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建設小規模學校雙師課堂的意義
(一)提升教師素質
教師是雙師課堂的核心要素,其專業水平直接影響教學效果。小規模學校教師普遍存在現代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欠缺、年齡結構失衡、知識結構陳舊、教學方式單一等問題,難以適應新時代教育教學需求。雙師課堂的出現為解決這些問題提供了有效途徑。優秀教師可借助網絡平臺面向小規模學校教師開展培訓,助力其提升信息技術應用能力與專業知識水平,提升小規模學校教師素質,為教育教學質量提高奠定堅實基礎。
(二)解決師資短缺問題
小規模學校普遍面臨師資短缺的困境。雙師課堂中,優秀教師通過網絡與學生互動交流,能夠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拓寬學生視野。師生借助網絡搭建
起開放、互動、高效的交流平臺,打破地域與師資限制,為解決小規模學校師資短缺問題提供了新思路。
(三)減輕教師負擔
小規模學校教師工作量過大的現象普遍存在。過重的工作量導致教師難以深人開展教學研究與能力提升,即便教師意識到需要通過培訓、交流、跟崗實踐等方式提高自身水平,也因缺乏時間、精力有限而難以實現,而雙師課堂的常態化應用為教師減負提供了可能。優秀教師通過網絡平臺開展培訓與指導示范,以興趣為導向,使小規模學校教師更愿意主動參與培訓。此外,小規模學校教師可通過網絡平臺獲取名師指導,有助于減輕教師的教學壓力。
(四)提升教育教學效果
雙師課堂搭建起小規模學校教師與發達地區優秀教師互動交流的橋梁,助力小規模學校教師提升專業水平。小規模學校教師借助線上平臺對學生進行管理,能夠及時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與心理狀態,并給予針對性輔導。這種模式實現了教學資源的優化配置,從教師專業提升與學生學習效果改善兩方面出發提升教育教學效果。
二、小規模學校雙師課堂應用存在的問題
一是軟硬件設施條件受限。小規模學校受資金與地理位置制約,存在技術設備與網絡條件不足的問題。雙師課堂的順利開展依賴穩定的網絡環境與良好的設備支持,然而部分鄉鎮小規模學校地處偏遠、資金緊缺,難以提供順暢的網絡服務與技術支持。硬件設施的滯后嚴重制約了雙師課堂的常態化應用。
二是師資力量薄弱。雙師課堂對線上和線下教師均有較高要求,線上教師須具備豐富的教學經驗與專業知識,線下教師須具備良好的組織與管理能力。在實際應用中,小規模學校教師在課程選擇、教學設計、課堂活動設計等方面存在困難。
三是教學管理和教學評價難度較大。小規模學校多數仍沿用傳統教學模式,教師對學生的管理主要通過課堂觀察與課后跟蹤來實現。在雙師課堂中,線上教師無法實時掌握學生的聽課狀態,課堂秩序管理、課后輔導與反饋等任務需要線下教師及時跟進。線上教師難以對學生給予正確評價并進行課后反思,以及線下教師難以及時準確地將相關內容反饋給線上名師,都是實際操作過程中亟待解決的問題。
四是學生的適應性和參與度不夠。雙師課堂不僅是對教師角色與課堂模式轉變的挑戰,也要求學生適應新的學習模式。學生需在與線下教師“面對面\"和線上教師“面對面\"這兩種模式間切換,還需長時間盯著屏幕集中注意力聽講。由于學生個體存在差異,部分學生無法適應雙師課堂教學模式,學習效果不佳。小規模學校學生數量少,課堂上同學間交流與互動有限,學習氛圍不濃,雙師課堂的互動優勢難以充分發揮,需要線下教師積極引導與組織課堂互動,激發學生參與積極性。
五是教學內容的選擇和課程安排問題。雙師課堂的教學內容需線上線下教師共同設計與安排,但由于雙方溝通協作間存在障礙,且對學生的實際需求了解不足,使得教學內容與課程安排與學生實際需求不匹配,影響教學效果。
三、小規模學校雙師課堂常態化應用策略
(一)健全政策機制
首先,需教育行政部門制定促進雙師課堂應用的政策。教育行政部門應加大對小規模學校的資金投入,確保軟硬件設施滿足雙師課堂條件,完善政策,制定小規模學校雙師課堂實施細則,對應用范圍、實施主體、方式、流程、保障等進行規范。
其次,需學校、家長等多主體共同參與,保障雙師課堂有效運行。學校和教師作為直接受益者,是推動雙師課堂應用的重要主體。因此,要建立健全教師激勵機制,將參與雙師課堂的教師在職稱評定、評優評先、專業發展等方面作為重要參考依據,給予加分等激勵。家長對雙師課堂的認同感是學校順利實施的必要條件,也是督促學生提高認同感與參與度的有效因素。因此,學校應及時召開家長會,傳達學校課堂模式變化,提升家長對雙師課堂的認識度,爭取家長支持。
