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養時代背景下,小學語文教學承載著語言能力培養與品德教育的雙重使命。加強德育與語文課程的融合,是推動學生全面發展,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途徑。無痕德育倡導將德育內容自然融人教學過程,避免生硬灌輸,實現“如鹽在水,有味無痕”的育人效果。本文緊扣教材中的課文,從語言運用、思維發展、審美創造、文化傳承等維度,探索核心素養導向下小學語文無痕德育的融入策略。
一、語言運用:在文本解讀中深化德育理解
1.解析人物語言,感悟精神品質
人物的語言是其內心世界與精神品格的直接外顯。教師引導學生對文本中的人物話語進行深度剖析,既能提升學生的語言感知能力,又能讓德育在語言品味中自然滲透。
以四年級下冊《黃繼光》的教學為例,教師引導學生聚焦黃繼光在戰斗前說的“指導員,請把這個任務交給我吧”“讓祖國人民聽我們勝利的消息吧”等語句,通過分角色朗讀,揣摩人物說話時的語氣和情感。隨后,教師組織學生開展“語言背后的力量”分析活動,讓學生思考:這些簡短而堅定的話語,體現了黃繼光怎樣的精神?在討論的過程中,學生提取關鍵信息,深入理解黃繼光對祖國和人民的忠誠,以及英勇無畏的犧牲精神。通過對人物語言的深度解讀,學生不僅提升了語言感知與分析能力,更在情感共鳴中增強了愛國情懷和責任擔當意識。
2.品味文本表達,培育價值觀念
文本的表達方式承載著作者的情感與思想教師要引導學生品味文本中細膩的描寫和獨特的修辭,提升鑒賞能力,感悟文本背后的價值觀念。
以五年級上冊《慈母情深》的教學為例,教師帶領學生賞析文中細膩的描寫語句,如“母親掏衣兜,掏出一卷揉得皺皺的毛票,用龜裂的手指數著”,引導學生對“皺皺的毛票”“龜裂的手指”等細節進行擴寫,將文本語言轉化為更豐富的場景描寫,鍛煉學生的語言表達和想象力。同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開展“親情主題微寫作”活動,讓學生模仿課文的表達方式,描寫生活中父母關愛自己的一個片段。在寫作與交流中,學生不僅提升了語言運用能力,更在對親情的回憶與表達中,深刻體會到父母之愛的無私與偉大,從而學會感恩,培育正確的家庭價值觀。
二、思維能力:在課堂互動中內化道德認知1.問題驅動思辨,培養批判性思維
富有啟發性的問題能夠激發學生思維的火花。教師通過引導學生對問題進行多角度思考與辯論,可以有效地培養其批判性思維,讓道德認知在理性思辨中得以深化。
以六年級上冊《橋》的教學為例,在分析老支書面對洪水時的決策這個故事情節時,教師提出了一系列具有思辨性的問題:“老支書讓黨員排在群眾后面,這種做法是否絕對正確?在不同情境下,規則和人情該如何平衡呢?”在問題的驅動下,學生從多個角度進行思考和辯論。在辯論的過程中,學生運用對比分析、邏輯推理等思維方法,結合生活中的實際案例,闡述自己的觀點。通過這樣的思辨活動,學生能深入理解責任、擔當等道德內涵,學會理性地看待問題。
2.讀寫結合實踐,發展創造性思維
讀寫結合是促進學生思維發展的有效途徑。教師通過創意寫作任務的設計,能激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使學生在學習實踐中深化對道德觀念的理解與感悟。
以五年級下冊《青山處處埋忠骨》的教學為例,教師可以布置“假如我是主席的秘書”的創意寫作任務,要求學生發揮想象,以秘書的視角,記錄主席在得知愛子犧牲的消息后的神情、動作和言語,以及自己的內心感受。學生在寫作的過程中,需要突破常規思維,從不同角度去構思和創作,這不僅加深了學生對革命先輩無私奉獻精神的理解,更激發了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學生完成寫作任務后,教師可以組織學生評價和修改習作,進一步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使學生在實踐中內化家國情懷,體悟中華民族精神。
