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先生曾說:“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教與學,都是要讓學生做求真的人,做真實的人。而學校的課程學習,從某種意義上可以幫助學生立足于“真”,引導學生在實踐中學做“真”人,充分保護學生的本性,助力學生釋放真實自我。
李鎮西老師曾參觀過一所學校,學生所上的課令他深受震撼。該校有一個水塘,水塘周圍布滿青草和灌木,水面鋪滿蓮葉和浮萍。上課的學生穿著齊腰的防水服,沿著塘邊的木質臺階慢慢下水。學生緩緩地在塘中移動著身子,舉著相機對著各種植物或昆蟲拍照。原來,這是一節環境課程。在水塘邊的小山坡上有一排木桌,上面擺著打漿機、木方框的篩子等,幾個學生正在忙碌著。他們先把采來的青草剪成一小段,再用水煮,然后用打漿機打成漿倒進水里,最后用篩子過濾,曬干。這樣,一張最原始的自制手抄紙便做成了。這也是一節環境課程。雖然兩組學生所上的課內容不同,但其內在的教育理念是相同的,那就是課程要帶給學生真切的體驗,讓學生自由地經歷學習的過程,并在這一過程中張揚個性,感受快樂,身心愉悅。
與以上課程學習形成鮮明對比的是,筆者曾經到過一所學校進行參觀、學習。該校的科技館一共有十多間功能室,每一間圍繞一個主題,有數字體驗館、創想科技館、模擬探究館、模型實驗館、3D交互館等,每一個場館都配備先進的科技設備,既有可以動手操作的,也有通過電視屏幕進行講解的,還有貼在四周墻壁上圖示說明的,讓人眼花繚亂、目不暇接。可以說,這所學校環境優越,設施一流。可筆者還是覺得缺少些什么,是什么呢?與李鎮西老師所講的案例相比較,我們會發現學生在這樣的環境中學習,知識都是現成的,沒有了追尋與探究的快樂;體驗也都是在預設中進行的,沒有了個性的張揚和自主發現的驚喜。說到底,在這樣的課程學習中,學生的自我是隱藏著的、收斂著的,沒有得到充分、完全地釋放。
學校的課程設置究竟應從怎樣的理念出發,是強加給學生外在的學習要求,還是引導學生主動地、享受其中的學習過程?是“高大上\"的環境場地,還是能夠讓學生在實踐、體驗、發現和收獲中釋放自我的樂園?答案不言自明。就如以上兩所學校,雖然從硬件條件上來說,第二所學校遙遙領先,但能夠讓課程入腦入心,真正讓學生與課程融為一體的,無疑是第一所學校。通過課程打開學生的內心,可以讓學生全身心地參與其中,發現學習的無窮樂趣。更重要的是,在這樣的課程中,學生能夠在親身實踐中得到實實在在的收獲,享受學習的自由和喜悅。
每一個孩子的身體里都有一個真實的自我,而學校課程就是要讓學生釋放真實的自我。基于這樣的思考,我們就不會把認識局限于校園室場的精美、設施的齊備、條件的一流,而應更多考慮學生的需求與天性,以及對他們真實自我的釋放。
(責任編輯:趙春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