審美感知是審美心理學中審美感覺與知覺的統稱,表現為通過視覺、聽覺等感官對藝術作品及審美對象進行整體性把握的積極精神活動。教學寫景類散文,教師需要聚焦語言表達與審美體驗的融合,引導學生在具體語境中識別景物特征,感知語言美感,逐步建構具象化的審美認知體系,為寫景類語段的深度理解與表達訓練打下基礎。
一、抓住景物描寫,喚醒審美意識
寫景類散文重在呈現自然之美。在教學中,教師應引導學生從形態、色彩與動靜等角度解析散文語言表達的審美特征。
比如,教學統編教材六年級上冊的《草原》,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閱讀“那些小丘的線條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綠色渲染,不用墨線勾勒的中國畫那樣,到處翠色欲流,輕輕流入云際”,對比“渲染”與“勾勒”的表達效果,結合中國山水畫影像,理解“柔美”并非靠輪廓勾勒,而是色彩鋪陳營造的整體氛圍;追問“翠色欲流”中“流”字的動態感,引導學生想象綠色緩緩蔓延的畫面,與視頻中風吹草動的場景聯結起來,體會靜景中的動態意蘊,提升審美能力。
二、創設畫面情境,激發審美感知
(一)多媒體輔助,立體呈現場景
小學生以形象思維為主,教師在教學中需借助多媒體彌補學生生活經驗的不足,將文本語言具象化,幫助學生建立意象與語言的連接。
比如,教學統編教材五年級下冊的《威尼斯的小艇》,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閱讀“船頭和船綃向上翹起,像掛在天邊的新月”,分析“新月”與小艇形態之間的類比關系。教師可以展示威尼斯的視頻,聚焦畫面中小艇的結構特征與行進狀態,引導學生分析“小艇是主要交通工具”與城市水網結構之間的邏輯關聯,結合“仿佛田溝里的水蛇”等比喻句,觀察視頻中艇身的曲線與運動軌跡,感受小艇“輕快靈活”的動態美。
又如,教學三年級下冊第七單元的《火燒云》,教師可以選用火燒云的延時攝影視頻,引導學生觀察“紅彤彤”“半紫半黃”“葡萄灰”“茄子紫”的畫面,體會作者用詞的精妙,形成對文字美感的識別能力。
(二)配合音樂朗讀,渲染情境氛圍
音樂與文學在節奏與情感表達上具有天然的共通性。教師在教學中合理融合音樂元素,可以增強文本韻律的表達效果,引導學生從表層閱讀進入情境體驗。
比如,教學統編教材六年級下冊的《臘八粥》,教師可以播放《春節序曲》作為背景音樂,渲染情境氛圍,引導學生朗讀文本,體會文本中濃郁的生活氣息,深入理解文本內容,提升課堂教學效果。
三、開展情境活動,提升感受能力
(一)模擬再現自然,增強現場體驗
在寫景類散文教學中,教師可以創設自然情境,幫助學生體驗文本描繪的意境,比如,教學統編教材三年級上冊的《大自然的聲音》,教師可以播放雨聲、風聲、溪流聲,引導學生閉眼想象雨滴落地、風掠過樹林的畫面,玲聽課文朗讀音頻,深人理解文本內容。
又如,教學統編教材五年級下冊的《祖父的園子》,教師可以結合課文中的細節描寫,在教室內布置“小菜園”,擺放常見的植物盆栽與農具模型,營造沉浸式學習情境。學生在這樣的情境中學習文本,按照“踢飛”“瞎鬧”等動詞描繪的行為自由活動,模仿文中人物追蜻蜓、挖土種花的動作,加深對文本內容的理解。
(二)小組合作表達,內化審美體驗
小組合作學習有助于學生提升對文本審美要素的理解。
比如,教學統編教材三年級上冊的《富饒的西沙群島》,教師可以將學生分為基礎組、提升組、拓展組,設計不同的學習任務,開展小組合作學習。基礎組的學生聚焦課文中關于海水顏色的比喻句,找出其中的本體、喻體,理解比喻句的作用;提升組的學生討論“五光十色”與“五彩斑斕”的語義細微差別,繪制海水色階漸變圖;拓展組的學生以“總分總”結構模擬導游講解西沙群島的美景。
又如,統編教材三年級上冊的《美麗的小興安嶺》描寫了小興安嶺的四季風貌,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開展“季節主題”的小組合作學習活動。每個小組精讀課文對應季節的段落,制作具體的場景模型,形成一幅展示四季風景的畫。
四、聯系生活體驗,深化審美理解
在教學中,教師將文學語言與現實經驗建立聯結,才能喚起學生的審美感知。
比如,教學統編教材三年級上冊的《富饒的西沙群島》,教師在指導學生賞析文本中描寫的美麗風景的基礎上,安排學生課后觀察本地的池塘、小河、溪流,記錄水的顏色、水中的生物、岸邊的植被,然后在課堂上分享自己的見聞。有的學生說,公園的湖水是綠色的,但下雨后變渾濁了;有的學生說,河邊有柳樹,但是河里沒有魚的影子。學生在文本與現實的比照中意識到西沙群島“瑰麗”的自然景象并非常態,而是建立在生態純凈與物種豐富基礎上的結果,教師可以組織學生討論本地環境的變化與美感缺失的原因,使其對“自然之美”產生更深刻的認知,進而提升保護環境的意識。
總之,在小學語文寫景類散文教學中,教師需要采用行之有效的策略,強化學生對景物描寫的感受力與表達力,助力學生提升語言審美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