三、審美創造:在文本拓展中升華道德情感
1.鏈接同類文本,提升審美鑒賞力
同類文本的拓展閱讀能夠拓寬學生的文學視野。教師通過引導學生對比賞析不同作品的藝術特色與情感表達,可以有效地提升學生的審美鑒賞力,讓道德情感在審美體驗中得到升華。
以六年級下冊《十六年前的回憶》的教學為例,教師可以推薦學生閱讀《我的伯父魯迅先生》《小英雄雨來》等同類紅色經典文本,開展“紅色經典中的英雄之美”主題閱讀活動,引導學生從人物形象、情感表達、寫作手法等方面對多篇文本進行對比賞析,體會不同作品中展現的英雄氣概和精神品質。通過對這些文本的閱讀和鑒賞,學生拓寬了文學視野,提升了審美鑒賞能力,增強了文化自信。
2.融合學科知識,激發藝術創造力
學科融合能為學生的審美創造提供多元視角。教師通過將語文與藝術學科相結合,能激發學生的藝術創造力,使學生在跨學科實踐中感悟道德之美。
以四年級下冊《母雞》的教學為例,教師將語文與美術學科相融合,開展“動物情感藝術創作”活動。學生在深入理解課文中母雞對小雞的關愛情感后,用繪畫的形式表現母雞與小雞之間的互動場景,并配以簡短的文字說明。有的學生用溫暖的色調和細膩的筆觸描繪母雞保護小雞的溫馨畫面,有的學生通過生動的文字描述展現母雞的慈愛與勇敢。通過這種跨學科的藝術創作活動,學生不僅加深了對課文中情感內涵的理解,更激發了藝術創造力,在審美體驗中感悟生命的美好和母愛的偉大,培養了尊重生命、關愛他人的道德品質。
四、文化自信:在實踐拓展中厚植家國情懷1.挖掘傳統文化,增強文化認同感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小學語文教材中的古詩詞、傳統故事等內容,都是傳承文化的重要載體。教師指導學生深人挖掘這些文化資源,能讓學生領略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從而增強文化認同感與民族自豪感。
以五年級上冊《示兒》《題臨安邸》的教學為例,教師通過介紹文本的創作背景、作者的經歷,引導學生理解詩詞中蘊含的家國情懷和民族精神。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開展“經典詩詞誦讀會”,讓學生身著傳統服飾,用富有感情的誦讀體現對詩詞的理解。同時,教師可以鼓勵學生進行詩歌創作,模仿古人的筆法,以現代生活為題材,創作表達愛國情感的詩歌。通過這些活動,學生深入感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增強了文化認同感和民族自豪感,厚植了家國情懷。
2.開展社會實踐,踐行社會責任意識
社會實踐是連接課堂與生活的橋梁。教師將語文學習與社會實際相結合,能讓學生在實踐中深化對道德觀念的理解,切實履行社會責任。
以四年級下冊綜合性學習“輕叩詩歌的大門”為例,教師引導學生通過走訪社區、查閱數據、采訪孤寡老人,了解環境污染、弱勢群體需求等社會熱點。在此基礎上,教師指導學生運用擬人、排比等手法,將自己的觀察與思考融入詩歌創作中。詩歌創作完成后,學生走進社區,以小組為單位朗誦詩歌,傳遞環保與關愛的理念。在這樣的學習實踐中,學生提升了語文素養,增強了社會責任感,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堅定了文化自信。
總之,核心素養導向下的小學語文無痕德育實踐中,教師需立足教材課文,通過深度解讀文本、創新互動形式、融合多個學科、鏈接文化實踐,將德育內容不著痕跡地滲透于教學中,推動學生知識學習與品德修養協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