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學科主題學習注重課程的綜合實施,強調加強學科之間的聯系,并突出實踐性。《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通稱“新課標\"明確指出“要加強課程內容與學生經驗、社會生活的聯系,強化學科內知識整合,統籌設計綜合課程和跨學科主題學習,強化課程協同育人功能”。跨學科主題學習能打破學科邊界,打通現實生活與數學學科的壁壘,優化教師教學的課程結構,充分發揮學科間的協同育人功能。但是,目前一線教師對跨學科主題學習的具體要素,如主題選定、目標設定、任務規劃、過程設計及評價反饋等,理解得并不透徹,這導致其在教學實踐中容易出現目標定位不準確、教學方法不恰當、實施路徑不清晰和教學活動設計不合理等問題,削弱了跨學科主題學習的價值。那么,在新課程視域下,如何改變這一現狀呢?筆者以人教版小學數學教材一年級下冊“歡樂購物街”跨學科主題學習為例,闡述教師有效實施的方法。
一、依據課程標準,聯系生活實際,確定學習主題
學習主題是統領跨學科主題學習各要素的核心,它能將分散在不同學科和實踐環節的知識碎片,以一定的邏輯串聯起來,為學生提供一個觀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獨特視角,同時也為學生提供豐富的學習和實踐機會。但當下,不少教師對跨學科主題學習存在誤區,認為僅需在課本中選取課例,把一些學科知識進行拼湊、疊加,將散點式、普遍性、淺顯式的問題確定為活動主題,就是跨學科主題學習。實際上,這只是跨學科學習,并非真正意義上的主題學習。這種做法忽略了“主題\"在跨學科主題學習活動中的核心作用,即聚焦問題或任務引領學習方向。教師可依據新課標與教材內容,深人挖掘學生在學校、家庭、社會中遇到的真實問題,探索數學與其他學科的交匯點,明確跨學科主題學習的具體內容,確保學習順利開展。
“歡樂購物街”是新課標“綜合與實踐\"領域第一學段(一年級)的學習內容,屬于融合和運用數學知識的主題活動。在一年級下冊第五單元“認識人民幣”中,學生初步認識了人民幣的數字和關鍵文字,也了解了元、角、分的簡單換算和計算。但由于生活中學生使用紙質貨幣的機會減少,他們對人民幣的認識較為淺顯和零碎,沒有形成對貨幣量的直觀感受,對貨幣的功能和價值理解也不夠深入。基于這些情況,教師確定以“歡樂購物街”為跨學科主題學習活動的主題,巧妙地將數學知識與有趣的購物體驗相結合,引導學生從數學的視角出發,通過沉浸式購物體驗,運用數學、語文、美術等多學科知識,解決生活中遇到的真實問題。
二、立足核心素養,結合基礎學情,擬定活動目標
活動目標是確保跨學科主題學習活動有效實施的關鍵,既是教學的導向,也是評價依據。在確定活動主題后,教師要擬定跨學科主題活動的目標,圍繞探究主題,結合課程內容要求和學業質量標準,明確素養要求,確保活動目標的多維度和層次性,引導學生用創造性的思維解決復雜問題,構建起跨學科主題學習體系,以實現各學科間的協同育人效應,推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歡樂購物街\"原本屬于“認識人民幣\"的知識范疇。傳統的教學往往注重知識的傳授,如認識人民幣、人民幣的兌換、人民幣單位的轉化和計算等。這些內容側重于知識講解和技能訓練。但這種做法忽略了學生在探究過程中應有的主體地位和深度體驗,不能培養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同時也限制了學生在核心素養方面的發展。通過研讀新課標可知,該主題活動的內容要求、學業要求及教學提示中,提出要將描述學生參與活動的過程、結果及在具體任務中獲得的發展目標納人教學內容。同時,還應包括學科外部目標,以此打破學科邊界,構建清晰、明確、可界定、可理解、可測評的目標體系,提升跨學科主題學習的價值。
在確立核心目標的基礎上,教師按照購物活動開展的邏輯順序,將本主題分解為5個遞進式的課時任務:認識人民幣、籌備樂購節、購物進行時、購物小講臺以及購物街活動總結。教師為每個課時任務設計具體、清晰的學習活動和教學目標,明確目標層次和素養導向,構建系統的主題活動規劃。
從初步認識人民幣到深人探究人民幣背后的文化價值,從熟練掌握人民幣的使用技巧到建立起對幣值的深刻量感,教師巧妙地通過學科內容與真實生活的融合,串聯起各個課時任務。學生在這些主題活動中,不僅能夠構建知識框架,還能通過持續的討論與深刻的反思,學會靈活地將所學知識應用于新情境,從而有效解決新問題。
