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語實踐是學生運用語言文字進行表達、交流和思維訓練的活動,是語文教學的本體。依托言語實踐本體的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是新課程改革的有價值的選擇,有助于促進學生語文素養的提升。傳統的小學語文教學存在教學內容碎片化、情境創設生硬、指導方法單一等問題,導致言語實踐效果不佳。筆者從以下幾個方面探尋任務群視域下的小學語文言語實踐路徑。
一、重構教學內容:搭建言語實踐的結構化支架
1.縱向貫通單元要素,構建任務鏈條
單元要素是貫穿教學的核心脈絡,教師只有將其縱向串聯,才能形成系統連貫的言語實踐路徑。
以統編版小學語文四年級上冊第三單元“觀察與發現”的教學為例,該單元圍繞語文要素“連續觀察與細致描寫”編排了《古詩三首》《爬山虎的腳》《蟋蟀的住宅》等課文。教學中,教師以《爬山虎的腳》為切入點,引導學生總結“按時間順序觀察”“抓住事物特點”等方法,填寫“觀察記錄單”,初步掌握觀察與描寫的技巧。隨后,教師布置為期一周的任務“豆芽生長觀察實踐”,鼓勵學生用圖文并茂的方式,記錄豆子從膨脹、破皮到長芽的全過程。學生充分發揮創造力,運用生動的比喻,將觀察發現轉化為精彩的文字表達。最后,教師組織“觀察發現分享會”,學生通過制作課件、手繪日記等形式展示學習成果。有的學生還對比不同溫度下豆芽的生長速度,運用具體的數據說明環境對植物生長的影響,真正實現了從文本學習到實踐運用的能力遷移。
2.橫向整合跨學科資源,拓寬言語邊界
教師打破學科壁壘進行資源整合,能夠為言語實踐注入活力。
以統編版小學語文三年級下冊第三單元“中華傳統節日”的教學為例,教師整合語文、美術、科學等學科內容,設計“節日文化傳承官”任務群。教師從語文的角度,引導學生學習《元日》《清明》等課文,積累描寫節日的詩句,梳理傳統節日的歷史淵源與文化內涵;從美術的角度,讓學生運用水彩、剪紙等技法制作節日手抄報,在“習俗介紹”板塊用簡潔的文字說明舞龍舞獅、包粽子等活動的由來,圖文并茂地展現節日特色;從科學的角度,讓學生對傳統節日習俗進行調研,以表格的形式對比南北方的春節飲食、裝飾的不同,用“提出問題、收集證據、分析總結”的科學思維撰寫調研報告。最后,學生以“節日文化宣講會”的形式展示學習成果,在跨學科融合學習中實現知識的深度內化與言語能力的綜合提升。
二、深耕真實情境:激發言語實踐的內生動力
1.創設生活模擬情境,激發表達欲望
真實的生活情境是言語實踐的源頭活水。
以統編版小學語文五年級上冊第五單元“說明性文章”的教學為例,教師創設“校園改造提案官”的任務情境,引導學生深度參與言語實踐。學生分組對操場、花壇、班級圖書角進行實地考察。一個小組發現籃球架生銹、乒乓球臺破損等問題,通過問卷調查收集到同學的建議,希望增設打羽毛球的場地;一個小組細致觀察花壇里的植物種類單一,記錄了不同季節的植物的生長狀態,主動咨詢教師,確定適合本地種植的月季、桂花等植物。在撰寫“校園優化建議書”時,學生靈活地運用列數字、作比較等說明方法,精準地表達自己的觀點。在模擬聽證會上,面對“校方代表”關于資金來源的提問,學生作為“校園改造提案官”從容應答,提出“通過義賣活動籌集部分資金,向學校申請專項撥款補足部分資金”的方案。整個過程中,學生運用在課堂上學的說明方法解決實際問題,既鍛煉了語言表達能力,又培養了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2.融入虛擬驅動性任務,拓展想象空間
虛擬情境能夠突破現實限制,激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
以統編版小學語文二年級下冊第八單元“童話故事”的教學為例,教師巧妙地設計“童話新編編劇大賽”的任務情境,為學生搭建想象的舞臺。在改編經典課文《蜘蛛開店》時,有的學生為蜘蛛設計了“動物顧客需求登記簿”,針對長頸鹿的長脖子、蜈蚣的百只腳定制特殊的商品;有的學生讓蜘蛛與蜈合作,共同開辦“昆蟲裁縫鋪”,解決制作鞋子的難題。在創作劇本的過程中,學生設計了充滿哲理的對話,深入挖掘角色的性格。在角色扮演環節,學生用夸張的動作和表情,模仿長頸鹿伸長脖子、踞起腳尖的樣子,將童話世界的奇妙感展現得淋漓盡致。
三、優化方法指導:夯實言語實踐的能力根基
1.細化策略指導,提升言語質量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關注文本的亮點和特征,細化策略指導,提升言語質量,強化學生的語用能力。
以統編版小學語文六年級上冊第五單元“圍繞中心意思寫”的教學為例,教師以“暖”為主題,指導學生開展習作訓練。教師通過思維導圖幫助學生梳理思路,確定“陌生人的善意讓人感到溫暖”的中心,引導學生細化場景描寫,通過具體事例體現主題。
2.強化分層指導,適配多元需求
學生的言語發展水平存在顯著差異,教師對學生進行分層指導能確保每個學生獲得進步。
以統編版小學語文四年級下冊第六單元“成長故事”的教學為例,在“童年回憶錄”的寫作任務中,教師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設計差異化指導方案。對于基礎薄弱的學生,教師提供“學騎自行車”的寫作框架—學騎車的原因、學騎車的過程中摔倒爬起的經歷、學會騎車后的感受,幫助學生理清表達邏輯。針對習作能力較強的學生,教師推薦他們閱讀《城南舊事》片段,運用“環境烘托”的寫作手法,如用“昏暗的路燈下,影子被拉得很長,我的心也像這影子一樣孤單無助”表達內心的情感。
總之,在任務群視域下,教師需要立足教材,整合教學內容,創設真實情境,優化方法指導,找到小學語文言語實踐的突破口,提升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