《西游記》主題展覽,閱讀根據《西游記》改編的漫畫,多維度拓寬閱讀視野,深化對《西游記》文化內涵的理解。
2.跨學科整合策略設計,豐富閱讀維度
教師通過跨學科融合的教學方式,能夠進一步豐富學生的閱讀體驗,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比如,教師可以結合美術學科,設計“神魔世界創想”項目,指導學生選用傳統繪畫、黏土雕塑等方式,還原凌霄寶殿、水簾洞等經典場景。創作時,教師要求學生撰寫詳細的設計說明,闡述場景的建筑風格、色彩搭配等與故事情節、人物性格之間的內在關聯。比如,在繪制凌霄寶殿時,學生運用豐富的色彩描繪莊嚴肅穆的建筑,體現天庭的威嚴等級;在塑造水簾洞時,學生突出其靈動神秘的氛圍,展現花果山的生機與活力,培養審美能力和空間想象能力。
總之,在小學整本書閱讀主題任務群設計中,教師要依據文本特點和學生的學習需求確定任務方向,圍繞閱讀自標設計豐富的教學內容,利用課內外聯動、跨學科融合的策略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學習活動,助力學生提升語文綜合素養。
[本文系江蘇省“十四五”教師發展研究課題“‘可見的學習’理念下的整本書閱讀教學研究”的階段性研究成果,課題編號:2024jsfz-c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