三、設計核心任務,推進問題引導,驅動深度體驗
新課標指出,跨學科主題學習要注重培養學生在真實情境中綜合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但審視當前的跨學科主題學習,不少教師雖然致力于推動多學科融合,但往往忽略了構建真實且富有挑戰性的問題情境。某些情境甚至為教師的主觀臆造,導致情境的虛化。還有一些教師設計的跨學科活動僅僅停留于表面,缺乏深度整合,表現為各學科的簡單堆砌。這些活動沒有充分發揮其他學科在問題解決中的重要作用,難以形成引領學生多角度探索和解決問題的有效路徑。
為避免主題活動情境虛化、過程弱化以及淺表式嘗試,增強跨學科主題學習的核心價值,在開展“歡樂購物街”主題學習活動時,教師首先將主題巧妙地轉化為真實、有意義且具有挑戰性的問題情境一—“紅領巾購物節”,引領學生深度參與解決問題的全過程。其次,教師提出完成主題學習目標載體的核心任務,從而全面落實并豐富跨學科主題學習活動的目標,提升學生在真實情境中解決問題的技能,促進核心素養發展。由于這個核心問題相對宏觀,還需將之具體化,教師依據學生的具體情況和教學實際,將驅動性問題根據問題類型以及解決該問題的邏輯次序分解為幾個子任務及實踐活動,構建子任務群。這一過程使原本復雜、非結構化、整體性的主題活動通過子任務群的細化變得具體可行、易于操作、便于評估。最后,基于子任務群學習活動內容,教師結合新課標和教材內容設計了學習活動內容和課時規劃,從而激發學生深人探究活動的欲望,引導學生根據活動內容制定研究計劃,尋找合適的研究方法,并促進團隊成員間的有效分工與合作。
四、注重反思總結,實施多元評價,發揮激勵作用
跨學科主題學習的評價,不僅要關注學生在運用多學科知識、思維、方法等方面所取得的實踐成果,也要評估學生在探究過程中所呈現的個性品質、問題解決能力與創新能力。因此,教師要構建一體化與多元化相結合的評價體系,讓評價充分發揮反思激勵作用,促進學生的持續性發展。
(一)評價內嵌,構建一體化評價體系
新課標要求教師“將評價貫穿數學課程教與學的全過程”。因而,在具體設計中,教師應遵循以評價為導向、逆向設計的方式,把評價嵌入教與學的全過程。同時,教師應以學生在跨學科主題學習活動中的真實表現與取得的成果作為評價的標準和依據,全面了解學生的真實學習情況,及時調整教學策略,為他們在學習過程中出現的問題提供針對性的指導和幫助,有效保證學習自標達成和學習活動順利開展。
在“歡樂購物街\"跨學科主題學習中,教師針對設定的學習自標,設計了詳細的評價內容。這些評價內容指向相應的學習目標,形成學習評價與學習目標相匹配的一體化評價,從關注數學學科“知識與技能\"的二維結構,向“關鍵能力、必備品格、價值觀念”的多維結構轉變,注重跨學科思維,從而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培育,幫助學生實現綜合素養的發展。
(二)關注全過程,實施多元性評價
新課標指出,應“采用多元的評價主體和多樣的評價方式,鼓勵學生自我監控學習的過程和結果”。教師應構建評價主體多元、評價方式多樣、評價內容多維的評價體系,關注課程實施的全過程,以及學生在實際學習過程中表現出的各類素養發展,充分發揮評價的激勵、反饋和導向作用。
在\"歡樂購物街”跨學科主題學習中,教師在啟動跨學科學習時就引入評價機制。在活動準備環節,教師結合學生前期的學習水平,分維度評估學生的學習狀態與能力水平,為后續開展跨學科主題學習活動提供依據;在實踐探索環節,教師對學生的探究深度、技能運用、互動交流等實踐表現及階段性成果進行過程性評估;在交流展示成果環節,師生共同參與評價,對最終的學習成果和成果匯報進行表征,對數學結論作出決策;在總結反思環節,借助評價量表,從能力要求、參與度、問題解決能力、數學表達能力等多個維度出發,融合師評、自評、互評及家長評價等多種方式,采用星級評價的形式,對學生的學習成果進行多元化、多維度的綜合評價,激發學生內在的學習動機與學習興趣,不斷提升其跨學科學習能力。
綜上,新課程視域下小學數學跨學科主題學習,是以解決真實情境下的問題為重點,整合學科內知識,構建“主題一目標一任務”的實踐路徑,通過全程實施多元評價,促進學生對生活有更積極的態度,更具有學習力、思維力和創造力,從而促進其數學核心素養與跨學科素養的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黃麗紅.小學數學跨學科主題學習存在的問題與應對策略[J].小學數學教育,2024(9).
[2]王銳,孔碩.小學跨學科主題學習的實施策略[J].小學教學研究,2023(36).
(責任編輯:趙春艷)