再次,需建立健全雙師課堂管理機制與評價體系,制定小規模學校雙師課堂日常管理制度與評價標準。在管理機制中,重點明確線上教師與線下教師的職責,既要分清責任,又要加強溝通合作,包括線上教師的評價體現與線下教師的評價反饋,進行科學動態評價。
最后,建立健全對小規模學校雙師課堂常態化應用的評估機制與監督機制。通過監督機制及時發現實施過程中的問題,并進行調整優化,同時要定期組織評估,分析教師與學生表現,聽取意見建議,制定改進措施。
(二)豐富課程資源
一是選擇優質平臺和教學資源。國家中小學智慧教育平臺課程資源豐富,涵蓋德育、課程教學、體育、美育等多個板塊,能為小規模學校提供豐富多樣的教學內容,滿足學生多樣化需求,是小規模學校開展雙師課堂的優質資源平臺選擇。小規模學校可充分利用這些資源,優化課堂教學,提高教學質量。二是制定課程方案。小規模學校可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綜合校情、師情、學情等,有選擇地定制適合學校與學生發展的課堂方案,包括教學方法、內容選擇、進度安排等,提高雙師課堂的針對性與有效性。
(三)強化教師培訓
一是提升教師的信息素養。教師是教育教學的實施者,也是雙師課堂的核心要素,其信息素養直接決定教學效果。小規模學校教師的信息素養普遍偏低,提高教師的信息素養可從以下兩方面著手。首先,學校積極開展教師信息化培訓。針對教師信息化意識不強、能力不足等問題開展培訓。其次,建立完善的雙師課堂教學模式。在深人調研的基礎上,結合學校實際與教師需求,建立以雙師課堂為主體的教學模式,充分發揮優質師資力量優勢,重點解決“教什么\"\"怎么教\"的問題。二是培訓教學方法。小規模學校應結合雙師課堂與平臺資源特點,開展教學方法培訓,根據教師需求設定培訓內容,如課程設計、教學組織、教學評價等,確保每次培訓有質量、有效果,幫助教師更好地利用平臺資源開展教學活動。
(四)發揮協同效應
一是抓好集體教研。國家中小學智慧教育平臺提供了豐富的學科課程教學、教師研修、教改經驗等資源。小規模學校可借鑒名師的教學設計與實踐經驗,并結合自身情況加以落實,凝聚教師智慧,形成教學合力。二是優質資源共享。小規模學校應鼓勵骨干教師發揮積極帶頭作用,認真挖掘優質課程資源,實現校內教師資源共享。此外,小規模學校還應鼓勵教師錄制優質視頻課程并上傳至平臺,促進教育資源的良性循環與發展。
(五)建立科學的評價體系
一是制定科學的評價標準。學校應發揮評價的導向功能,制定符合自身實際、全面具體、可操作性強的評價標準。評價標準制定過程中需考慮教學設計、教學實施、學生學習成果、教師專業成長等方面,再對每個方面設置具體可操作的評價條件。如在評價學生學習成果時,從學習態度、參與活動、互動交流、課堂檢測、作業完成等方面進行細化,確保每個評價指標為被評價者提供明確的目標參考,使其明晰在各個環節應達到的標準。
二是保證評價反饋的雙向性。雙師課堂是一個有機整體,需要線上教師、線下教師與學生協同配合。在數智教育背景下,線上教師與學生的交流互動至關重要,教師可采取遠程連線方式,如課堂檢測時學生在平板上獨立完成并提交,線上教師可實時了解學生對知識點的掌握情況。線上教師還可定期組織“遠程班會”,了解學生情況,增進師生情感。同時,充分發揮線下教師作用,在評價反饋時做到全面具體,采用動態多元的評價機制,尤其關注學生的學習態度、學習習慣以及參與活動、作業完成情況等。此外。線下教師需及時與線上教師溝通交流,共同建立完整的雙向評價機制,確保評價的全面性與準確性。
三是動員家長參與評價。國家中小學智慧教育平臺專門開通了“國家中小學智慧教育平臺應用之在線家長會”,涉及諸多關于學生成長與教育問題的建議與策略。家長可對學生參與雙師課堂的綜合情況進行評價與反饋,也可針對問題加強與線下教師的聯系,通過家校合作進一步完善雙師課堂教學,提升課堂質量,形成家校教育合力。
小規模學校雙師課堂的常態化應用是一項復雜而重要的任務,需要教育行政部門、學校、家庭各方的共同努力。在雙師課堂的實踐與探索過程中,小規模學校可以借助優質資源的共享與共建,彌補教學資源匱乏與師資力量薄弱等短板,利用數智技術實現教育資源的數字化、網絡化與智能化管理,實現教育優質均衡發展。
參考文獻:
[1]王小明.雙師課堂在農村教育中的應用研究[J]教育現代化,2023(15).
[2]李華.小規模學校教育資源整合策略探討[J]中國教育學刊,2022(S1).
(責任編輯:趙靜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